談?wù)劽鏃l的“歷史演變”過程
導(dǎo)語:面條是我國北方人民非常喜歡食用的一種主食,在南方也頗受歡迎。那么苗條是怎么出現(xiàn)的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吧!
面條,是水煮的面食,古稱湯餅。宋代黃朝英《緗素雜記·湯餅》云:“余謂凡以面為食具者,皆謂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籠蒸而食者呼為蒸餅。”湯餅最早見于史籍是北魏時期,它是將面粉羼水和勻后,撕成片狀,扔入湯內(nèi)煮,而這種面是死面,比較硬,所以古代又叫湯中牢丸。此外,湯餅又叫“托”,其意是一手托著面,一手往鍋里撕片,所以,它實際上是一種面片湯。到了唐代,就不用手托,直接用刀切而成了,故此時湯餅又名為“不托”,F(xiàn)在山西的刀削面,就是由“托”轉(zhuǎn)為“不托”的過渡形面條,是古代飲食文化的珍貴遺產(chǎn)。
宋代稱面條為“索餅”、“索面”、“濕面”。大約在宋代已出現(xiàn)了掛面,掛面的做法是用和好的面,揉搓成多根細(xì)圓條狀,粘附在圓棍上,然后掛在木架上,拉抻而成。之后,人們在此基礎(chǔ)上,逐步提高技術(shù),加上適量的鹽,面條越抻越細(xì),終于制成線面。
【談?wù)劽鏃l的“歷史演變”過程】相關(guān)文章:
漢字的起源或演變過程01-19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12-16
漢大賦的演變過程04-06
我國書法的演變過程03-03
中國茶館的歷史演變散文04-14
毛筆的歷史形成過程07-28
東北歷史上的民族演變散文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