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古代刑法的相關(guān)國學(xué)常識(三篇)
第一篇:古代的刑訊逼供是怎樣的?
在封建制度下,斷案重口供,為了取得口供,古人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訊囚的辦法!段簳分姓f:“捶楚之下,何求而不得。”古時的法庭上,往往都放著拶(z n)子、竹篦、夾棍、杠子之類的刑具。夾棍是對男人進行拷問的刑具,是在三根木四面相合的地方各鑿圓窩,拷問時在圓窩地方夾住嫌疑人兩腳的腳腕,執(zhí)刑人從兩側(cè)用力夾緊,使受刑人疼痛難忍。拶子是對女人進行拷問的刑具,拶子是用五根圓棒二條繩子連起來做成的,把嫌疑人的四指夾起來,然后把繩子勒緊,使受刑人痛苦難忍而招供。審訊拷問的時候使用笞或杖,叫訊囚杖,笞杖由腿和臀分受,愿意由背和腿平均分受的也可以允許,有時犯人背靠柱子,在柱子后邊把手綁上,往腿上打。古代酷吏的刑訊方法多種多樣,“或有用大棒、束杖、車輻、鞋底、壓踝、杖桄( uàn )之屬,楚毒備至”(《隋書·刑法志》),“或倒懸石縋其首,或以醋灌鼻,或以鐵圈箍其首而加楔,至有腦裂髓出者”(《資治通鑒》),還有用竹簽子刺指(“簽爪”)、吊發(fā)、熏目、烙鐵、油紙燒足趾等名目。
第二篇、古代犯罪可以花錢免刑嗎?
古代刑法中允許犯罪的人繳納一定的財物抵免刑罰,這個制度就是贖刑。贖刑起源于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尚書·舜典》說“金作贖刑”。戰(zhàn)國時期的司法實踐中,案情有疑問而無法查清、定罪量刑遇到困難無法確認或者犯罪者“意善功惡”時,墨、劓、刖、宮、大辟都可以用金抵免。漢朝時將贖刑作為國家聚斂財富的手段,允許用納錢、出縑、輸作贖免刑罰,漢惠帝時買爵三十級就可以免去死罪;漢武帝時納錢五十萬可以減死罪一等,司馬遷被處宮刑本可以用錢贖刑,但由于家貧不足以自贖。隋唐以后,贖刑形成了非常嚴密具體的制度,每種刑罰都規(guī)定了相應(yīng)贖金的數(shù)量,哪些情況適用贖刑制度也做了明確的規(guī)定。唐朝時,應(yīng)當(dāng)議、請、減及九品以上官及七品以上官員親屬,犯流罪以下的,都可以用金錢贖罪。清朝時,官員犯笞、杖、徒、流及雜死罪的都可以納贖,老、幼、廢疾及婦女犯徒刑罰的收贖,官員正妻、有財力的婦女以及過失殺人的在杖一百后余罪可以贖罪。
歷朝歷代用于贖罪的財物不同,漢代以前是用銅;漢時用以黃金計價的粟、縑(細絹);晉、宋、齊用金、絹;北齊、北周用絹;唐、宋用銅、金以及牛馬雜物;元用中統(tǒng)鈔;明用鈔、錢,間或納米,甚至可用工作抵償;清用銀。贖刑對后世司法、刑罰的腐敗起到了很壞的影響,正所謂“衙門口朝南開,有理沒錢莫進來”。
第三篇、古代的肉刑何時開始廢除?
漢文帝十三年(前167),齊國太倉令淳于意因犯罪被告發(fā),朝廷下詔將其押解長安,淳于意無子,臨行前罵五個女兒在自己有危難時沒有一點用處。他的小女兒緹縈向朝廷上書說:“我傷心人死不能復(fù)活,遭受肉刑不能再復(fù)原,想改過自新也辦不到。我愿到官府作奴婢贖父親的刑罰,使他有自新的機會。”(《史記·孝文本紀》)漢文帝思之再三,肯定了自新的觀點,按照丞相張蒼的意見,下令廢除肉刑。盡管漢文帝并未徹底廢除肉刑,但使城旦、笞刑和死刑取代了延續(xù)兩千余年的黥、劓、剕三種肉刑,也開啟了廢除宮刑的先例,從而奠定了笞、杖、徒、流、死封建五刑的基礎(chǔ)。促成這次刑法史上重大改革的是緹縈,但她并不是引起漢文帝考慮改變刑律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因為統(tǒng)治者需要更多的勞動力。盡管犯罪者可以改過自新的思想被普遍接受,許多人仍不忘“斬止可以禁惡”。由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農(nóng)民暴動頻發(fā),“復(fù)肉刑”的議論不絕于耳,幾經(jīng)反復(fù),肉刑一直沒有真正復(fù)行。北宋時由于農(nóng)民起義狂瀾迭起,為求酷刑威嚇,施行刺配刑,雖然沒有復(fù)肉刑之議,卻承五代之制而實際恢復(fù)了古代肉刑中的黥刑(刺)。后世統(tǒng)治者雖輕易不愿蒙不仁之名,在法律條文上仍規(guī)定只用“笞杖徒流死”五刑,但有時也使用一些肉刑,任意而不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