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伏氏-姓伏的名人-伏姓起名字-伏姓的起源與家譜
伏氏
分布地區(qū)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zhàn)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臺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qū)。
高陽郡:戰(zhàn)國時期為高陽邑,東漢桓帝時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陽(今河北高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北省高陽縣一帶。
平昌郡:即頓邱郡。據(jù)《宋書·州郡志》記載:“頓邱,二漢屬東郡,魏屬陽平,晉武帝泰始二年(丙戌,公元266年),分淮陽置頓邱郡,縣屬焉。”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清豐縣。
安丘縣:漢朝時期置縣,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安丘縣西南部。
歷史來源
伏(Fú)姓源出
1.源于風姓,出自上古太昊年間伏羲氏的后裔,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2.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時期名人侯植,屬于帝王賜姓為氏。3.源于鮮卑族,出自漢朝時期鮮卑拓跋氏族乞伏部,屬于以部落名稱為氏。4.源于風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伏不齊,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5.源于西羌族,出自南北朝時期西羌伏侯龍氏部落,屬于漢化改姓為氏。6.源于匈奴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阿至羅國國王阿伏至羅,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得姓始祖
伏羲、伏不齊(宓不齊、宓子賤)。即太昊,風姓。出身于甘肅省天水市,現(xiàn)天水市有伏羲廟,朝圣的游人極多。他率各部落沿黃河南下到河南淮陽。傳說他有圣德,象日月之明,故稱太昊。教民結網(wǎng)、打獵、飼養(yǎng)畜禽以充靤廚,故又稱包 。他始畫八卦,造書契、建都于陳州古稱宛丘今河南省淮陽縣。在位115年。正姓氏,制嫁娶。取各部落的特色:鱷之頭,蛇之身,鷹之爪,魚之鱗,虎之眼,組成新的圖騰——龍。自封為龍師,定龍宮,現(xiàn)留龍湖。龍成為中華民簇大團結的簇徽,龍成為華夏民簇新的圖騰。華夏子孫稱之為——龍的傳人由此而來!;搓柨h有保存完好的天下第一陵——伏羲陵。每年二月二至三月三,朝祖祭陵的人絡繹不絕,多時達十萬多人次。
遷徙分布
伏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一百十四位門閥。
據(jù)《郡望百姓家》記載:伏氏望出京兆郡。又據(jù)《元和姓纂》記載,伏氏望出太原、高陽、平昌。遠古時有位偉大的部落首領,叫伏羲,傳說八卦就是他所創(chuàng)。還有傳說他和女媧繁殖了子孫。伏羲生活的年代,稍晚于炎帝和黃帝。伏姓的始祖,就是伏羲。伏羲又稱作宓羲,宓和伏,在上古是同一字,有的古書說伏羲的后代,有姓宓的。先人中最出名的是:〔伏生〕秦朝人,秦始皇建立秦朝后,為了天下人都聽他的,不想別的主意,就將讀書人活埋了,將書都燒了,就是焚書坑儒的故事。伏生就偷偷將一部上古典藉《尚書》臧在墻壁里。漢朝建立后,又重用知識分子,伏生取出墻內(nèi)的書,除損壞的部分,還剩二十多篇。那時有學問的人剩下沒幾個了,漢文帝就趕快派了人來向伏生求學,學習尚書,并傳抄這部經(jīng)典。伏姓遷徙地涉及大江南北的古帝,后裔或支族的分布也是很廣泛的,理出個頭緒來,無疑是對伏姓子孫尋根有益的。同時,從其后裔的分布狀況中,亦可反轉過來省視其悠久的傳說史,從而進一步佐證伏羲氏是有其人的。此外,從伏姓(宓姓)的形成情況看,故里天水在進入階級社會后,長期處在戎族居地,經(jīng)濟、文化不如黃河中下游,導致伏姓宗教未在天水地區(qū)形成,出現(xiàn)伏姓由東向西播遷的走向。這是與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相符合的。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高陽堂:以望立堂。
平昌堂:以望立堂。
安丘堂:以望立堂。
鳴琴堂:春秋的時候,孔子的弟子伏不齊為單父宰。不齊是一個很仁愛的人,而且他很有才智,他每天只彈琴作樂,看來不象他的同學巫子期治單父表現(xiàn)得勤勞。但是單父仍然被他治理得很好。人們夸獎他是“鳴琴而治”,所以叫作“鳴琴堂”,孔子夸獎他有“王佐之才”。
藏授堂:伏勝,字子賤,春秋時博士,歷史上稱之為“伏生”。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尚書》藏在墻壁里。到了漢高祖滅了秦朝以后,伏生扒開墻壁,見書發(fā)霉損壞了一些,還剩二十一卷。伏生便在齊、魯一帶聚徒講授。在漢文帝執(zhí)政時期,他已九十多歲了,漢文帝派太常史掌故錯跟伏生學《尚書》,由伏生的女兒口授,錯逐一記錄下來。就是今文《尚書》。
字輩排行
山東臨沭伏氏字輩:“敬丙再慶祥開廣圣傳”。
湖北黃梅伏氏字輩:“昌維永正精守堂章”。
伏氏一支字輩:“張都昌騰建光卿云震桓典彪”。
家族名人
伏勝:字子賤。漢朝時濟南人。生于周郝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卒于漢文帝三年(公元前161年),享年99歲。為伏羲的后裔,其近祖由淮陽陳國遷到魯國(今山東南部的濟南)。原來是秦國的博士,世稱伏生。文帝時求能治《尚書》者,伏生是時九十余歲,老不能行,文帝便遣太常事史掌故晁錯前往求教,得29篇即是今之傳世的《尚書》。自己撰有《尚書大傳》。成為文學派的開山祖師。后世人極為推崇尊拜——追封為乘氏佰,尊為圣人,進文廟與孔子一起,享受萬民祭祀。
伏恭:字叔齊,朗邪東武人(今山東諸城人)東漢明帝宰相。東漢光武帝建武年間,任劇縣令.常山太守等職,為官公正廉潔并以施惠政辦學校聞名。明帝永平二年(59年)遷任太仆。永平四年拜相,任司空。永平十三年以病辭相。東漢章帝元和元年(84年)卒,終年90歲。 伏無忌博學多識,繼承家學,傳習儒業(yè)。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與儀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jīng)》.《諸子百年》元嘉年間(公元151-152年)無忌受詔與黃景共撰《漢紀》。此時,無忌利用校書便利,廣為收集史料又加以整理刪削,編成《伏侯注》一書。
伏湛:字惠公,瑯邪東武人(山東諸城)東漢光武帝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