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狗十三觀后感

    時間:2024-09-20 10:18:04 煒玲 觀后感 我要投稿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精選36篇)

      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為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后感如何寫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狗十三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狗十三觀后感范文(精選36篇)

      狗十三觀后感 1

      我是一個特別愛看電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評分特別高時,就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齡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離異,一直被爺爺奶奶撫養(yǎng)長大。爸爸也為她找了一個繼母,她擁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沒有告訴她,并且為她買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讓她不是那樣孤獨。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于電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苦惱。劇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長學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項學科英語。大人們總是逼她學自己不愛的東西,離異后的父母也沒有時間陪她。當狗走丟之后,大人們都沒有去尋找,都認為一只狗不值得大動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會迷路,也會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價值。

      電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說爺爺奶奶在知道孫女一直沒日沒夜地找狗的時候,說“你是要逼死我嗎”。爸爸總是對她說:“弟弟還小,要讓著他”。家人都認為一個科技展覽會不如一個生意飯局重要。只有女孩守護著內心的聲音。小王子曾經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團團員員,可以相互陪伴著對方,愿所有人乘風破浪后歸來仍少年,像電影中的女孩學習,守護自己在意的真情。

      狗十三觀后感 2

      這部片子在沒開播之前,已經是好評不斷了的。于是便買了一張電影票,獨自去電影院看。

      13歲的少女李玩,由于父母離異,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處于青春期的她渴望了解、陪伴和愛。在“要聽話”的中國式教育里,李玩也完成了屬于她的“成人禮”。電影中,父親希望通過一條寵物小狗完成與女兒的和解與溝通,李玩為狗取名“愛因斯坦”,暗潮涌動的青春因“愛因斯坦”意外走失,開啟了它洶涌又無奈的成長之路。張雪迎是14歲的時候飾演的,那時還是挺清純的.演出了李玩的那種感覺。(雖然胡辣湯事件并不喜歡她,但這個演技還是值得肯定的)。

      現在的生活中有很多像她這樣的同學,這樣的朋友,他們由于父母在外面打工,還可能是父母已經離異或是父母都不幸去世,而獨自與爺爺奶奶或是外公外婆,甚至自己生活在家里。試問哪一個同學,哪一個孩子不想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呢?電影中的女主角,我相信他當然是希望與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的。當然之后父親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便開始通過一只小狗來與李玩,重新建立起感情聯絡。這也告訴我們那些留守兒童,不要太過多的去埋怨父母,為什么不去陪著你?也不要認為他們就不愛你了,怎么怎么樣。其實他們也只是生活所迫。為為了你的學習,為了你的生活,為了你以后更好的成長,他們只能外出打工。我也想說的是父母生你養(yǎng)你,這不是天經地義的,但也是倫理吧。要相信世間有哪一個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

      電影中的女主角很讓人心疼。但也同時反映,折射了我們的生活;蛟S,這就是最好的狗十三吧。

      狗十三觀后感 3

      1、青春的痛點

      有人說,這部電影里面,包含了所有青春的痛點。父母離異,家庭重組,隔代教育,中國式家長……

      李玩從小和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父親有了新的家庭,母親在影片里沒有出現過。很容易就能看出,雖然爺爺奶奶對她很好,總是“碎女子”的袒護她,但是她的生活是孤獨的。

      年邁的爺奶不懂鳳凰臺有什么好看的,不懂李玩給狗取名“愛因斯坦”是為何,不懂李玩為什么不能喝牛奶。

      就像李玩也不懂奶奶為什么從不出門一樣,這是年齡的代溝,也是隔代教育的弊端。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么父親不把李玩接到一起生活。看完之后知道了,因為這個父親足夠自私。他為了不讓自己內疚,自私的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把李玩送走,理所當然為她不會接受自己的后媽和弟弟。

      然而他卻從未想過,李玩真正想要的只是他的陪伴,家的溫暖,不是像狗一樣說送走就送走。

      2、大人的世界

      電影里有一幕場景是,李玩站在高放的自行車上,喊到:“高放,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

      在李玩心中,弄丟狗不愿意承認錯誤的爺爺不是大人,隨便帶回只狗讓李玩相認的后媽不是大人,跟著其他人指鹿為馬的奶奶不是大人,說話不算數的爸爸更不是大人。

      大人的`世界,李玩不懂。李玩簡單的世界,大人也不懂。

      第一只愛因斯坦弄丟后,她找狗是因為想要盡夠自己的努力。她并不是一定要找回愛因斯坦,她只是要為這個生命負責,大人們不懂。

      弟弟出生后,大人們覺得她會傷心,瞞了她兩年。兩年后,被隨意帶到一個溜冰場,父親指著一個小男孩告訴她,這是你弟弟,為什么要隱瞞,李玩不懂。

      在大人的世界里,李玩總是那個不懂事的丫頭。李玩天真的相信,在平行的世界里,大人這些錯誤終究會被糾正。

      3、成長的妥協

      每一場成長都是兇殺案。謀殺的正是孩子的天真。當13歲的孩子用自己的方式來糾正錯誤時,遭到的只是父親不分青紅皂白的一頓打,她懂了。

      當一直對樓上養(yǎng)鳥深信不疑的李玩,半夜看到這個學鳥叫的人被五花大綁送上精神病醫(yī)院的車,她懂了。

      當因為拿了物理獎,央求父親帶她去找第二只愛因斯坦,到收養(yǎng)所卻被告知愛因斯坦已經絕食自盡,她懂了。

      如果成長注定要伴著千瘡萬孔,那么她只能妥協。假裝看懂了大人的世界,假裝自己已經長大。

      所以有了李玩路上遇到第一只愛因斯坦的那聲“對不起,認錯了”。

      所以有了李玩大口吃下的那盆狗肉。

      還隱隱作痛的青春告訴她,她必須得學會習慣,學會麻木。畢竟,以后這樣的事情多著呢。也許有一天,李玩也會選擇遺忘,遺忘這反抗不得的青春。

      到底是青春的痛點太低,還是大人的世界我們不懂?

      假如可以,大人的世界,我寧愿選擇永遠不懂。

      狗十三觀后感 4

      狗十三,才是我們平凡人的青春年少。

      當然,電影里的青春比我的生活條件要好。

      這部影片,應該有很多人的影子。

      你最珍貴的被大人不屑一顧,在大人面前毫無征兆地被要求背詩,和大人吃飯被要求敬酒,被父母打,有的直到長大都不知道理由。

      一個孩子,只要在平凡的生活里,不可能被置于世外。只是作為父母,曾經經歷過的不舒服,在有了小孩之后,不僅忘卻了,還會讓孩子重來一遍。

      我小時候也有過很多不情愿,被逼去做事,但我長大卻認為,有一些是幫助成長的。

      成人何嘗是自由的?說著違心的'話,做著違心的事。

      這種現實類的影片,似乎不朝氣蓬勃,不積極向上,可現實就是現實,現實有時候比編出來的故事可能更荒誕,更殘酷,更引人思考。

      不回避現實,是進步的開始。

      我還想說的是,這樣的青春,雖然不夠美麗。但早接觸并不一定是件壞事。這樣的人可能不那么天真無邪,但可能堅強勇敢。

      即便孩子生活在童話的城堡,遇到的也并不都是好人和美好的故事。

      現實最教人成長。

      只是短時間發(fā)生的事可能太多,成年人沒有給她一個和緩的過渡,讓李玩成長的過于迅速,但也是一個正常的階段,不懂懵懂驚愕痛苦接受厭棄熱愛

      影片里沒有李玩成長到熱愛的階段,也許這只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所以,我們才更喜歡那種,盡管看透了生活的本質,卻依舊熱愛生活的人。

      狗十三觀后感 5

      虛榮與偽善往往和我們的記憶開一個可怕的玩笑,這種感覺往往主導著我們的回憶,積極的記憶構建會美化我們的回憶。從心理學上講,我們的記憶不是記憶庫中所存信息的精確復制品,我們會在提取信息的同時對記憶進行建構。青春記憶往往被美好的初戀、奮斗的陽光、歡快的情誼填充,但是如果去掉濾鏡、去掉美顏、去掉瘦臉之后呢?我們還記得青春真切的模樣嗎?

      曹保平導演、張雪迎主演的電影《狗十三》用冷峻、客觀的鏡頭,樸素、真誠的演繹,把一份真實乃至現實本身的青春樣子還原出來,彌足珍貴。電影于2014年榮獲柏林電影節(jié)國際評委會特別獎,并提名水晶熊獎青少年電影最佳影片,經過五年漫長時間的'打磨,如今看來歷久彌新。影片的感動和震撼從不因時間流逝而缺少,反倒因為其中所表現出的真切和真摯在當下的中國電影市場中廣受贊譽。

      張雪迎飾演的李玩是一個十三歲的青春期女孩,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住。果靜林飾演的父親忙于事業(yè),而且再婚又有一個兒子。故事從李玩收到父親送的一條狗開始,也圍繞著兩條狗的到來以及兩條狗的離開展開,讓這個現實的故事充滿了隱喻和多義。

      李玩給狗狗起名為愛因斯坦,這部電影的英文名則是Einstein and Einstein,直譯的話就是愛因斯坦和愛因斯坦,可以解讀為兩條狗,也可以理解成名為愛因斯坦的狗和最后獲得了全省物理競賽一等獎的李玩。當然,還有一層隱喻就是天才,每個孩子都是天才,不應該用一套統(tǒng)一的、世俗的成規(guī)卻塑形,最后還要美其名曰長大了懂事了真乖。這些日常的對話在影片中反復出現,讓每一個觀眾都恍然回到自家的客廳、學校的教室,看到那個低著頭說對不起,我錯了的自己,也想到自己我一定會改的承諾。

      《狗十三》就是這樣,它無時無刻地提醒著所有人,別妥協,別偽善,或者至少別忘記我們曾經的年少模樣,也在不斷敲擊我們的心門,再歸來還是少年嗎?

      青春期的李玩總以為大人會理解她的心思和想法,但奶奶不知道她喜不喜歡喝牛奶,爸爸不知道她對天文展的鐘愛;大人們也總以為孩子會體諒大人的不容易,但李玩也不顧爺爺扭傷、奶奶迷路、爸爸應酬忙碌。兩代人各自期待對方的理解,但卻都說不出口,哪怕是一句謝謝你,哪怕一句對不起。就像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車上接到媽媽電話,兩人面面相覷,突然聽到《再回首》,父親淚流滿面,但還是顧全面子伸出手擋住李玩的眼睛。

      《狗十三》把中國式家庭中溝通失語表現出一種痛感,但也恰是這擊中人的痛感讓這部電影成為我們溝通的起點,它表現了太多的不能溝通,其實也表達了太多希望親人間多一些溝通。李玩期許有很多平行世界出現,那樣在這個時空中無法實現的心愿和人生可以在另一個時空完成。希望電影這個時空中無法完成的,我們可以在現實中完成。

      《狗十三》沒有濾鏡和美顏,卻收獲了口碑和掌聲,不僅獲得業(yè)內人士團贊,更是被KOL、影評人大V傾情推薦。希望看完電影的我們會說出或聽到對不起謝謝你我愛你。

      狗十三觀后感 6

      《狗十三》是一部讓人感覺到真實疼痛的電影,電影里聚焦了一個女孩青春成長過程里的心理轉變,可以說,她代表了大多數國內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在一步步邁向成年人世界的過程里,你能讀懂她的迷茫與慌張,也看到了她與這個世界最終選擇了和解。

      曹保平無疑是一位極其優(yōu)秀的導演,在《狗十三》里,他在注入了較多個人的理解在其中,盡管這是一部關于少女成長的電影,但電影里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更多,包括孩子成長過程里細微的心理變化,包括她與周圍世界的處理關系,以及她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等等,這些現實的元素顯然讓它超脫了一般青春片的范疇,而是用精巧的劇情來打動觀眾,并讓他們思考。

      整部電影里,很少有主觀的抒情,而是用客觀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又一個極具矛盾沖突的生活瞬間,同樣,這種矛盾的打磨也是相當高級,它并沒有借助各種雞飛狗跳來呈現,而是讓對立的情緒一直伴隨著劇中人員與觀眾的心理而變化,對于《狗十三》這部電影來講,它像極了你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一個極其平凡的縮影,甚至某些情境你也可以折射在自己身上,因為它其實呈現出的是一個大時代的小家庭的縮影,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一部分,而這種情感體驗是極其真誠的,這也是這部電影好看的根本,真誠不世故,正如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你可以看到她的倔強,也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自我的萌芽。

      在李玩青春成長的過程里,她的個人訴求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是一直忽視的,比如開場的那場戲,父親強行幫她簽字違背她的興趣意愿,而后父親為了討好她又給她送來一只狗,后來因為這只狗不斷的引發(fā)其他的沖突,可以看到,李玩在家庭體系里,她其實與那只狗是同病相憐的,她沒有什么選擇的權利,只是被動地接受,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大多數中國式家庭的縮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時候是通過命令來呈現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而是冷冰冰地按著頭,李玩起先是拒絕著成人化的世界的,但最終她選擇了順應這個規(guī)則,結尾部分,當她一臉平靜地看著下一個自己,她的弟弟經歷這種困境,她的臉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波瀾,這也意味著她最終選擇了收起鋒芒,與這個世界和解。

      李玩從迷茫到進一步的.妥協,顯然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在她自己的眼里,她是被傷害的那一個,在父母眼中,他們才是需要李玩被感謝的那一個,你可以看到太多中國式父母的困境,為你好這句話聽起來順耳,但看起來卻刺眼,李玩與父母始終不處在一個溝通頻道,這也是他們一直對抗的根本所在。

      無疑,《狗十三》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中國式家庭縮影,在這個少女成長的路上,她經歷了太多的迷茫與疑問,最終她的這些疑問也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觀眾的心里其實都早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究竟是哪個,這需要你去銀幕里自己體會。

      狗十三觀后感 7

      教育,是我們熱愛談論的問題,從小學到高中,再到大學,教育問題一直是在我們所談論的話題里占著重要的位置。我們總是可以看到,網上出現許多關于今天中國教育的看法,最近,很火的電影,《狗十三》引發(fā)了大家的驚動。網上有人甚至認為看不懂這部電影的人,是幸運的。一時之間,無數多關于中國教育的評論在網上暴發(fā)開來。

      這個電影到底講了什么呢?大致是說13歲的少女李玩,因為父母離異,與自己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正直青春期的她,與自己的家人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故事。我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后,特地去看了國內豆瓣的影評,基本上都是站在李玩這個少女的角度去批評今天中國式的教育。影片中有這么幾個關鍵點,首先是李玩的父親送給了她一只小狗,小女孩李玩將他當作知心朋友,有一天,這只小狗被爺爺丟了,全家人找了很久之后,依然沒有找到。為了安慰痛苦的'小女孩,家里人買了另一只相似的小狗送給李玩。并對他說,這就是小女孩丟掉的小狗愛迪生。全家人都說這只小狗是愛迪生,連李玩的堂姐也沒有站在小女孩這邊。

      這個事情,網上的輿論都是說,大人的世界虛偽,大人們在不經意間將說謊交給了孩子。哪怕這是善意的謊言,可孩子不懂,他們之后說謊會認為這是自己的家長教給他的。這里呢,有幾個問題我很奇怪,小女孩李玩的爺爺弄丟了狗,這件事情是老人家的錯。爺爺沒有看好愛迪生,可是這只狗因為自己的爺爺走丟了。我很奇怪,我們能怎么做,讓自己的爺爺向你低頭道歉嗎?況且,這件事情發(fā)生之后,家人并不是沒有作為,他們不是沒有尋找。哪怕是在找不到后,繼母還重新買了一只一模一樣的小狗送給李玩。網上說這個繼母的做法是自作聰明,我難以認同這個說法。你的繼母為了向你示好,為了體諒你,特地買了一只一模一樣的小狗送給你,你還不滿足嗎?為什么這個小女孩就不能體諒一下自己家里人的心情呢?難道一只父親送給你的狗比自己的親人還要重要嗎?

      狗十三觀后感 8

      非,F實的一部好片,導演竟然這么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從女主身上看到太多太多自己曾經的影子,應該也是很多中國青少年的影子。女主在我看來,很可憐,很懂事,比我懂事多了,比我能理解大人多了,曾經,那個年紀的自己,和身邊人的沖突更加激烈。很巧,自己也曾經經歷過寵物的走失,同樣的,沒有失而復得,永遠的失去了。雖然我沒有責怪家人,但是女主的傷心,完完全全可以體會,甚至可以說,我曾經比她更傷心欲絕。

      另外,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過程,確實是撕心裂肺的,感覺自己的童真一點點的在死去,電影通過幾次飯局來表達女主的變化和所謂的成長。飯局,是中國式文化的一個縮影,我也在飯局上看到過太多這種虛偽惡心的景象,其實自己還是吃這碗飯的呢,但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這么些年過去了,自己在飯局上的表現一點沒長進,依舊那么木訥,和十幾歲的初中生女主沒兩樣,性格決定命運吧。我是該慶幸自己內心仍是個孩子嗎?

      電影七七八八的小時挺多的,有那么一兩件事沒怎么看懂,但女主的變化,我并不認為這是妥協,還是很連貫自然的,可能大多數中國孩子都有類似經歷。父母的愛真的.很重要,但比愛更重要的是對孩子的理解。我就是有愛沒理解,女主是沒愛沒理解,片中的愛情,談不上愛情了,少男少女間的好感和欣賞,其實我還挺喜歡這段的,恰到好處,很淡很自然,沒有發(fā)展才會留下最美好的回憶吧。

      為什么大人都覺得對寵物的愛是可以隨隨便便找個替代品就可以解決的呢?每一個寵物都是獨一無二的,并不是因為它長的全世界最可愛,它的品種最高貴還是怎樣,是因為我們之間的感情是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找來替代品,對它也不公平。我覺得電影中第二條狗真的很可憐!從來沒有得到過愛,完完全全的犧牲品,養(yǎng)寵物務必慎重,那是它的一生。而女主最后遇見第一條狗的反應,有看到評論說女主長大了,對生活對等等妥協,我覺得不是妥協,在我看來是,它現在的生活很不錯,有愛它的主人,既然自己沒有能力給它好的生活和愛,就不要打擾它的生活了,它就算回到自己身邊也會是個悲劇。

      狗十三觀后感 9

      這部電影是看了影評之后想看的,緩存在iPad里有段時間了。今天想看電影,打開看,沒想到仿佛看到了我自己。應該也是很多人,我想。

      有沒有想過,你是從什么時候懂事的?

      這部電影,講的是主人公李玩如何一步步放棄自我,變成一個大人的。

      喜歡物理,被爸爸強制改為英語學習小組。狗被送走,絲毫沒有說話的權力。被迫參加飯局,被要求喝酒。堅持自我的時候,被家人問什么時候才能懂事。

      現在看這些,我會想,為什么要懂事?孩子真的.錯了嗎?還是大人錯了呢?

      從小,我就是個懂事的孩子。李玩身上發(fā)生的事情,很多我都遇到過。但基本沒有反抗過,就是為了大人說的懂事。但我真的很難過。想起黑頭,眼淚總會流下來。黑頭也是一條狗,狼狗,從小在我家長大,我很喜歡它,爸媽不在家的時候就放開繩子讓它跑。每次放開繩子,它都要跑到筋疲力盡才停下。但是有一天,媽媽說狗吃太多了,賣了吧。那時候狗狗在我家應該有兩三年了。我舍不得,媽媽騙我說,賣給看果園的,它會過的更好。當時的我真的好傻,就信了。長大后才明白,根本就不是,不可能,我家黑頭那么老實,怎么可能看的了果園。妥協處處在,因為我很少反抗。小時候喜歡畫畫,媽媽說學藝術太貴了,又沒前途。放棄的那么輕而易舉。四五年級時,養(yǎng)了兩只羊。放學就去放羊,在爸媽的幫助下,羊養(yǎng)的又肥又大,還生了小羊。升初中時,媽媽說學習緊,賣了吧,就賣給了隔壁家。還記得漂漂那雙忽閃忽閃的大眼睛,多少次不開心的時候跟它訴說,它的眼睛仿佛能看到眼淚。

      我活成了爸媽的驕傲,卻丟了自己。

      長大了,出來讀書了,越來越發(fā)現媽媽也經常做錯,為什么要那樣要求孩子呢。

      再往后,我開始越來越發(fā)現,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影響有多大!

      每個孩子剛出生時都是一張白紙,由父母來作畫。

      狗十三觀后感 10

      農歷2020的這個寒冬,從校園跳出的他,顯然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狗十三》狗十三一部把親情,愛情,青春,成長,社會,教育融為一體的電影,看了兩邊,才讀懂該影片的深刻含義。是啊,我們的青春不就是這樣度過的么,叛逆,早戀,高考,失戀,大學,夢想。吵著要離家出走。詩和遠方,小時候的夢很遙遠,長大后你不停的努力,有時于它近在咫尺,有時它又遠在天邊。

      還記得那個最初的你嗎?長輩問你道:長大了想干啥呀?,那長大了想干啥呢?當科學家?當詩人?從政?你我的未來都是未知的呢!奈何我們沒有預見未知的超能力。十三歲處于叛逆期的女主角,在家里于長輩顯得格格不入,父母離婚,長期遠離的父親從來就不理解自己,又缺乏母愛。家庭的不完整,導致女孩的.成長缺陷,視狗狗為伙伴的女孩在丟失狗狗后的無助,在父親的逼迫下,不得不接受狗狗丟失的現實。在后母買來一只狗狗騙自己找到愛因斯坦時,慢慢接受了這位新來的伙伴,可好景不長,在弟弟的逼迫下又再一次將她的伙伴扔了出去,此處的特寫時現中國家庭給孩子過度的溺愛,孩子犯錯也不管,好像弟弟走的路與女主角似乎差不多。

      狗十三觀后感 11

      這是一部講述一個女孩成長的故事。 自小父母離異的李玩被爸爸寄養(yǎng)在爺爺家,跟爺爺奶奶長大。爸爸為了李玩能夠進入一個好的高中強制給愛好物理的李玩改到英語組,這招致李玩的不滿。為了緩解緊張的父女關系,爸爸送了一條狗。李玩開始對小狗厭惡,然后同情,接受,照顧,喜歡,最后依賴,把它看成自己的精神寄托與要好朋友。

      狗丟了,家人弄了一條一模一樣的狗來糊弄李玩,令李玩怒不可遏。爺爺因為小狗被李玩推倒,摔斷了腿,多年不出門的奶奶因為尋找李玩迷了路,爸爸為此大動肝火,李玩在丟狗的委屈中知道自己的任性妄為給親人帶來的傷害,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知道狗可能找不回來了。于是開始接受這個現實,丟狗讓李玩知道,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人不僅僅只圍繞自己轉,個人感受雖然重要,他人的感受亦是十分重要,亦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積極學習,積極生活。

      經過努力,李玩英語考了第一,激動地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爸爸,歡天喜地地以為爸爸會獎勵自己為自己慶祝一下。爸爸明知電影本周不上映卻還要表面歡喜地帶李玩去,實際上只是無法開口而編造一個謊言騙李玩去參加兒子的一周歲生日。宴會上,看著爸爸忘情地給弟弟唱生日歌慶生,李玩懂事地拍著手慶祝,迎合地笑著,笑容里帶著羨慕,努力而尷尬地笑著,笑里帶著對愛的渴望,笑容漸漸消失,退出人群獨坐到沙發(fā)上。考了好成績本來今天是主角的,無緣無故殺出一個素未謀面的弟弟,搶走了本屬于自己的幸福時刻,自己還要為他慶祝生日。憑什么,為什么,自己想要做的不能做,不想做的被強制去做,自己拼命努力懂事只是為了得到本應屬于自己的東西卻求而不得。我就是不高興,不開心了,我不愿陪笑了,我想一個人靜靜。這里是李玩的第二次成長,自己的喜怒哀樂不應強加在別人身上,自己要做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幸福要建立在自身之上。典型的例子就是李玩得了省物理競賽一等獎之后很淡定,沒有跟周圍的人說。

      李玩陪新弟弟玩,弟弟不小心哭。公園想陪弟弟玩,卻被后媽制止。李玩明白無論她對弟弟再好后媽都不會在內心認可他,她想對弟弟好,是自己想對弟弟好,并不是為了討好后媽。陪酒,吃狗肉,做這些不愿做的事都是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陣痛。最后一次成長,是關于遇見的狗是否是愛因斯坦,其實這只狗是不是愛因斯坦對李玩來說已經不重要了,她已經長大了,已經會照顧自己了,已經學會了如何被愛以及如何去愛人。

      片尾李玩的哭泣,我想要表達的`是成長過程中積累的委屈的宣泄,宣泄狗丟了,被大人欺騙,接受弟弟,敬酒,吃狗肉這些種種無能為力但必須接受的事情所積累的委屈。成長是痛苦的,成長意味著我們要接受一些我們看不慣接受不了還改變不了的事情。李玩的故事就是這么一個過程,看不慣看不慣的東西,不接受不能接受的東西,力所能及地去改變這些事情。

      我堅信李玩會有一個美好幸福的人生,因為她懂。

      狗十三觀后感 12

      這個一部可以從中看到自己的一部片子。影評已經很多了,只想寫下自己的一些觀感。

      沒明白為什么評分這么高,排片卻這么少,很多電影院只有一兩場。片子很平淡很細膩,但反應出了中國家庭絕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相處模式。李玩是一個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住一起,爸爸買了一條狗給她,她給它取名愛因斯坦。爺爺買菜遛狗的時候把狗弄丟了,后媽另買了一條,說是丟了的狗,但它并不是愛因斯坦,李玩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而后狗咬傷了弟弟,被送走。李玩也逐漸變成了一個懂事聽話的大孩子。但懂事真的這么重要嗎?一條狗對于孩子到底意味著什么?大人真的知道孩子要的是什么嘛?

      “你怎么一點都不懂事?!”“娃長大了,懂事了”。這兩句話,反復在電影中爸爸和爺爺奶奶的口中出現,當李玩和家長的意愿沖突時,就是不懂事,而當李玩考了全年級第一,拿了全市物理獎的時候,就是懂事了。很諷刺的是,每當懂事的時候,總會有些事會發(fā)生。拿了年級第一,正好趕上弟弟生日;拿了獎狀,第二只愛因斯坦死了…懂事到底是什么?真的這么重要嗎?還是說懂事只是家長想要減輕自己負擔的一個說辭?家長在外工作這么辛苦,回來你還不懂事?!那所謂的懂事和真正的長大又是不是一回事?李玩去酒吧喝酒被罵,在酒桌上就被要求喝酒,這兩套標準,就是讓孩子去懂事的模式嗎?其實我們自己長大的過程也就是這樣的,當你有些自己的想法,想去實施,但父母得知,總會跟你說不行,不現實幼稚。可能確實很多孩子的想法很天真很草率,但他們有錯嗎?他們沒錯,只是不適合成年人世界的規(guī)則罷了。那就應該去澆滅他們的想法,強行安排上覺得正確的事情嗎?

      “你到底要什么?你說嘛!你要天上星星,爸給你去摘!你要啥?!你說嘛!”這是當愛因斯坦走丟之后,李玩不接受新的狗,而半夜不歸喝酒,奶奶出門尋找迷路回來后,李玩的爸爸情緒激動,問李玩的話。孩子到底要什么?喜歡什么?很多家長其實并不知道。李玩不喝牛奶,她的奶奶爸爸都不知道;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爸爸不僅搞錯了展覽的時間,也因為酒局使得李玩錯過了展覽;到底是不是愛因斯坦,沒有人在乎,只不過是一只狗罷了,為什么你還要“無理取鬧”?!李玩強行喝了牛奶,吐了,為了不讓爸爸難堪,吃了狗肉。小孩背負的不夠多嗎?家長覺得自己工作壓力大,背負著一家的生計,孩子的未來?墒呛⒆颖池摿耸裁,想要什么,又有幾個家長會在乎?李玩要的不是愛因斯坦這條狗,要的是陪伴,要的是在乎她的心,并不是真的在意愛因斯坦是不是會回來,而是你們找都沒有找就告訴我,愛因斯坦沒有了,沒有人在乎她的感受,那只不過是一條狗,再買一只一樣的不就行了,又有什么區(qū)別?可是對于李玩,它的意義不一樣,愛因斯坦是她用拌飯喂大的,走丟的不是一條狗,還是她的寄托,而家長先是用旱冰鞋轉移她的`注意力,又用另一條長得一樣的狗,妄圖平息這件事,根本不在乎李玩脾氣的真正原因。而在她決定接受第二只狗狗后,因為弟弟被咬傷,又被送走,多么的悲哀。李玩要去看的天文展,先是被爸爸搞錯了時間,又因為酒局而錯過了最后的觀展時間,她內心的失落失望,也沒有人在乎,不過就是一個展覽,沒有大人的生意重要,不過是一件小事罷了。

      看似溫馨的家庭,小孩的內心確實無比的寂寞。李玩雖然是電影的主角,但卻感覺她是如此的沒有存在感。爺爺奶奶把她當小孩寵著她,只要三餐吃飽。爸爸只要她成績好,什么都可以滿足她,但她卻只想知道狗的下落。李堂作為她的閨蜜,卻也只是看大人眼色,并不會和她站在同一戰(zhàn)線。愛因斯坦丟了,沒人在乎;買來的不是愛因斯坦,沒人在乎;弟弟昭昭生日時,她就像一個局外人,沒人在乎;她愛看的展覽,沒人在乎;她準備的演講,沒有人在乎;她不喝牛奶,沒人在乎;而大人在乎的,只是你有沒有吃飽吃好,你成績好不好,家里人和不和睦,外面工作做的好不好,而不是你的狗是不是原來那條狗。

      反過來說,大人也有大人的無奈和心酸,李玩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么認識的?”爸爸泣不成聲,并且不想讓李玩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我不是一個好爸爸”,大人又何嘗不想陪伴小孩,但是大人也是有心無力,無可奈何。所以總希望孩子懂事,可以分擔他們的壓力,希望他們不要鬧騰,在家乖乖的,不惹事,不鬧心。我們已經從小孩變成了大人,李玩也在成長的過程中,變得懂事,變得不讓人操心,也逐漸去理解大人的世界。

      “這種事以后還多著呢”是整部片子最心酸最無奈的一句話。只是告訴你,你就慢慢習慣吧,畢竟你也改變不了什么,就受著吧,忍著忍著就習慣了。畢竟人世間有太多你無力改變的事情,漸漸的你也就變得冷漠,變得和大人一樣了。

      李玩在電影中一直提到的平行宇宙理論,其實是她覺得自己遺憾的一個彌補,她覺得在另一個宇宙中的李玩會過得更好。她問“你見過真正的大人嗎?”,她和父親說的“不該用一個謊言去彌補另一個謊言”她和父親說“應該讓昭昭和奶奶道歉”,其實都是小孩天真直率的表現,不懂得偽善不懂得忍一時風平浪靜。而生活漸漸的也就磨平了她的棱角,當她最后看著弟弟昭昭的時候,也許她也懂得怎么做一個大人了。

      片中還有青春的荷爾蒙,躁動,不羈,和懵懂的愛情。李玩可能比別人更冷靜,更快的成長了。與其說是青春片,不如說是一部家庭片。那在看電影的我們,是不是也“長大”了,“懂事”了呢?希望在這個世界中,你長大的慢一些,快樂一些吧。

      狗十三觀后感 13

      《狗十三》講了十二歲剛上初中的李玩,與年邁的爺爺奶奶同住。父親再婚與繼母生了個弟弟,當父親焦慮著該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兒的到來,卻意外因課業(yè)起了爭執(zhí),為此父親決定買一只小狗哄勸女兒。李玩將小狗取名為“愛因斯坦”,但小狗在意外中走失,李玩為愛因斯坦走失事情難過不止,四處尋找,所以家人為此也不得安寧。為了安撫李玩,家人將另一只同品種的小狗代替愛因斯坦。李玩起初不愿意接受這支新小狗存在,但是在全家人的壓力之下,她不得不妥協,接受,她越來越沉默。

      “你要懂事,要聽話……”貫穿在整部電影當中的,就是這一句話,這句話也許也貫穿了很多孩子的童年,甚至一生。李玩的表姐,也許就是很多大人心中的懂事聽話好孩子,成績優(yōu)異,待人彬彬有禮,深諳中國家庭里為人處事的橫橫豎豎,她懂得如何一邊在長輩面前偽裝成一個乖孩子、一邊在私下里游刃有余的為所欲為…

      所以,在假的愛因斯坦送來家的時候,李玩的繼母給她使完眼色,她便迅速改了口。在得知她的小男友喜歡上別人之后,她也能很快的全身而退。在李玩弟弟的生日宴會上,想要禮物又假意拒絕,再懂事的去換成小男孩喜歡的蠟燭……這不就是中國教育中最受人歡迎的乖孩子么。

      “我打你是因為愛你”,普遍來說,中國大人教育孩子是沒有定式的,發(fā)不發(fā)火、動不動手,完全取決于當天的情緒和忍耐度,這就讓中國的大人在孩子眼中,等同于一個的地雷式的存在,因為你永遠預測不出他什么時候會炸。

      李玩和父親其實是很矛盾的,其實說實在的,我不能非常了解他們的感情。因為我的父親一直是個非常溫柔的人,我的家庭對我而言也是非常的美滿,所以我無法理解這個一個離異家庭成長起來的少女。但是我能確定,李玩的父親很愛很愛李玩,爸爸離婚后擔負起了扶養(yǎng)女兒的義務;為了取悅女兒給她買了一條狗,打罵女兒后又紅了眼圈跟女兒道歉;知道女兒考了高分后,非常興奮,要帶女兒去天文博物館;在妻子強烈要求把狗送到狗肉店里時卻把狗送到了流浪狗之家和最后在車上與女兒并列而坐,痛哭流涕的樣子。這就是一個鮮活的中國父親的形象,不輕易說出愛,愛女兒更愛家人,身上背的不僅是個人的情感,更有責任和義務。那場撕扯推搡打罵的場面是電影前半部分的.情緒高潮。父親的暴怒,單手揪拎著女兒,女兒無助,慌亂,哭泣,弱小的像任人擺布的布娃娃一樣。女兒想跑回房間,但又被父親再一次的拎回來,奶奶在旁邊緊張又焦灼的拉開勸阻著“娃娃還小嘛,娃娃還小嘛!焙苄疫\的是,從小到大我都沒有這個經歷,但是隔著屏幕都感受到了深深地絕望。暴力過后一切都恢復了平靜。某種意義上,暴力是不是也蘊含著某種結束與新生?仿佛一切不可解的問題與情緒的積壓在一場暴力后都灰飛煙滅了。李玩從浴室出來,爸爸一個人默默坐在沙發(fā),轉過頭看李玩,沒有了之前怒氣,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愧意的,紅了眼眶的臉,低聲說“你過來”。然后就是那句刺痛到不能再刺痛的一句話,“爸爸打你是因為愛你”。挺難受的。我無比相信他這句話的真誠。親情這個東西,真的不好說。

      家庭糾紛,多半是沒有明確的對錯的。

      這個世界上唯一彼此不理解又相互相互羈絆的感情就是親情。大人希望我們懂事,而我們只想要快樂。什么是懂事呢?懂事的李玩應該怎么做呢?狗丟了我很傷心,但爺爺也是不小心的,而且阿姨還給我買了輪滑鞋,他們也挺不容易的,我應該把傷心忍下去,不吵不鬧?墒沁@個邏輯是大人的邏輯。小孩子的邏輯就是:我餓了我哭;我冷了我叫;我的狗丟了,我傷心我就要找、就要鬧。所以這里面有一個核心的東西就是:大人學會了隱藏情緒,而小孩子沒有。

      所以后來,當叔叔笑意盈盈的夾了一塊紅燒狗肉給李玩,李玩沒有大鬧,她說:“謝謝叔叔。”然后慢慢咀嚼把狗肉和苦澀都一起吃掉了。

      我們終將長大,在無奈中變成了大人模樣。

      狗十三觀后感 14

      狗十三這部電影,不會像可樂那樣刺激你的感官,他更像是一口烈酒,看似如白水一般無味,實則讓你內心洶涌。

      影片的主題是一個小女孩“成長”的故事,13歲的李玩正值青春叛逆期,父母離異,爸爸再婚,爸爸和新媽媽生了個兒子,但不敢告訴李玩,而是彌補性的給住在爺爺奶奶家的李玩送了一條狗,李玩給它取名“愛因斯坦”,影片通過她對這條狗態(tài)度的轉變來反映她在成長過程中的改變,是周圍人一次次的“教導”使的她更加“懂事”,最終成為一個傳統(tǒng)中國式的聽話的孩子,順利的長大,也不再開口說話。

      “這是為了你好”“你也該長大了”“你怎么還不懂事啊”這些語句熟悉吧?好像再是別人家的`小孩也曾或多或少的聽過類似的話吧,這一句句的“為了你好”曾多少次讓我們把委屈吞咽下肚,這是大多數中國家庭教育的。核麄儚膩聿粫嬲私馕覀兊南敕ǎ皇且晃兜陌盐覀兺葡蛩麄兿M覀冏叩穆。

      在影片中李玩逐漸接受了“愛因斯坦”這個家人,卻在某個平淡的一天。愛因斯坦陪爺爺出去買菜走丟了,李玩發(fā)瘋般的找狗,爸爸完全不能理解李玩因為一條狗鬧的家里雞犬不寧,所以他采取了暴力這個最原始的方法來鎮(zhèn)壓李玩的“無理取鬧”,而家里人也為了平息這場鬧劇送了另一條“愛因斯坦”來敷衍她。李玩選擇妥協,她開始接納這個世界對她的打磨。

      “總會有下一次的”,第一個愛因斯坦丟了,第二個愛因斯坦死了,最后一個愛因斯坦“長大成人”了。影片的最后李玩面無表情吃下第一口狗肉和在街上偶遇愛因斯坦沒有相認卻站在街角泣不成聲,她嚼碎自我,咽下尊嚴,吞掉過往,這就是父母眼中的長大吧,她吃下狗肉的時候妥協的如此徹底,仿佛在那個深夜她聲嘶力竭的喊著“愛因斯坦”以及滿大街密密麻麻的尋狗啟事都只是一個夢,成長過程中總有很多是我們不明白但又必須學會的事情,這種被迫懂事和妥協讓人心疼。

      也許對于有些人來說,生活如同影片中所說的: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一句“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誰也沒有等到自己想要的。

      狗十三觀后感 15

      這是一部能引起很多90后女孩共鳴的電影。女主角“陳玩”出生在一個普通家庭,爸爸忙于工作,她從小讓爺爺奶奶帶大,身邊很少有人關心她,唯一能陪伴她的只有小狗和電視。

      女主角“陳玩”真是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的縮影。父母給了她充足的物質生活,卻很少耐心地對待過她的感受。“陳玩”最喜歡的小狗丟了,一家人面面相覷,卻連找都沒幫她找;“陳玩”父親為了和領導喝酒,耽誤了陪“陳玩”去看天文展的時間,結果她心心念念的天文展沒看成;“陳玩”父親為了在領導面前有面子,讓不會喝酒的女兒給領導敬酒······這就是傳統(tǒng)的中國式家長的作風,他們只管你吃飽穿暖,不管你心里是開心還是委屈,而且還一味地要求你懂事。

      “陳玩“最后是懂事了,她懂得了怎么讓爸媽開心,可是她自己卻開心不起來了,因為她失去了最真實的自己。所以最后當她看見自己最喜歡的狗“愛因斯坦”時,她不想去觸碰了,因為她的心里再也不是敢于提要求的小孩子了,而是能夠委屈求全的`“大人”。

      “陳玩”所謂的懂事,只是形成了”討好型人格“,這并非真的長大了。當我們自己的真實感受不被人重視時,我們就會把真實感受隱藏起來,轉換成讓別人能接納的態(tài)度來面對別人,這樣乖巧懂事的自己少麻煩了別人,卻委屈了自己的真實需求。不敢對別人提要求,一味地委屈自己,這就是”討好型人格“的典型。

      成長就是在和自己“和解”的過程,我們出生的原生家庭可能讓我們形成有缺陷的人格,比如“陳玩”的討好型人格,但是我們不能就這么放棄自己。我們應該在意識到自己的人格缺陷后努力去糾正,學會照顧自己的感受,學會向別人提合理的要求,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真正幸福的“大人”。

      狗十三觀后感 16

      夜里回到家,弟弟發(fā)來信息說,看看《狗十三》吧,何止是孩子的問題,教育的問題,他說在電影里也看到了自己的孤獨。

      于是我就在今夜看了這部電影。靠在床頭看了這部電影,整個人沉浸在電影里。

      很多人會把《狗十三》歸結為教育的問題。青春期的女孩李玩,父母離異,爸爸再婚后又有了一個兒子。李玩叛逆,為了一只狗讓家里雞犬不寧。整個故事情節(jié)一點不狗血,很真實,一直到最后李玩爸爸開著車淚流滿面的時候我才開始流淚。

      生活里誰容易?生活里誰不孤獨?其實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都有別人進不去的地方。生而為人,總要有責任要肩負,總要忙著應酬,總要心里流著淚臉上掛著笑的去面對這個世界。

      無法評判李玩和爸爸,還有戲份并不多的后媽。誰心里沒有委屈?

      我喜歡李玩,我知道這是一個有分寸的女孩子?催^很多叛逆的'女孩,離家出走喝酒,跳舞,傷害自己,和男人接吻,甚至更出格。李玩自始至終很有分寸,在最后一次離家,喜歡李玩的男生陪著她,李玩痛哭的時候,喜歡她的男生想要吻她,李玩果斷拒絕并說:“我不需要這樣的安慰!蹦且豢蹋姨貏e想為李玩點贊,想為編劇點贊。我覺得這種信息的傳遞最好。少男少女的愛情(感情)就應該是簡單的,純潔的,干凈的。電影就應該

      傳遞給孩子們這樣的信息,喜歡也好,愛也罷,守護比肢體接觸更重要!無論如何孤獨,李玩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長大!

      我同情李玩的爸爸。沒有人想要離婚,走進婚姻之初的時候所有人奔的是白頭偕老。生活里會有什么改變,會再遇到誰無法預料。第一次婚姻的失敗,女兒的叛逆,老來的子的喜悅,酸甜苦辣也就只能自己品嘗了。

      有人說李玩并不夠叛逆,其實她也在一直向成人的世界妥協。有吧,整部電影里有多處我們不想面對的成人世界的虛偽與無聊,可是它太真實了,我們不是如此嗎?酒桌上推杯換盞的陽奉陰違,有錢人在自己家人面前的眾星拱月……誰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吧?

      《狗十三》,一部看過之后越發(fā)孤獨的電影。

      狗十三觀后感 17

      看了《狗十三》,昨天看了一遍感覺特別的壓抑,同情李玩。感覺沒有人關心她,大家合伙欺騙,有一個有心機的后媽,一個特別惹人厭的弟弟,以及面對一群死氣沉沉的生意人組成的飯局。

      站在李玩的角度,感覺這個家庭真是糟透了。

      可是仔細想來,這些人中其實沒有真正的壞人。爺爺奶奶愛李玩,爸爸也愛她,堂堂是個好姑娘,后媽也沒對她做惡。

      何帆老師說,讀小說要懸置道德判斷?措娪耙彩恰N覀兒苋菀渍f誰對誰錯,可是帶入到各個角色當中,我們也許并不能比他們做的更好。

      爸爸有爸爸的無奈,在李玩和新家庭之間要權衡,要面對焦頭爛額的工作。對李玩最大的希望就是“懂事”。能有個好成績就是“驕傲”了。打過女兒扔過狗,也逼過喝酒?墒悄膫父親沒有打過罵過或是傷害過孩子呢?為了不傷害李玩,昭昭出生好久之后才在滑冰場讓他們見面。

      姐姐應該就是李玩的成長版,男朋友喜歡李玩她沒有鬧,大家換了一只假的愛因斯坦,她選擇息事寧人。大家對昭昭一擁而上,姐姐過來安慰。

      奶奶幾年沒有出過門,為了李玩出了家門。是奶奶一拖再拖,沒有把昭昭出生的消息說出去。

      后媽的位置本身挺尷尬的。一面是自己的家庭,一面是李玩。我想她自然不喜歡李玩,李玩也不喜歡她,李玩是孩子不喜歡就不喜歡,她是大人,就要給李玩送禮,給姐姐送禮。她是有怨氣的,狗咬了昭昭之后,她讓爸爸把狗送狗肉館,雖然惡毒,卻也情有可原,父母總是舐犢情深的,就像爸爸一手把高放拍在墻壁上一樣。

      爺爺給孫子取名“昭昭”,說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意思是賢者先使自己明白然后才去讓別人明白。這句話還有后半句: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說今天的`人自己都沒有明白卻想讓別人明白。也許大家的不和諧,都來自于做自己認為對的事,而沒有考慮到他人的想法。

      影片是站在李玩的視角去拍的,喚起了我很多童年不好的回憶?墒且粋人成長過程就是從昭昭、李玩、姐姐、爸爸媽媽再到爺爺奶奶的過程。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才能活的坦然吧。

      狗十三觀后感 18

      《狗十三》這部電影的故事起因源于一條狗,結尾也落到狗,狗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也包含了許多內在的含義。據說這部電影一開始的名字叫狗B,臟話當然過不了審,不過“狗十三”同樣能讓人意會,并且更豐富了電影的表達。許多人說在這部電影中看到了教育對個性的扼殺,也看到了成長的傷痛,許多人在電影中看到了自己的青春,這倒并非無病呻吟,而是電影故事太生活化,李玩經歷過的許多事情我們也經歷過,李玩做到的事情我們想做卻又不敢做,她是個縮影,包含了無數個我們的青春。

      電影圍繞的家庭是中國常見的三代同堂,爺爺奶奶善良守舊,爸爸和后媽重組家庭另育一子,女兒被寄養(yǎng)在爺爺奶奶家,因為這樣的人物設定我們得以看到三代人的不同,同時,也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循環(huán),那就是:最終,我們都會成為電影中的爸爸和爺爺。

      昭昭是爸爸跟后媽生的,在中國根深蒂固的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下,昭昭一出生就被除了李玩之外的全家人溺愛不止,他從椅子上摔下來后哭著重復一句話:“打椅子!打姐姐!”相信很多年輕的媽媽看到這里都會無奈地笑笑,這就是我們的父母從上一輩傳承下來的教育方式,孩子小的時候不小心磕磕碰碰,爺爺奶奶就會教他打地、打墻,打一切害他寶貝孫子磕到碰到的東西,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了把責任推到別人身上的習慣。爺爺遛狗不栓繩子,狗丟了也不及時找,李玩著急找狗的時候他即使心有愧疚,但嘴上絕對不承認,只會怨李玩不重視他,腿摔傷以后他就更理直氣壯了,因為爺爺也是像昭昭一樣被這么教育大的,他習慣了推卸責任。

      李玩又何嘗不是被溺愛大的呢?因為父母離異,爸爸對李玩總是小心翼翼的,想方設法補償她,為了老師口中的重點高中強硬地改了李玩的興趣小組志愿,但過后立馬又是賠笑臉又是給零花錢,還買了條狗送給李玩。狗走丟之后全家人開會商量,每個人都要看李玩的臉色,還費盡心機又買了條一樣的狗回來,可以說,長輩們做到了他們能做到的一切,唯獨做不到也想不到的就是道歉。李玩說她也不是非要條狗,她就是要爺爺認錯,要大人們承認這狗不是愛因斯坦,但大人們怎么能認錯呢?那是他們作為大人的尊嚴。

      李堂看得很明白,她知道要維護大人的尊嚴,所以立馬改口認下了愛因斯坦,換來了李玩對她的厭惡和抗拒。如果說李玩是個還在對抗世界的'十三歲少女的話,李堂就是一個更溫和的更懂事的李玩。懂事,是懂人情世故,遵循規(guī)則,李堂早戀、喝酒,但不妨礙她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因為她分得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李玩的后媽送她一個包,她就能立刻笑臉相迎,是因為她知道別人付出了是想得到回報,那么她就應該給她。她是活得更輕松的李玩,不再那么擰巴非要爭出個對錯,她明白了這個世界的對錯都是相對的,相對論不只是告訴她宇宙不唯一,真理也是不唯一的,今天的錯誤或許明天就對了也說不定。電影中李玩喝牛奶,一喝就吐,但之后堂姐男友遞給她牛奶,她喝了也沒什么異常的反應,電影用喝牛奶這件小事來告訴我們,李玩變了,或者說,成長了。

      成長這件事,在兒時看來是多么的遙不可及,當它真正發(fā)生時卻又是那么的猝不及防。

      因為一條狗的依賴,李玩對周圍的人都變得溫暖柔和,也因為狗的走失,李玩開始對抗規(guī)則,抗拒成長,但成長總會如期而至,它讓你看到這是個復雜的成人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充滿了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帶,它讓你看清了每個人都戴著的面具,這些面具如此相似,如此泛濫,而當你發(fā)現戴上它之后會感到如此的安全,你就不想再摘掉它了。李玩一點點戴起了面具,成為大人們眼中懂事的孩子,她慢慢變得跟李堂一樣,知道了察言觀色,學會了在大人的酒桌上賠笑,也許再過十多年,她會長成那個一臉精明的后媽,再過二三十年,會變成那個在酒桌上八面玲瓏但喝酒之后會忍不住默默哭泣的爸爸。

      電影結尾前,用了不小的篇幅展現了昭昭學溜冰的場景,昭昭站在隊伍里,在教練的盯梢下喝一口牛奶,低頭就吐了出來。他總是摔倒,哭著說他學不會,請求教練幫他,但教練依然逼著他自己站起來。這一段內容與李玩的成長過程相呼應,它告訴我們,每一個被疼愛的孩子,都要在一次次的摔倒和哭泣中站起來,去學習如何面對這個世界。青春素來如此,人生亦復循環(huán)。

      這部電影之所以引發(fā)網友熱議,倒不是說電影拍得有多牛逼,電影的故事很簡單,也很瑣碎,編劇完全可以把它編成一部三十集的電視劇,但也正因為它真正關注了最生活最平常的事情,才讓我們能夠沉下心來去回味自己的青春,去思考這平常之下的所有無奈和悲傷,以及,我們能夠做點什么去改變它。

      狗十三觀后感 19

      影片描述了一個青春女孩李玩的成長歷程,在物質條件方面,李玩衣食無憂,但在精神層面,她一直備受煎熬。父母離異后,父母都對她很不關心,甚至填報志愿也要順從父親的意志,無法進入自己喜歡的專業(yè),生活上除了父親偶爾開點空頭支票,大部分時間都是李玩一個人獨處。

      李玩寄居在爺爺奶奶家,也找不到可以產生思想共鳴的人。爺爺表示,李玩的名字取得不好,隨便取的,給孫子取名的時候可要好好起名。在典型的中國式教育環(huán)境中,長輩在物質條件上無條件滿足、百般溺愛,在生活條件不錯的家庭中更是如此,只要開口都能滿足,而在精神情感方面則是肆無顧忌地百般踐踏,從來沒有將子女視作一個完整獨立的個體,而是當做自己的附屬品。

      在長輩眼中,小孩子有什么想法并不重要,甚至有沒有自己的想法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小孩子能夠順從大人的.想法,不給大人添麻煩。小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是大人不愿意看到的。

      這就意味著孩子變得“難管”“不聽話”,大人要帶著面具對付社會上的牛鬼蛇神,身心俱疲,哪有心思滿滿傾聽孩子的想法。長此以往,小孩子也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要順著大人安排的路走下去就好,無論對錯,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小孩子只需要安全長大即可,緊接著結婚生子,循環(huán)往復,大人們也就功成圓滿,問心無愧。

      同樣的,大人做錯了事情也不需要向小孩子道歉,而是反復強調自己付出了多少,通過勾起孩子的愧疚感逃避道歉話題。長輩總喜歡憶苦思甜,不斷強調自己受過的苦,并且將一切不行歸咎于孩子出生,如果不是因為孩子,自己“可能”生活得更好。

      類似的道德綁架不斷上演,一遍又一遍地否定孩子,制造愧疚陰影,讓孩子生活在愧疚的陰影下。在這種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會繼續(xù)延用老輩的教育方式,進一步擴大愧疚陰影。

      典型的中國式教育就此形成,突然闖入她生活的小狗,仿佛一顆救星。她獨愛物理,喜歡讀《時間簡史》,給小狗起名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可以理解她的孤獨,可以陪伴她化解苦悶,對她毫無保留地付出感情,同樣的李玩也對愛因斯坦傾注了全部感情。在孤獨的青春期,一人一狗相互扶持。美好的時光都是短暫的,人總是要成長的,而且成長過程中永遠不會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到。李玩原本貧瘠的精神世界因為愛因斯坦有了點起色,可意外來臨后,李玩發(fā)現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大人的權勢面前一文不名。

      在選擇長大和保留自我之間,李玩十分無助地選擇了長大。就像影片海報一樣,孩子想要長大,就要蓋住自己原有的顏色,丟掉幻想,帶上灰色面具,只有這樣才能在虛偽的成人世界里存活下去。

      酒桌上,李玩后媽猛拍領導馬屁,“聽老領導說話不比看展覽獲益深嘛”,聽領導的話自然受益匪淺,但這個益處落到誰身上就不一定了。長大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只不過有的人提早進行自主選擇,而有的人是被動完成選擇。孩子們長大的標志之一就是身體里的一個自己死去。絕大部分時間,我們沒得選。

      因為如果可以自己做選擇的話,我們肯定會選擇多讀書多學習,提升自己的檔次,多交結有學識的人,遠離那些將《時間簡史》視為“娃娃看的書”的自命不凡的“文化人”。盡管在這個世界活得不開心,但或許在某個平行宇宙,我們可以快樂。

      狗十三觀后感 20

      去年有一部電影《狗十三》上映,但當時錯過了電影院,沒想到下檔后,今年在視頻網站看了幾遍。真的是一部非常有感觸的電影。

      沒有人的成長是不經歷痛苦

      電影中的李玩,經歷了成長期的陣痛,被家庭逼著“長大”了,其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小時候我也經歷過那個時期,可能比李玩更嚴重。當然我承認,初中時期的我沒有李玩優(yōu)秀,根本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很多都是父母或者老師來決定,我自己沒有什么想法,所以覺得自己更可悲,連反抗的基礎都沒有,全部都是父母或者老師說了算,怪自己不夠勇氣。

      聽話了也并不代表妥協

      李玩最后吃下了狗肉,也成了大人眼中聽話懂事的小孩。雖然大人眼中她是長大了,聽話了,但是不代表她就真的妥協了。她只是選擇把悲傷和不滿深藏而已,她不想讓長輩們再為她難過和操心,所以就算再愛狗再難過也還是隨了大人們的愿。她真的長大了,她以后有能力也絕不會讓自己的小孩再經歷和她一樣的經歷。

      多換位理解和共情,其實矛盾并沒有那么大

      電影中,父親是愛女兒的,李玩也是愛爸爸的。但是,他們之間卻經歷了巨大的情感戰(zhàn)爭,女兒在父親面前吹酒瓶,父親不惜痛打了女兒,并且徹底壓下了女兒的焰火。其實,他們之間只要站在對方的角度多想一想,其實沖突也是可以避免的。父親也不容易,為了事業(yè)也得在老板面前點頭哈腰,中年男人的壓力可想而知,女兒如果早一點理解也就沒有那么大的怨念了。同樣,父親也不能覺得子女就是自己能控制的,對于他們的承諾可以隨時違反,或者認為子女的'愛好和夢想沒有自己的事業(yè)重要。中國式父親都有這個毛病,但是子女應該有他們自己選擇的權力,父母不應該過度干涉。

      最后,李玩和爸爸在車內,響起了《再回首》音樂的時候,李玩爸爸痛哭說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我也看到了做父親的懺悔和悲傷。其實,父母也有父母的難處,小孩成長沒有一個不經歷痛苦,但是,人到中年,也沒有哪一個父母是輕松的。

      狗十三觀后感 21

      前幾天跟同學去電影院看了電影《狗十三》,我一般不太喜歡看國產電影,一開始對這部電影就抱有期待是因為另一個去看過的同學跟我說看了之后感覺很喪。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只是平淡的述說著發(fā)生在一個13歲的少女身邊的事情,但卻在中國千千萬萬的家庭之中不斷的上演著。很多人說如果看完《狗十三》你沒有找到共鳴說明你生活的很幸福。

      電影中李玩是一個離異家庭的孩子,從小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雖然爺爺奶奶很愛她,但他們關注的都是李玩有沒有吃飽穿暖,從來不會深入孩子的內心關注她的內心世界,她的.爸爸也是,遇到問題只會用吼的方式讓她屈服。他們不理解一條狗對李玩的意義所在,甚至用成年人的方式又買了一條一樣的狗來冒充愛因斯坦。當李玩發(fā)現這個“愛因斯坦”也像自己一樣無助的時候最終接受了它,但爸爸確因為它不聽話又要把它送去狗肉店。答應李玩要去天文館卻因為應酬而爽約,在打罵了李玩之后又給她道歉展現出慈祥的父愛,就像打了你一耳光又給你一顆糖吃。

      很多父母尤其是父親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是缺失的,給你錢花,要買什么都給你,但愛從來就不是如此的簡單,愛是陪伴,愛是理解。小孩子也有自己的內心世界和想法,大人們總是習慣以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來解決與孩子之間的分歧,不懂得傾聽,認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李玩在大人的世界中一次次的抗爭,卻一次次的以失敗告終。慢慢的,她也開始改變,變成了大人眼中“懂事”的孩子,但她卻再也不是那個為了找“愛因斯坦”而撕心裂肺痛哭的自己了;蛟S我們有一天會在這樣那樣的抗爭與妥協中一步一步的長成了大人模樣,但我卻更希望我們永遠都不要長大。

      狗十三觀后感 22

      是不是,每個孩子都要面臨成長?

      當時李玩13歲,她又養(yǎng)了一條叫做愛因斯坦的可卡狗。

      我老覺得《狗十三》這個電影名字,本身就是一種諷喻。

      是說,青春就是一條狗,還是說狗就是一種叛逆期的青春?

      因為十三這個數字看上去就有些玩世不恭。恰似你想爆粗口的一段年華。

      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打你,是因為愛你。

      這些臺詞太熟悉,也太殘酷。因為是不是我們每個人的青春都要聽過這些。

      其實,換個角度,我們當時不理解父母。但是當我們理解了父母,我們已經成為別人的父母。我們會不會也對自己的孩子去說這樣的臺詞。一代一代人的成長,難道真是一種生理的輪回?

      以幼小的身軀為器,去承擔成人世界里歲月的滄桑和糾結。

      曹保平是一個善于用細節(jié)去刻畫內心和表達小人物悲苦的導演。每個孩子在剛懂事的時候,都充滿了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比如說李玩對物理和天文的興趣。這也是她為什么給自己的第一條狗取名叫愛因斯坦。但是,她的父親和老師卻用自己的道理,告訴她要選擇英語。

      所以,當那個男性英語老師用自己的課本去一下拍死那只誤闖入教室里的蝙蝠的時候,我們感覺到了被罰站的李玩內心的恐懼和焦慮;當李玩在自家親戚的勸說下,大口吃下那口狗肉的時候,我們感覺到,李玩咽下去的不僅僅是一口狗肉,更是自己以往充滿了個性的過往;蛘撸氏逻@口狗肉,代表的就是她和成人世界的妥協;而當最后李玩偶遇自己丟失的那條可卡狗,她卻不再相認,甚至哽咽著說出:我真怕它認出我,向我撲過來;還好,它沒認出我。這個時候,其實曾經的李玩已經死去。

      沒有人會去理解她。

      她的媽媽嗎?她媽媽從小離她而去。

      她爸爸嗎?她爸爸一面說愛著她,一面卻又在自己重組后的家庭里焦頭爛額;他的重點放在了自己的小兒子身上,他一面答應李玩要去看天文展覽,一面卻又因為自己的應酬,犧牲掉了李玩去看天文展覽的機會和時間。

      她的爺爺奶奶嗎?那只是一種來自老人本能的愛,但是他們和李玩卻完全不在一個軌道上。

      李玩的姐姐李堂嗎?或者,李堂還是能和李玩交流一點,畢竟都是女孩,畢竟歲數都差不多;但是因為有男生高放在中間,她們姐妹其實間隙早生。

      她的繼母嗎?她的繼母也只是表面愛李玩,但更多的還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否則便不會拿另一條狗來糊弄李玩;在她的親生兒子和李玩之間,那種親疏選擇無意但卻冷酷。

      兩條狗,輕易帶走了李玩的成長。

      第一條狗,李玩一開始是不接受的.,是李玩父親不知道怎么和李玩交代自己又生了一個兒子的事實,買來一條狗,哄李玩開心。李玩最開始是不接受這條狗的,可是當她接受了這條狗的時候,她的爺爺卻又大意弄丟了狗狗。

      第二條狗,李玩一開始也是不接受的。可是當她終于可以接受這條狗的時候,她的父親因為狗狗咬傷了小兒子的緣故,在自己媳婦一心的要求下,要把狗送到狗肉館。那條狗被送走的時候,沒人會記得李玩的傷心欲絕。盡管李玩父親最終把狗送往了流浪狗之家,可是當他們想要再去尋找那條狗的時候,那條狗早已經絕食而死。

      兩條狗,李玩沒能保住一條。沒人會注意,你給了李玩這個敏感的孩子多少愛。當李玩的父親拿著墩把兒去捅那條狗的時候,李玩一定會覺得自己好像一條狗。想起來了,開心了,就扔一根骨頭吃;心情不好了,就可以隨便去欺凌,甚至,隨意去拋棄。

      影片最后,李玩的小弟弟在滑冰場。他滑倒了,他哭泣,教練不會去扶他。每個人的青春,都是一種重復。

      成長,就是一種痛。抹殺掉以前的自己,去接受成人的規(guī)則或者世界。這過程,對某些孩子來說,是不是特別孤獨?是不是特別無助?

      看完,我想,我要去更愛我的孩子。我想,我不會去打了他,然后告訴他,打他,是因為愛他。我也不會去告訴我的孩子,你長大了,應該懂事了。

      你平安快樂,一切就好。

      狗十三觀后感 23

      年少時,我們總盼著能快快長大,快點兒進入到大人的世界,做一些不受約束、為所欲為的事。而真正長大后才發(fā)現,成人的世界是多么拘束和無趣,又不禁懷念起少年時的點點滴滴。青春的印記、成長的花絮,更是如同打開了塵封多年的記憶,令人難以忘懷。難以言喻的遭遇、令人窒息的壓迫、不堪回首的歲月,不光出現在每個人成長的記憶里,更是如同影片《狗十三》里的主人公李玩一樣具有代表性;旧倥涂蓯酃饭废嘤隽,從陌生到熟識,本該是個溫馨且甜蜜的故事,而成長的枷鎖卻禁錮了她們,經歷了一系列的磨難與心酸,也折射出了當下家庭中處在青春期的孩子們,所面臨的“成長的煩惱”。

      《狗十三》所講述的故事頗有些耐人尋味,主人公李玩父母離異跟著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父親送給她一條小狗,她起名叫“愛因斯坦”。少女與狗狗之間的關系不斷升溫,從一開始的橫眉冷對到多云轉晴再到親密無間,“愛因斯坦”的突然丟失,瘋狂找尋“愛因斯坦”的李玩,給家庭和長輩也帶來了傷害,當李玩徹底放棄時,卻不經意看到了“愛因斯坦”,而事件背后的真相卻如同縈繞在心頭的陰影一般,久久揮之不去……

      片中的主人公李玩,是正處在青春期的叛逆少女,父母離婚后,她開始跟隨父親和爺爺奶奶生活,當父親再婚后,面對著熟悉的家庭和陌生的親人,李玩對家人產生了彷徨與迷惘,對未來更是顯得不知所措,直到同父異母的弟弟出現后,這種感覺更是愈演愈烈。而“愛因斯坦”的出現及時化解了這種尷尬,這個活潑可愛又好動的小家伙,總能在不經意間緩解李玩的.迷惘和焦慮,陪伴“愛因斯坦”也成了李玩減壓和放松的唯一途徑,而“愛因斯坦”的不幸走失令這種依靠蕩然無存,李玩開始用自己的眼睛審視整個世界,獨自面臨成長所帶來的痛點。

      從“愛因斯坦”的失而復得到父親心態(tài)的轉變,從后媽和弟弟的登堂入室到爺爺奶奶的重男輕女,再到弟弟在家中的橫行霸道……李玩的生活,也在這日復一日中的巨變中變得支離破碎。

      整部影片,并沒有呆板的說教,也沒有刻意的煽情,而是用言簡意賅的語言,極富生活氣息的故事,家庭氛圍濃郁的場景,以及主人公李玩的各種遭遇,來刻畫出青春期的孩子,面臨成長時的不知所措和種種陣痛。影片中的出場人物以及家庭組合,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當下家庭里的真實寫照。年幼的孩子在家里無法無天,家長多采取縱容的態(tài)度;青春期的孩子,不光要面臨學習的重擔,還要體會成長所付出的代價;父母們不是忙著生意就是各種應酬;爺爺奶奶更是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在關懷與縱容之間找尋著平衡點。《狗十三》這部影片,如同一劑直面家庭生活的良藥,不光適合正處在青春期的孩子,無論是人到中年的父母、還是年近古稀的爺爺奶奶同樣適用。

      《狗十三》講述了曹保平眼中的青春,影片選擇的視角相當獨特,既沒有落入愛情的俗套里,也沒有落入打架、酗酒的常規(guī)路數上,而是透過一個全新組合的家庭,一位十三歲的少女,一條名叫“愛因斯坦”的狗,將青春與成長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孩子內心的悸動和大人迷茫的世界,內心深處無聲的妥協以及中國式親子關系的陣痛,都匯集在了這部影片里。

      影片以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和家庭為抓手,以青春期孩子的經歷和遭遇為原型,透過主人公李玩的故事,刻畫出一個現實意義濃郁的家庭,尤其是對家庭中親子關系的描寫,極為詳實。這個以現實題材編織而成的故事,不光是當下國人家庭生活的縮影,更能夠觸動觀眾的內心世界,每位觀眾都能在銀幕上找到最最真實的自己。

      密封了五年之久,《狗十三》終于與全國觀眾見面了,這樣一部直抵人心的作品,別說是五年,就是再過十年、二十年,仍舊不會落伍、仍舊震耳欲聾。從《光榮與憤怒》到《李米的猜想》,從《烈日灼心》到《追兇者也》,曹保平早已證明了自己的獨樹一幟,而這部直面國人青春之痛與成長之殤的《狗十三》,究竟能取得怎樣的成績,能否成為下一匹票房黑馬,無疑更值得期許。

      狗十三觀后感 24

      看了很多的電影,令人沉思的,讓人感動的,燒腦的,以及迷惘的,還有那種像是理解了什么,卻又仿佛什么又沒有捕捉到。狗十三就是這樣的一部電影,只是唏噓感嘆。雖然是很早之前的電影,但是其中老電影般的畫質,畫外音的老舊質感,手持微晃的鏡頭,都是讓我深陷其中,就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小女孩在成長過程中的一段經歷,背景稍顯復雜但并沒有脫離生活,甚至于目前生活中也能尋找到李玩的影子,真實到這不是電影這就是生活。順序的故事發(fā)展,帶出了許多生活中常見的場景,在這些場景中顯現著那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我們知道怎么回事,但就世俗的觀點和做法,我們越來越偏離正確的方向,哪怕明知道那是錯的。導演把那些矛盾和常見的場景一一展現在我們面前,不做任何評判,卻把世俗的俗和臟赤裸裸的放在你的面前。

      有些情節(jié)還是有跡可循的,比如明明是大人犯的錯,最后卻是孩子在道歉,明明是大人不讓喝酒,最后卻大人讓你喝的最多,明明答應你一定要去帶你玩和看天文展,最后卻只是安慰還說你不懂事,愛一人就把一個人的名字刻在身上的男孩,弄不清楚是愛還是喜歡的女孩,讓你沉著冷靜自己也不淡定的老師,從討厭到喜歡的兩條狗,溺愛的爺爺奶奶在最后成為了重男輕女的典型,假惺惺的后媽,看似懂事的姐姐,脾氣暴躁的爸爸,總在傷害過后安慰,令他驕傲時夸獎,些許的父愛在世俗的規(guī)約下顯得可笑,還有看穿一切世俗卻無能為力被推著往前走,每一次反抗都是傷痕累累的主角,一個也被關心但是總被忽視的主角,一個不被理解和無人關注她內心的嬌小女孩,只能守著兩條被所有人嫌棄的狗相依為命,就是這樣,然而這兩條狗最后都走了。

      還有很多我不能理解的地方。比如那個學鳥叫的人,不愛喝牛奶愛吃泡面,身邊的姐姐,十三表示什么年紀嗎,當然最后再次相遇的愛因斯坦還是讓這個看似平靜的女孩獨自哭泣,看著那個無助的弟弟,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從什么時候開始這個女孩變得孤獨的呢,那次暴打之后嗎,就像那個小男孩無數次想讓身邊的教練拉他一把,得到的卻是教練的鼓勵,無助在沒人關注的.時候就變成了絕望。說不上什么道德綁架,但這部電影卻告訴我你給的不一定是別人需要的,在摸不清需求情況下的愛可能更多是一種傷害,對人對己都一樣,但更多的是世俗制約下對這些愛的扭曲理解。電影不壓抑,矛盾表現的沒有那么突出和尖銳,然而看過后的深思讓人壓抑,成長就一定要失去嗎?這部電影外文名叫愛因斯坦13,所以這令人無奈的成長是從愛因斯坦的到來開始和后來的再遇結束,由渴望理解和陪伴的終于是在某一個午后失去了某些東西后殘忍地長大了嗎?

      另外說一下演員,張雪迎演的真好,僅僅是中學生就有這樣的演技和這樣的情感張力,令人佩服,當然果靖霖拿捏得的很好,畢竟也是老戲骨了,導演的其他電影我也看過,鏡頭和人物都是那樣地貼近生活,不過這一部貌似沒有前面的那么讓人跌宕起伏,但也不失為一部佳作。

      狗十三觀后感 25

      看完了《狗十三》這個電影,不明白為什么起這么一個電影名字。是不是要表達一個十三歲的小女孩和一條狗的故事。

      一個從由爺爺奶奶帶大的生活在爺爺奶奶身邊的十三歲小丫頭——李玩,缺少父愛母愛還有些任性叛逆的初中女生。剛開始不喜歡狗,排斥爸爸送來的禮物,(一只小狗)后來慢慢和狗有了感情,李玩漸漸地也有了精神依托,這一點在狗丟失后,表現地尤為明顯。在弟弟過生日時,看到家人對待弟弟的情景,以及弟弟的任性先打傷奶奶,后來又打狗被狗咬傷,家人的'反應。李玩看到這傷心的是,爸爸沒有讓弟弟給奶奶道歉。感到不公平對待兩個子女。

      故事展現了一個父母離婚,后父親再婚的一個特殊家庭。表面上李玩不在乎爸爸的感情,但在內心深處還是希望得到爸爸的愛。同時又是一個脆弱的小女孩。影片中的父親不應該讓女孩子去陪著大人喝酒。還有片尾時,小男孩練習溜冰的那場戲,對這個小孩有些殘忍。個人感覺這兩點處理的不好。

      狗十三觀后感 26

      看完本片心里感覺好壓抑啊,單親的孩子成長中跟隨的一方父/母,若不能給予完全的愛,那還真不如當初放棄那撫養(yǎng)權。

      社會中我相信很多單親的'小女孩不如片中李玩堅強的那么快,懂事的那么快,還能懂得自愛并遇到一個陪著她不愿傷害她的男孩子。

      看到最后李玩自欺欺人,開始努力說服自己,讓自己假裝像“真正的大人”一樣思考,隱忍,說話,做事時,不禁心疼。成年之前有時由不得自己,待經歷多了,慢慢我們會看清也會看開很多。

      希望所有單親或者失去雙親的小朋友都不要輕易放棄自己,輕易放棄用錯方式愛你的人,因為有時候你眼中的大人或許真的沒你成熟懂事,畢竟一個是第一次當別人孩子,一個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讓大家相互陪伴成長,理解方能善果,有耐心祥云一定會來籠罩大家的!

      狗十三觀后感 27

      農歷2020的這個寒冬,從校園跳出的他,顯然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

      《狗十三》狗十三一部把親情,愛情,青春,成長,社會,教育融為一體的電影,看了兩邊,才讀懂該影片的深刻含義。是啊,我們的青春不就是這樣度過的么,叛逆,早戀,高考,失戀,大學,夢想。吵著要離家出走。詩和遠方,小時候的夢很遙遠,長大后你不停的努力,有時于它近在咫尺,有時它又遠在天邊。

      還記得那個最初的'你嗎?長輩問你道:長大了想干啥呀?,那長大了想干啥呢?當科學家?當詩人?從政?你我的未來都是未知的呢!奈何我們沒有預見未知的超能力。十三歲處于叛逆期的女主角,在家里于長輩顯得格格不入,父母離婚,長期遠離的父親從來就不理解自己,又缺乏母愛。家庭的不完整,導致女孩的成長缺陷,視狗狗為伙伴的女孩在丟失狗狗后的無助,在父親的逼迫下,不得不接受狗狗丟失的現實。在后母買來一只狗狗騙自己找到愛因斯坦時,慢慢接受了這位新來的伙伴,可好景不長,在弟弟的逼迫下又再一次將她的伙伴扔了出去,此處的特寫時現中國家庭給孩子過度的溺愛,孩子犯錯也不管,好像弟弟走的路與女主角似乎差不多。

      狗十三觀后感 28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割舍掉難以割舍的情感去換取生存與發(fā)展。至于這之前的性價比,我想沒人摸得清。

      一部電影展示的內容有限,電影雖然講的是一個女孩的故事,但想表達的意義卻是非常廣泛的。不同的遭遇,身不由己,情不由衷的痛處卻是那般相似。

      為了學業(yè)遠離父母的大學生,為了多賺些錢背井離鄉(xiāng)的外地打工者,為了升職加薪放棄與家人團聚機會的企業(yè)職工,為了拉攏人脈強顏歡笑的創(chuàng)業(yè)者大小老板……我想很多人想起曾經的自己,或是想到現在的自己,都難免會扎心。

      在影片中女主的故事打動了我們內心脆弱的地方。但當小女孩問爸爸你和媽媽是怎么開始的',爸爸痛苦的哭泣又說明了什么,他是不是曾經為了事業(yè)和前途放棄了一生中最愛的那個女人?而現在女主漸漸活成了爸爸的樣子,女主的弟弟慢慢活成了她的樣子……

      在現實中,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一個內心柔軟的小女孩,一邊失去一邊在尋找,不堪一擊卻又無比堅強。只是我覺得在這掙扎中,如果能相互的多一點的關懷與理解,這個世界一定會溫暖很多。

      狗十三觀后感 29

      周末得空看了一下《狗十三》。

      每個孩子不是生來就帶有說明書,每個家長也不是培訓之后才上崗,所以,我個人覺得不要完全站在某一方上去批判另一方。

      以下是我個人的一些感受:

      1、并不是單親家庭會發(fā)生類似的事情,家庭健全的也會發(fā)生。父母全工作,沒空照顧孩子,將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缺乏溝通和管教時,孩子就容易叛逆,當關系出現問題時,不要用暴力解決,不要推卸責任,還是要多溝通的,不要完全讓孩子聽從大人的.觀點。

      2、只讀國學經典有用,其他無用之論。國學是值得去讀,但不能把個人觀點強加于他人身上,讀還是不讀,要看個人所處環(huán)境和興趣等。小孩子雖能按大人意愿學國學,但他并不懂其中含義。

      3、當你某一科學習好時,老師和家長還會要求你不偏科,其他科目也一塊好。

      4、任何困難都不能讓自己墮落,李玩經歷了許多心酸之事,但她依然是向上的,她能懂得分界線在哪里,而不去跨越它!

      以上只是我的看法,希望不會左右你的看法!

      狗十三觀后感 30

      不同于其他電影刻意制造出的年代感,張雪迎真的真實演繹出了一個穿著肥大校服和日常土到爆的衣服,正在青春發(fā)育時期素顏朝天滿額頭的青春痘,一成不變的馬尾油劉海,有點非主流的初中生人物。仿佛看到了當年的`寄幾。

      電影通過狗串聯遞進故事發(fā)展,開頭覺得女主欠抽太不懂事作天作地還帶點綠茶,后來才感覺她是被環(huán)境家庭所逼得無可奈何也真是不經世事情感缺陷。這電影如果是篇高中課文肯定得讓我們分析每個鮮明有特色的人物形象。我就不想啰嗦分析了。

      電影將每個人物都呈現得很有代表性和鮮活。電影中的女主也不按常理出牌。沒有主角光環(huán),有著異于常人的精神世界。說著與年齡不相符聽不懂的話。,開始只想單純反抗衡量自己所認為的不平衡,到最后對一切的看透妥協,既單純又老成

      就像電影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個矛盾對立的共同體。所以每個人物都會讓人印象深刻。除了那些讓人不知所云的臺詞和文藝片一貫戛然而止給人感覺一頭霧水的結尾,這部電影還是不錯的。狗子也很萌,演技也很好。

      任性無理反而有人忍著慣著,懂事體諒只會讓人無休止得寸進尺。不要圖糾正世俗既定的規(guī)則,那樣只會讓現實將你一棒棒打成世俗的一部分。人身在世,無法遺世獨立

      狗十三觀后感 31

      我是一個特別愛看電影的人,因此,看到《狗十三》的豆瓣評分特別高時,就特意去看了這部電影。電影講述了一個初中女生的平凡故事,這位女主好像和我的年齡相仿,但是她的爸爸媽媽離異,一直被爺爺奶奶撫養(yǎng)長大。爸爸也為她找了一個繼母,她擁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但是家人都沒有告訴她,并且為她買了一只金毛狗陪伴她,讓她不是那樣孤獨。

      這部電影的動人之處在于電影里全是平凡的`生活片段,劇中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苦惱。劇中女孩在生活里也有自己的特長學科物理,也有自己一直不拿手的弱項學科英語。大人們總是逼她學自己不愛的東西,離異后的父母也沒有時間陪她。當狗走丟之后,大人們都沒有去尋找,都認為一只狗不值得大動干戈,只有女孩知道狗也會迷路,也會感受到害怕,只有孩子才能明白一份真正感情的價值。

      電影里有很多的冷暴力,比如說爺爺奶奶在知道孫女一直沒日沒夜地找狗的時候,說“你是要逼死我嗎”。爸爸總是對她說:“弟弟還小,要讓著他”。家人都認為一個科技展覽會不如一個生意飯局重要。只有女孩守護著內心的聲音。小王子曾經說過:“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孩子,只是很少有人記得”。真正重要的東西不是生意,而是一家人團團員員,可以相互陪伴著對方,愿所有人乘風破浪后歸來仍少年,像電影中的女孩學習,守護自己在意的真情。

      狗十三觀后感 32

      看完電影,我有點忘了它講了啥。因為電影的內容離我有點遠。

      在我的生活中,家長是體貼溫暖的,他們眼中的我也沒有那么叛逆。很多時候,我并不懂事,而我的家長似乎也從來沒有用“懂事”來要求我。

      我的媽媽,看起來,和我的智商情商都差不多。比如,最近的我迷上了辯論。媽媽就會和我一起看《奇葩說》,看大專辯論會,還會給我講她經歷過的辯論賽。有時候,我的觀點過激了,或者我的`勝負欲太強烈了。媽媽也會通過對辯題正反兩方面的思考來打動我,會講很多故事來影響我。這不,剛過去的這個周末,我終于不那么在乎輸贏了。很多時候,我都激動的要命了,詞不達意的揮舞著拳頭要爭吵起來,而媽媽總是不溫不火,漸漸地,我就會被她“傳染”了,也就把那些執(zhí)念忘記了。

      和電影里的小女孩不一樣,我的家庭是充滿溫暖的。

      每一個人的家庭生活都是一部青春成長電影。

      我從來沒有挨過打,也沒有被忽略過。在我們家里,大家有話就說,有時候,我的觀點也能被采納。

      你要是以為媽媽溺愛我,那你們就錯了。媽媽是很溺愛我。真好!哈哈!開個玩笑了,媽媽還是比較有數的,誰讓她讀了那么多書呢。不過,這倒是和電影里那個張哥的人設有點相似。哈哈!

      哦,對了?赐觌娪,我要把《時間簡史》買回來了。我真的很喜歡物理!我要研究平行空間!我要學物理!

      好了,我就湊了這么一篇觀后感。因為,我和李玩太不一樣的。

      我去網上買書了,再見!

      狗十三觀后感 33

      這部電影的名字真的很特別,細心的人將十三換做數字寫法大概就會發(fā)現,原來簡簡單單的一個名字居然還有了這么大的含義!夠永遠是狗,但是人卻有可能不再是人!看完這部電影,內心很平靜但是思緒卻飄遠了!

      都2018年了,有些傳統(tǒng)的錯誤思想一直還是根深蒂固!這部電影,故事的情節(jié)其實也很簡單,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惡毒的后媽,不太關心自己的親爸,一只靈魂寄托的寵物,還有越來越“成熟”和“虛偽”的自己。

      講點劇透吧!電影的主人公是為13歲的青春”叛逆“少女李玩,父親的再婚和弟弟的出生,都讓她在這個家中顯得越來越渺小與孤立。父親是關心她,但是這是表面的,從來不關心她內心的真正需求。所以當她變得孤僻時,父親想的是送一條狗!這是一個討好她的`工具,但是狗真的是個好東西,不像人!盡管李玩一開始不接受它,但它依然對你好!這條狗被取名為愛因斯坦,就這樣陪伴著這個內心無比寂寞的小女孩!沒有人真正關心她的內心,沒有人在乎她的感受,大人們總是想著給了好的物質就是最好的愛,可是,沒有真的愛,物質是會變質的。

      后來,愛因斯坦走丟了,李玩瘋了一樣的找它,就此和家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爺爺受傷,奶奶走丟,這些她都沒有在意,她就想找到這個自己精神世界的唯一寄托!父親惱怒,打了李玩,沒有絲毫的情感,但是在打完之后,父親有后悔了,他開始道歉。此時的李玩似乎開始變得懂事了,她開始不再執(zhí)拗與尋找愛因斯坦而接受了新的那只長得很相似的狗狗!

      但是,事情并沒有因此而歸于平靜。李玩的弟弟,因為是家里的男孩子而從小就受寵,被寵的有些過頭了,也很叛逆,會拿晾衣架打人!后來他的目標轉向了這只新的狗狗,他打了這條狗,狗狗在反抗的過程中將弟弟弄受傷了。雖然這只新的狗狗也漸漸進入了李玩的世界,但是這時卻又一次,因為繼母和弟弟給無情的踢走了!后來我們知道這只新的狗狗雖然擺脫了被吃掉的命運,但是它絕食死了!原來的愛因斯坦,被其他人收養(yǎng)了!

      大概最令人動容的就是,后來李玩在明知道其他人的故意為之的情況下吃下了狗肉!也許很多人的青春都是這樣的,被逼著做一些不喜歡的事情,好像很多人都不能理解自己,這種疼痛青春,會爆發(fā)但是終歸平靜;蛟S,正確的愛一個人的方式應該是從心出發(fā)!我們終究會被歲月打磨,變成光滑的石頭!很硬但是沒有了棱角。

      狗十三觀后感 34

      《狗十三》是一部讓人感覺到真實疼痛的電影,電影里聚焦了一個女孩青春成長過程里的心理轉變,可以說,她代表了大多數國內青少年的成長軌跡,在一步步邁向成年人世界的過程里,你能讀懂她的迷茫與慌張,也看到了她與這個世界最終選擇了和解。

      曹保平無疑是一位極其優(yōu)秀的導演,在《狗十三》里,他在注入了較多個人的理解在其中,盡管這是一部關于少女成長的電影,但電影里我們其實可以看到更多,包括孩子成長過程里細微的心理變化,包括她與周圍世界的處理關系,以及她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問題等等,這些現實的元素顯然讓它超脫了一般青春片的范疇,而是用精巧的劇情來打動觀眾,并讓他們思考。

      整部電影里,很少有主觀的抒情,而是用客觀的鏡頭對準了一個又一個極具矛盾沖突的生活瞬間,同樣,這種矛盾的打磨也是相當高級,它并沒有借助各種雞飛狗跳來呈現,而是讓對立的情緒一直伴隨著劇中人員與觀眾的心理而變化,對于《狗十三》這部電影來講,它像極了你日常生活中所見的一個極其平凡的縮影,甚至某些情境你也可以折射在自己身上,因為它其實呈現出的是一個大時代的小家庭的縮影,每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同身受的一部分,而這種情感體驗是極其真誠的.,這也是這部電影好看的根本,真誠不世故,正如片中的女主角李玩,你可以看到她的倔強,也能感受到她內心深處自我的萌芽。

      在李玩青春成長的過程里,她的個人訴求從某種層面上來講是一直忽視的,比如開場的那場戲,父親強行幫她簽字違背她的興趣意愿,而后父親為了討好她又給她送來一只狗,后來因為這只狗不斷的引發(fā)其他的沖突,可以看到,李玩在家庭體系里,她其實與那只狗是同病相憐的,她沒有什么選擇的權利,只是被動地接受,在這里,我們看到了大多數中國式家庭的縮影,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大多時候是通過命令來呈現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而是冷冰冰地按著頭,李玩起先是拒絕著成人化的世界的,但最終她選擇了順應這個規(guī)則,結尾部分,當她一臉平靜地看著下一個自己,她的弟弟經歷這種困境,她的臉上幾乎看不到任何波瀾,這也意味著她最終選擇了收起鋒芒,與這個世界和解。

      李玩從迷茫到進一步的妥協,顯然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在她自己的眼里,她是被傷害的那一個,在父母眼中,他們才是需要李玩被感謝的那一個,你可以看到太多中國式父母的困境,為你好這句話聽起來順耳,但看起來卻刺眼,李玩與父母始終不處在一個溝通頻道,這也是他們一直對抗的根本所在。

      無疑,《狗十三》讓我們看到了最真實的中國式家庭縮影,在這個少女成長的路上,她經歷了太多的迷茫與疑問,最終她的這些疑問也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但觀眾的心里其實都早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而究竟是哪個,這需要你去銀幕里自己體會。

      狗十三觀后感 35

      每個人都有青春,由于生活背景的不同,青春也顯得尤為不同。由曹保平導演的電影《狗十三》中就講述了主人公李玩從一個13歲的少女到成年之間所經歷的殘酷變化,劇情引人入勝。這里給大家?guī)砹艘黄W友的`觀后感,一起欣賞吧!

      花了六元錢在騰訊上看了部電影《狗十三》開始以為是寫忠犬跟狗主人的故事,實際是一個13歲女孩養(yǎng)了條狗,后來狗丟了,一家人就幫忙尋狗,沒找到就買了條差不多的狗代替。狗主人堅持要找到原來的狗狗,說狗可以換,與狗的感情是換不了的改不了的。

      父親惱火罵一頓女兒,覺得女兒不懂事,家里能做的就只能這樣,這就是原來的那條狗,只能這樣。罵完還跟女兒道歉說自己過分了,請求女兒原諒。還說揍她是為她好,將來小孩長大就明白了。這件事就這樣不了了之!

      后來爸爸和繼母生了個弟弟,故意隱瞞她,有一次英語考試全年級得了第一名大家都很開心的時候,爸爸說獎勵她帶她看天文展覽,興致勃勃跑過去,爸爸卻記錯了時間還有一周才開,借機帶她去認識并參加弟弟的兩周歲生日會,整個場面很熱鬧唯獨她被冷落。

      弟弟跟父母經常來爺爺奶奶家玩,弟弟就是小皇帝人人寵著慣著,拿著衣服叉誰都打。

      打破了奶奶的腦袋,狗狗被打得汪汪直叫,爸爸卻說孩子還小不懂事,乖狗狗太兇。有一次弟弟又來打狗狗,被咬傷,繼母要爸爸立刻馬上把狗送走,送去狗肉店剁了,女兒再三懇求爸爸不用送走狗狗,爸爸頭也不回義無反顧地送走了狗狗。小姑娘瘋了似的滿大街找狗肉店找狗狗。心碎了無痕,哀莫大于心死用在此處正合適。

      狗十三觀后感 36

      這部電影我看了很有感觸,影中的主角被大人要求順從他們的感受,不要發(fā)出自己的感受。

      譬如爸爸替她報了不想要的學習班,然后買狗作為補償。狗丟了之后,她著急去找,爺爺奶奶擔心,爸爸教訓了她一頓,因為她讓爺爺奶奶擔心了。

      整個過程中,我看到的是,她的感受沒有被看見,大人們只想卸去自己的焦慮感,覺得她不懂事,還要讓大人焦慮,根本沒有去考慮她的感受,一路做的都是減少自己的焦慮感。

      這個場景我很熟悉,我初中時住在阿姨家,阿姨對我非常嚴厲,把壓力都釋放在我頭上,我不能坐任何事除了坐在書桌前。

      高一住回爸媽身邊,我和爸媽說這事,爸媽都拒絕溝通,不希望我影響他們之間的關系,并希望我和阿姨和睦相處。我?guī)е,附和?/p>

      十幾年過去了,發(fā)現自己一直耿耿于懷,我心里的委屈沒有釋放,它一直在。像主人公李玩這么懂事,不再說自己的訴求,就是把委屈就在心底,然而它不會消失,它只是沉下來,時刻會想冒出來。

      一個人的委屈沒有出來,它就會找機會,在平時做選擇時出來,用自己的生活作為代價,付很多學費。

      譬如交易時,不完全理性,用情感做事,把心里的委屈表達出來,用自己的`生活做代價。事到如今,我不想再以自己的生活做代價,那么“懂事”,其實,這都是把自己作為代價去生活。人生只有情感通暢,才能生活的順利,我想目前成人的我,來照顧心里那個少年的我,讓他把情緒釋放出來。當想釋放時,腦中會出現聲音,釋放出來對誰會不好,對父母不好,阿姨不好,那是父母曾留在我腦中的聲音。我想照顧自己,不聽這些聲音了。

      就像現在30幾歲的我,已經有能力活在這世上,可以聽見少年的我的聲音,支持他,把情緒說出來,做出來,讓它流動起來,不再自己耽擱自己,一個人承受,浪費這輩子。不然,這輩子這樣下去,不是為自己活,是為父母阿姨而活。因為全委屈了自己。

      沒有活開來。我察覺到,理性生活的時候,我其實內心一直有一股聲音,我有委屈,我不想規(guī)規(guī)矩矩,我想把委屈釋放,我想能肆意一點,矯情一些,因為這些都沒做過,好希望能這樣。

      這是內心底最想要的了。父母不可變,只有我自己容許自己,當年照顧父母感受,是希望他們可以這樣對我吧,可惜做不到,別再委屈自己了。

      30幾歲的我照顧十幾歲的我這樣做吧。

    【狗十三觀后感】相關文章:

    《狗十三》觀后感10-21

    《狗十三》觀后感04-30

    《狗十三》觀后感05-30

    狗十三觀后感6篇11-07

    狗十三觀后感 6篇11-12

    狗十三觀后感4篇11-11

    《狗十三》觀后感(8篇)11-28

    狗十三觀后感9篇12-13

    《狗十三》觀后感(精選8篇)03-01

    《狗十三》觀后感(精選13篇)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