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愛彌兒》有感2000字(通用7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愛彌兒》有感2000字,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愛彌兒》有感 1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在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在,簡直是發(fā)了瘋!這種發(fā)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jié)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因此,我們現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北R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學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俺鲎栽煳镏髦值臇|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愿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園地!
讀《愛彌兒》有感 2
初識《愛彌兒》這一本書,是在大學的教育學課堂上,課程理論為綱,內容艱澀難懂,每一堂課上,來聽課的同學寥寥無幾。教育學教授深諳次狀,或是為了填充上課落座率,抑或是迂回的教育導向。他告訴我們,在他的大學期間學習教育學時,也幾乎沒有聽過老師的課,聽聞此話,同學們也紛紛抬頭看著教授以示共鳴,只見他從公文包里拿出一本小小的書來,他又對我們說道:“只是我跟你們低頭玩手機不同,我會在無聊的課上讀讀這些非常有意思的教育書籍。”當我們大家把目光投向老師手里這本名叫《愛彌兒》時,同學們似乎被老師的激將法給觸發(fā)了,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本書嘛,我也看好了。沒成想,下午圖書館的《愛彌兒》就借閱一空,翌日,同學們就像是成心的一樣,再也不抬頭聽課了,就讀《愛彌兒》。
現在回想起這一幕,好像還記得教授似乎對這一現象十分滿意,也還記得書讀完后,教授還專門考驗了我們一番,也還記得同學們關于盧梭在書中對女性的看法,將五個孩子送進育嬰堂,等一些存在爭議的教育方法爭論不休。但現在,我已不再是當時的學生了,角色的轉變讓我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不斷地回想起這本書中,它似乎引導著我慢慢找到作為一名教師的定位。
在這本書中闡釋了學生不同階段教師的不同定位,我認為其中愛彌兒的兒童和少年時期,對于作為小學教師的.我是很有啟發(fā)的。在剛剛參加工作的時候,我成為了五年級學生的語文老師兼班主任。在五年級這個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進程是很參差的,但無論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是否成熟或漸趨成熟,教師的榜樣和引導作用對于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教師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榜樣。兒童善于模仿這一心理特點,我是在一年級兼任的音樂課中發(fā)現的,可能中低段的這一心理特點要更明顯于高段。在一年級的音樂課上,我曾做過一次錯誤的示范,在教導孩子舉手發(fā)言坐姿要端正時,我面向孩子們示范舉了右手,但又考慮在孩子們看來是左邊,我又馬上舉了左手示范,學生由于被我的示范弄混了,很多學生后來舉手連舉兩只手的都有,他們處于對老師示范動作的模仿,而被我誤導。這次錯誤的示范也給了我啟示,在發(fā)揮榜樣作用時一定要明確且慎重。
后來,我在四年級學生中也發(fā)現了他們的模仿能力。在剛接手這個班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老教師都這樣教導我,要嚴一點,再嚴一點。然而我對嚴格的理解可能還不到位,在教學管理行動中所表現出來的訓斥多于教導。比如有一次,學生中午自習因沒有老師督班,教室里鬧哄哄的,我走上講臺,拿起教鞭就在講臺上用力的敲了三下,學生看到了嚴厲的老師自然安分了一點。后來,我發(fā)現,拿教鞭敲講臺這種粗暴的管理方法,被班級中的小干部們學去了。只要每次教室里吵鬧成一片,學生干部便會拿起教鞭猛敲桌子,我聽到這樣刺耳的聲音后,我才意識到這種粗暴的,類似于情緒發(fā)泄的方法并不能有效地管理班級紀律,反而給學生干部做了一個錯誤的示范。
四年級的學生,嚴格來講也是大孩子了,而學生本就是學習的主體,隨著年段的增長,學習能力也應加倍提高。但在我實際的語文教學中發(fā)現,我所帶班級的學生并不熱衷于上課發(fā)言,與老師的交流不管是課上還是課下都少之又少。這不禁讓我焦急,學生的沉悶怎們能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呢,這個毛病是一定要改的。在一堂公開課上,我發(fā)現了孩子們的變化。課前,我反復叮囑學生們要積極發(fā)言,上課的老師也采取小獎品鼓勵政策,課上,班級后排坐得黑壓壓的一片老師,可能也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望。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一改往日沉悶的氣氛,課堂變得活躍了很多,拋開上述的外因,我發(fā)現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在老師的引導上。教學問題的設計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課堂思維,由淺入深、由讀到答,縮小范圍,明確針對性,激發(fā)想象,多問開放性問題等等正確地引導方法都會讓學生跟隨老師的思維自主地選擇知識,獨立地思考。我也好好地反思了為什么有些問題學生根本答不上來,比如讀完一篇課文,我習慣性地會問學生“這篇課文講了什么?”或者“你對這篇課文有什么感受?”在多次的磨課開課中,我的師傅指導我這些問題是不應該問的,因為沒有針對性。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去選擇他們能夠說得上來的知識,學生并不是缺少表達的能力,而是還沒調動到他們的儲備知識,如果硬記硬背,這可能就是“死學”了。但是如果縮小范圍,明確針對性,比如在某個人物描寫語段中提問“這個人物浮現你眼前的是什么樣子的?”學生會根據語段描寫提煉出一兩個關鍵詞來,如果再追問“你為什么這么覺得?”學生會根據老師的提問發(fā)現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外貌等等描寫,會發(fā)現,會交流,會思考,便也慢慢地會仿寫,這可能就是一個簡單的“活學”的例子。
《愛彌兒》書中描述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兩個階段,讓我明確了教師榜樣者和引導者的定位。教師的教學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果明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教師的定位也會更加清晰。
讀《愛彌兒》有感 3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愛彌兒》是他的重要著作,也是第一本小說體教育名著。寫于1757年,1762年第一次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轟動了整個法國和西歐一些資產階級國家,影響巨大。在此書中,盧梭通過對他所假設的教育對象愛彌兒的教育,來反對封建教育制度,闡述他的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我讀了此書后,在此說一說我讀這本書后的感受,以及一些評價。
教育學論著《愛彌兒》,簡述了盧梭那獨特而自由的教育思想,這是一部兒童教育的經典著作,雖然盧梭在世時,曾因此書而遭受攻擊,但其獨到的教育思想,不但對后來的教育學說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且其民主自由的思想也成為法國大革命的動力。全文體現了盧梭的順應自然的教育思想,在他的每個教育階段無時不刻的向讀者傳達了尊重兒童,順應自然的教育理念。
盧梭在《愛彌爾》一書中提出的觀點:要按照兒童的天性自然地發(fā)展,這句話我很贊同。盧梭認為教育遵循自然,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要對孩子橫加干涉,把成人的思維強加在孩子身上。現在年輕的家長們切身感受到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唯恐自己的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以至于將來被社會淘汰。于是他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風,陪伴著孩子穿梭在各種不同類型的器樂、美術、舞蹈、英語之間,肆意侵占了孩子們的玩耍的時間,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應該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而社會對孩子任何的干涉,都會使孩子覺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產生罪惡;任何違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會導致孩子的畸形發(fā)展,產生嚴重的后果。兒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則的“自然的存在”。我們在教育生活中,應把兒童當作活生生的人來進行教育,任何違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學,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長時間存在!耙磺谐鲇谧匀坏膭(chuàng)造者皆好,一經人手卻變壞了!币虼,盧梭極力主張:在兒童的理解力尚未發(fā)達之前,要讓兒童遠離社會,回歸自然,到自然環(huán)境中去看、去聽,不接受世俗的影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盡情地哭笑打鬧。回歸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兒童。而反思我們的'教育,夜深人靜時,我感覺好像是在培養(yǎng)應付考試的機器。
關于《愛彌兒》中有關性的教育:性的教育由于性欲發(fā)動是青春期的特征,盧梭比教育史上的其他任何教育家都注重對青少年進行性的教育。他主張對青少年的成熟時期以適當的性道德和性知識的教育,使青少年對“性”的自然發(fā)展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從而能夠“行為端正”。盧梭既反對禁欲主義,又反對縱欲主義,主張順應自然發(fā)展,既不盲目抑制,也不妄加激動。為了防止性欲早熟,盧梭認為,應使青少年遠離不正當的誘惑。教師要用適宜的工作和活動來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使他們的精力有發(fā)舒的出路。談到兒童對性的好奇心,盧梭強調應不給它以喚起的機會,更不可刺激他的好奇心,要盡可能避免涉及性生活的問題。但如果這類問題提出來了,教師“寧可對兒童閉口不言,而不要告他以謊言。”這樣不會使兒童感到奇怪,因為教師從來就不答復他認為不適合兒童理解的問題。如果認為有必要回答,那么“你的答復永遠必須是嚴正、簡當而確定的;不要露出遲疑的神情。回答的內容應當真實,那更不必說了!保ā稅蹚洜枴酚⑽陌娴177頁)盧梭由此批評過去的教育在性的問題上一味欺瞞兒童的作法,認為這樣反而會促使兒童去學習不正當的性知識。對于男女間的愛情,盧梭認為不應使之成為理性教育的障礙,而應成為理性教育的手段。他認為人類始終要從天性本身去尋找控制天性的適當工具,只能利用欲念的威力去抵抗欲念的暴虐。他說:“我不怕促使愛彌兒心中產生他所渴望的愛情,我要把愛情描寫成生活中的最大快樂,并使他對荒淫的行為感到可鄙,我要使他成為情人的同時,成為一個好人!边@些觀點,對后世各國實施正確的性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
總之,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的。因此,像現在單方面地增大孩子的學習壓力是不行的,就像鋼硬易折一樣,什么東西超過了一定的限度往往會產生負面效果,我們的教育體制該努力地向盧梭《愛彌兒》當中的以天性為師進行改革,讓我們的教育更加合理。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學生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讀《愛彌兒》有感 4
一直以來,盧梭最為世人熟悉的是他在啟蒙時期所著的《社會契約論》,為法國和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這位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在教育界也是有著深遠的影響。
他的教育著作《愛彌兒》是一部哲理小說,但是其中蘊含的無論是在任何時代看都具有先進意義的教學理論,使其成為教育界影響深遠的一部小說,里面的某些主張仍然是從事教育教學的工作者苦心鉆研、孜孜以求的目標。
在大學里,雖在課堂上對此書有所了解,但是一直沒能有機會深渡。幾次看《愛彌兒》都是匆匆翻過,簡簡略過,但是自從走上教育崗位,才發(fā)現原來此書中的一些教育理論,在今天看來仍然有著許多進步意義。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晶!俺鲎栽煳镏髦值臇|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
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容和方法,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盧梭的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他認為,這種教育的手段就是生活和實踐,讓孩子從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驗中,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他所需要的知識。他主張采用實物教學和直觀教學的方法,反對抽象的死啃書本。
這種自然教育,渴求的“個性解放”,這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工作者也有一定的教育意義,要讓兒童從個人活動中求得知識。
冰心曾經說過:讓孩子像野花一樣自然生長。蔡志忠也曾經說過:讓孩子快樂地成為他自己。呵護學生個性的花蕾,讓每個孩子都能快樂地成為他自己。
這要在現實中做起來也許很難,但我會時時提醒自己把握好手中教育的羅盤,朝這個方向努力!縱使人性本善的理論是高尚的,但是從時代的立場來看,從進化的發(fā)展史來講,也是不科學的。教育如果只培養(yǎng)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fā)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
當然,如果我們現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fā)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烏托邦。
而且《愛彌兒》也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對于這一點我是舉雙手贊同的。現代的社會給我們這些在學校的`教育工作者太大的壓力,把培養(yǎng)人的功與過全都規(guī)因到老師的身上,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教育工作者不單只是我們這些在校的教師,還包括家庭里的父母親長輩等。
縱使我們學校的老師要負起全部的教育責任,我們也只是盧梭所說的三種教師當中的一種教師,而不可能做到是三合一的全能教師。
社會應當重視家庭教育像重視學校教育一樣來對待,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從心理上放棄,有些家長教育不了自己的孩子,就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師身上,希望老師幫他們把子女培養(yǎng)成龍成鳳。
其實當一個孩子從父母的手上交到老師的手里的時候,這個孩子基本已經成型。打個比方說,當我們見到一個還沒有接觸學校教育的孩子時,從他的行為舉止就可以基本判斷出這個孩子是什么性格的人;
當老師的工作只是對他進行改造,好的保留鼓勵發(fā)展,不好的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剔除,我覺得教師的工作就是一個補救的再生產的工作,原材料已經定了,教師唯有嘔心瀝血地通過一些藝術工作讓這個材料變得更加的完美。
書中有這么一段話,十分值得借鑒:“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
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边@正提醒了我們在傳授學生知識的同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才能熱愛學習,主動地去學習。
作為一名幼兒園的老師,我特別注重這個時期的孩子的成長。當他們正在處于一種過渡時期時,他們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都在發(fā)生變化,但是如何將這種變化轉變?yōu)橐环N提升能力而非削弱能力時,教師就應該順應孩子身心發(fā)展變化情況,制定行而有效地教學計劃,讓孩子能更好地接受知識,更好地適應這種角色變化的過程。
可以說,《愛彌兒》給了我很多教育教學方面的啟發(fā),讓我開始深思我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讓這群什么都不是很了解的孩子更好地去適應學習適應校園。也許我在這方面需要努力的還很多。
讀《愛彌兒》有感 5
教育始于生命的誕生,也會伴隨人的一生。教育是美好的,它大多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將人類文明一代又一代地延續(xù)下去;教育又是神圣的,為了下一代更好地發(fā)展,教人育人的方向必須按著既定的路線走。近日有幸讀了盧梭的《愛彌兒》,對教育又多了幾分感知和了悟。
大概世間萬物都有其一定的規(guī)律性,不會因時間的推移而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改變罷。《愛彌兒》一書出自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筆下,成書于封建資本主義盛行的1762年,距離現今的21世紀已有相當長的年月,那么書中的教育理念放置至今應該早已陳舊不堪了吧。未讀此書時的我是如此想的,但在大學眾多名師的推薦下,作為師范生的我還是抱著半學習半懷疑的心態(tài)捧起《愛彌兒》細讀一番,方知之前的小念頭都屬于自以為是。
“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边@是《愛彌兒》正文的開篇第一句,與我們民族《論語》里的“人之初,性本善”相近,可一到人的手里就變壞的原因便是無論是人或物,經人之手便會將其變成主觀意念里所希望發(fā)展的樣子。每個人經過了環(huán)境熏染和人為教化后,便自然地很難與本初狀態(tài)相似了,這是個必然的發(fā)展結果。經過教化后,人類方能更明規(guī)則地生活于社會中,但在盧梭眼中此結果的不良效應則是人一旦進入設定好的教育框架便湮沒了自然本身所賦予個體的特質了。樹木的生長依賴培育,人類的成長依賴教育。這便引出了盧梭的自然教育理念:服從于自然永恒法則地教人育人,教育應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教師只是大自然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并防止對孩子的關心與自然違背。書中以愛彌兒作為理想狀態(tài)下的教育對象,根據幼兒、童年、少年、青年的成長狀態(tài)對其進行身心教育,在盧梭眼中,塑造一個健康的品格、正確的'信仰、良好的行為習慣比學習知識技能重要得多。
的確,我們來自于自然,卻生長在社會;仡櫸覀兠總人大同小異的成長歷程,與盧梭所構造的教育環(huán)境有相似也有不同。從我們呱呱墜地那天起,便如同一張白紙般讓父母在上面涂上各種顏色,他們教會了我們生活技能,并努力地把我們往正確的價值觀路上帶,以言傳身教的形式,又輔之故事、兒歌等形式讓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品格。我們大多不被壓抑天性地生長著,如一朵初長的花苞在生機勃勃地吸收著天地的精華,這與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相似之處。為了不讓自己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年齡略長些的我們大多被父母送去學習各種技能,從小學到中學,從這個興趣班到那個輔導班,不斷地被叮囑要好好努力學好知識。誠然,學習知識是成長的必經之路,但從小被規(guī)定去學習大人們所要求的各門各類,無論是語數英,或是政史地,還是物化生,樂器、運動齊上陣。長大后的我們不由得在被要求做得更好的本能性思維中,可能會漸漸忘卻了自己原本真實的樣子,也分辨不出學得好與自己的喜好到底是不是相統(tǒng)一的了。
如此看來,盧梭所倡導的自然教育有其非常大的現世意義的。雖然書中所描述的愛彌兒成長環(huán)境和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理想化,但并不妨礙生活在社會的我們借鑒其中理念!按笞匀幌M麅和诔扇艘郧熬鸵駜和臉幼。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成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tài)龍鐘的兒童!鄙頌閹煼渡奈译m然沒有親身教育人的經歷,但通過幾年的教育學學習讓我對于教育有了一定的認知。在如今的中小學教育中,為人師者應該以尊重學生的天性為前提進行教書育人,以適合其年齡段的知識作為主要教學內容,而教育成果應以學生自身的感知程度為主要衡量標準,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數高低。在人口眾多的中國,應試教育是不可避免的,但能否在讓學生在考好試的基礎上增加自己對于所學知識的感悟,從而提升自己的視野和見解,更好地發(fā)展自身的特性則是每一位教師需要挑戰(zhàn)的任務。這任務實屬不易,但這會是日后為人師的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康德說過:“盧梭是另一個牛頓,牛頓揭示了外在世界的秩序與規(guī)律,盧梭則發(fā)現了人的內在本性!鄙18世紀的盧梭以先見之覺,提出了現代教育學的根本特征:教育要培養(yǎng)自由人。距《愛彌兒》成書至今已過了250余年,而其深刻的教育論不會因歲月的變遷而失去其奪目的光輝,愈加歷久彌新,使后世的讀者閱后受益匪淺。
讀《愛彌兒》有感 6
讀了盧梭的《愛彌兒》,我深深地感受到莎士比亞那句話的含義,"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yǎng)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好象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好象鳥兒沒有翅膀。"所以,如果我們想踏入教師這個行業(yè),就要看看盧梭的《愛彌兒》。
盧梭的《愛彌兒》開篇的第一句話就令人覺得蘊含深刻的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這句話令我想到人之初性本善也有它的道理!稅蹚泝骸芬还卜譃槲寰,他根據兒童的年齡提出了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兒童進行教育的原理、內容和方法,作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在第一卷中,盧梭著重論述對兩歲以前的嬰兒如何進行體育教育,使兒童能自然發(fā)展。在第二卷中,他認為兩歲至十二歲的兒童在智力方面還處于睡眠時期,缺乏思維能力,因此主張對這一時期的兒童進行感官教育。在第三卷中,他認為十二至十五歲的少年由于感官的感受,已經具有一些經驗,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智育教育,在第四卷中,他認為十五至二十歲的青年開始進入社會,所以主要論述對他們的德育教育。在第五卷中,他認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的發(fā)展需要,所以主要論述對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愛情教育。
我不得不佩服盧梭,因為他在《愛彌兒》里主要主張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的方法和內容,順應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在現實社會中,我們不能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讓兒童任性發(fā)展。我們應該把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培養(yǎng)人才的重任不只是降到教育工作者身上,還需要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
我深深的感受到,對孩子的早期教育會無形地影響他的一生,而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也是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三遷"成為一段流傳千古的佳話。而我覺得家長在培育子女的過程中,不要依從孩子要求什么就給什么,而是要給他們所需要的。還要適當地讓孩子經受挫折,因為勇于面對挫折將會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課。如果處處對孩子呵護有加,他們只會成為溫室里的花朵,永遠不會獨立成長。
我決心做未來的教育工作者,也從《愛彌兒》中得到很多啟發(fā)。愛彌兒的知識雖然不多,但他所知的東西真正是他自己的,而且其中沒有一樣是一知半解的。能夠很好地理解、掌握自己所學的內容,這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學得再多有什么用呢?我們要學會培養(yǎng)學生的好奇心、興趣、求知欲,做到因材施教。
而事實上,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天性",如何讓孩子順著其"天性"發(fā)展呢?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們所聽所見所經歷的都會在白紙上留下烙印。我們對他們的教育方式,落在白紙上是永遠抹不去的。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慎重對待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我們會經?吹竭@些例子:學生舉手回答問題,答錯了遭到老師的嚴厲批評或冷語諷刺,這個學生以后再也不敢主動回答問題,性格變得沉默起來。由此可見,教育工作者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學生的思想、心理發(fā)展。
建設祖國的重任落在孩子們身上,而培育學生的重任也落在我們教育工作者身上。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我將更加用心學習有關學生的'教育方法。
養(yǎng)育孩子和教育孩子都要遵循自然的規(guī)則,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都會受到自然的錘煉,比如孩子在各個時期都會生病,著同樣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益,試想沒有勝過任何疾病的孩子會強壯嗎?
有許多父母為了使孩子有一個好的身體,遠離疾病,他們把造成孩子傷害的一切都拒之千里,不讓孩子從事有危險,但對孩子的將來有利的事情和活動,孩子被禁錮在安全無恙的環(huán)境中,孩子不能經受應有的鍛煉和適應,這樣孩子沒有暫時的災難和危險,但是孩子卻缺乏了對大自然的適應能力。因為孩子成人以后必將走向社會,必將遇到他想不到的危險和困難,因此,如果把孩子培養(yǎng)成溫室里的花草,就等于害了孩子,違反了正常的自然法則。雖然父母的用心是良苦的,但是卻造成了危害孩子的后果。
如果母親是孩子的保姆的話,父親則應承擔起教師的職責,父親不應該因為種種借口而不履行這個職責,因為血緣的關系,父子之間原本是親近的關系,如果父親是一個稱職的父親的化,他對自己的孩子的一切是比其他外來得人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教育起來就跟能得心應手。但很多父親都把這種責任,借口工作忙而不愿履行,而把這一應該履行的工作讓其他人代行其責,這樣就疏遠了父子關系,使孩子對自己的父親的親情慢慢淡化了,一個對自己的父親不親密的人,怎樣才能做一個社會上好的好的合作者和合格的公民呢?
作為父母對孩子應盡到三個反面的責任,其一是生育孩子,第二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合群的人,第三是培養(yǎng)孩子成為一個社會上合格的公民。
讀《愛彌兒》有感 7
“一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落到人的手中,就全變壞了!边@是盧梭著作《愛彌兒》第一卷的第一句話,是很多人推崇的一句話,也是對我觸動很深的一句話。
很多時候,人類因為自己的需求,不知不覺中就成了破壞者。這是因為人們不愿看到事物自然形成的樣子,總是習慣自己的意愿行事,想把事物打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結果大都不遂人愿。由于人類不愿意接受大自然本來的樣子,大違背了自然的規(guī)律去肆意改造,制造了混亂不堪的狀況和面目全非的東西,把一切都變得很糟糕。改造出來的丑陋之物,不接受大自然“不完善的培養(yǎng)”,按照自己的喜好行事,最終泯滅人的天性。
人是脆弱的,而教育會使得他不至丟失人的本性,回歸到自然中去。順其自然,不是放任不管,更不是消極的放棄與逃避,而是為其提供最適合的成長條件,找到更合適的方式順其成長,那樣才算是自然的。
另一個讓我感觸很深的是,作者在談到對一個12歲孩子的教育時說“要想當好學生的老師,就必須實現當好自己的老師”,要給孩子適度的自由,要讓他們從經驗中獲得教訓,要多讓他們去探索大自然,要用關心和善意去敞開你的心扉,要有謹言慎行的樸實。還要“讓他相信,他不是任何人的主人,也不能毫無顧忌地傷害別人,以致傷害了別人自己卻不知道”,要用能讓兒童明白的詞語教他們,要讓孩子萌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作者提出,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也就是說,對幼年的兒童教育,不學習反而能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這時他運用自己的理智去尋找答案,因而也就不會被他人的意見所擺布。他相信這樣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零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
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要讓自己對知識的探求去喚醒他沉睡的心,讓好奇心去帶領他找到他渴求的知識。“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去讀萬卷書”,坐啃書本的死記硬背遠不如去親身實踐。這樣的學生是幸福的,他這個懂他的老師。反之,作為他的老師也是幸福的,因為“教師的榮耀不是體現在自己身上,而應該體現在學生身上,要讓學生成為和教師并駕齊驅的人”。
這一篇讀后感僅僅是閱讀一部經典的最初體驗,書中還有很多值得回味的語句,讓人受益匪淺。
“在所有的事情上,你們的教育應該是實際行動多于口頭傳授;因為兒童很容易忘掉他們曾經說過的和別人曾對他們說過的話,卻忘不掉他們做過和別人教他們做過的事情!睂嵺`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走向實踐之路的每一步都要扎扎實實。
“事實明擺著的,我越是為他提供獨立而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使他不受別人意志和判斷的干擾,我就越能讓他懂得撒謊對他沒有任何好處。 ”撒謊是孩子逃避懲罰或指責時對真相的隱瞞,是他對危險的提前預知而對事實的掩蓋,正當的謊言也是不符合自然的。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兒童的許諾和撒謊都是為了從當下的困境中解脫,他們并不知道自己做了哪些承諾以及為了遵守這些諾言要做些什么。所以,就算兒童答應了做些什么,他也什么都做不了。為了讓兒童說真話,就要用真理去抵御謬誤而不是把諾言變成謊言。因此,說真話才能繼續(xù)讓孩子保持天真和純潔。
“亨利四世說過:‘他們撒了那么多的謊,直到最后他們才說了實話!l要是想講幾句俏皮話,只要他多講幾句傻話就行了 !弊髡哒f這種講幾句俏皮話的人是“沒有其他什么長處值得慶賀的趕時髦的人物”,相信他們就像相信一個說了一千句總有一句語言準了的星相學家一樣。
“如果一個人在兒童時期沒有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那么他這一生都難以具備思考能力 ”,對這句話我深表同意。
“你如果想培養(yǎng)學生的智慧,就要培養(yǎng)他具有教育智慧的力量 !边@告訴我們:讓學生學會用自己的頭腦去指揮他的雙手,用鍛煉身體去利于思想活動,用習慣和服從去取代理性。作者說:“他們的身體越活動,思想就越靈敏;他們的體力和智力都在同步增長,相互促進!
“最初你什么也不教他,結果你卻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教育奇跡 ”,這是一種頗有些難度的教育方法。當你辦事不因循守舊,不對你的學生施教的時候,你就把什么都交給他了,還能把事情做得出色,作者甚至說“這是取得成功的唯一方法”。我們常說教是為了不教,我想說這就是不教是為了教吧。
【讀《愛彌兒》有感】相關文章:
讀愛彌兒心得體會11-22
讀《愛彌兒》有感(精選12篇)09-28
《愛彌兒》讀書心得09-28
讀盧梭《愛彌兒》有感(通用35篇)05-09
(經典)《愛彌兒》讀后感12-21
愛彌兒讀后感11-17
《愛彌兒》讀后感04-24
《愛彌兒》讀后感范文02-05
《愛彌兒》讀書心得(15篇)11-08
(推薦)《愛彌兒》讀后感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