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儒林外史》有感650字(通用26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儒林外史》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網 ,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在這部蔑視一意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著作中,沒有貫穿全書的中心人物和情節(jié),但科舉制度的腐敗這一中心思想卻將各個人物與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來,構成了一幅有內在關聯(lián)的民間士林百態(tài)圖。
《儒林外史》開篇描寫了諸暨縣一個鄉(xiāng)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貧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卻勤奮好學,用每日攢下的點心錢買書看。由于王冕聰明勤勉,又博覽群書,還畫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歲,便成了縣內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祿,縣令登門拜訪,他躲避不見;朱元璋授他咨議參軍之職,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會稽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像這樣淡泊名利的讀書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對王冕大加贊賞。
諷刺鞭笞科舉制度的烏煙瘴氣和只為名利的讀書人才是本書的主旋律。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xiāng)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yǎng)活你那老老娘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后,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tài),稱他為“文曲星”,稱贊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征。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2
一篇關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文章,順便回頭又讀了讀《儒林外史》。開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后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態(tài)。三年一科,有些人窮其一生都在準備科舉考試,只為一朝得道,飛黃騰達。古典諷刺小說里,吳敬梓的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歡的作品了。白描述實的手法,讓一個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躍然紙上。魯迅先生說它的藝術風格是“戚而能諧,婉而多諷”,真是十分之洽當。
我們這一代人對于這部作品印象最深的部分,應當就是被節(jié)選到中學語文課本中的范進中舉。五十多歲的范進依然堅持科考,最終中了舉人,高興瘋了。范進從此揚眉吐氣,一眾鄰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戶頓時一改往昔鄙夷,處處簇擁,前倨后恭,當真是刻畫得入木三分。我們彼時只說范進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卻不見這背后又是何種欲望在驅使。私以為課本里沒有的,范進之后夾起大蝦元子來迫不及待的一幕更為精彩,只這一個舉動,數(shù)十年苦讀,滿口子曰詩云仁義道德,說到底可是是為了功名利祿。而一朝得勢,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義理智信,只想著如何填滿自我永無止境的欲望。
匡超人更是書中一個個性鮮明的`形象,他從淳樸少年到偽君子真小人的轉變,讀來總讓人唏噓。大孝出場,年少家貧,心地善良,手腳勤快,奉養(yǎng)父母,體貼入微。相較于范進服喪期間破犖戒還多有狡辯,竟是天壤之別。然而恩師被誣,他結交了一幫對功名富貴一心向往卻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觀便開始扭曲。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帶人口,買囑槍手的事,他的眼中便僅有金錢利益,蛻變成了一個薄情寡義、虛偽狡詐的小人。而這背后,是勢利的社會風氣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國文士社會傳統(tǒng)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若讀書只為名利,那又怎會有人專心去做學問。追求物質并沒有什么不對,可一旦頭腦貧瘠,思想淺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渦,失了本心?倸w人能夠窮,志卻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沒。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3
最近剛讀完《儒林外史》我深深感到了清王朝的腐朽與虛偽。
《儒林外史》是我國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他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揭露了反動統(tǒng)治的罪惡和虛偽。
這部小說的作者是吳敬梓,他出生于清代,他從四十歲左右開始用了近十年時間,創(chuàng)作了《儒林外史》,用這部小說表達了他對科舉制度舊理學的憎惡而當時一場農民革命的風暴正在醞釀之中,本小說有多個小故事組成而每個故事之間又有一些聯(lián)系,其中較有名的有《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打秋風》等。
讀完這本書我發(fā)現(xiàn)有些情節(jié)或事件有不合理、可笑、可鄙,甚至于可惡。如:在《范進中舉》中周進有這樣一句話:像你做童生的.人,本該用心研讀八股文章,學那些雜學有何用處?這段話中說應研讀八股文,而八股文起源于明朝是為了選拔能聽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規(guī)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題,不準發(fā)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而八股文束縛了人們的思想扼殺了人們的聰明才智危害極大,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評擊八股文說:八股之害等于焚書,而敗壞人才有甚于咸陽之郊,可見周進說出此話的錯之大。
作者并非是用玩世不恭的游戲筆墨,而是嚴肅認真地對社會現(xiàn)實的鞭撻,從而使作品具有濃厚的藝術感染力。
本書是一本極具有高超的語言藝術技巧的名著,大家應該都去讀一讀。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4
我最早接觸《儒林外史》還是在很小的時候,因為吳敬梓先生是我們家鄉(xiāng)人,我小時候就經常聽到老師們說過《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時代意義的書,并且建議我們去讀它。但是小時候太小了,有許多還不能夠理解,所以我長大了之后就開始讀它。
在整個小說中吳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鮮明的諷刺手法,表現(xiàn)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統(tǒng)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時吳敬梓先生的語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采用了許多全椒地方方言。
當我讀了他的書,我才發(fā)現(xiàn)原來他所寫的東西,全部都來源于他的生活中。書中最為典型的是周進和范進兩個人物,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兩個人物。
周進,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終沒有成功,于是他就跟著商人,替他們管賬,相當于一個賬房先生。有一次,他經過考場,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來,他的朋友看見了,實在于心不忍,替他捐了一個官。范進,一個考到胡子花白都沒有考取功名的一個讀書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進看見范進這么大年紀還在考場里考試,就問他的原因,范進和他說出了自己的遭遇,周進聽了之后,覺得兩人的經歷遭遇十分相同,于是非常同情他。
周進作為主考官,在審閱范進的試卷時,特別關注了他,周進第一次讀范進的文章,覺得他并沒有什么才華,但是又想到了兩個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于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后,他覺得他寫的還不錯,于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后,他拍手叫好,說范進寫的太好了。從這里我們不難看出,范進的確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他有才華,這就說明了,當時社會的`黑暗,腐朽的統(tǒng)治和官僚機制的腐敗。
在這個小說中,我看到了各類人士對于“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xiàn)。一方面真實的揭示人性被腐蝕的過程和原因,從而對當時吏治的腐敗,科舉的弊端,禮教的虛偽等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諷。
我覺得《儒林外史》想要表達的就是:不要過于重視錢財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貴,要放開自我,追求思想自由。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xiāng)里,不要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5
《儒林外史》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個生動鮮活卻又令人含淚去笑的人物形象,既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儒林群丑圖,又寫下了文運衰落、文人有厄的痛史,而在這眾多的人物中,匡超人的形象別具意義。
匡超人是作者筆下的一個否定性人物,然而其實匡超人以前并不是這樣。少年時期的匡超人手腳勤快,心地善良,事親孝順,漂泊在外時牽掛父親,在兄長面前也很謙卑,懂得細心照料臥病在床的老父。然而漸漸地他卻再也不是原先的自我:中了秀才后的勢利;狠心逼妻回鄉(xiāng);潘三被捕后的翻臉無情;在牛布衣和馮琢庵面前的吹牛撒謊等等。其實在作者客觀的描述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可感的匡超人,他以前的善良樸實令人欣賞,而他的墮落則既令人惋惜又令人憎惡。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匡超人發(fā)生了改變?
其實,匡超人人物性格的構成、他的變質,一方面是社會原因,受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這種杯具的'是封建的社會制度,作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以及勢力的社會風氣;另一方面,又有其自身的因素。對"功名富貴"的追求是匡超人墮落的重要原因。當盡孝與科舉功名道路之間只能選擇一個時,匡超人選擇的是后者。此時的他已初露勢利之心。
總之,匡超人自身的內因和外因交互作用,構成了匡超人這個典型人物。他的變質墮落不僅僅是他個人的杯具,并且更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更是全社會、全時代的杯具。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6
終于放寒假了,我把作業(yè)寫完后,便開始了我的"讀書之旅"。
在不久前,我讀了一本書。這本書名叫《儒林外史》,它可是中國文學史上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哩!魯迅稱它是和司馬遷的《史記》一樣偉大的文學巨著。噢!對了!它的作者是吳敬梓。在這本書中:那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嬉笑怒罵的銳利筆鋒生動描繪了科舉時代的滑稽眾生相。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繪知識分子群像的長篇諷刺小說。作品描寫了深受八股毒害的儒生的種種荒誕與虛偽行為。貶抑、諷刺了假儒士和假名士,批判了當時敗壞的世俗風氣;塑造了少數(shù)遠離功名、追求自由的真儒士和真名士形象,其中寄寓了作者的.理想!度辶滞馐贰肥侵袊糯S刺文學的典范,開以小說直接評價現(xiàn)實生活之先河。可與薄伽丘、塞萬提斯、巴爾扎克、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論,對世界現(xiàn)代文學也有深遠影響,堪稱世界文學名著。作者把民間口語加以提煉,以樸素、幽默、本色的語言,寫科舉的腐朽黑暗,腐儒及假名士的庸俗可笑,貪官污吏的刻薄可鄙,無不恰到好處。
相信你們會愛上這本書的!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7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報。
科舉制度?它本來是一個為了選取更多人才,讓讀書人公平競爭才存在的平臺?墒撬冀K抵不過世俗的污染,它變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樣子,變得不再公平,而是權貴們發(fā)表個人喜好的舞臺。那時的人們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可是就算是這樣依舊有很多人不顧一切的踏上這條不歸路,他們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舉上,即使這可能是一場永遠沒有回報的付出,他們這一路走來真的不容易,在通過科舉考試的路上,有太多的艱辛和汗水,是我們無法體會的,但是在《儒林外史》里有這樣一群書生,他們不服輸有著堅強的意志,勇敢的追逐著自己的夢想。
范進呢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別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時間,每天都在學習,好像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學習和中舉這兩件事,就再無其他?墒撬目嘧x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奮斗上的,在他讀書的時候,他的親人們過著連米飯都吃不上的.日子,他從一頭黑發(fā)讀到兩鬢斑白,可是科舉制度它沒有感情,也許你的文章寫得很好,但是每個考官他們都有不一樣的愛好,也許這次你的文章寫得符合這個考官的胃口,那么成功的可能就會是你,但是范進他從來都沒有想過,他是拿著自己的一輩子在跟科舉制度做斗爭,如果輸了,那苦日子就會是遙遙無期的,在他沒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氣的去求別人,也不一定會得到好臉色。也許在考場上你的文采高于他人,但是沒有賞識你的伯樂,或許更多的會是貪欲錢財?shù)呢澒伲哆M他考了五十年,失敗了無數(shù)次,每一次考試他都是在和命運做斗爭,成功了就是無限風光,“一人得到雞犬升天”,好在范進他還是幸運的,在人生這場漫長的賭注里,他終于贏了,他中舉了,本來這是一個令人高興的事情,可是范進他卻瘋了,可能在常人眼里這是一件很怪異的事情,可是也就在于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舉后瘋了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舉制度對這個時代的影響之大,它毀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個本該幸福的家庭,它是這個時代的敗筆。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它們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使人們成為了學習的機器,那樣麻木,沒有夢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難,都要堅強點,耐心點,總有一天,你承受過的痛苦會有助于你,生活從來不會刻意虧欠誰,它給你一塊陰影,必會在不遠地方撒下陽光。
總有一天,你會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樣子。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8
同一本書,在不同的年紀閱讀,會有不同的心得體會。
初讀《儒林外史》,折服于它用饒有詩意、卻又不引經據典,平直近乎白話的語言寫出了讓人忍不住想要一讀再讀詼諧多諷的故事,短短不過300頁,卻道盡了千面人物、百態(tài)世事,于平地起驚雷,在小處見性情。
都說這是一本極具諷刺意義的小說,但如今再一次重溫,對這300頁紙張描寫的人生百態(tài),卻是莫名蕭索、惶恐。是誰造就這一切!
無論你是文士豪杰、酸儒奸佞,還是風流才子、絕代佳人,無論是王冕歸最終隱山林、范進最終考中舉人、還有守財奴的嚴監(jiān)生,在書結尾都逃不過黃土蓋頂、往事散盡的結局。這樣相同的`終局,讓我們不禁懷疑平生所堅持的信念,認定的真理,遵循的規(guī)矩又有何意義哪?我們的一生如何行事又有何區(qū)別哪?
在懷疑中,書中的人生歲月如江河將我淹沒,浮游在時光長河,書中一幕幕的過往在眼前浮現(xiàn)。來到時間長河的終點,回望過去種種,對這變換的歲月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區(qū)別嗎?但是如若沒有遲先生對賢人吳泰伯的感念,如何會有泰伯祠?又如何會有同代才俊對賢人的傳承?蓋寬又去哪里想起遲先生、虞博士一代文人的風骨!想來區(qū)別還是有的。
將自己置于時間長河來思索自己所作所為,會發(fā)現(xiàn)人的一生不可能獨立存在,我們所作所為都將產生影響,而這些影響便是我們存在的價值。為自己可以決定的事情深思熟慮,預見它的每一種可能,不再去思索虛無縹緲的意義感,然后好好選擇,畢竟選擇無好壞,結果卻有天差地別。
“都說時尚是一種輪回,其實文學也是一種輪回,我們現(xiàn)在感嘆依賴于微博、朋友圈里精美的感言,如今想來也不過是前人玩剩下的而已。不如我們就拿前人的選擇和最后結果當做我們行事參照,盡力做好自己當下的每一個決定!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9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我國清代著名作家吳敬梓,這是一部具有里程碑的諷刺小說,主要描寫封建社會的社會面貌,揭露了封建科舉毒害人的主題。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薄度辶滞馐贰返拈_頭用一句詩就揭示本書的主題,即功名利綠皆浮云。 這些東西經常掛在我們嘴邊,但是究竟有多少人能夠真正明白呢?讀書只是為了功名,所以出現(xiàn)了“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等等封建思想,這些封建思想的毒害了多少莘莘學子?梢韵胂蠡ò琢撕,本該享受晚年生活的人進京趕考的場景吧,《儒林外史》小說中這樣的人還少嗎?如周進、范進之流,多不勝數(shù),小說通過描寫個個鮮活的例子深刻的諷刺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讀書是為了什么?是為了獲取知識,提高個人涵養(yǎng),追求功名利綠不是目的,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而不是上來就是為了顏如玉、黃金屋,封建的科舉制度貽害無數(shù)讀書人,古代純粹的讀書人太少太少了,連我們的圣賢孔子都說過:“學而優(yōu)則仕”,學習目的'不是為了更好的理解和研究人類社會,而是去做官。但是這樣鳳毛麟角的人還有有的,比如王冕,王冕以畫荷花而聞名于世,但他早已看破官場,看破功名,一心做學問,對功名不為所動,為后人津津樂道。
封建制度、科舉制度的腐朽被吳敬梓刻畫的淋漓盡致,發(fā)人省醒。這對我們現(xiàn)代人的教育也有很深的啟發(fā),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財富,而是為了精神世界的滿足,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做到把讀書當樂趣是一種境界。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0
儒林,指儒人、讀書人。而“儒林外史”也就描寫了清代讀書人那些荒誕不經的故事。在這個寒假,我讀完了手中這一本厚厚的古言白話書——《儒林外史》。這本書講述了一群熱衷科舉、追求“功名富貴”的讀書人的形象,諷刺了當時因殘酷的科舉制度而造成的極端虛偽的社會風習,在那個時代有著不同尋常的地位。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對于我們學生來說,讀書能讓自己的知識拓展、思想開闊,更有“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樣的名言,但是在這本書中,我卻看到了一種極端的讀書方式。為了財富,金錢和權力,讀書人可以廢寢忘食的讀書,也可以從少年考到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在這其中,范進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他是一個明朝的老童生,直到五十四歲才考中秀才,中舉以后竟然歡喜的瘋了。在那之后,范進的官途順暢,家中金銀珠寶樣樣不缺。他的老母親見到范進的財產后,也歡喜的一口氣沒上來,一命嗚呼。正如這本書開篇所說:不過說人生富貴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見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及至到手以后,味同嚼蠟。
即使知道結局是怎樣,卻還要一意孤行,享受功名帶給他們的富貴。在殘酷的封建統(tǒng)治下,書中的人們?yōu)樽非蠊γ毁F拼命讀書、盡力讀書,他們做著自己不愿做的事來追求虛無的利益。這種規(guī)則卻很少有人打破。
當然,這個社會中也有堅守自己內心真正所想的人。王冕七歲喪父,在秦老家放牛為生。在如詩如畫的風景中,王冕慢慢長大,練就了好畫工。他厭惡官場之間的斗爭和權勢,最終選擇退隱山林。我也從中感悟到生活的道理。要堅持自己所珍愛的,不為了利益而輕觸底線,不為了權勢而失去尊嚴。
這本書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是王家三姑娘以身殉夫的`故事。我驚訝于王玉輝那三聲“死得好”,可在看到之后的轉折后也感嘆世事難料。面對女兒和老友的離世,這位老人仿佛被一種無形的力量打垮。有些人和事總是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都說讀書可以明目,可書中的人物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層骯臟的薄膜,只看得到眼前的功名富貴和臉面,根本看不到那些值得堅守的名節(jié)與操守,我感覺那個社會是悲哀的。
每讀一遍《儒林外史》都會有不同的感受。我從這本書中學到了要敢于打破普遍的規(guī)則,開創(chuàng)自己的路線;要堅持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不因外界干擾而放棄自己的內心;要珍惜當下、堅守當下,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1
最近我讀了《儒林外史》這本書,書中的英雄好漢令我敬佩不已。
《儒林外史》這本書共有五十六回,寫了近四萬字,描寫了近兩百個人物的故事。這一整本書 以寫實、諷刺和批判性的筆調,寫出了許多文人在科舉制度傷害下的悲摻命運。在這個制度下士子文人性格扭曲,靈魂變得丑惡。他們可笑、可悲的虛偽與罪惡。同時,作者也熱情歌頌了善良、公正與善良的人物,寫出了作者對自己改良社會的美好理想。
書中,有些人和事總是讓我無法忘懷。如范進,周進對做官如癡如醉,結果被折磨得人鬼難分。但中舉后,他們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迅速上升,當了大官,別人對他們也越來越好。
其中有個叫匡超人,原先是一個很純樸的青年,但是中了八股文的毒害以后,很快就墮落為一個坑蒙拐騙,甚至是出賣自己靈魂的惡少。其實,文人一旦中舉成功,便會有許多人墮落為貪得無厭,毫無廉恥的貪官污吏和土豪劣紳。
這本書運用了諷刺的修辭手法,通過傳神的描寫,把要諷刺的對象或明或暗的變現(xiàn)出來,讓我們讀者去細細品讀。作者只用了三言兩語,就能把一個人的形象,性格,栩栩如生的描畫出來。
另外,我建議你們去看看《儒林外史》,去看看貪官污吏的下場,去看看吝嗇的嚴監(jiān)生、陰險刁滑的嚴貢生······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2
我以前很少看小說,總覺得小說無非是以情節(jié)取勝,沒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會寫出跌宕起伏的懸念的。我自己還是很喜歡優(yōu)美的風花雪月,對于天馬行空的感傷也有興趣。這次是閑來無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種儒林外沒有史的感覺。
對于吳敬梓的這部大作,歷史給予了極大的評價,但我也有一點自己的觀點。看這本書的時候總有一點累的'感覺,他跟別的小說不一樣,要非常用心的去看,要不然過了幾章之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里面的故事已經是物是人非了,對于這點我很糾結,因為我同時有兩點觀點了。
我一開始就覺得這有點流水賬的感覺,一個人就寫一個小故事,很像一個短篇小說集,而不是長篇小說。這個人的故事說完了,就找個借口,比如說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緊接著那個人就會從下個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發(fā)的干干凈凈,好像沒有發(fā)生過一樣。但是這些人的關系會在下個或者下下個故事中被使用,這就會讓人沒辦法接受啦。不過,這么多小故事組成的這本書,說明作者的人生閱歷非常豐富,在體現(xiàn)蕓蕓眾生相時的資料也是很齊全的,
小說在一開始就講王冕的故事,作者從這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通過在后面的各位書生故事的閱讀,與王冕的一生對比就會顯示出作者的諷刺。王冕一生受盡磨難,勤奮苦讀,才造就他的博學多才,卻終生不入仕途。與其他的書生諸如嚴監(jiān)生,范進之類形成鮮明的對比。雖然他們有的夜很苦讀,但絕大部分是那些市井無賴制備,就是換了一身衣服搖身一變就成了秀才,卻還是總寫雞鳴狗盜,偷雞摸狗的勾當,作者并沒有過多的寫書生們之間的斗爭來顯示他們之間的勾心斗角,確實通過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來解釋他們的小丑形象的,諷刺學校過非常明顯。
讀了這本書,我能夠說只學到了一點,就是換個角度來寫東西,任何事物都有機棉,如果就死站在一個角度就永遠不會有那種橫看成嶺側成峰感受。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3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边@是《儒林外史》開頭的幾句?梢哉f,這也是整本書的靈魂所在。
這些話雖然已是老生常談,可真正能明白的人又有幾個?“學而優(yōu)則仕”,正是這句話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讀書人。他們把讀書當成敲門磚——“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為了金錢,為了財富,他們可以廢寢忘食地讀書,可以從黑發(fā)垂髫考到白發(fā)蒼蒼:八十歲才中了狀元的梁灝,花白胡子還是“小友”的周進,考了幾十年一朝中榜,歡喜瘋了的范進……儒林中為了功名利祿,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的又何止這幾個?魯迅先生稱封建禮教為吃人的禮教,那么稱封建科舉制度為害人的制度也不為過了。
讀書,其實強調的是一個漫長的求知過程。在我看來,讀書就是人不斷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其中最關鍵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轉化為自身的力量。這與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飯,吸收營養(yǎng),再促進自身生長。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學子們只注重“食”,即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讀書,卻忽視了吸收。讀書對他們來說,只是一個敲開榮華富貴之門的工具。一旦達到目的,這個工具也就毫無價值了。這些人,即使讀一輩子書,也不會有半點知識吸收轉化成自身力量。這些書,除了造成他們的`“營養(yǎng)不良”,別無他用。
當然,“世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沒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個。他從小就因為家境貧寒而為鄰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舊博覽群書,更自學成為了畫沒骨花卉的名筆。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縣財主都來索畫。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來做官,他卻隱居在會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時,常常稱其為王參軍。但王冕何曾做過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為所動,也只有王冕這些儒林中的鳳毛麟角了。
幾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得入木三分。難怪后人有“慎勿讀《儒林外史》,讀竟乃覺日用酬酢之間,無往而非《儒林外史》”之嘆。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4
這世上有很多人,每個人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命運,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選擇,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所以人生軌跡截然不同。
黃公和趙爺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可一個子孫滿堂,是個庶民,另一個當了官,卻沒有家庭。他們一個選擇了工作,一個選擇了家庭,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儒林外史》里還有一個故事,范進在三十幾年間,考了二十余次,才考中舉人。設想一下,如果范進考不中,決定放棄,或者最后一次周學監(jiān)選擇不親自看卷,又或者只看一遍范進的卷子,那范進可能永世不得中舉了。
如果能回到過去,改變某一事件,歷史也就會發(fā)生改變,當時的改變就會影響到現(xiàn)在。有一部電影《海市蜃樓》,女主通過一次巧合,改變了幾十年前的一件事,救了一個小男孩,但當她第二天醒來,身邊的一切都改變了。
不同的.選擇導致不同的結果。有一次我們期末考試,歷史九十分以上就能免假期作業(yè)的手抄報。因為選錯一道2分的選擇題,我與90分失之交臂,不得不痛苦地去完成手抄報。
中考高考是人生的岔路口,進入什么樣的學校取決于我們的選擇,我們的努力會變成我們手里的選擇利器,就是分數(shù)。深中還是深外,寶中還是紅嶺,這些選項要靠自己去爭取的。
而選擇志愿,也并不是學校越出名越好,而是要權衡利弊,作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中寫道,“兩條路分岔于黃色樹林里,可惜我不能都踏上腳步,作為旅行者,我久久佇立,沿著一條路眺望,盡目力所及直到它在灌木叢中蜿蜒而去!
每一次選擇都可能會引起蝴蝶效應,一定要三思而后行。重點還是職高,大公司老板還是搬磚工,也許全在一念之間。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5
《儒林外史》是我國杰出的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以夸張辛辣的手法描寫了不同層次的知識分子的不同心態(tài),展現(xiàn)了中國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窮極一生只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飛黃騰達,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
作者吳敬梓出自書香世家,本來是極其相信科舉制的,但死板木訥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經歷讓他漸漸失望,原來所謂的科舉制只是幫助讀書人構建自己的關系網,腐敗不堪,到了晚年,吳敬梓從絕望走向清醒,寫出了《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通過辛辣的諷刺,以筆為刀,刻畫了一系列丑惡的人物。如范進,從黑發(fā)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終于他中舉了,卻又因為過度興奮“痰迷心竅”發(fā)瘋,丑態(tài)百出。如匡超人,他原來孝順勤快,是個繼承了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淳樸青年,但在瘋狂追逐名利富貴的世風和腐朽科舉制度的荼毒下,他追名逐利,賣友求榮,忘恩負義,甚至停妻再娶,漸漸從一個老實淳樸的青年變成不擇手段的勢利小人。
但在諷刺之余,吳敬梓還包含了對灰暗社會的期望,如開篇描寫的王冕,他淡泊名利,追求高潔傲岸的情操,官府讓他當官,他卻躲了起來,不為功名利祿所動。再比如“散盡千金付之一笑”的杜少卿,他輕財仗義,不滿八股取士制度,不愿受封建禮教的約束。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唐代發(fā)展到巔峰,到明清時漸漸衰落,最后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婆e制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它培育維系了傳統(tǒng)文化,推動了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大批人才,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科舉制的弊端顯現(xiàn)了出來,到明清時期,科舉制已經成為文化發(fā)展的桎梏,變?yōu)槎髿⑷瞬诺墓ぞ摺?/p>
《儒林外傳》里的封建社會的科舉制荼毒著文人的心靈,而現(xiàn)代的應試教育又何嘗不是呢?
“這個星期的作文是《讓我最感動的一件事》!比嘁黄Ш,我咬著筆頭苦惱不已,上次我已經寫了媽媽送我去醫(yī)院,上上次我寫了下雨天時同桌和我一起撐傘,上上上次是成績不好老師鼓勵我,這回我該寫些什么呢?“這個題目都出了多少次了?老師也不出些別的,我直接上網抄算了。”同桌抱怨道。我默默嘆氣,不語!敖裉煳覀儊砩稀豆旁娙住罚蠹乙欢ㄒ澈茫荚嚳隙〞嫉!币宦犚姟氨场蔽揖蜔┝,干巴巴的`古詩意思更讓我無心聽下去。寫作文是為了考試,學古詩也是為了考試,那么讀書又是為了什么?
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下,學校教育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往往存在著弊端,而現(xiàn)在的中國教育界還處于轉型階段,一方面,應試教育抑制了學生的天性和潛力;另一方面,素質教育不一定能得高分考上名牌大學,教育界也分成了兩派爭論不休。而在我看來,現(xiàn)在我們要做的不是爭吵,要是要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點,取長補短,讓“教改”的春風吹遍中國的每個角落,不讓“吃人”的封建制度再次出現(xiàn)!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讓我們以史為鑒,不故作目傲清高,也不隨波逐流,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識,明白讀書的目的和意義,最終成為自己理想的樣子。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6
一輩子下來終落得一個罵名,被所有人唾棄、鞭撻。
沒有看過《儒林外史》的人也一定會知道嚴監(jiān)生是吝嗇鬼、不知足,他那兩根燈芯的故事想必也是眾所周知的。我們看看百科詞條里對他的描述:“嚴監(jiān)生臨死前的片段《兩莖燈草》還被納入小學5年級下冊的語文書,依據這篇文章,一般將其解讀為‘中國經典的吝嗇鬼形象’。在人們心中,他就是這樣一個被諷刺的人。
可是誰解其中味。嚴監(jiān)生從出場到斷氣,只有短短一回之長。嚴監(jiān)生的出場是被狡猾奸詐的弟弟嚴貢生拖出場的。嚴貢生在民間憑著巧言舌辯占了不少便宜被人告上衙門,便離開都城躲避官司。而收拾這個爛攤子的,就是他的弟弟嚴監(jiān)生。嚴監(jiān)生家家財萬貫,是當時的富豪,大手一揮,十九兩銀子給了府上的人,這案子就擺平了。十九兩銀子,這要是對一個吝嗇鬼來說,簡直就是要了他的命!但是書中對嚴監(jiān)生應有的“猶豫,躊躇”只字未提,他是不假思索地就掏了腰包。
嚴監(jiān)生老婆臨終時,交代他不要花太多錢辦喪事。話不多說,看原文:“議禮已定,報喪出去。自此修齋、理七、開喪、出殯,用了四五千兩銀子,鬧了半年,不必細說!边@是一個吝嗇鬼應有的作為嗎?絕對不是。假如我是在斷章取義,那誰又會在自己老婆身上花費如此之大的功夫,毫不猶豫地花出四五千兩銀子、耗盡半年時間來辦葬禮?一個吝嗇鬼只會隨便找一個土坑埋了插朵花,這就是事實。事后還為了討好二位王氏大哥將來能照料家庭,又是大手一揮,一人一百兩:“因把小斯都叫出去,開了一張廚,拿出兩封銀子來,每位一百兩,遞給二位老舅:‘休嫌輕意。’”有人可能覺得,嚴監(jiān)生是不是在虛偽呢?不是。虛偽表現(xiàn)在面子上,而嚴監(jiān)生對待這些事的態(tài)度,周周到到,不懷私心,沒有人會虛偽到這種程度。
嚴監(jiān)生闊不闊?闊?墒撬麑τ谧约,又不闊。
他自己縱腰纏萬貫,卻連塊豬肉也舍不得買;即使有千金萬銀,也還是不忍心看那燃燒的兩根燈芯。嚴監(jiān)生的缺點就在,他舍不得對自己好一點。他無私地對別人好,但就是舍不得花在自己身上的那一點金錢。平時舍不得吃豬肉,生病了還舍不得吃人參。
可惜,為善的不見得福壽安康,為惡的也沒有必遭天譴,嚴監(jiān)生死后,唯一的兒子也因天花不幸夭折,續(xù)弦的趙氏原本想要過繼長房的侄子,卻反被長房的嚴貢生仗著長房長子的身份奪去了家產,嚴監(jiān)生一輩子受制于長房,即便是臨死之際挑取了一根燈芯,也沒能讓自家的孤兒寡母擺脫這一命運。吳敬梓先生讓嚴監(jiān)生在臨死之際挑去那一根燈芯,所描繪的或許并不是一個吝嗇至死的守財奴,而是一個被宗族禮法壓制了一生的可憐人最后的反擊?上В磺凶罱K還是以悲劇收場。
其實在嚴監(jiān)生心中,最重要的是家庭。他受著大房(哥哥)的'氣,出手卻不吝嗇;他亦可以為了老婆孩子赴湯蹈火,可惜這個社會上太多太多事情逼迫著他只能用金錢解決。趙氏(后妻)勸他道:“你心里不自在,家務事就丟開了罷!彼f道:“我兒子又小,你叫我托哪個?我在一日,少不得料理一日!蔽艺嫘呐宸䥽辣O(jiān)生在家庭面前的處世能力,他上能對付的了官府,中能討喜好大哥大舅,下又不忘了作為家里頂梁柱的本分做家務。這是他對家庭一種不可推卸的責任感,他命令著自己需要對身邊人負責,不只是把社會上的人哄得穩(wěn)穩(wěn)當當。
我看到嚴監(jiān)生就這么咽氣的時候,心里悵然若失,這是我讀《儒林外史》以來第一次有這么大的感觸。雖是虛構人物,幾百年來也背著沉重的輿論枷鎖,難以翻身。細細品味這個角色,感受到的是無力與遺憾。
現(xiàn)在,我想為嚴監(jiān)生“翻案”。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7
“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此為魯迅先生對文木老人所著的《儒林外史》的評價,可見此書成就之高。我讀罷全書,果然覺得回味無窮,其中王冕是最不得不說的人物,他是和陶淵明一樣的真隱士自風流,讓世人為之景仰。
“隱而不仕”四個大字可謂是高度概括了王冕一生的追求。但是既已成大器,又為何不從政呢?以他的才華,榮華富貴只不過是時間問題。這個縈繞在我心頭的問題使我困惑不已,很是不解。但通讀全書,答案便可顯而易見了,貪官當權,小人得志,社會顛倒黑白,人民苦不堪言,為保節(jié)操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故隱而不仕。而這一行為便與之后粉墨登場的假儒士顯得格格不入了,但優(yōu)劣之分便呼之欲出了。假儒士們個個勢利、貪婪、刻薄,而王冕淡泊名利,潔身自好,是一個真儒士、真讀書人也。
再回望王冕的童年,便更為其能夠成才而嘖嘖贊嘆了。幼年喪父,母親以針線活為生,而王冕讀書的費用又是一筆巨大的開銷,不久后,王冕不得不輟學,為人放牛,王冕平庸的一生似乎已成定局。但王冕并沒有選擇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以節(jié)衣縮食省下錢財托人購得圖書自已鉆研。其好學的勁頭令多少人自愧不如啊!
可是,真正讓王冕名聲赫赫的卻并非讀書,而是作畫。
話說當天,烏云密布,須臾大雨傾盆,正值夏日,荷花正艷,分外妖嬈。雨過天晴,露珠在荷葉上肆意滾動,紅綠相袂,陽光照耀,美麗動人。王冕見了,好生喜愛,于是便心生留住之意,可又能奈何。思來想去,倏然間靈光乍現(xiàn),何不以畫定格此美景。
寒來暑往,持之以恒,畫枝終成。所畫之物,栩栩如生,令人嘆為觀止,撫掌叫絕。
漸漸,王冕名聲大噪成為十里八鄉(xiāng)有名的'畫師。地主官僚都欲購其所畫,但他不為五斗米折腰,從心而作,不畏權貴,也不在意官爵,頗有陶公之風范。元滅明始,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曾慕名拜訪,擬授王冕官職,但王冕并未接受。而那些假儒士與王冕是截然不同的,他們虛偽無立場,以隱博名,將錢財視為摯愛,拋棄尊嚴,真是可悲啊!
除此,王冕之孝也是感煞眾人,親奉湯藥床前伺候母親六年,又墳前守孝三年,且嚴遵母親遺囑:世不為官。他也成為世人舉孝廉的楷模,被競相效仿。
王冕的一生并非大富大貴,但他無懼權貴,忠守孝道,淡泊名利,自在灑脫,將自已的情感全部寄托于書畫作品中,是一個真儒士。這也坐實了他在小說第一回的原因。而每當憶及此書,我都不得不想起王冕,他的一言一行,至今都是我們?yōu)槿颂幨赖臉藯U啊。真的隱士無須榮華傍身也自成一代風流人物。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8
因為之前學過《范進中舉》,小說里的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令我印象深刻。今年暑假,完整地看了一遍《儒林外史》,那時的封建社會,在讀書人眼里,“舉業(yè)”高于一切,于是大家便全身心投入到八股文里去,為的是博取一個功名。
不能否認這是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小說在一開始就講了王冕的故事,王冕一生受盡磨難,通過勤奮苦讀造就他的博學多才,但是他卻終生不愿意入仕途。通過小說后面的各位書生的經歷,諸如周進、范進之類,與王冕的一生相比,就會顯示出強烈的反差。比如小說中的周進,就令我印象很深刻,已經六十多歲了,還是個老童生。路過貢院,觸景生情,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當一群商人要為他花錢捐一個監(jiān)生的時候,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梢娝焉钕菘婆e毒害中,不得自拔。還有后來周進提攜范進,也是二人遭遇相似,產生共鳴的結果,可見當時社會風氣便是如此。我不禁為他們所處的時代感到悲哀,也為這些讀書人感到惋惜!
比起他們,當今社會的我們如果想要有所作為,實現(xiàn)夢想,成功的途徑是非常多的,而并不一定只有讀書做官一條路可走,比如張謇選擇了實業(yè)救國,魯迅棄醫(yī)從文,近現(xiàn)代這樣的人物比比皆是。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到可惜的人物是匡超人,他原本是一個孝老愛親、勤奮好學的.人,卻掉進了世俗追逐功名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后來還幫著潘三干壞事,潘三被抓之后,他又立刻和潘三斷絕了聯(lián)系,生怕連累了自己,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他不但不學好,還愛吹牛,經常不懂裝懂,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匡超人本來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書中刻畫了許許多多的文人士子,有的庸俗可笑,有的卑鄙丑惡,有的可憐可嘆......幾百年后的今天,當我捧起《儒林外史》細細品讀時,仍然感嘆不已。吳敬梓以其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19
暑期,我有幸讀到了一本好書——《儒林外史》,這本書與我以前讀過的小說不同,其他的小說都有一個明確的中心,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都是圍繞這個中心展開的,一般全書只有一個大故事為框架,而《儒林外史》不同,它全文由許多個小故事組成,而中心則是為了揭露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
我在細細體會這本書后,發(fā)現(xiàn)其中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有兩個故事,一個是王冕棄官,另一個是范進中舉。
王冕自幼出身貧寒,兒時替人放牛,僅憑他自學成才。但他畫畫卻畫的十分靈動,然后漸漸有了名氣。他的脾性安然被安陽的韓性聽說,覺得他與眾不同,將他收作學生,王冕于是成為了博學多能的儒生。但沒有想到的是屢次應試不第,于是將舉業(yè)文章再不上心。后有人邀請他做官,卻被推辭。不過他一生同情人民、譴責權貴、輕視功名。與《儒林外史》后文的不少人形成鮮明對比。
而另一個范進中舉的故事,雖然這是大家初中就學過的的故事。但再次讀時仍給人留下無限感慨。范進中舉前家里窮得沒有米下鍋,抱著一只老母雞去集市上賣。當?shù)弥约褐信e的消息時,竟然喜極而狂,變成了瘋子,最后岳父胡屠夫打了他一巴掌,才使他恢復了清醒。
這時候,當?shù)氐泥l(xiāng)紳等有頭臉的人物都對他刮目相看,有送房屋的,有送財產的,范進的生活就立刻發(fā)生了變化。而其中范進岳父胡屠戶的轉變,更讓人看到了封建社會科舉制度在當時對平民百姓的影響之大,毒害之深。
王冕和范進對科舉的'不同態(tài)度相對比,無不寫出了封建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性。就像《儒林外史》開頭說的所說的一樣: 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情緒,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儒林外史》中涵蓋了得意或者失意的科場舉子;清廉或者貪腐的官場老手;逃婚的才女,納妾的鹽商;冒牌俠客,水貨隱士;找不到心上人的世家子弟,尋不著老父親的孝順兒郎;騙吃騙喝的書生,坑蒙拐騙的江湖游士等,作者反映了當時世俗風氣的敗壞。
有人評價說道吳敬梓的《儒林外史》是諷刺當時的八股分子和官僚及封建社會,添加了一些正反面人物進行對比。正面人物的劃分線主要在于保持著應有的道德品格,而反面人物則是那些整天憑著官位欺壓百姓,并且不學無術的官僚以及那些只知鉆研儒學、推行正道其實卻把道德品質封存的儒士。然后作者敏銳地捕捉人物瞬間行為,把對百年知識分子命運的反思和他們瞬間的行為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使諷刺具有文化容量和社會意義。
好書使人明理,作為當今新時代的中學生,我為國家有著公平的高考制度而自豪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20
“人生南北多歧路,將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如何處”。這是作者吳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詞。詞中抒發(fā)了作者功名富貴誰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這本書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劃了一些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讀書人”和一大批不學無術、道德敗壞卻自命風雅、裝腔作勢的所謂名士,也滿懷熱情地描繪了一些潔身自愛、崇尚禮樂、襟懷沖淡的真儒賢人。表達了作者對科舉制度的否定,對官僚集團厭惡,封建禮教的憎恨,對人民群眾的同情。
這本書仿佛將我們帶回那黑暗的時代:明朝時期,一群“讀書人”為功名富貴,不顧一切地去“奮斗”,最終逐漸在黑暗社會中腐蝕,例如五十多歲仍在應試的范進。50多歲僅是個童生,家中窮苦不堪,12月的天氣還穿著單衣服,"凍得直發(fā)抖"。范進在幾十年應試不中的情況下,由于主試官周進的抬舉,應試及第。他喜不自勝出現(xiàn)了癲狂狀態(tài)。
我為這位人物感到遺憾。他是一個熱衷科舉,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層知識分子。他將自己的青春年華全耗在科舉上,將中舉取得功名利祿當作唯一的奮斗目標,幾十年屢試不第,也不愿從事勞動養(yǎng)家糊口,其靈魂完全被科舉的鎖鏈縛住了。范進中了舉,雖然物質富有了社會地位提高了,但其靈魂完全被科舉毒化了。我對此表示不解:他們讀書,到底是為了什么?為名?為利?這些答案在當時都是對的。他們目光短淺,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樂,不思進取,已經是封建社會的犧牲品了。
說到范進,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 ——周恩來先生。在他的.讀書時代,有一天,校長問大家為什么而讀書。同學們的答案眾說紛紜。校長又讓周恩來回答這個問題。周恩來回答道:“為中華崛起之而讀書!
在我看來,周恩來先生是一位志向遠大,熱愛祖國,又勤奮的人。有像他這樣的人,中華何愁不崛起呢?
不過,《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遠離功名,天性孝悌,才華橫溢,相比于那些“讀書人”而言,這是一個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這個人物總算是給了我一些慰藉。因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幾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盡管他沒有遠大的志向,讀書也是為了充實自己,但從品質來講,他還是一面很好的鏡子。
話說回來,什么東西讓“讀書人”如此癡迷?就是它——科舉制,一個從隋唐時期只是為了尋找更多的人以治國,到明朝成為“讀書人進步的階梯”,這其中的本質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在我看來,這種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個大泥潭,進去就很難再出來了,就連現(xiàn)代人都不一定。幸運的是,這種制度早已廢除,F(xiàn)在,我國是應試教育,讀書是為了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特長,考試是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
“記得當時,我愛秦淮,偶離故鄉(xiāng)……從今后,伴藥爐經卷,自禮空王”。結尾詞帶給了人們無盡的遐思,也給看完這本書的讀者帶來無盡的思考……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21
翻開《儒林外史》讀完之后感覺在當今社會中,依然有著古代社會的剪影。只是人、事、物、時代變了,但人有的丑惡本質依然沒有變,不禁讓我感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
吳敬梓是清代小說家,晚年自號“文木老人”,而他也是小說中的人物杜少卿的原型,是反對當代八股取士的先鋒,也是世界級諷刺大師,每個人物在他筆下栩栩如生,簡直就是現(xiàn)代社會的翻版。
小說痛批了見錢眼開的士人群體,如今社會也確實如作者筆下的文字生動形象,讓我讀后深有感觸。這本書的每一個字,每一句,甚至連每一個標點符號,都帶著與眾不同的意味,幾乎在每一回合,都有著社會生活的重影。的確,當王氏病重以后,嚴監(jiān)生想“扶正”小妾,王氏家的兩位“舅姥爺”王蓉和王德,起初“把臉木喪者不哼一聲”,結果等嚴監(jiān)生拿出來二百兩銀子,一人一百兩收了之后,立刻喜形于色,義正言辭地拍著桌子道:“我們念書的人全在綱常上做功夫,就是做文章。代孔子說話,也不過是這個理”,說完就走,一點也不記得他們的妹妹,這一段情節(jié),活生生地寫出了這兩位見錢眼開,虛偽嘴臉的丑惡靈魂。因為吳敬梓筆下的人物,讓我又重新去了解和領悟社會中的“士人群體”。
我認為社會中的“士人群體”腐敗無能,嫌貧愛富的形象太多,太多。如范進中舉,胡屠夫在范進中舉前罵他,說他考試中了是因為別人可憐他,而不是自己憑借真本事得到的這千古一罵,緊接著戲劇般的,故事一轉折,范進中舉了,胡屠夫馬上轉變態(tài)度,對范進說好話,全然不顧丈人的臉面。接了范進的錢,嘴上還說不要不要,結果又抓得緊緊的,范進執(zhí)意要給,胡屠夫如蒙大赦,趕緊把銀子放到自己的腰包里,邊塞邊說范進的好話,說完之后笑瞇瞇的走了。由此便可以看出,胡屠夫愛財如命。吳敬梓在書中也寫了些如胡屠夫一般的人物,如嚴監(jiān)生與兩根燈芯等等。
讀完整本書后,我再次深刻的感受到社會上的一些“士人群體”,他們不同的外貌下隱藏了一個個如此相似的靈魂,讓我深切體會到了認識一個人是多么的重要,一個不小心就可能被蒙蔽。
生活中也有著這些人的翻版,他們或近或遠,但在于你選擇怎么做,應該追尋你最真實的自己,不該去阿諛奉承、趨炎附勢。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后?赐曛蟛挥X驚異于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后。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于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于出頭,從他發(fā)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但他們的癡情并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fā)財。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后,因范進發(fā)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比绱吮惆岩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xiāng)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正是他們?yōu)檎畟鞑タ婆e毒推波助瀾。
作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lián)系。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并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如今時代不同了,我們生活的時代很少有人提及科舉這類的話,也沒有了書中迂腐的現(xiàn)象。但是,我們常常看見家中老人為了讓下下代的認凌晨排隊報課外班,諸多考生因為中考高考日以繼夜讀書,有些考上的扔書慶賀,有些考不上的跳樓自殺。很多人拿著文憑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還會有一本“儒林次史”來諷刺這個時代的制度。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22
嚴貢生是諷刺小說《儒林外史》中的人物。
在《儒林外史》的許多人物中,嚴貢生是作者著重刻畫的一個反面典型。作者刻畫這個人的丑惡,一直刻到他的骨頭里去了。清朝的科舉,純?yōu)橐晕脑囀,惟有“?yōu)貢”這一個名目,是制度上唯一強調要憑所謂優(yōu)良的品行來決定應舉資格的。在《儒林外史》的描寫里,被學政“提了優(yōu)行貢入太學肄業(yè)”的,就是這個哄嚇詐騙、無惡不作的嚴貢生,他還恬不知恥地對王家兄弟自稱“前任周學臺舉了弟的優(yōu)行,又替弟考出了貢”(第六回)。
作者將書中最惡劣的人同“優(yōu)貢”這個名目聯(lián)系起來,既是冷嘲,也是從根本處來鞭撻科舉制度。這一段有關“優(yōu)貢”的突出描寫,正是作者借“嚴貢生”這個側面對科舉制度的虛偽性給以深刻的揭發(fā)。嚴貢生的.“六親不認”更是被作者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第六回中,嚴貢生自己的弟弟嚴監(jiān)生病死,臨死前也不見嚴貢生來詢問、關心;直到嚴監(jiān)生死后“過了三四日”,才見“嚴大老官”“從省里科舉了回來”。這也說明了當時封建科舉麻痹人心,“科舉”在嚴貢生這一類文人眼里遠遠比“親情”重要。接下來,嚴貢生的虛偽和貪財又進一步得到揭露:嚴貢生回到家并沒有立即去拜見死者,而是悠閑地“和渾家坐著,打點拿水來洗臉”,直到打開嚴監(jiān)生的遺物,看見“簇新的兩套緞子衣服,齊臻臻的二百兩銀子”,立刻“滿心歡喜”,“即刻換了孝巾,系了一條白布在腰間”,“在柩前叫了聲‘老二’,干號了幾聲,下了兩拜!
在與王家兄弟攀談中,還大言不慚地為自己辯護說“我們科場是朝廷大典,”“就是不顧私親,也還覺得與心無愧!眹镭暽钠蹓汉颓迷p,更是在“云片糕”上表現(xiàn)得入木三分。第六回中,嚴貢生取出一方云片糕來吃,剩下幾片,“閣在后鵝板上,半日也不來查點”,而當掌舵駕手“左手扶舵,右手拈來,一片片的送到嘴里了”,嚴貢生先是“只作不看見”,直到“船攏了馬頭”,他便“轉身走進艙來,眼張失落的,四周看了一遭”,還明知故問地詢問四斗子:“我的藥往那里去了?”此時一個裝模作樣的人物宛然浮現(xiàn)眼前。
當他“得知”是掌舵的吃了,便“發(fā)怒道”:這藥是“張老爺在上黨做官帶了來的人參,同周老爺在四川做官帶了來的黃連!”“值幾十兩銀子”,還要寫帖子送到“湯老爺衙里,打他幾十板子再講”。這一段精彩的描寫,無疑傾注了作者對此人物的厭惡和鄙夷?础度辶滞馐贰返娜藷o一不高興看到嚴貢生失敗,然而他是封建統(tǒng)治集團的一員,這個社會制度就保證他不會失敗。第六回里寫他欺凌妾出身的弟婦,企圖奪產,鬧得人仰馬翻,碰巧遇著一個“也是妾生的兒子”的知縣支持了他的弟婦,那一場官司,在形式上他是打輸了;
但是,第十八回里寫出了他活動的結果,“仍然立的是他二令郎,將家私三七分開”,他得七股,實際上他還是得到了勝利。嚴貢生這個反面典型,在鄉(xiāng)紳地主集團里,地位并不高,而他的行為和品質,卻集中了剝削階級的一切特性,在他的那個集團里是很有代表性的。通過嚴貢生這個人物,可以進一步認識當時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文化各個領域中丑惡和可笑的形象。
《儒林外史》的作者批判科舉制度,是通過批判了和這個制度有聯(lián)系的嚴貢生一類的人物。所以評析嚴貢生這個典型人物,也能更好地了解作者寫《儒林外史》的目的。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23
深淵邊緣站著眼睛發(fā)亮的人們,手上緊攥著四書五經;深淵表面鋪著利益、名譽和地位;殊不知。深淵下混濁著的,是無盡的黑暗、扭曲的人性,攀附權貴的欲望。這便是封建深淵,虛偽社會的真而目。
吳敬梓嘗盡生活百般滋味,感受到世態(tài)炎涼,諷刺之韻彌留字句間。數(shù)個官考故事,數(shù)顆混亂癡迷的心,和難能可貴的幾筆高尚。嚴氏兄弟兩種極端的性格、魯氏父女“老學究”般空洞無趣的人生、從光亮逐漸陰郁的匡超人,這些都使人不禁低頭嘆惋。但,王冕的獨立不羈、杜少卿的豪放狂傲和虞博士的襟懷,也讓我心頭一震。
在那個統(tǒng)治階級昏庸無能的時代,以當下背景作書都會被鎖進“文字獄”的牢籠里。但吳敬梓敢于以深刻的筆觸讓那些貪財迷官的人們本性暴露。
全書讓我最覺得可笑的人應是胡屠戶了。女婿中舉前后對其的態(tài)度無疑是表現(xiàn)“封建奴隸”的最好證明。這也體現(xiàn)了當時沒有成就功名的老一輩對后代的“殷切希望”。他們認為科舉就是人生的唯一出路,而恰恰相反的是,科舉之路滿是荊棘與虛偽。他們迫切想要得到的功名富貴只不過是造成精神失常的前由。正是如此,周進因他人的侮辱責罵撞號板,范進中舉而瘋,魯父中官病亡,都極其辛辣地諷刺封建科舉的古板。
王玉輝對女兒“畸形”的愛,是全書最令我痛心的事。讀書人之女兒本可以如李清照一股自由安逸,不受約束地生活。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歧視與鄙視,使女兒走上守節(jié)殉夫的.道路。女性應該懂得捍衛(wèi)自己的權利,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敢于向不合理的事情進行反抗。就像沈瓊枝,玉玉枝竹般的名字正應上她敢愛敢恨、敢闖敢拼的性格。而難能可貴敬重沈瓊校的杜少卿也是翩翩君子,樂于助人,豪放狂傲。
逐步墮落的匡超人是黑暗社會下被污染的人。從孝順勤奮到虛榮自大。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社會的黑暗讓他感受到了權力富貴帶來的好處,也讓他變得沉淪其中。
街上的人如行尸走肉般游離于八股科舉之間,空氣中壓著封建科舉迂腐的氣息。官紳士族的忘義貪利、封建禮教的吃人都表明了清朝骯臟,污煙滿滿的社會風氣。作者也借杜少卿等人表明自己改造社會的理想,只可惜力不從心,朝廷根深蒂國的愚昧思想僅憑一己之力是法根除的。
多少人卷進深淵一去不復返?如今時代更替,日新月異,只愿我們能保持理智,不沉迷于追名逐利,與封建空洞思想一刀二絕,享受用自己努力換取的幸福果實。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24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吳敬梓,他用了很長時間才完成了這部諷刺小說,書中介紹了王冕、范進、杜少卿、周進、沈瓊枝等人物形象,同時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與封建禮教的黑暗與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嘆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個事親孝順、勤奮好學的人,馬二先生也盡心盡力地幫忙他,而匡超人卻掉進了世俗的漩渦,又結識了潘三這樣的壞人,他還幫著潘三干了兩件壞事,當潘三被抓時,他立刻與潘三斷了聯(lián)系,害怕官府查出自我來,這也是不正義之舉。之后,他不但不學好,反而變得愛吹牛,對事不懂裝懂,匡超人最終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視的一笑?锍吮緛砗芎,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交了壞朋友,落得如此下場。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讓我感動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艱苦,歷盡重重困難千里尋找被迫出家的父親,可父親卻不認他,而他卻默默無聞的供養(yǎng)著父親,最終拿到了父親的.遺骨,完成了自我應當做的一樁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難得的孝子。我們應當向他學習!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瓊枝,她被宋鹽商騙去當妾,自我用了妙計出逃了。在當時的傳統(tǒng)觀念中,女子始終與“弱”子聯(lián)系在一齊,可是沈瓊枝卻恰恰相反,她不畏權貴,出逃后,她憑自我的滿腹才情,寫詩文出售,最終討回了自我的清白,與宋家解除了婚約。
《儒林外史》中描述了很多人物,讀了之后,我感觸萬千,明白了什么是近墨者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25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仿佛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老師,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xù)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當賬房,路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辱夾雜著悲憤的心情一下子全部發(fā)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這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曾經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鉆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梢娝焉钕菘婆e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fā)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他節(jié)節(jié)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xiàn)出世態(tài)丑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jiān)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因為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馬上產生共鳴。從字里行間也體現(xiàn)出對考場監(jiān)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xiàn)狀,這是思想的升華。
讀《儒林外史》有感 篇26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極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舉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讀書人靈魂的玷污、人格的墮落!度辶滞馐贰纷钌钊肴诵牡哪^于范進中舉的故事了。
周恩來曾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名師點評:《儒林外史》是一部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時而為當時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嘆息,時而又為貪官污吏的卑鄙丑惡而憤怒。他用幽默詼諧的語言,把封建社會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畫的入木三分。從作者所寫的文章來看,說明作者已經對這部小說有了深刻的理解,從中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就像作者在結尾寫道:“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們學習不該為了名利,而是為了祖國將來的繁榮富強”。
老童生范進科舉考試屢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戶更是對他百般呵斥。范進去鄉(xiāng)試,因沒有盤費,與丈人商議,怎料被胡屠戶罵了個狗血淋頭,說他是“癩蛤蟆想吃起天鵝肉”,還說他“養(yǎng)活你那老娘和老婆是正經”,把范進罵得“摸門不著”。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無米,母親讓范進抱母雞上集市賣了換米。這時傳來范進中舉的喜報,范進從集市上被找了回來,得知消息后,竟然高興得瘋了。還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瘋病。轉眼的工夫,范進時來運轉,財源廣進,連胡屠戶也一反常態(tài),稱他為“文曲星”,稱贊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
這個故事極力諷刺了范進對功名的極度渴望和胡屠戶那趨炎附勢、“變色龍”的性格特征。在《儒林外史》中,還塑造了很多同范進一樣的鮮活的人物形象,如打著官府旗號讓大家把錢財交公的'王惠,再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恩將仇報,拋妻棄子的匡超人……其實他們都是腐朽的科舉制度的受害者呀!“學而優(yōu)則仕”這句話泯沒了多少讀書人的良知!正如魯迅先生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F(xiàn)實生活中,雖沒有人因中了舉人而瘋瘋癲癲,但卻有人為了考取博士、碩士而不擇手段;雖沒有人仗著學識換來的權勢蠻橫鄉(xiāng)里,但卻有人賣弄自己的知識換取財富。
【讀《儒林外史》有感】相關文章:
讀《儒林外史》有感04-05
讀《儒林外史》有感作文04-14
讀儒林外史有感學生作文04-17
讀《儒林外史》有感500字04-29
讀《儒林外史》有感1200字04-28
讀《儒林外史》有感250字范文04-30
讀《儒林外史》有感1200字范文04-18
關于讀《儒林外史》有感500字04-16
讀《儒林外史》有感的作文(精選41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