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年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成語故事》讀后感 推薦度:
- 成語故事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精品)成語故事
在日常學(xué)習(xí)、工作和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很多優(yōu)秀的成語吧,成語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yīng)用的,承擔(dān)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苦于找不到好的成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成語故事,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成語故事1
劉備這個人物,歷史形象與文學(xué)形象的反差其實是比較大的。在《三國演義》中,劉備給人最深的印象大概有兩個:一是仁義,而是愛哭。不過,在歷史上,劉備并沒有哭過多少回。本文所介紹的這個成語恰好是他為數(shù)不多的悲傷時刻。
這個故事出自《三國志·先主傳》注引《九州春秋》,故事的.大意是這樣的:
獻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大勝,隨即掉過頭來收拾劉備。劉備事前已經(jīng)做好了安排,一發(fā)現(xiàn)曹操大軍殺來,立馬跑到了荊州投靠劉表。這一待就是七年。在這七年間,既然收留了劉備,又同是漢室宗親,見面的機會自然多了。
據(jù)記載:《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引晉·司馬彪《九州春秋》:“備曰:‘吾常身不離鞍,髀肉皆消;今不復(fù)騎,髀里肉生。’”東漢末年,劉備在與曹操作戰(zhàn)中丟失了地盤,就去投奔劉表。一日,劉表設(shè)酒宴安慰他。席間劉備入廁摸自己的大腿,發(fā)現(xiàn)上面的肉又長了起來,回座后不禁感慨。
成語故事2
【拼音】bù jiào ér shā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56歲的'孔子擔(dān)任魯國的大司寇,他上任時頒布了三大法令,實行實價買賣,男女分道而行,款待外國人。當(dāng)時少正卯出來反對被抓,手下問孔子殺不殺,孔子一向推行“仁政”,主張教育,認為“不教而殺謂之虐!本桶阉ト肜沃。
【出處】不教而殺謂之虐!墩撜Z·堯曰》
【解釋】教:教育;殺:處罰,殺死。不警告就處死。指事先不教育人,一犯錯誤就加以懲罰。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書面語
【近義詞】不教而誅
【反義詞】諄諄教誨
【成語例句】
◎ 儒家譴責(zé)法家"不教而殺謂之虐"(《論語·堯曰》),道家認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七十四章)法家管理者為了維持尊嚴和秩序,求助于鐵面無私、寡恩慘淡的獎懲制度,求助于強化軍事力量和國家機器。
成語故事3
【注音】yǐ guī wéi tiàn
【出處】賴君用之也,故言。不然,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盡乎!其又以規(guī)為瑱也。 《國語·楚語上》
【解釋】規(guī):規(guī)勸;瑱:古人冠冕上垂在兩側(cè)以塞耳的玉。把規(guī)勸的.話當(dāng)作塞耳的瑱。比喻不聽別人的規(guī)勸。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不聽勸告
【結(jié)構(gòu)】偏正式
【同韻詞】七慌八亂、胸中萬卷、疥癩之患、亂真不辨、秋風(fēng)團扇、贓盈惡貫、鳥焚魚爛、日臻完善、白頭之嘆、神搖目眩、......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春秋時期,楚靈王公子圍篡位成功后,大肆攻打齊國與賴國,對內(nèi)對看不順眼的人就處死,還大肆建造豪華宮殿。子張向楚靈王進諫,希望做一個賢明的君主,楚靈王說他的進諫只能當(dāng)作瑱塞耳。子張說如果以規(guī)為瑱還不如用犀角和象牙
成語故事4
賈誼是西漢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年青有為,很有才華。二十歲時被漢文帝召為博士。由于他知識豐富,才能杰出,很受文帝的賞識,很快便提升他為太中大夫,并讓他負責(zé)修改過去制定的法令、制度。由于在修改法令、制度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得罪了一些握有大權(quán)的公卿、大臣,因此,當(dāng)漢文帝提出要進一步提升賈誼為公卿時,受到這些人的詆毀。后來,漢文帝也漸漸地疏遠了他,把他調(diào)離了京城。
多年的實踐使賈誼認識到,諸侯王的權(quán)勢過大,各種制度還不夠嚴密,加上外族的侵擾,都危及到中央王朝的統(tǒng)治。因此,于公元前174年向漢文帝上了一道奏疏,這就是著名的《陳政事疏》。在奏疏中,賈誼比較系統(tǒng)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見解,建議漢文帝采取果斷措施,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加強中央集權(quán),以求長治久安。這道奏疏言詞懇切,說理性強,深深地打動了漢文帝的心,因此,很快便被漢文帝采納,對鞏固中央集權(quán)的西漢政權(quán)起了重大的作用。
在奏疏中,賈誼談到過去商鞅在秦國實行的.變法,強調(diào)指出了新法中的口賦制度所帶來的弊病。他認為,口賦制度雖然刺激了生產(chǎn),但是卻背離了長期以來形成的一套風(fēng)俗習(xí)慣,對家庭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造成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不和,引起婆媳,姑嫂關(guān)系緊張,常常為一些小的利害沖突而發(fā)生爭吵,反過來責(zé)問、諷刺對方[原文是:“婦姑不相說(同 “悅”),則反唇相稽”]。
賈誼通過這一事件,勸說漢文帝要認真吸取歷史的經(jīng)驗教訓(xùn)。
人們用“反唇相譏”(“反唇相稽”)這個成語,指雙方在發(fā)生爭執(zhí)時反過口來諷刺、責(zé)問對方。
成語故事5
【注音】shí biàn láo xīn
【典故】荀勖嘗在晉武帝坐上食筍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問之,實用故車腳。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術(shù)解》
【釋義】形容見識卓越。
【用法】作謂語、定語;指見識卓越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押韻詞】投轄留賓、貫穿古今、返樸歸真、離析渙奔、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利令智昏、借書留真、桑間之音、探賾鉤深、形影相親、......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晉朝時期,荀勖曾經(jīng)跟隨晉武帝外出,當(dāng)時條件十分艱苦,到處找不到柴火做飯,廚師只好把帶去的舊車的'車腳卸下燒火做飯。席間,荀勖對晉武帝說:“這飯是用腐朽的木柴燒出來的!睍x武帝不信,派人去詢問,情況果然如此
【示例】食辨勞薪,人知有荀勖,而不知有師曠。 清·沈廷文《廣事同纂》
成語故事6
【拼音】lǐ dài táo jiāng
【成語故事】從前有兄弟五人都是游手好閑的浪蕩子因為得到皇帝賞識,當(dāng)上了侍中郎,過上奢華的`生活。兄弟中一人犯法,其他的則互相傾軋。有人就用詩評判:“桃生露井上,李樹在桃傍,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出處】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深相待,兄弟還相忘。
古樂府詩《雞鳴》
【釋義】僵:枯死。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后轉(zhuǎn)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用法】作賓語、定語;多用于比喻句
【相近詞】代人受過
【反義詞】嫁禍于人
【同韻詞】桂馥蘭香、表面文章、告老還鄉(xiāng)、立業(yè)安邦、自做自當(dāng)、羞愧難當(dāng)、改弦更張、拿賊拿贓,拿奸拿雙、世代書香、嘟嘟囔囔。
【成語舉例】芝焚蕙嘆嗟僚友,李代桃僵泣弟兄。
清·黃遵憲《感事》詩
成語故事7
有個叫王三的人,他想做生意掙大錢,就拿了一筆錢,高高興興地來到了集市上。
見到一群小毛驢,看上去不錯,就想買幾頭回去賣,據(jù)說能賺錢。
王三痛痛快快地買下了五頭小毛驢,就騎上小毛驢樂顛顛地往家走。他一邊走一邊想:“我回家把驢賣了,賺到了錢,家里人都得佩服我!彼贿呑咭贿厡に贾骸斑@五頭驢能賺……?一、二、 三、 四。怎么只剩下四頭驢了?”
他連忙又數(shù)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哎?奇怪了!沒少!是五頭驢。剛才我眼花了!痹衮T上去一數(shù):“一、二、三、四,?怎么又少了一頭驢?”他急忙下來又數(shù)了一遍:“一、二、三、四、五。奇怪,是五頭!哦!只要我騎上驢就會少一頭!”最后,他想了一下:“嗯,算了,我不騎驢了,這樣不劃算!”
于是,他下驢來跟驢一起走了回去。
成語故事8
【拼音】qián gōng jìn qì
【典故】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過兩周,踐韓,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盡滅。
《戰(zhàn)國策·西周策》
【釋義】功:功勞;盡:完全;棄:丟失。以前的功勞全部丟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用法】作謂語、賓語;指白忙
【相近詞】功虧一簣、功敗垂成、前功盡滅
【相反詞】大功告成
【同韻詞】救火拯溺、相時度力、坐收其利、聲色并厲、魚菽之祭、微言大義、帡天極地、齊心協(xié)力、蕭然四壁、因人而異、......
【成語故事】戰(zhàn)國末年縱橫家蘇厲去游說周郝王去阻止秦國的大將白起進攻魏國都城大梁,如果大梁不保,周王朝就危險了。并舉楚國名將養(yǎng)由基百發(fā)百中的'例子,前邊99次都中了,只要一箭不中就前功盡棄了。白起沒有理會蘇厲的話,繼續(xù)進行兼并戰(zhàn)
【成語舉例】皇上叫你去帶兵,或是打土匪,或是打洋人,打贏了還好,打輸了,豈非前功盡棄,自尋苦惱。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九回
【成語造句】
◎ 馬幼平立即打電話詢問情況,得知即將出院的這位病人所以這樣做,是感到醫(yī)院的醫(yī)療條件和服務(wù)態(tài)度十分理想,他擔(dān)心回家后病情一旦惡化,將前功盡棄。
◎ 施工厚度應(yīng)嚴格按制造廠提供的要求施工,過厚涂料將發(fā)生龜裂,導(dǎo)致前功盡棄。
◎ 所以為了不使太空旅行之夢前功盡棄,那一段時間里,王贛駿吃飯、喝水、走路、做事都十分謹慎,甚至在家里也總是千方百計避免跟太太生氣,生怕引起身體不適。
◎ 鞋子、手袋、飾物,一樣都不能馬虎,否則很可能是前功盡棄。
成語故事9
【拼音】suí zhū tán què
【出處】今且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則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輕也。 《莊子·讓王》
【解釋】隋珠:古代傳說中的夜明珠,即隋侯的明月珠。用夜明珠去彈鳥雀。比喻得不償失。
【用法】作主語、賓語、定語;指得不償失
【結(jié)構(gòu)】主謂式
【相近詞】明珠彈雀、得不償失
【押韻詞】水底摸月、聊以慰藉、此疆爾界、目眥盡裂、驢年馬月、晴云秋月、陵上虐下、水底撈月、斷織之誡、不辟斧鉞、......
【年代】古代
【成語故事】魯哀公聽說顏闔非常賢明,就派人給他送禮物請他出山。貧窮的`顏闔不受。莊子就此事發(fā)表感慨,顏闔無意于富貴,富資送上門,他不歡迎。這樣的人難得。而那些不惜犧牲生命去追求富貴就如同“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一樣不值得
【示例】犬彘何須辱劍铓?隋珠彈雀總堪傷!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
成語故事10
有一天,齊宣王要召見賢士顏斶,就對他說:“顏斶,你過來。”沒想到顏斶竟然回了一句:“大王,你過來吧!”齊宣王聽了,頓時臉色發(fā)青,大怒的說:“你這是什么態(tài)度,是君王高貴呢?還是賢士高貴?”顏斶從容的說:“自然是賢士高貴,這是有歷史為證的。
從前秦國曾下令說:“凡是在賢士柳下惠的墓地上砍伐樹木的.,一律處死刑!庇终f:“能夠取得齊王首級的,將賞賜千金,并封他做官!笨梢妵醯念^還比不上賢士墓地的樹木呢!”齊宣王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搖搖頭,嘆了一口氣說:“好了,我不會怠慢你的,以后你可以過著榮華富貴的生活!鳖仈呗犕辏⒖剔o別齊宣王說:“謝謝大王的厚愛。我本是布衣粗食慣了的人;安步可以當(dāng)車,晚食可以當(dāng)肉,我還是回家自食其力吧!”這個故事是從“戰(zhàn)國策”的“齊策”寫出來的!鞍膊娇梢援(dāng)車”便是慢慢步行,以代替乘車,也就是勤儉的意思。
后人把“安步當(dāng)車”引為成語,用來比喻人不貪求富貴,而能安于貧苦的意思。另外,“晚食當(dāng)肉”也是一句成語,它和“安步當(dāng)車”一樣都是節(jié)儉的意思。
成語故事11
成語名稱:拔趙幟立赤幟
成語拼音:bá zhào zhì lì chì zhì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戰(zhàn)勝對方。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jié)構(gòu):連動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幟:旗幟;立:樹立。比喻偷換別人的勝利成果。
成語來源: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候列傳》:“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
成語造句:清·陳康祺《郎潛紀聞》第四卷:“雖盛氣強詞,仍不能拔趙幟立赤幟也!
拔趙幟立赤幟的成語故事
西漢初年,韓信率漢軍攻打趙軍,即將到達井陘口,先挑選輕騎20xx人,人持一紅色旗幟,抄小路埋伏在趙營附近,接著背水列陣引誘趙軍。趙軍傾巢而出,漢軍佯敗而退,先前埋伏的.士兵沖進趙軍營中掛上漢軍紅旗,趙軍因此大敗。
拔字開頭的成語
拔幟易幟 拔山舉鼎 拔十失五 拔趙幟易 拔趙幟立 拔旗易幟
包含有拔字的成語
出類拔萃 拔旗易幟 拔趙幟立 拔趙幟易 拔十失五 拔山舉鼎 拔幟易幟 路見不平
成語故事12
【注音】fǎn lǎo huán tóng
【出處】《急就章》‘長樂無極老復(fù)丁’即《參同契》所云老翁復(fù)丁壯也,今變之曰反老還童。 清·翟灝《通俗編·識馀》
【解釋】反:同“返”,歸,還。道教語,由衰老恢復(fù)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滿了活力
【用法】作定語、賓語、補語;用于老年人
【結(jié)構(gòu)】緊縮式
【相近詞】返老還童
【同韻詞】救急不救窮、安富恤窮、水復(fù)山重、理屈事窮、發(fā)憤自雄、事火咒龍、神會心融、雀馬魚龍、輕騎簡從、加緒含容、......
【年代】近代
【燈謎】祖孫回家
【成語故事】西漢時期,淮南王劉安喜歡求仙問道,他潛心鉆研,四處派人打聽返老還童之術(shù),訪尋長生不老之藥,一天一個白發(fā)老翁求見,說有返老還童之術(shù),劉安認為老漢不可能有法術(shù),就打發(fā)他走,只見一眨眼功夫,老漢就變成了兒童
【成語舉例】這藥有反老還童的功效
成語故事13
成語故事:
西晉人祖逖和劉琨,都是性格開朗、仗義好俠的志士。年輕時不但文章寫得好,而且都喜歡練武健身,決心報效祖國。當(dāng)時,晉朝表面上還管轄著中原大地,但實際上已是內(nèi)憂外患,風(fēng)雨飄搖了。祖逖和劉琨一談起國家局勢,總是慷慨萬分,常常聊到深夜。
一天,祖逖又和劉琨談得十分興奮,劉琨不知什么時候睡著了,祖逖卻久久沉浸在談話的.興奮之中,不能入睡。"喔,喔,喔--"荒原上的雄雞叫了起來,祖逖一躍而起,踢醒了劉琨:"聽,這雄雞啼鳴多么振奮人心呀,快起來練劍吧!"于是,兩人操起劍來,在高坡上對武。從此,他倆每天清早聽到頭一聲鳴叫,一定來到荒原上抖擻精神練起劍來。
劉琨被祖逖的愛國熱情深深感動,決心獻身于祖國。一次他給家人的信中寫道:"在國家危難時刻,我經(jīng)常'枕戈待旦'(枕著兵器睡覺等待天明),習(xí)武健身,立志報國,常擔(dān)心落在祖逖后邊,不想讓他起在我前面!"
出處:
晉書·劉琨傳
"吾枕戈待旦;志梟逆虜;?肿嫔任嶂蕖"
《舊唐書·鄭畋傳》
" 畋 謬領(lǐng)藩垣,榮兼將相,每枕戈而待旦,常泣血以忘餐。"
《四朝聞見錄·張史和戰(zhàn)異議》
"境土未還,園陵未肅,此誠枕戈待旦思報大恥之時也。"(宋 葉紹翁)
《鳴鳳記·夏公命將》
"上厪宵旰之憂,下混華戎之辨,誠臣子枕戈待旦之時也。"(明 王世貞)
《明史·吳良傳》
"夜宿城樓,枕戈達旦,訓(xùn)將練兵,常如寇至。"
成語故事14
【成語名字】公才公望
【漢語拼音】gōng cái gōng wàng
【近義詞】:材德兼?zhèn)、個中翹楚
【反義詞】:泛泛之輩
【成語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品藻》:“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成語解釋】才:才識;望:名望。才識名望可稱公輔的'地位。
【公才公望造句】他身為重臣,才識公才公望,無人可以替代。
【公才公望的成語故事】
南朝時期,梁國的王?年幼時,父親在齊國作太尉,太尉相當(dāng)于三公、宰相等位。一次王家宴客時,來的客人見了王?就對其父親說:“公才公望在這孩子身上又看到了!焙髞,王?成年時也作了大官。
成語故事15
成語名稱:煉石補天
成語拼音:liàn shí bǔ tiān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竭力挽回頹勢。
實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詞
成語結(jié)構(gòu):聯(lián)合式
成語年代:古代
成語解釋:煉:用加熱等辦法使物質(zhì)純凈或堅硬。指竭力挽回頹勢或彌補缺陷。
成語來源: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訓(xùn)》:“于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成語造句:清·陳裴之《香畹樓憶語》:“發(fā)此真實具足語,白甫此筆真有煉石補天之妙!
煉石補天的成語故事
盤古老祖宗開天辟地之后,女媧老奶奶繼成皇位,她的'兒女們在大地上幸福美滿地生活著。然而,人類并未從此安枕無憂。
煉字開頭的成語
煉石補天
包含有煉字的成語
百鍛千煉 煉石補天
【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成語故事05-23
成語故事06-12
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6-04
成語故事09-10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1-04
成語故事11-19
成語故事05-15
古代成語故事 代成語故事集錦02-16
植物成語故事11-08
成語故事大全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