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
導(dǎo)語:《水滸傳》,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全書描寫北宋末年以宋江為首的108位好漢在梁山起義,以及聚義之后接受招安、四處征戰(zhàn)的故事。小編收集了書中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武松打虎
武松那天在“景陽岡小酒館”連喝了十八碗酒,已經(jīng)醉得不成人樣,晃晃悠悠、神志不清。酒保勸他住店,告訴他山上來了猛虎,這武松借酒發(fā)瘋,把酒保大罵一回,暈暈乎乎就上了景陽岡。
喝醉酒的人最沒出息,武松也是個人,困勁上來只想著睡覺,誰還顧什么老虎。
話說這武松正躺在石頭上睡覺,突然被一陣猛虎的吼叫聲驚醒,武松不禁一身冷汗。他覺也不敢睡了,提著根梢棒膽戰(zhàn)心驚的躲在大青石后面(這也沒什么不好意思的,誰也不會傻到掂著根棍子去和老虎拼命)。那老虎的吼叫聲越來越近,武松躲在青石后面哆哆嗦嗦(已經(jīng)很不錯了,不信深更半夜把你放老虎跟前,怕是早嚇?biāo)懒?。突然,聽到那大蟲一聲慘叫。武松大著膽子伸出頭,看見那大蟲竟然被獵人的`鋪獸夾子夾住了。武松心里面這個美呀,哈哈,老天保佑躲過一劫。
那大蟲兩只眼睛銅鈴般大小,黑夜里冒著綠光。武松一會也不敢在這上上待著了,這老虎不可能和自己一樣是光棍漢吧,要是再蹦出一只母老虎來(其實(shí),武松當(dāng)時也不知道這只老虎的性別),可就要了命了。
武松一溜小跑往前跑了幾步,突然想到自己什么禮物也沒有帶給哥哥(那幾年,武松混得夠慘的,碰到個黑心老板,一年多沒有給他開工資。在酒館喝十八碗酒,完全是因為那里的酒便宜,他好幾年沒有喝過酒了),他想好歹那只老虎被夾子夾住,與其便宜了獵人不如便宜了自己。
武松膽量果然過人,他手提梢棒湊到大蟲跟前。那大蟲見人過來了,把個鐵架子拖得“嘩嘩”響,可把武松嚇了一跳,這個家伙要是從鐵夾子里面掙脫出來,自己可吃不消。
武松再仔細(xì)一看不由樂了,敢情那老虎兩條后腿都被夾住了。武松斗著膽子走上前,揮起梢棒沖老虎頭上就打下去,未曾想到一激動棒子打在樹枝上,老虎沒有打著棒子斷了。武松氣得直跺腳。
武松到底是個聰明人,他看著頭頂這棵大樹有了主意。武松搬起塊大石頭,吭哧吭哧爬到樹上,他舉起石頭沖老虎就砸過去,也就這么巧,石頭正好砸老虎頭上,老虎一聲沒吭就倒在地上。武松坐在樹上還琢磨,平時投石頭沒有這么準(zhǔn)過呀。
武松多聰明,他從樹上下來后沒有湊到老虎跟前,他怕老虎裝死。武松又從地上撿起幾塊石頭使勁砸向老虎,那老虎紋絲不動,武松這下放心了。他大搖大擺走到老虎跟前,武松心里想以前光騎過馬從未騎過老虎,今天就過過騎老虎的癮(這里就看出武松的確是膽量過人,深更半夜、孤山野嶺,誰有膽量爬死老虎身上玩,反正我是不敢)。
這武松光騎著還不算,他伸出鐵錘般的拳頭沖著老虎腦袋一頓猛打。
騎也騎夠了,打也打足了,武松心滿意足的從老虎身上下來,他費(fèi)盡力氣打開鐵夾子把老虎的兩條后腿弄出來。這武松是真厲害,深更半夜拖著老虎后腿就往山下走。
眼看快要出山了,就看見樹叢中有什么東西在晃動,再仔細(xì)一看竟然露出一個虎頭,定是那母老虎來找丈夫了,武松當(dāng)時嚇得就暈死過去。
武松醒過來的時候,發(fā)現(xiàn)身邊圍了好多獵人,他們頭上都戴著虎皮帽……武松從小就有吹牛的習(xí)慣,怎么肯放過這個機(jī)會。
楊志賣刀
楊志失陷花石綱,被迫流落關(guān)西。收拾錢物,欲往東京打點(diǎn),不想路遇林沖剪徑。眾久慕楊志威名,欲共舉大義,奈何那王倫非愛才之人,楊志又難舍功名,終別了梁山,直奔光明前程而去。不曾想,卻流落東京街頭,衣食無處,被迫賣刀,一時性起,殺了潑皮牛二。 此典婦孺皆知,因覺正史有誤人之嫌,今斗膽試彈。 楊志落魄如斯,卻不甘流落草莽,蓋因其面子情結(jié)作怪。“灑家是三代將門之后,五侯楊令公之孫!贝嗽拸母瓷掀饰隽藯钪久\(yùn)的結(jié)點(diǎn)。世代忠良,雖家道中落,仕途不暢,僅以“小時曾應(yīng)過武舉”,最終“做到殿司制使官”,卻不敢有違家訓(xùn)、不思進(jìn)取,淪為草寇更是大逆不道了。 楊志的命運(yùn)同林沖有幾分相似。一心忠孝,卻無用武之地,反遭奸人百般凌辱!氨粕狭荷健,實(shí)則是一種發(fā)自心底的悲愴。然而,若就此以為楊志節(jié)烈、忠義,便大錯特錯了。想那花石綱本是勞民傷財之物,而楊志卻以之為己任,實(shí)屬目光短淺;失職后,三番五次使錢行賄,欲減其咎,重入仕途,更是豬油蒙心;楊志如若真是節(jié)烈,怎會行此狗茍蠅營之事?遇梁山英雄相邀,百般推辭,非為不愿,實(shí)為不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秤分金,豈非正符合楊志豪俠心性?然而,思慮祖上威名,便多了份社會角色,少了份自我角色。然而,最終逼上梁山,還是壓榨出楊志衣襟下的那個“小”來。 既然題為“賣刀”,刀不得不談。大多的視線將“刀”定義為引子、道具,然而,“刀”本身也具有象征意義。我們不妨將其理解為“尊嚴(yán)”,似更為妥當(dāng)。刀為祖上所傳,“寶”并非因其利,更因其所延伸的抽象意義,即“尊嚴(yán)”。想那楊志定然不會想到有賣刀的一天,即便想到了,也定然會對自己嗤之以鼻。然而,到了食不果腹,無路可行的境地,刀,還是賣了。尊嚴(yán),原來在生活面前不值一哂? 面子至上的楊志,不能貨賣識家,雖覺悲哀,卻不得不如江湖藝人一樣斬銅錢、吹毛發(fā)地當(dāng)街現(xiàn)寶,竟偏巧碰上個賴貨。想來,楊志風(fēng)光時定不拿正眼瞅那牛二的,無奈英雄末路,不得不與之周旋。讓人深覺安慰的時,楊志畢竟還是有點(diǎn)兒血性的,他揮刀的那一刻,才是其本來面目!暗稊嘏6睍r的楊志,竟然恢復(fù)了幾分豪情,讓人嘆惋。 可憐那戴著忠孝面具的楊志,尚需借助牛二這個潑皮來砸碎枷鎖,找回真我。
逼上梁山
林沖,是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八十萬禁軍教頭。他為人忠厚正直、安分守己。 一天,林沖帶著妻子去岳廟進(jìn)香。途中遇見魯智深在耍渾鐵禪杖。眾人叫好,林沖過去看。魯智深與林沖一見如故,結(jié)為兄弟。這時,侍女錦兒慌忙報信說,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攔截。林沖急忙向魯智深告辭,去岳廟追歹徒。林沖抓住歹徒舉拳要打時,發(fā)現(xiàn)此人原是上司高俅的義子高衙內(nèi)。高衙內(nèi)一伙看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nèi)不認(rèn)得,多有沖撞。”說罷將高衙內(nèi)擁走。這時,魯智深趕到,聽明情況便要去追打高衙內(nèi),被林沖勸阻。林沖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nèi)逃走以后仍不死心,還想霸占林妻。他與高太尉設(shè)計,以看刀為由將林沖騙進(jìn)高府,誣陷林沖持刀闖入白虎堂,將他下獄拷打。高俅一伙不便在京公開殺害林沖,便將林沖發(fā)配滄州(今河北)充軍,買通差人,陰謀在路經(jīng)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hù)林沖,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后,林沖被分配看管大軍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往滄州,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沖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當(dāng)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沖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wù)摪岛ψ约旱挠嬛\,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將仇人殺掉。以后,林沖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逼上梁山”比喻被迫進(jìn)行反抗。也比喻不得不做某件事情。
大刀闊斧
梁山泊好漢晁蓋帶領(lǐng)17個頭領(lǐng)從法場上救下宋江后到白龍廟聚會,放哨的人跑來報告官軍大刀闊斧地殺奔祝家莊來。李逵提起雙斧就去迎戰(zhàn)。晁蓋等率眾殺得官軍尸橫遍野、血流成河,直逼江州城下,好漢們才回梁山泊。
典故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一百十八回:“當(dāng)下催軍劫寨,大刀闊斧,殺將進(jìn)去!
不三不四
《水滸傳》這部作品中,魯達(dá)因救賣唱父女而拳打鎮(zhèn)關(guān)西命案,被迫削發(fā)為僧受法名智深。因酒后“打鬧五臺山”,魯智深通過智真長老介紹從五臺山來到大相國寺,被智清長老安排去管理本寺的一個大菜園。
菜園附近住著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平常總在園內(nèi)偷盜蔬菜糊口,聽說新來了個管菜園子的和尚,便想方設(shè)法來個下馬威,以便今后能夠自由出入菜園。這幫小混混商量決定引誘魯智深到糞窖邊,然后一齊動手把他掀入糞窖,逼他離開。
計議商定后,那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便拿些果盒、酒禮來到菜園,嬉皮笑臉地對魯智深說:“聞之和尚新來主持,我們鄰舍街坊都來作慶!濒斨巧畈恢怯,便來到糞窖邊,說:“你們既是鄰舍街坊,都來廨宇里坐地!北娦』旎祛^領(lǐng)張三、李四拜倒在地上,不肯起來,只指望和尚來扶他便要動手。魯智深見了,心里早疑忌道:
“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來,莫不要攧灑家?那廝卻是倒來捋虎須!俺且走向前去,教那廝看灑家手腳!(《水滸全傳》第七回)
魯智深走向前去,張三、李四便動起手來。魯智深不等他們靠近他,右腳早起,一下就把李四踢下糞窖去;張三正要逃走,魯智深又起左腳,把張三也踢入糞窖。后面的二三十個地痞小混混看到這種情形,嚇得目瞪口呆。
“不三不四” 最早起源于中國古代的易經(jīng)思想,易經(jīng)的每個卦都分6個爻,俗稱6爻卦,意思為事物發(fā)展的6個階段,第三爻與第四爻處在6爻的中間位置,在易經(jīng)中象征正道和大道,不三不四說明一個人或一件事物不是在正道或大道上,有不務(wù)正業(yè)之意。在形容人時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將遇良才
將遇良才,出自《水滸傳》這部作品第三十四回《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兩個就清風(fēng)山下廝殺,乃是棋逢敵手難藏幸,將遇良才好用功!睂ⅲ簩㈩I(lǐng)。良才:高才,本領(lǐng)高強(qiáng)的人。比喻雙方本領(lǐng)不分上下,難見高低。
缺一不可
梁山好漢林沖見王倫容不下晁蓋等七位好漢,就火并了王倫,眾人推舉晁蓋作首領(lǐng)。吳用擔(dān)任軍師,排第二位,林沖推舉公孫勝統(tǒng)率軍權(quán)說:“今番克敵制勝,誰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公孫勝排第三位,林沖排第四。
典故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回:“林沖道:‘只今番克敵制勝,便見得先生妙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卻。’”
【《水滸傳》中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的成語故事05-07
凍浦魚驚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08-13
關(guān)于亡羊補(bǔ)牢的經(jīng)典成語故事04-20
兒童經(jīng)典成語故事10-08
經(jīng)典中國成語故事08-10
開誠布公經(jīng)典成語故事07-26
水滸傳的經(jīng)典歇后語匯編03-07
楚辭中的經(jīng)典名句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