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燕然勒功的典故
典故,是一個漢語詞匯,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shù)墓J(rèn)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燕然勒功的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燕然勒功的典故
竇憲自知忤怒太后,恐難保全,于是請求出擊匈奴,以贖死罪。當(dāng)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第二年,竇憲與耿秉各率四千騎、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今內(nèi)蒙古磴口縣西北哈薩格峽谷口)出兵;南單于屯屠河率領(lǐng)萬余騎從滿夷谷(今內(nèi)蒙占固陽縣)出兵;度遼將軍鄧鴻和邊境地區(qū)歸附朝廷的羌胡八干騎、左賢王安國萬騎從翩陽塞(固陽縣境)出兵。三路大軍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爾泰山東脈)會師。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內(nèi)杭愛山)作戰(zhàn),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烏布蘇諾爾湖)。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余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jì)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nèi)之杭愛山。勒功,刻石記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記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勛。亦稱為“燕然勒石”。
燕然勒功的解析
【詞語】:燕然勒功
【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
【釋義】古詩有云“燕然未勒歸無計”,意即未平定邊疆的戰(zhàn)亂,“燕然”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名字(還是一個少數(shù)民族的地區(qū),望高手指正)
【拓展閱讀】
燕然勒功典故的由來
竇憲自知忤怒太后,恐難保全,于是請求出擊匈奴,以贖死罪。當(dāng)時匈奴分南北兩部,南匈奴親漢,北匈奴反漢。正好南匈奴請求漢朝出兵討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竇憲為車騎將軍,佩金印紫綬,比照司空規(guī)格配備屬員,以執(zhí)金吾耿秉為副,發(fā)北軍五校、黎陽、雍營、緣邊十二郡騎士,及羌胡兵出塞。
第二年,竇憲與耿秉各率四千騎、南匈奴左谷蠡王師子率萬騎從朔方雞鹿塞出兵;南單于屯屠河率領(lǐng)萬余騎從滿夷谷出兵;度遼將軍鄧鴻和邊境地區(qū)歸附朝廷的羌胡八千騎、左賢王安國萬騎從翩陽塞出兵。三路大軍在涿邪山會師。
竇憲命副校尉閻盤、司馬耿夔等率精兵一萬多,與北單于在稽落山作戰(zhàn),大破敵軍。敵眾潰散,單于逃走。竇憲整軍追擊,直到私渠比鞮海。
此役,共斬殺名王以下將士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余萬頭,來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萬人。竇憲、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紀(jì)漢威德,令班固作銘。
燕然勒功典故的歷史意義
竇憲勒石燕然,而是為漢匈之戰(zhàn)寫下最后的章節(jié),結(jié)束了三百多年中原王朝與北方匈奴戰(zhàn)爭,比肩“封狼居胥”的漢民族最高軍功。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標(biāo)志著漢朝徹底擊垮北匈奴的勢力,中原王朝與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戰(zhàn)與和,最終以漢朝“雖遠(yuǎn)必誅”的勝利落幕。
【燕然勒功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
燕然勒銘詩詞典故07-31
燕然勒石成語故事09-21
功人功狗的詩詞典故09-04
燕07-11
燕08-02
燕07-11
《雙雙燕·詠燕》宋詞鑒賞11-03
燕精靈09-10
帶有然字的成語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