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古代艾灸治療傷寒的方法
《洪氏集驗方》
卷三:灸結(jié)胸傷寒,不問陰陽二毒,只微有氣者,皆可灸,下火立效。神功散:黃連(七寸為末)、巴豆(七粒去皮,新瓦上出油),二味拌勻,令患人仰面臥,先用三干耳和艾一炷,如中指大,更用三干耳子,先著在患人臍中,后安艾炷其上,只一炷。覺躋腹間有聲,即便汗出而愈。
《針灸資生經(jīng)》
傷寒無汗:孔最治熱病汗不出,此穴可灸三壯,即汗出。
凡熱痛,刺陷谷,足先寒,寒上至膝乃出針!瓱岵∠妊勊幔部蕯(shù)飲,……先取涌泉及太陽井滎。熱中少氣厥寒灸之,熱去,灸涌泉三壯。煩心不嗜食,灸涌泉。 熱去四逆喘氣……皆取俠溪。
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澀澀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一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胃管。各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酌量。若病者三四日以上,宜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發(fā)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發(fā)際入發(fā)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顳颥。又灸兩風池。又灸肝俞百壯。余處各二十壯。又灸太沖三十壯,神驗。
《云歧子論經(jīng)絡(luò)迎隨補瀉》
傷寒……自汗遂漏不止,剌風池,風府,……傷寒經(jīng)與里合, 灸太溪七壯。
傷寒陰病脈欲絕,當灸太溪穴,……陰毒傷寒,體沉四肢具重,腹痛脈微遲,當灸氣;蜿P(guān)元。
《世醫(yī)得效方》
卷一:治陰證傷寒,于臍下一寸半氣海穴二七壯,小作艾炷,于臍心以鹽填實,灸七壯立效。二寸丹田,三寸關(guān)元皆可灸。
治結(jié)胸灸法:巴豆十四粒,黃連七寸,連皮用。為末用津唾和成膏,填人臍心,以艾炷其上。腹中有聲,其病去矣。不拘壯數(shù),病去為度。才灸了,便以溫湯浸手帕拭之,恐生瘡。
灸法:初得病,或先頭痛身寒熱,或嗇嗇欲守火,或腰背強直,面目如飲酒狀。此傷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處:第一處去心下—寸名巨闕,第二處去心下二寸名上管。第三處去心下三寸名胄管,各灸五壯。然或人形大小不同,恐寸數(shù)有異,可繩度,隨其長短寸數(shù)最佳。取繩從心頭骨名鳩尾,頭度取臍孔中,曲繩取半,當繩頸名胃管。又中屈半,繩更分為二分,從胃管向上度一分,即是上管。又上度取一分,即是巨闕。大人可灸五十壯,小兒可三壯。亦隨其年灸之。大小以意斟量也。若病者三四日以上,以先灸胸上二十壯,以繩度鼻正上盡發(fā)際,中屈繩斷去半,便從發(fā)際入中灸,繩頭名曰天聰。又灸兩顳颥,穴在耳前動處。又灸兩風池,穴在項后發(fā)際陷中。又灸肝俞,穴在第九椎下兩旁相去各一寸半,百壯。余處各二十壯。又灸太沖,穴在足大指本節(jié)后二寸或一寸半陷中,三十壯,神驗。
【古代艾灸治療傷寒的方法】相關(guān)文章:
古代沏茶方法08-21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10-14
古代辨別方向的方法09-16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08-20
古代人的計時方法08-30
古代瓷器的6種成型方法08-01
傷寒論的原文與翻譯01-24
中國古代胎教的方法有哪些04-01
古代07-06
古代經(jīng)典對聯(lián)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