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練習外功的相關方法
武術的主旨是防身健體、擊打格斗,因此骨骼是否強壯,筋腱是否柔韌,肌肉是否有力,皮膚是否堅韌,直接關系著在防守時能否抗打經(jīng)摔,保護自己,在攻擊時的擒打摔拿中能否攻堅打硬,克敵制勝。
因此,古代武術家無不花費大量時間來練外功,絲毫不敢懈怠。
武術中所有的絕招、險招、狠招無不與外功密切相關。
中國古代武術家在實踐中發(fā)展出了內容極為豐富的外功練法,化去一身的拙力,使身體剛堅而柔韌,勁力變化無窮,深不可測,同時在外功習練中引入調息運氣、調動意念等內功,以意導氣,以氣催力,大大提高了外功的效果。
柔功
中國武術的動作方向多變、線路復雜、騰挪翻閃、大開大合,對身體的柔韌性有極高的要求。
關節(jié)、韌帶僵硬,肌肉缺乏彈性的人難以進入武學的高妙之境。
因此,古代武術家十分注意對身體柔韌的練習,將其作為習武者入門的基本功,稱作“柔骨功”或“柔功”。
柔功包括發(fā)展肩、腕、胸背、腰、腿、踝各個關節(jié)運動幅度和肌肉靈活性的功法。
采用主動性或被動性的壓、擺、牽、拉等,擴大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
像人們經(jīng)?吹降牧曃湔邆兙毩暤摹皦和取、“下腰”、“劈叉”、“壓肩”、“開胸”、“跪壓”等方法都屬于武術柔功。
如明代的《武編》就指出在練習腿法時,先要踢開腿后再習練腿法。
所謂踢開腿,就是發(fā)展腿部的柔韌性(《武編》前集卷五)。
武術的柔功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柔軟、伸展,致使動作速度下降,而是在放松時,柔若無骨,發(fā)力時疾若閃電。
因此柔功不光是靜態(tài)的壓拉,還包括大量動態(tài)的動轉練習,如踢腿、擺腿、甩腰、掄臂等。
由于關節(jié)的靈活性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下降,因此,柔功必須從幼年練起。
自我保護功法
俗話說“打鐵先得自身硬”,古代武術的外功訓練也是從強固自身開始的,首先要練的是抗擊打能力,也就是“學打人,先習挨打”。
古代武術家們以一系列精心設計的自我捶練方法,先練皮肉,進而練筋骨,將自己練得如同金石之身、鋼鐵之體一般的強壯。
用器械對自身進行拍擊是武術家自我保護功法的基本形式。
用拍擊器械對身體進行拍擊,其實也是中國傳統(tǒng)保健的一個重要方法,早在漢代馬王堆的導引圖中就有了用袋狀物拍擊身體之法。
古代武術家將拍擊法引入武術習練,對拍擊的器械和效用進行了大膽的開發(fā)和實驗,發(fā)展出了一系列“挨打”功法,用于拍打的器械也越來越多,如《易筋經(jīng)》中提到的拍擊器除石袋、鉛屑袋外,還有石杵、木杵、木槌。
在實際的運用中,還有使用磚和鐵磚的。
排打功
一般是由習武者本人或其同伴,用拍擊器械擊打全身各部,從大小臂開始,繼而大小腿,然后胸腹部,最后是背部。
擊打時要鼓氣,擊打間隔時吐氣,早晚各排打一遍。
隨著習武者抗擊打能力的提高,增加擊打的力度,進而換用質地更堅實的擊打器械,如石、鐵等,最后甚至可以采用刀斧等鋒利之物。
鐵頭功
與排打功練法相類似的有主練頭部的“鐵頭功”,主練腹部的“鐵牛功”,主練全身的“鐵布衫”和“金鐘罩”等。
這些武術硬功練成后,常常有著令人難以想象的功效,如清代的少林武術家們“運氣于筋肉,則脈絡突起,筋如堅索,肉如韌革,刀擊之不能傷也”(《清稗類鈔》)。
鄭板橋也記載了湖北一個叫魏子兆的人學習了少林寺僧的練氣運神之訣,練習了數(shù)年,“周身堅硬如鐵,值運氣時,氣之所至,雖刀斧無能傷也。
(《鄭板橋筆記》)
進攻性功法
中國武術中有許多招勢看起來簡單平常,但卻有令人驚奇的威力。
在武術家們出手的剎那間,他們身體的各個部位,如頭、肩、臂、肘、掌、拳、指、腿、膝、足等,似乎從血肉之軀的一部分突然化為犀利無比的刀劍或萬鈞之力的重錘,所向披靡,令人防不勝防,揮掌揚指之間,處處隱藏著殺機。
中國古代武術有大量的各種專門功法來培養(yǎng)和提高身體整體及各個部位的攻擊能力。
這些功法除了少數(shù)是練陰柔之勁的外,多為外壯類型,以練陽剛之勁為主。
雖然這些功有突出的動作性,重在練形練力,但在習練時仍然一時一刻也離不了意念、氣息這些內功的輔助。
這些功多利用外物進行練習,由于古代武術練功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生活化,練功與日常生活結合得十分緊密,因此練功中使用的外物也都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尋常之物。
與前面說過的自我保護功法相同,這些攻擊性功法的練習方法也不復雜,大都是一些十分簡單的動作。
但是,就是用這些毫不起眼的尋常之物和這些人人都會的簡單動作,古代的武術家們以無忘無助的耐心,鍥而不舍,練出一身的絕技。
如明代武功練習采用的練習器械有木凳、石墩、糠袋、蒲團、木柱等。
用放在地上的木凳練彈腿,一腿彈出,能將木凳踢得后退,而不翻倒為宜;用踢石墩練彈腿的勁力;用懸在梁上的糠袋或蒲團練蹬腿或踹腿的高度;用木柱練蹬腿或踹腿的勁力。
(《武編》前集卷五)
如練指力的“一指金剛法”不過是在平時行走之間用手指點擊墻壁、樹木,逐漸增加力量,久而久之,便有驚人的效果,據(jù)說“觸木木可洞,觸石石可碎”。
再如練手臂打擊力的基本功法“打紙墩”,是在結實的凳上放置一墩厚紙,配合步法,用拳、掌、指、肘以打、拍、插、切、削等各種手法反復擊打,經(jīng)年累月,功力自增。
有幾分神奇色彩的“一指禪”的練法,主要是在家里過道懸一鐵錘,出出進進只要看到這個懸錘,就以食指或中指戳它一下,時間長了,一指便可將錘催動。
還有練手指抓勁的“拔釘功”,是將大鐵釘敲入厚厚的木板,然后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將釘子一一拔出。
此功練成后,在格斗中拿對方的穴位時,有無窮威力。
輕功
武技高強的人,靜止時,如深深扎根于地下的大樹,堅如磐石,穩(wěn)如泰山。
沒有功夫的人就是來他三五個也不能使其動一絲一毫,而武術家們一旦動起來,卻又輕靈得像一片羽毛,跑則疾如旋風,躍則飄如猿猱。
古代武術家們輕捷的身手,在正史和野史中也時有記載。
如東漢末期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東吳的孫權命令威武中郎將賀齊征討據(jù)守在丹陽林歷山的陳仆、祖山。
林歷山山勢險峻,壁如刀削,數(shù)月攻之不下。
賀齊決定出奇兵,暗訪到一個輕功高超的壯士,以鐵戈為登山器具,在濃黑的夜色掩護下,在敵人意想不到的險峻處,登上山頂。
繼而,百余名軍士拉著這位壯士放下的長長的布條,也登頂成功,鳴鼓吹號,就這樣山上山下配合,大破敵軍(《資治通鑒》卷六五)。
唐人張鷟〔zhuo濁〕記錄了這樣一個傳奇故事,柴紹有個弟弟有一身超人的輕功,縱身一躍,可輕盈盈地飛出去十多步之遙。
唐太宗李世民為了測驗他的技能,命令他去取趙公長孫無忌的鞍轡,卻又事先告訴無忌有人要來行竊,須小心在意。
到了夜里,長孫無忌忽然看見一件東西像鳥一樣飛入自己的宅內,一瞬間便割下雙鞍逸去,追之不及。
唐太宗又讓此人去竊丹陽公主的鏤金枕頭,只見他飛身潛入公主的寢室,在公主臉上輕輕撒了一點土,乘公主一抬頭的瞬間,用其他物件換去了這個鏤金枕頭,丹陽公主渾然不知,直至早晨才發(fā)覺。
此人還曾穿著皮靴,不靠手攀引,走上磚城,直至女墻,又足踏佛殿柱,直上檐頭,接著手抓椽子蜷身而上。
翻越百尺樓閣,對他來說如履平地。
唐太宗看后既感驚奇,又有幾分畏懼,說:“此人不可留居京城。
(《朝野僉載》)
宋人洪邁的筆下也有一個輕功非凡的人物楊宜中。
一次,他與弟子們來到福州水西里中一座山下,此山壁立百丈,從來就沒有人上去過。
只見楊宜中用手提起衣服的下擺,就登上了峭壁,步履從容,似乎在平地上行走,弟子們大驚不已時,他已在山巔上笑著向山下招手。
(《夷堅志》支戊卷)
有的婦女的輕功也不讓須眉。
清代有一故事講的是一個女子與一個小偷比賽“飛檐術”。
只見這個小偷“向壁躡足而上”,就像登梯子一樣爬上墻頂,翻身跳下,頗為得意。
不料這個女子竟嗤之以鼻,問道:“你的本事僅此而已?”小偷回答道:“這是飛檐走壁之術。
話聲剛落,只見這個女子以比小偷迅捷得多的動作,躡足而上,登上墻頂,接著又背貼墻壁,徐步而下。
小偷大吃一驚。
(《清稗類鈔·技勇類》)
古代的武術家究竟是怎樣練出一雙健腿利足,使他們跨壕越坡,如履平地,上墻過屋,轉眼無蹤,以至人們傳說他們有飛檐走壁之能,平地升舉之術?
古代武術有一系列旨在練習身體輕捷的功法,稱為“輕身術”。
如先練負重在山路土嶺上奔跑的“躥縱術”,繼而練習跑缸邊,即習武者負重在盛滿水的大缸沿上行走,逐漸減少缸里的水,一直練到能在空缸的缸沿上行走如飛的程度。
接著,將缸換為盛鐵砂的大簸籮,在簸籮沿上跑,逐漸減少簸籮中的鐵砂,直到最后在空簸籮沿上跑。
再如跳坑功,在腿上綁縛鉛包,重的可達三斤,從淺坑里往上躍,逐漸增加坑的深度,直到三尺之深。
據(jù)《清稗類鈔》記載,清代時,河南、山東一帶的孩子們就用這種方法練“飛檐走壁”。
其他的練法還有跑樁等。
【古代練習外功的相關方法】相關文章:
古代刑罰的相關知識05-11
古代沏茶方法08-21
古代教育孩子的方法10-14
古代刑罰的相關國學常識05-11
與古代職官相關的國學常識05-11
古代辨別方向的方法09-16
古代沏茶方法—點茶08-20
飲食健康相關閱讀練習題02-06
古代人的計時方法08-30
古代瓷器的6種成型方法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