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車的典故
典源出處《漢書·薛廣德傳》:“與丞相……俱乞骸骨,皆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廣德為御史大夫,凡十月免。東歸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為榮,縣 (懸) 其安車傳子孫!薄段倪x·蔡邕 〈陳太丘碑文〉》:“及文書赦宥,時(shí)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釋義用法漢薛廣德告老還鄉(xiāng),詔賜安車駟馬,回到家鄉(xiāng)沛時(shí),太守親自迎接。至家中將所賜安車懸掛起來,以示榮典。又有七十歲告老懸車辭官之說,遂以七十歲為懸車之年。后以此典指官員告老歸鄉(xiāng)。
用典形式
【懸車】 唐·韋應(yīng)物:“君子獨(dú)知止,懸車守國程!碧啤 白居易:“應(yīng)須且為蒼生住,猶去懸車十四年!彼巍り懹危骸芭加^掛席乘潮快,便覺懸車納祿遲。”明·高啟:“吏收封印朝辭郡,人賀懸車晚在鄉(xiāng)!
【車先懸】 唐·白居易:“七旬才滿冠已掛,半祿未及車先懸!
【懸車守】 唐·杜甫:“借問懸車守,何如儉德臨?”
【懸車歲】 唐·白居易:“應(yīng)須待到懸車歲,然可東歸伴老夫!
【無車可懸】 宋·陸游:“寧有駱堪鬻,尚無車可懸。”
【吾車已懸】 宋·陸游:“吾車適已懸,吾馭久罷叱!
【懸車的典故】相關(guān)文章:
致仕懸車成語解釋01-03
衣若懸鶉的典故10-05
成語懸羊擊鼓的典故05-11
廚有懸魚的成語典故10-01
陳蕃懸榻的詩詞典故10-03
雷車的典故09-30
歷史典故:不識(shí)車軛07-21
歷史典故《不識(shí)車軛》07-22
歷史的典故:不識(shí)車軛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