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學詩,大致可分三個步驟。首先是拜黛玉為師,并在黛玉指導下細細品味王維詩。其次是一邊讀杜甫詩,一邊嘗試作詩。其三是經(jīng)歷了兩次失敗,終于成功。
香菱作的第一首詩比較幼稚,用語直露,把前人詠月習用的詞藻堆砌起來,湊泊成篇。
她的第二首詩就有所進步了。能用“花香”“輕霜”等比喻,又用“人跡”“隔簾”等情景烘托,漸漸放開了手腳。但“玉盤”“玉欄”等詞語仍有陳舊的氣息,而且全詩在詠月色而不是月亮本身,有些跑題。所以黛玉說“這一首過于穿鑿了”。
第三首詩是成功的。除首聯(lián)外,句句都似非寫月,但句句與月相關(guān)。用詞典雅含蓄,設(shè)意新奇別致。尤其是頷聯(lián),對仗工穩(wěn),言淺意深,堪稱精妙。
第三首詩最大的優(yōu)點,是切合香菱自己的身世,借詠月而懷人,流露了真情實感。這樣,詩就不是空洞的而是有內(nèi)容的了。香菱的成功,一方面說明了她自己的聰明與優(yōu)雅素質(zhì),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一個道理,即小說四十九回寫眾人看了她第三首詩所說的“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如此,香菱住在大觀園里更為名正言順,她做副冊第一人也就順理成章了。
曹雪芹借寫香菱學詩,還表達了自己對詩藝的一些看法。他特別強調(diào)詩要有新意,要寄情寓興,不能以詞害意,這是一種通脫明達的認識。
香菱初學寫詩就寫出了那樣的好詩,決非偶然。作者認為這是由于她“苦志學詩,精血誠聚”,意思是她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寫詩上,執(zhí)著地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資質(zhì),其二,有好的引路人,無論黛玉還是寶釵,對香菱的指導都用點撥的方式,三言兩語點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領(lǐng)悟詩中三昧。其三,大觀園是個美好的'地方,跟園外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形成強烈的對比,香菱來到這里,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特別是寶玉、探春等人對她的關(guān)愛和贊揚,更使她感到人間的溫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聰明才智終于顯露了出來。
香菱學詩的過程,應證了古已有之的治學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懸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钡诙辰缡恰翱嗨鳌彪A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钡谌辰缡恰邦D悟”階段:“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懸想到苦索到頓悟,曹雪芹為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詩的借鑒,也是所有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借鑒,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價值之所在。
香菱初學寫詩就寫出了那樣的好詩,決非偶然.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寫詩上,執(zhí)著地追求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除此而外,也還有一些不可忽視的因素.其一,香菱有良好的資質(zhì),入園前盡管家務(wù)繁忙,卻能忙中“偷空兒”讀幾首詩,這證明她決非一個“俗人”;入園后聽黛玉講詩,她的反應極快,例如黛玉談到“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她立即悟出“格調(diào)規(guī)矩竟是末事,只要詞句新奇為上”,這又證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尋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無論黛玉還是寶釵,對香菱的指導都用點撥的方式,三言兩語點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領(lǐng)悟詩中三昧.其三,大觀園是個美好的地方,跟園外黑暗、污濁的環(huán)境形成強烈的對比,香菱來到這里,仿佛到了另一個世界,特別是寶玉、探春等人對她的關(guān)愛和贊揚,更使她感到人間的溫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聰明才智終于顯露了出來.
香菱不但好學樂學,而且善學苦學,終以自己的努力,取得驕人的成績.
香菱雖賤為人妾,但她骨子里卻流著詩書翰墨人家的血液,她的學詩絕不同于無聊貴族的閑情逸致和鄙俗之徒的攀附風雅,而是一種執(zhí)著頑強的自我回歸,是一個詩性女兒對詩性情懷和詩性人格乃至詩性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香菱學詩,既好之又樂之,因而也便有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香菱非常善于學習,她不但認真聽老師講課,按老師提出的要求去做,而且注重把老師所教的內(nèi)容加以整理歸納,及時消化.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品讀、理解和感悟,注重積累和運用.讀詩、悟詩、談詩之后自然還得作詩,香菱通共將一首詠月詩寫了三次,前兩次要么滯澀生硬,要么穿鑿單一,但她不灰心喪氣,認真總結(jié)寫作經(jīng)驗,找出自己的不足,終于捕捉到新鮮的意象,寫出鮮活的詩作來.
常言道:“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香菱在學詩的過程中不僅僅依靠聰敏和悟性,更是依靠苦與勤.她冥思苦索,已近入魔,但終于以自己的苦心誠心換得了詩神繆斯的青睞,覓得了佳句.第三次的詩作看似夢中偶得,實是多次錘煉苦心孤詣的結(jié)晶.
香菱學詩的過程,應證了古已有之的治學三境界,其第一境界是“懸想”階段:“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階段:“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頓悟”階段:“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從懸想到苦索到頓悟,曹雪芹為我們提供的不僅僅是學詩的借鑒,也是所有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借鑒,這也正是典型性人物形象價值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