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省六部具體是指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省六部具體是指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簡介: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一套組織嚴密的中央官制。它確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襲未改;對于三省制,其中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稱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三國時,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fā)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zhí)行。各不同時期的統(tǒng)治者做過一些有利于加強并維護中央集權的補充和調整。
主要特點:
、俜止っ鞔_
②效率高
、刍ハ酄恐
、芊稚⑾鄼,集中皇權
發(fā)展歷史:
三省六部制是西漢以后長期發(fā)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確立,唐朝進一步完善的一種政治制度。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機構。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指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 、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尚書省形成于東漢(時稱尚書臺);中書省和門下省形成于三國時,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書省的權力。在發(fā)展過程中,組織形式和權力各有演變,至隋,才整齊劃一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審核與貫徹執(zhí)行。
漢光武帝劉秀在尚書臺設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等六曹尚書,為六部前身。西晉時,有吏部、殿中、五兵、田曹、度支、左民六曹,屬尚書省。
隋唐中書省的長官為中書令(隋稱內史令),副長官為中書侍郎(隋稱內史侍郎),主要職官有中書舍人。中書省主要負責秉承皇帝旨意起草詔敕;起草之責主要由中書舍人負擔。
門下省的長官為待中(隋稱納言),副長官為黃門侍郎(后改稱門下侍郎),主要職官有給事郎。門下省主要負責糾核朝臣奏章,復審中書詔敕,如認為不當,司以封還和加以駁正,稱“封駁”。駁正之權主要由給事中掌握。中書、門下二省都設在宮內,所以又有諫諍之責,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補闕、左右拾遺,分屬二省(左屬門下、右屬中書),以匡正皇帝的過失。
尚書省設在宮外,長官為尚書令,因唐太宗為秦王時曾經出任尚書令,后來實際不任命,由副長官左、右仆射代行職權。仆射之下有左右丞、左右司郎中、員外郎、負責都省職事,總領六部。各部長官稱尚書,副為侍郎.各司之長為郎中,副為員外郎,分別負責貫徹各種政令。他們對中央擔任具體事務的九寺三監(jiān)(或五監(jiān))及地方上的府、州、縣官有領導、監(jiān)督之權!爸袝≈,門下封駁,尚書奉而行之”,是三省分工原則,從而彼此制約,以掌管國家大政。
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臺議軍國大事于政事堂(初設于門下省,高宗死后,移至中書省,玄宗時改名中書門下);但又擇他官參加議政,號為參知機務、參議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時,決定政事之權己不全由三省長官,其后又有以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名的他宮參政。唐中葉以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才是真正的宰相。
三省長官卻先后被排斥出宰相行列,成為榮譽職,決定政策之權則被剝奪。玄宗以后,中書舍人起草詔敕之權又為翰林學士所分割;尚書省各部司的職權,在安史之亂后也大部分為各種使職所瓜分。故唐中葉后,三省六部制名存買亡。宋承唐制,設門下、中書、尚書三省、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但北宋前期除刑部尚保留審覆天下大辟案的職權外,三省六部的主要職權都己轉移至其他機構,其長官也都只作為寄祿官銜,另派升朝官分別主判,以處理殘留細務,三省六部制仍是名存實亡。
王安石變法時,以三省取代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與樞密院對掌文武大權。除正、副宰相外,門下、中書省分設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拿原諫院所領諫諍彈劾職務,起居郎、起居舍人拿原起居院所領修起居注職務,又分設門下后省、中書后省,為門下省及中書省下屬機構,分別以給事中及中書舍人主管,以給事中拿原封駁司的封駁職務,并以封還詞頭的方式行使封駁權。
尚書省下領六部,由各部尚書、待郎主管,以原審官東、西院,流內銓,三班院所領職務歸吏部,以原三司與司農寺所領主要財政職務歸戶部,以原太常禮院所掌禮儀職務復歸禮部,以原審刑院糾察在京刑獄司覆刑獄及三司有關審核合計帳冊等職務并歸刑部,以原三司有關修造、坑治等職務歸工部,某些次要軍務歸兵部,并廢除樞密院之外的舊有機構,恢復六部下屬二十四司。
宋公元1086年,反變法派執(zhí)政,改為三省共同議事,奏請取旨,分省治事行下,實際上使三省合一,后習慣上常統(tǒng)稱三省。南宋公元1129年,又實行三省合一,二十四司也時或省并,如公元1129年以禮部兼主客,祠部兼膳部,兵部兼職方,駕部兼庫部,比部兼司門,工部兼虞部,屯田兼農部等,還省并若干寺監(jiān)入六部。公元1163年,又進一步省并六部下屬諸司,如以司封兼司勛,禮部兼祠部,兵部兼駕部,都官兼比部,工部兼屯田等。
遼代南面官系統(tǒng)中,設三省六部(其中“中書省”初名“政事省”),設官同于宋制。金、元、明只設一省六部,一省,金為尚書省;元、明為中書省。明1380年罷中書省,分中書省之權歸于六部。至此,六部取代了三省六部制。
意義影響:
第一,使封建官僚機構形成完整嚴密的體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的統(tǒng)治力量。
第二,使宰相的權力——分為三,三省長官的品級又較低,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在秦漢,丞相協(xié)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處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每當皇帝無能,丞相就可能專權。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三分相權,有利解決皇權與相權的矛盾,加強了皇權;同時擴大了議政人員的名額,收到了集思廣益的效果;
第三,各部職責有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的集權與政令的貫徹執(zhí)行,提高了行政效率,充分發(fā)揮了國家機構的效能。
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它標志著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此后,歷朝基本上沿用這種制度。
三省
隋文帝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ㄉ袝、門下、內史、秘書和內侍)。三師、三公只是一種榮譽虛銜。五省之中,只有尚書、門下、內史三省才是真正的中樞權力機構(秘書省掌圖書典籍,職任較輕;內侍省掌侍奉宮掖,委以宦官)。三省各有明確分工。
中書省
中書省,古代官署名。魏曹丕始設,掌管機要、發(fā)布政令的機構。沿至隋唐,遂成為全國政務中樞。隋初稱為“內史省”,后改為“中書省”。宋代中書省與門下省合并為一個機構“中書門下”,掌握行政大權,長官為“同平章事”即宰相,其與掌管軍事大權的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jiān)察三權。門下、尚書兩省皆廢,故中書省較前代尤為重要。地方行政由中書省外派的“行中書省”即“行省”掌握。明初沿用,洪武十三年廢丞相、中書省,由皇帝直接統(tǒng)領六部。明永樂帝時設內閣,機要之任開始歸“內閣”。負責起草詔令,明宣宗后擁有票擬奏章的“票擬權”。
門下省
“門下省”為官署名稱。東漢時即設侍中,秩比二千石,屬于少府,職掌為侍從皇帝左右、贊導眾事、顧問應對,皇帝外出,則侍從參乘。門下省原為皇帝的侍從機構,南北朝時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隋唐時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jiān),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尚書省
官僚機構。南朝宋得名,前身為“尚書臺”。由漢代皇帝的秘書機關尚書發(fā)展而來。是魏晉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機構,為中央政府最高權力機構之一!吧袝 钡慕M織機構于隋朝定型。以唐代制度為例: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等六部,下轄吏部、主爵等24司。六部尚書都以所在“部”為名,而郎官以所在“司”為名。負責執(zhí)行詔令。
六部
三省的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相當于秦漢時期的宰相。尚書省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其下設吏、禮、兵、度支(后改為戶)、都官(后改為刑)和工六部,與諸寺、臺分別處理各類事務。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
吏部
中國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勛司和考功司。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驗封司掌封爵、世職、恩蔭、難蔭、請封、捐封等事務;鼊姿菊莆穆毠賳T守制、終養(yǎng)、辦理官員之出繼、入籍、復名復姓等事?脊λ菊莆穆毠僦幏旨白h敘,辦理京察、大計。
戶部
戶部,中國古代官署名,為掌管戶籍財經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戶部尚書,曾稱地官、大司徒、計相、大司農等。明清時期戶部掌全國疆土、田地、戶籍、賦稅、俸餉及一切財政事宜。其內部辦理政務按地區(qū)分工而設司。各司除掌管本省錢糧外,亦兼管其他衙門的部分庶務,職責多有交叉。
禮部
中國古代官署。南北朝北周始設。隋唐為六部之一。歷代相沿。長官為禮部尚書?技、嘉、軍、賓、兇五禮之用;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禮部下設四司,明清皆為:儀制清吏司,掌嘉禮、軍禮及管理學務、科舉考試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禮、兇禮事務;主客清吏司,掌賓禮及接待外賓事務;精膳清吏司,掌筵饗廩餼牲牢事務。
兵部
官署名。隋始置,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源于三國魏五兵制。曹魏始置五兵(中、外、騎、別、都)尚書,另有有關軍事的駕部、車部、庫部等曹。各曹設郎。隋始合為兵部,以尚書為主官,侍郎為次官。迄至清末,歷代沿襲,職權則不盡相同。宋、遼、金、元兵部不轄兵政。明代兵部尚書號為“本兵”,權最重,凡武衛(wèi)官軍選授簡練,均為其掌。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廢兵部,改設陸軍部。
刑部
中國古代官署。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齊置都官,主官為尚書;次官,煬帝定為侍郎。后代均以刑部掌法律刑獄,與最高法院性質的大理寺并列。明清兩代,刑部作為主管全國刑罰政令及審核刑名的機構,與督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審理和復核,共為“三法司制”。刑部的具體職掌是:審定各種法律,復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會同九卿審理“監(jiān)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審理京畿地區(qū)的待罪以上案件。
工部
中國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為掌管營造工程事項的機關,六部之一,長官為工部尚書,曾稱冬官、大司空等。工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漢成帝置尚書五人,其三曰民曹。后漢以民曹兼主繕修、功作、鹽池、園苑之事。西晉以后置田曹掌屯田,又有起部掌工程,水部掌航政及水利。后周依《周官》,置冬官府,長官為大司空。隋代開皇二年始設立工部,掌管各項工程、工匠、屯田、水利。
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六部的長官為尚書。六部的設置成為后代封建國家中央政權的固定制度。
【三省六部具體是指】相關文章:
三才指什么?11-11
小雪節(jié)氣的三候是指什么11-09
歲寒三友是指什么01-17
仙人指08-21
三原色是指哪些顏色07-22
三曹是指哪三個人01-17
海內指什么?11-11
絲竹指什么11-11
裱畫是指什么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