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東陽馬生序》初三課文賞析
這是一篇贈序。
明洪武年間,宋濂官至翰林學士承旨制誥,洪武十年(1377)致仕。第二年,宋濂至應天(今江蘇南京)去朝見明太祖朱元璋。其時,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馬君則,以同鄉(xiāng)后輩的身分前來拜訪,宋濂就寫了這篇文章贈送給他。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xiàn)身說法,勉勵后輩專心向?qū)W,刻苦自勵,情真意摯,語重心長。
就文章的內(nèi)容而言,作者主要以自己青少年時代求學的艱苦經(jīng)歷,與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進行對比。作者簡潔生動地敘述早年的經(jīng)歷:幼時酷愛學習,但因家境貧寒,無書可讀,只得向人借閱。借到書,即使在嚴冬季節(jié),也要自己動手抄錄;為了取信于藏書之家,到期一定歸還,可見得書之難。年長以后,仰慕圣賢的道統(tǒng),渴望名師指點,且又并非容易的事;為了求師,不顧窮冬烈風,負篋曳屣,奔走于深山巨谷之中,以致足膚皸裂。生活上,自己也甘于貧苦,自得其樂。這些典型事例全面地敘述了作者艱苦勤奮的學習生活。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正是以一種堅忍不拔的毅力,不斷地克服障礙,最后才功成名就的。筆墨酣暢,說理透徹,為下文的對比蓄滿了氣勢。接著,有針對性地指出了太學生的優(yōu)越條件:“無凍餒之患”,“無奔走之勞”,有教授相伴,有豐富藏書。這樣,“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結論只有一個:學業(yè)道德上的成長,取決于自己主觀上是否努力,確鑿的事實,強烈的對比,得出了無可置疑的結論,完成了所要揭示的主旨。此后,又交代了寫作的緣由和宗旨。
就文章的寫法而言,除全篇主體結構進行對比之外,在具體記敘的過程中,又處處予以對比。在記敘自己勤苦求學生活時,以主觀上的.勤奮與客觀上的艱苦作對比。譬如,寫讀書需“手自筆錄”時:“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寫求師時,師嚴而禮恭:“或遇叱咄,色愈恭,禮愈至”;寫求學時,不辭勞苦,困難愈大愈見其志堅;寫生活方面,以同舍生若神人的打扮與自己的緼袍敝衣作對比;在記敘太學生優(yōu)越的學習條件時,又以客觀條件的優(yōu)越與主觀上的努力與否作對比……作者以鮮明的對照,分辨事理,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和說服力量。而在對比中,又可看出文章錯綜變化,富有波瀾,毫無單調(diào)呆板之感。加之,措辭委婉,如話家常,表達出一種懇摯的感情,自然會親切動人,催人奮進。
【《送東陽馬生序》初三課文賞析】相關文章: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課文賞析11-24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原文06-02
《送東陽馬生序》課文主題鑒賞04-08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11-06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課文及鑒賞06-06
讀了送東陽馬生序有感10-16
《送東陽馬生序》教案?+說課稿05-03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實錄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