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磨情懷情感散文
不知不覺中,就已經(jīng)到了離家六公里的磨坊。那時的天空已經(jīng)暗了下來,一眨一眨的繁星開始閃爍,投下星星點點昏暗的亮光,眼前的阡陌一片灰蒙蒙。這時,掛在磨坊墻壁上的油燈顯得特別透亮而且溫暖。
守磨坊的是一位老者,大概六十歲左右,默默蹲在正磨面的石磨旁;頭發(fā)花白,打著補丁的衣服上沾著白白的面灰,佛如圣誕老人的模樣;手上拿著一尺來長的擋帚,不時
在一次國慶假期回家期間,抽空到故鄉(xiāng)的小河邊走走轉(zhuǎn)轉(zhuǎn),再次目睹了古磨的真容,再一次勾起我兒時的記憶。
古磨,在我的腦海中占有深深的印記,恐怕這輩子是不可能抹去了。
第一次見到古磨,是在我還很小的時候,大概六七歲的樣子,具體也記不清了,因為已是四十年前的事情。
在一天傍晚,面帶笑容的夕陽即將下山,媽媽參加生產(chǎn)隊做農(nóng)活收工回到家中,準備燒火做飯,一看,米面馬上見底,沒辦法,只好匆匆隨便吃了點東西,約我一起到小河邊的磨坊磨面。這是我第一次親眼見到古磨。
迎著夕陽的余輝,娘兒倆高一腳低一腳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媽媽背著裝有玉米的口袋走在前面,我空身屁顛屁顛緊跟在后。我這人自小話多,一路上邊走邊問這問那,總有說不完的話,媽媽總是耐心回答著我的各種疑問。雖然在荒山野嶺,前不著村后不著店,也沒有遇見路過的人,在有說有笑中并不感覺恐懼和寂寞。不知不覺中,就已經(jīng)到了離家六公里的磨坊。那時的天空已經(jīng)暗了下來,一眨一眨的繁星開始閃爍,投下星星點點昏暗的亮光,眼前的阡陌一片灰蒙蒙。這時,掛在磨坊墻壁上的油燈顯得特別透亮而且溫暖。
守磨坊的是一位老者,大概六十歲左右,默默蹲在正磨面的石磨旁;頭發(fā)花白,打著補丁的衣服上沾著白白的面灰,佛如圣誕老人的模樣;手上拿著一尺來長的擋帚,不時擋掃著飛出的白面,很認真仔細的樣子,顯得樸實而慈祥。
媽媽小心把口袋放到地上,然后說:“大哥,還在磨面嗎?”老者說:“是的,剛才送來的。”“天已晚了,你娘倆還來磨面?”媽媽回答:“是的,明天吃的沒有了,白天活路忙,趕不上來,只好趕夜磨一下。”老者說到:“快了,這家的磨完,就先磨你的。”媽媽說:“麻煩你了,大哥!彼f:“不麻煩,應該的,都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別客氣。”接著又說:“你娘倆去火塘烤火喝水吧,等磨好了我叫你們!本瓦@樣簡單交流片刻,媽媽約我到火塘烤火喝水,耐心等待,也只好這樣了,沒有它法。
烤了一會兒,我就坐不住了,獨自來到磨坊看老者磨面。其實內(nèi)心是對磨感興趣,想就此機會看個究竟。我躡手躡腳來到老者跟前,見他依舊默默堅守在磨旁,很盡職盡責。除了栓掛在漏斗形竹藍底部竹筒上的木棒在石磨的撞擊下發(fā)出“當當······當當”響聲外,沒有其它聲音。出于好奇,我東瞧瞧西看看,這摸摸那摸摸,好像在仔細尋找著什么。
最吸引我的當然是在水的沖擊帶動下飛轉(zhuǎn)的石磨了。石磨有上下兩合組成,都是圓形,直徑有1.5米左右,下合較厚,應有一尺吧,上合較薄,有半尺厚,下合固定不轉(zhuǎn),上合飛起轉(zhuǎn)。上下兩合的表面刻著規(guī)則的條紋,玉米就是在兩合咬合摩擦中被磨細的。在木棒的規(guī)則敲擊下,竹藍里的玉米粒如數(shù)數(shù)一樣不斷從上往磨眼準確無誤“喂”進去,磨細后,又從兩合間隙出來,落入圓形的淺木槽。磨不停地轉(zhuǎn),面不斷多起來。
磨坊四周全是用石頭壘砌而成,只留一扇進出的木門,頂部用木塊做瓦,規(guī)則搭蓋在木椽上面,人們稱為“響片房”;墻壁和屋頂全是飛濺的白面,好像用石灰刷過似的。我時不時用手指到處摸摸看看,偶爾與老者交談,問這問那,他耐心給我答疑解惑。我認真細致的模樣,有點“打破沙鍋問到底”的味道,像是要親手建造一間磨坊似的。
不知不覺間,我家的面磨好了,老者用擋帚小心擋掃著磨出來的面,全部清掃干凈,然后裝入口袋,每個步驟都非常嫻熟麻利。
這時,夜很深了,黑燈瞎火的,伸手不見五指。老者見狀,急忙到伙房點了一把松明火,小心遞到我的手上,囑咐我好好給媽媽照明。就這樣,我和媽媽在火把的陪伴下原路返回自己的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