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河的親春記憶散文
在小鎮(zhèn),鄉(xiāng)人慣用“上”和“下”這樣的字眼兒,既作動詞,也指方位。
熟人相遇,你這廂問一句“莫哪兒去哩?”他就極隨意地回你一句“上街(或下街)哩!”回答雖然簡單,意思卻相當明了,問者便知道你這是要往街上去了。久未見面呢就多聊上兩句,時常能遇著見面的那種,互相打過招呼后也就自相走開各忙各的了。
在這里,“上”、“下”雖同為動詞,也都指的是往街上去,但在話語表達中卻有了上下之別。至于他嘴里到底是會說“上街”還是“下街”,全要看此時他所處的位置和慣常的習慣喜歡怎么說。按說這上和下之間應該是有區(qū)別和界限的,可在鄉(xiāng)人嘴里,卻成了一個較為模糊的概念。雖然模糊,可你若說了,聽的人又都全懂,成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一種狀態(tài)。
就拿“下河”來說,按照大家通常的理解,應該是往河里去的意思,但在小鎮(zhèn)卻又特指肖河流經到南大辦事處之后的那一段。因為南大位于小鎮(zhèn)的最東南端,也是肖河流經本鎮(zhèn)的最后一段,習慣中那段河道就成了小鎮(zhèn)人嘴里的“下河”,是一個專有名詞?赡阋菃柲橙恕凹覕R哪兒住哩?”他若回你一句“下河!”你可就別想當然地認為他家是住在下邊的河道里,要知道有時候“下河”也是南大東南端那一片地域的籠統(tǒng)性稱呼,這里的“下河”就成了南大某一區(qū)域的指代。但身處下河的南大人,他們對“下河”也有自己的理解,一是指自己所處的這片位置,另一個則是指肖河流過他們那里之后更往下的部分。于是,“下河”也成了一個籠統(tǒng)的概念,全要看說的人是誰,他想表達的具體是什么樣的意思。
而我家所處的橋南,幾乎就是鎮(zhèn)子中間“鍋底”的部分,肖河就如同是鍋底上的一條裂紋,蜿蜒著穿鎮(zhèn)而過。橋南就處在肖河中游的南岸,我們也就勉強算得上是枕水而居。因此,在我們的意識里,“下河”就成了一個單純的地理性名詞,特指肖河流經南大屬于下游的那部分。至于那部分到底有多長多遠,就全看自己的腳力之所能及了。所以,很多時候,下河對于我們孩子來說,即是常會向往的一個樂園,更是神秘的一處所在,因它的物產豐富,因它的遙遠難至。
說下河物產豐富,是因為下河處在肖河的下游位置,相較于連涓涓細流都時常中斷的橋南這一段中游河道來說,水量相對算得上是比較“豐沛”了。它的水面雖沒有多寬多大,但至少不用擔心會有斷流之虞。河里既常年有水,就少不得會有魚、蝦、蟹之類水族繁嗣。而一旦河水中有了魚、蝦,這河便有了生機,成為小鎮(zhèn)孩子的一處樂園。
那時,河中最多的當屬泥鰍和河蝦,鯽魚片兒、螃蟹亦不鮮見,但人們很少會想著怎樣捉它們來食,更多的則是孩子們提溜個小罐頭瓶捉它們來玩,玩膩了重就倒入河里,讓他們從哪兒來再到哪兒去。但也少不了有被玩死的,拎回家喂了貓或雞,也算是它們的另一種歸宿吧。而那時我,對小魚小蝦這些東西并無太多的喜歡,也就懶得為之費力勞神去捉,最喜歡的仍是穿著涼鞋踩水玩。
順著自家所處河段的河坡一路走下去,路上撿些個顏色各異的小石子把玩,或偶爾撿上一個舊時瓷制的魚狀“叫吹兒(一種中空的吹鳴類小瓷器玩具)”,在洗衣服的泉眼坑兒中洗凈后含在嘴里吹著玩。最盼望的,其實是想著能在河里撿上個銅元(清未或民國的一種當值二十文無孔錢幣)了,雖然不能拿去換錢,但卻可以拿在手里把玩,在欣賞上面精美的圖案之余,也會用兩個指尖輕掐著拿了放在嘴邊吹,聽它被嘴中的氣流猛地一吹后,響出的那一道特有的金屬鳴音。
然,于那時只有七八歲的我來說,下河雖不陌生,卻終歸是一片離家較遠的地域。況我又是獨行,自是不敢走去太遠,對于下河的“探索”,屬于淺嘗輒止的那種,通常都是以新峰六礦那座橋為界,到那兒后既往回返。
但在男孩子的眼里,遠方永遠都是一個令他們癡迷的世界,越是平素不能到達的地方,心中便是越會向往。我也一樣!對于下河更往下游的地方,我雖不曾去過,但心中對它的那份向往,卻隨時間而與日俱增。
終于,在一次夏日上午于河坡中玩耍時,聽得幾個大孩子商量著說要往下河的黃骨碌橋去玩時,我便和同在橋南居住的一個小伙伴兒一起加入了他們的“下河之旅”。聽領隊的那個大孩子說,黃骨碌有一座很高很高的鐵路橋,那里屬于郟縣的地界,路很遠,中午肯定是走不回來,大家要做挨餓的準備,但也不必完全擔心,他可以給我們捉魚烤著吃,邊說邊掏出他口袋里裝著的一盒火柴給我們看。
烤魚我是沒吃過的,因自小基本上也沒吃過什么魚,所以并不知道烤魚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味道,也就沒覺得它是什么好吃的東西,自然也就對它沒寄什么希望。但不論它好吃與否,我都不怕,要知道對于我來說,能去探索下河,那可是我所一直向往的事情啊,挨一頓餓又能算得了什么。
我們幾個毛頭小子,順著河坡往下走,一路上走走停停,臨近中午時分,總算到了那個叫黃骨碌的地方。習慣了在河道中尋覓小物件的我,不經意地一抬眼,一座高高大大的橋梁便映入我的眼簾。待我們走到橋底下,再仰臉上看時,便被那橋的高度所震撼了:感覺它仿佛并不是一座人工修筑的橋,若不是下面有橋墩托舉支撐著它,我會以為那就是懸在高天之上的一根橫桿。中午的陽光是如此地刺眼,而天空的顏色又是那般瓦藍,那水泥做的橋身,就那樣白拉拉地橫臥在空中,給那時從未見過什么世面的我,以極為強烈的視覺震撼。
那領隊的大孩子為了顯示他的能力,就提議大家一起繞到那高高的橋上去看看,并問看誰有膽從那橋上走過去。他的提議并沒有得到大家的附和。畢竟,大家都還是孩子,從那么高的橋上過,本身就是極危險的舉動,更是對心理上的一項極限挑戰(zhàn)。而我本身就有恐高的毛病,別說是讓我從上面走過去,哪怕就是剛往橋上踏一只腳,我也怕自己的整個身體會癱軟掉。想著站立于高空又無可相依持的可怕場景,一股寒意便不由得從腳底往心頭升騰。
好在大家都沒有響應他的提議,他便只好領著大家在河邊的泥洞里掏螃蟹玩,說是要逮著它們后,要掀掉他背上那灰黑如僧帽狀的甲殼,看看里面到底是不是有捉了白娘子的老法海。
夏日中午的螃蟹,多是躲在河岸邊上的泥洞中消暑睡大覺的,想要捉它們,便只能用手去掏。而螃蟹也非良善之輩,自不會束手就擒,雖是在洞中休息,你若是去掏摸,也少不得要拿那如鉗的大螯來夾你的手。至于那鉗力有多重,夾得有多疼,也只有掏摸者自知了。
領頭的孩子給我們示范著如何在岸邊泥洞中掏螃蟹,并說手伸進去只要讓它用鉗子夾住你的手指,然后迅速把它帶出來扔到岸上就是了,還特意捉了一只給我們看。螃蟹是捉上來了,個頭兒中等,可他食指上也被蟹鉗給夾出了一條深深的紅印兒,他雖沒有叫喊,想必也是很疼的。我自是不會拿自己的小手去以身試鉗,畢竟那“老法!倍銢]躲在蟹殼里,和我并無太大關系,我只屑看著他們捉就是了。
下河的黃骨碌橋那兒的水大,河道也好玩,石頭更是被水流沖刷得干凈光滑。旁邊的田里有青蛙和蛤蟆在蹦跳;遠處的樹下不知誰家的牛在邊甩尾巴邊吃草,偶爾還會朝著村莊的方向發(fā)出一聲長長的“吽……”叫;河岸邊的桐樹上,更是不知有幾只“馬嘰鈴兒(蟬)”在一聲挨一聲地接力嘶叫。而這樣的美景與蟲鳴,終是敵不過肚內的饑餓,初時的滿腔熱情,在此時已經被消磨殆盡,大家都能聽到彼此肚中因餓而生出的“嘰咕”之聲。于是,領頭的大孩子便號召大家捉魚充饑。
而他所謂的魚,其實應該算作是大泥鰍,我們通常稱它為“鲇鮈蠬(jùlóng)”。不過那時候的泥鰍的確是大,比大人的拇指都要粗上一圈兒。也或許就是因為那時人們很少會捉它們來吃的緣故,一個個都長得渾圓粗長,身體兩側通體都泛著金黃,在陽光照耀下閃著黃亮的光。只要你掌握了技巧,可以很容易在河溝的泥水里捉到它們。那時候鲇鮈蠬很多,你下手去捉的時候,往往都是好多條在泥水中翻動,看得你是眼花繚亂。索性你也就一總兒連泥一起,捧了攉到岸上,任由它們蹦跳去,待它們蹦得無力了,你再捉它們,它除了拿眼直直地看你,相征性地扭動著掙扎幾下身體,也就只剩它嘴邊上的那幾根觸須,不甘心地隨著嘴的一張一合來回動著,像極了年畫中胖娃娃所騎大鯉魚嘴上的長“胡須”。
捉了十來條粗壯的魚后,領隊的大孩子便在河坡邊兒上升起一堆小火,開始教大家制作食物。而所謂的制作,也僅就是架在火上烤而已。方法就是找一根結實點兒的小棍兒,從魚嘴里直穿進去,也不搞什么剖腸破肚。穿好后就那么在水中一涮洗,直接就拿著棍子一端架在火上去烤。待翻轉著烤得差不多覺得熟了,直接下嘴咬著吃就是了。可這些有一個前提,那就是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我也學著他們的樣子,捉魚、穿棍、洗魚、燒烤都依著樣子去做。但到烤好要下口食用時,想著那些魚是沒有去除肚腸直接烤的,再加上壓根兒不喜歡那樣的魚腥氣兒,咬了一小口后,覺得實在無味和難以下咽,也就再不去吃了。只能忍著肚里“嘰哩咕!钡腵饑餓聲響,眼巴巴地看著別人大快朵頤。
估摸著是在下午三點那會兒,我們一行人踏上了順河往上游回家的歸程。與來時的興高彩烈不同,此時的大家,早沒了初來時那種期盼的動力,幾個人在河坡里散亂地走著,如一小股打了敗仗的殘兵。
那次下河之旅,雖然我是餓著肚皮走完的,卻也因此完成了我對下河的一次最遠探索,并讓我記住了那美麗干凈的河道、潺潺流動著的肖河水、粗壯渾圓的金黃色鲇鮈蠬,還有那高得嚇人的鐵路橋。以至于在后來好多次的夢里,我都清楚地夢到,自己在黃骨碌橋那個地方,身處在高高的鐵路橋上舉步維艱,惶恐之中只得閉了眼,如同將頭埋進沙子里以避禍的鴕鳥般,去逃避那樣的艱難處境。
不記得之后成長的歲月里,我是否又去過下河的黃骨碌橋那里,但那座高高的鐵路橋,卻曾在我童年的夢中多次出現(xiàn),成為令我恐懼而又揮之不去的夢魘,我也就愈發(fā)地恐高了。但不管怎樣,客觀地講,因了那次的下河之旅,我又確是見識了下河的美麗,解了因它的遙遠而種在我心中的神秘。所以,在我的腦海里,下河依舊是美麗和令我無限向往的一個所在。以致后來每每提起它時,還時常會心向往之。
后來,我長大了,也離開了生養(yǎng)自己的故鄉(xiāng),那下河便成為故鄉(xiāng)和童年記憶的一部分,如同肖河河道里沉積著的沙、石、碎瓷、瓦礫一般,沉淀進我思鄉(xiāng)的夢里。
今年再回故鄉(xiāng),因妻家在下河南大的緣故,去探望泰山大人時,借著一段閑暇,我便獨自憑了記憶往下河走,去找尋兒時留給了我美好和恐懼的下河,目的便是為了完成自童年起與下河的相約。然河道是再不能走了,因為它的臟和干涸,我只能憑著直覺沿河邊的村莊道路摸索前行。在找不到沿河路的情況下,卻循了廢棄的運煤火車鐵路,直走到了黃骨碌那段高高的鐵路橋上面。
站在高高的橋梁之上,此時的我,早已經沒有了童年的那種恐懼,終于能第一次坦然從橋上走過去,戰(zhàn)勝了小時候一直糾纏在心中的那段夢魘。
立于橋上,我思緒萬千:橋還是那座橋,只是破了舊了;河還是那條河,河道中石頭依舊,只是再無了流水潺潺;人還是當年那個內向的恐高孩娃,卻已容顏變黑皺紋顯現(xiàn);橋還是那個高度,只是此刻在我眼中再也不是高入云天。
從橋上轉下去河道里,一處田邊記憶中的溝渠還淌著水,流過一小塊兒田后,只在布滿碎石瓦礫的河床里流出十幾米,便消失在了干涸的河床里,成為河流的絕唱,再無潺潺水鳴,更無流淌的叮咚……
我的腳踩在由碎石瓦礫組成的河床上,讓眼與記憶一起搜尋,尋找往昔下河的模樣。而除了頭頂上高高懸著的橋,河底天然或人工鋪筑的石,便只有那碎石瓦礫還和當年一樣布滿河道了。只是因為沒有了水的潤澤,它們已經變得或蒼白或干黃。
就在這樣枯萎了的河道里,我依舊在不懈地尋找,期望著能找到一枚熟悉的小瓷魚叫吹兒。但除了看到那些童年熟悉的腳碗(舊時瓷窯里燒碗時在籠盔底下墊托瓷碗坯子的專用器物)、籠盔片兒、碎碗底兒外,就是垃圾、石頭和碎磚,全然沒有了童年記憶中的美好。好在搜尋良久之后,我還是撿到了一枚舊時的瓷紡輪兒,它便是我此行的最大收獲了。
把玩著瓷紡輪兒,我在想:這次的下河之行,是我的尋夢之旅,也是夢碎之旅,我沒有想到時隔三十年后,下河會變得如此滄桑、殘破。但不論怎樣,我終究是來了,來她的懷里,圓自己一次兒時的夢,來探看探看我記憶中的下河。雖然她老了丑了,我卻依舊會循了少年的記憶,在腦中幻想她年輕時美麗的容顏。
下河,我來了!我從你的肩膀走過,我在你的身上徜徉,讓你牽著我的手,走進記憶,那里有我年少的無憂無慮,更有你青春的美麗!
【下河的親春記憶散文】相關文章:
念親恩散文05-01
給了我靈感的親們散文05-02
珍藏的記憶散文02-01
記憶的味道散文11-19
春夜散文11-17
關于殤春的散文11-21
春之芽散文11-15
春夜短文散文11-11
春去哪兒散文11-03
春之雜感散文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