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過一些經(jīng)典的散文吧?狹義上的散文是指與詩歌、小說、戲劇并行的一種文學體裁。想要學習寫散文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散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泰祥,又名高祥,大理國宰相。
在歷史上,他比文天祥早死三十多年?墒牵瑑扇司秤鲋嗨,性格之剛烈,都前后輝映,如出一轍,在歷史上留下一段傳奇。
惜乎,他們一個僻處大理;另一個,則處于中原,屬于王朝正朔。因此,文天祥如長空一輪太陽,映照史冊,熠熠生輝。而高泰祥,則淹沒在歷史的煙海波濤中,鮮有人知。
這是歷史的不公。
這,也是對高泰祥的不公。
1
大理王朝立國三百余年,和北、南宋兩朝幾乎相始終。其中的一燈法師,金大俠說,是大理皇帝。段譽,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名段正譽,可是毫無水分的大理一代國君。
乍一看,大理皇帝好像個個很爺們兒,很牛皮似的,手指一點,讓人立馬白著眼睛,一命嗚呼。
其實,這是金大俠的演義,是小說家言,當不得真。
真正的大理皇帝,個個都很娘,屬于軟柿子,是貨真價實的傀儡。印把子,一直攥在宰相高氏家族的手里。史稱:“政歸段家,權出高氏!备呒胰俗鲈紫,掌管權力。段家皇帝,簽字畫押,一個個成為皮影戲里的傀儡。
好在,高家有個規(guī)定,世世代代,只掌權,不廢帝。
因為這,高泰祥做了宰相。
他很幸運,是高家嫡系后裔。但是,他又很不幸,出現(xiàn)在那個時代,做了一國宰相。那個時代,蒙古高原上,一支騎兵旋風般興起,在他們的元首成吉思汗率領下,橫掃歐亞,仿佛一個絕世剃頭匠,無人敢及鋒而試。
這,就是大蒙古軍隊。
此時,據(jù)成吉思汗起兵,已過去半個多世紀。蒙古騎兵,已百煉成鋼,劍鋒所指,一切爺們兒都如娘子軍,屁滾尿流,逃之夭夭。
對高泰祥來說,這還不是最不幸的。
最不幸的是,他逢著的對手,竟然是“允文允武,與其祖可比肩”的忽必烈——另一位蒙古絕世奇才。
大理,在鼙鼓聲中,終于走向夕陽晚照。高泰祥,也在烽火硝煙里,終于走向自己最悲壯的時刻。
2
忽必烈親征前,蒙古出兵,曾與大理正面PK一次,可惜,百勝之兵,鮮遇一敗,被大理壯士的刀槍,剁得一頭鮮血,撒丫子跑回蒙古高原放牧去了。
忽必烈想,這個大理,還是個石敢當啊。
他當時不是國君,國君是他家大哥蒙哥。于是,他屁顛屁顛跑進宮去,自告奮勇道:老大,兄弟我去,把大理搞掂。
蒙哥喝杯牛奶酒,點點頭,同意了這個建議,忽必烈就興顛顛出發(fā)了。這次,他帶著十萬精銳,鑼鼓喧天,讓人膽寒。蒙古士兵“人上一萬,天下無敵”,現(xiàn)在,竟然十萬,夠大理人喝一壺的。
忽必烈不同于其他蒙古將軍,一味憑借快馬彎刀,死沖硬打。
這家伙,智商不錯。
前一次,蒙古軍正面攻打大理,不中,敗了回去,F(xiàn)在,他不這么打了,和吐蕃竟然拍膀子喊兄弟,借道用兵,從理塘出發(fā)。這招夠黑的,跳過真面,從大理背后捅刀子。
大理人做夢也沒想到,蒙古人竟然這么損。
他們的精兵,可仍布防在前一次戰(zhàn)斗的地方,枕戈待敵。
忽必烈覺得,這招還不夠,還沒能充分表現(xiàn)出他的智商。于是,又分兵三路,自統(tǒng)中路軍,分路進攻,分散大理的戰(zhàn)斗力。
最腹黑的是,他不打硬仗,竟然運用閃電戰(zhàn),千里奔襲。
三路大軍,從西北高原突然出發(fā),取高屋建瓴之勢,分頭沖出,如三把長劍,直插大理的軟肋。尤其忽必烈,帶著中路軍,攻下滿陀城(今瀘定),讓士兵扔下糧草,扔下重裝備,只差沒扔下褲子,然后帶著刀子干糧,一人雙馬,萬馬奔騰,過了大渡河,又經(jīng)行山谷二千余里,至金沙江。在這兒,蒙古人無船可渡,徘徊擔憂,生怕被大理人包了餃子。忽必烈又一拍腦門兒,想出一法,棄長用短,“乘革囊及栰以渡”。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革囊渡江。
《射雕英雄傳》里,黃蓉和郭靖在攻打花拉子模時,想出一法,讓蒙古兵以牛皮做傘,空降城內(nèi),攻下城池。蒙古戰(zhàn)史上,絕無此事,他們也不會組織空降部隊。
但是,他們卻上演了一曲騎兵搶灘登陸的大片,導演者,是那位大元的忽必烈大帝。
過了金沙江,就是三賧。占據(jù)這兒,騎兵兩日夜,就可到達大理國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大理國都,也就直接暴露在大蒙古軍隊的戰(zhàn)刀下。
3
在三賧,忽必烈等到其他二軍到達,十萬部隊,牛皮鼓敲得震天,沖向羊苴咩城,開始三面圍城。
另一面不是不想圍,圍不成,是高高的點蒼山。
開始,忽必烈不想血戰(zhàn),想招安,派出三個使節(jié)。三個使節(jié)腆著肚子,大搖大擺進入大理國都,告訴高泰祥,俺們總司令說了,趕快投降,不然,大軍一旦攻入,三尺以上的人,一人一碗刀削面,平均分配,決不食言。
高泰祥嘿嘿一笑,手一揮,喊聲:拖出去宰了。
三個使者被拉出去,為他們的狂妄,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忽必烈呢,還坐在牛皮大帳中,搖頭晃腦的,等著大理人打著白旗,送上降書,迎接他進城開聯(lián)歡會?墒牵蟮扔业,一直不見消息,不由得很受傷地道:“我使不出,計必死矣!庇谑,不再等了,牛角號嗚嗚吹著,指揮三軍,發(fā)動進攻。
在忽必烈想來,以百勝騎兵,攻打羊苴咩城,還不是舉手之勞?墒,他很快發(fā)現(xiàn),騎兵攻城,好看無實用。蒙古高原的駿馬,走平地日行千里,爬城墻寸步難行。
城下,蒙古勇士的尸體,層層堆疊,流血盈野。
忽必烈見了,心痛得冒虛汗。
他覺得,不能這么攻了,這是和自己士兵過不去,也和自己的忍受神經(jīng)過不去。
他繞城細看,眼光突然一亮,想出一法,組織一支敢死隊,準備翻越點蒼山,給羊苴咩城守軍的后背再捅一刀。
當時是十二月,點蒼山上,白雪皚皚,猶如玉雕。大理人怎么能想到,蒙古高原的漢子,竟然不要命,敢于翻越點蒼山?墒牵晒湃司妥龅搅。這支敢死隊,喝罷馬奶酒,從點蒼山的背面,翻越高聳的雪峰,到了山頂。路上,死傷達到十之八九,代價的沉重,是無以用言語表達的。
當他們出現(xiàn)在點蒼山頂時,其中的震撼作用,是立竿見影的。原來拼死抵抗的大理士兵,抬頭一看,背后出現(xiàn)敵人了,嗷兒一聲大叫,扔下刀矛,四散潰逃。因為,城中虛實,竟在蒙古人掌握中。由此可見,被人掌握命門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
大理都城,瞬間易手。
大理守城軍,一個個舉著手,走出城來,做了俘虜?墒,他們的老總高泰祥卻不見了。據(jù)部下反映,他見情況不好,帶著自己的警衛(wèi)連,已經(jīng)突圍而去,不知去向。
忽必烈騎著馬,馬蹄得得,進了大理國都,狠狠嘬了一下牙花子。蒙古士兵一見,一個個握著雪亮的刀子,等著開始執(zhí)行蒙古既定國策的命令:敢于抵抗者,城下之日,立即屠城。
誰知,忽必烈的命令,讓他們剎那斷電。忽必烈規(guī)定,誰殺一人,提頭來見。
蒙古兵站在那兒,一個個傻了眼。
第一次,他們放下了刀,停止屠城。
這,也是蒙古屠城的休止符。
忽必烈的高明,就在于此:得民心者,才可得天下。這,是大理的幸運,是歷史的幸運,也是他個人的幸運。
4
安撫了羊苴咩城,忽必烈嘿嘿一笑,他還有大事要做——追擊高泰祥,追得他兔子不拉屎。他知道,高泰祥是大理的靈魂,這家伙打仗不怎么樣,但治國很有幾下子,執(zhí)政以來,“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因此,他在國內(nèi)很有威望,很有號召力。這人一天不消滅,都有可能會上演一曲驚天大逆轉(zhuǎn)。
于是,他帶著十萬大軍,開始出發(fā)。
此時的高泰祥,帶著自己的警衛(wèi)連,一路煙塵一路汗水,逃到統(tǒng)矢城(今姚安),豎起勤王大旗。一時,大理百姓,“武夫義士,桴鼓相應”,不幾天,組成一支游擊隊,鑼鼓聲聲,開始訓練。
忽必烈當然不會給他們足夠的時間。
忽必烈的大軍,狗鼻子一樣靈,幾天后,就趕到此地。高泰祥無路可退,一咬牙,帶著自己的游擊隊沖了出來,和蒙古兵擺開陣勢,準備決一死戰(zhàn)。
可惜,他們?nèi)笋R太少了。
更可惜的是,他們是一群烏合之眾。
在蒙古人快馬彎刀的高尖端武器進攻下,大理游擊隊頭暈眼花,馬上做鳥獸散,跑得不見了蹤影。這次,高泰祥沒有跑,他做了蒙古人的俘虜。被一輛囚車裝著,送回羊苴咩城,送回他已亡國家的首都。
這一刻,他淚水盈眶。
山河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點蒼高聳,洱海清澈,可是,故國已在鼙鼓烽煙里,化為歷史的一行文字,化作昨日的記憶。
再見了,我的故國。再見了,我的三百年大理王朝。
那一刻,他表面剛強,他的內(nèi)心一定很疼很疼,如鋼鋸拉過,連著血帶著肉,扯著筋動著骨。
5
忽必烈在羊苴咩城見到了他,兩人對視著,良久良久。
忽必烈知道對方的價值,就像三十多年后,抓住南宋宰相文天祥后,知道文天祥的價值一樣。
他對兩人采取的招降方法,也前后輝映,高度一致。
首先,待遇良好。讓他們吃好喝好,沐浴更衣,住在凈室里,充分尊重他們的人格。以此,讓他們心存感激,為后面的勸降做好鋪墊。
其次,封官許愿。對于高泰祥,此時的.忽必烈,位置還是太弟,不是元首,因此,宰相之類,是無法許諾的,但是當面答應,“欲官之”。而且,從后來封高泰祥兒子的官職來看,給高泰祥的官也不會小,一定是主管一方的大員。
高泰祥拒絕了,冷冷一笑,昂首而立。
三十多年后,忽必烈建立大元,揮兵南下,直搗臨安,在伶仃洋上抓住文天祥,拉到大都,也許下諾言,給他宰相的職位。文天祥的做法,和高泰祥的如出一轍,微微一笑,搖頭拒絕。
兩人身份地位相同,面對國破家亡的慷慨赴死精神,也何其相似乃爾。
兩人的死前情景,也驚人地相似。
高泰祥拒絕投降,忽必烈無奈,命令在羊苴咩城的五鳳樓前斬之。臨死,高泰祥仰天長嘆道:“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殞首,吾事畢矣!
多少年后,在泛黃的史冊中,讀到這些零落的文字,我竟然熱淚盈眶,難以自已。我想,高泰祥在走向生命的最后時刻,一定是帶著無限的遺憾,無限的不甘走的,他走得辛苦,也走得孤獨。
文天祥在死前,站在大都的街道上,遙望臨安的時候,大概也有著高泰祥的這種感受吧?他也用一句詩,表達了內(nèi)心的堅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一個為國盡職,一個為國盡心,也是極其相似的。
文天祥死后有傳,使得我們今天能夠全面了解這位硬骨頭的人生。可惜,高泰祥的史料,少之又少,以至于今天,我們對于這個為了大理拋灑一腔心血的人,仍知之甚少,不為無憾。
高泰祥死時,史書記載一件異事,“時白日當午,忽云起雷震”。高泰祥死日,史書一直語焉不詳,由此觀之,當在夏日。至于史書寫此,目的無外為了映襯他的忠烈,大概有感天動地一說。這點,當然牽強,也非高泰祥心中的愿望。他為國殞命,為自己的心而死,在他而言,盡心而已,無須乎別人的贊嘆,更無須乎蒼天落淚。
他死后,忽必烈十分敬佩,告訴身邊的人:“忠臣也,禮葬之!
文天祥死后,忽必烈也有此說,甚至派人護送他的尸體回家。
高泰祥和文天祥,名近相同,性格相似。在歷史深處,他們算是兩座碑,兩座民族精神的碑。后世,這樣的碑很不少,如四行倉庫,如臺兒莊,如長城內(nèi)外,莫不如是。
英靈不滅,精神是可以薪火相傳的。
【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散文】相關文章:
我若為王教案設計10-03
《我若為王》教學設計范例05-24
高一《我若為王》導學案05-24
高中語文《我若為王》課文05-24
明知故問造句09-10
《我若為王》閱讀題練習及答案05-24
高一語文《我若為王》教案01-21
履常蹈故成語解釋05-17
高一語文《我若為王》優(yōu)秀教案05-24
高一語文下冊《我若為王》教案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