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古都話禮縣的散文隨筆
禮縣隸屬于甘肅省隴南市,據(jù)考證,縣名源于地名“李店”。地處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市北部,長江二級支流西漢水上游;東鄰天水秦州區(qū)、西和縣,西接宕昌、岷縣,南連隴南市武都區(qū),北與武山、甘谷縣接壤。禮縣是秦族、秦文化的真正發(fā)祥地,素有“秦皇故里”之稱。名優(yōu)特產(chǎn)有禮縣大黃、當歸、羊肚菜、酒柿子等。有甘肅秦文化博物館、秦第一陵園西垂陵園、祁山武侯祠等名勝古跡。
夏,為《禹貢》之雍州地。夏禹治水,于蟠冢山疏導漾水(西漢水)。商,仍為雍州地。西周,為西垂(亦稱西犬丘)。公元前909-895年,周孝王封秦大駱子非子為附庸,建邑秦亭(今張家川縣境),號曰秦嬴。又以大駱妻申侯女所生子成為大駱適嗣,居西犬丘(今禮縣永興鄉(xiāng)一帶)。東周,秦襄公七年(前771),西戎犬戎與申侯伐周,殺周幽王于驪山下。秦襄公領兵救周,后周平王東徙洛邑,襄公擁兵護送平王。周平王封秦襄公為諸侯,賜之岐(今陜西岐山縣)以西地,秦始有國,都西垂宮(今禮縣永興鄉(xiāng)一帶)。
在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制的封建王朝,其對中國乃至全世界后來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宗教等方面的影響意義深遠。而在隴南大地上,有一處被史學界發(fā)現(xiàn)的秦始皇祖先的陵園——禮縣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秦公墓的開掘,同時也解開了“西垂陵園”和“秦人發(fā)祥地”這兩大千年謎團,也證實了《史記》秦人先祖“在西戎,保西垂”記載的準確無誤。就中國歷史來看,凡某個王朝的興起,必然要以某個地方作為根據(jù)地,修養(yǎng)生息,農(nóng)耕牧馬,發(fā)展軍事,然后才能興師舉兵,攻城掠地,最終實現(xiàn)開疆拓土、封幫建國的宏偉目標。禮縣則在秦王朝的歷史上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完成繁雜國家建設的重任,成為秦王朝發(fā)展的搖籃和根據(jù)地。
禮縣古稱西垂,西犬丘,蘭倉。據(jù)出土文物和文獻考查,早在新石器時代,禮縣境內(nèi)就有部落定居。這里不僅是黃河仰韶文化和長江巴蜀文化的交匯點,更是歷史上的兵家必爭之地。禮縣縣城以東13公里處的西漢水北岸,是曾發(fā)生震驚國內(nèi)外、出土300多件精美先秦文物的秦始皇祖先的墓地——大堡子山遺址上的西垂陵園。在這里已挖掘清理墓葬14座,車馬坑2座,出土鼎、簋、壺、劍等青銅器、金器和玉器文物300多件。發(fā)掘兩座南北并列的“中”字型和“目”字型墓葬,總長度分別為88米和115米,其中有“秦公作鑄用鼎”和“秦公鑄用簋”銘文字樣的青銅器。經(jīng)專家考證,初步確定為秦莊公、秦襄公夫婦或其子秦文公夫婦的陵墓。
登上大堡子山頂,放眼望去,山坡梁峁到處是大片大片的麥地,草木稀疏,一片沉寂。而2000多年前的先秦時代,這里卻是林草茂密、牛馬成群的豐腴之地。秦西垂陵區(qū)的保護與開發(fā),再現(xiàn)了秦第一祖陵昔日的原始風貌。
秦西垂陵區(qū)是1993年由于盜墓而被意外發(fā)現(xiàn)的`。此后秦西垂陵區(qū)的保護與開發(fā)一直受到各方重視和關注。1997年,大堡子山秦公墓被甘肅省確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國務院又公布其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此后,甘肅省文物部門又在禮縣專門成立了文物保護站。近幾年,來自北京、上海、陜西、甘肅的三十多位專家學者也先后來到禮縣,在秦西垂陵區(qū)進行了實地考察與研究,并對其保護與開發(fā)表示出極大的關注。
禮縣跨長江、黃河兩大流域,歷史上一直是早期人類活動、發(fā)展的重要區(qū)域。除大堡子山秦公墓外,禮縣還發(fā)現(xiàn)了各類文物點100余處,民間和館藏文物達數(shù)萬件,歷史遺存之豐厚十分驚人。以禮縣境內(nèi)西漢水兩岸為例,僅羅堡村到江口鄉(xiāng)40公里的范圍內(nèi),就密集分布著新石器晚期遺址40余處,其中包含了前仰韶文化和大地灣文化等多種文化類型。
禮縣歷史文化積淀非常厚重,民俗風情獨特。
七巧,西和長道、石峽地區(qū))的一種地方特色濃郁的文藝表演形式。乞巧是乞求“七娘娘”(即七仙女)賜于靈慧、利巧的意思。根據(jù)史料記載,乞巧活動始于唐而興于宋,歷史悠久,流傳廣泛。乞巧節(jié)演出,從七月初一開始至初七結(jié)束,參加者大多為各村未出嫁的姑娘,演出時姑娘們載歌載舞,場面宏大,整個活動過程分為迎巧、坐巧、乞巧、送巧四個階段。
廟會,廟會為民間祭祀神靈的一種形式。即確定一個日子,附近鄉(xiāng)民持香秉燭集聚祭祀神靈,這個日子為“正會”。正會前后共四日,唱四天四夜的戲,曰"神戲"。但隨著人民群眾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和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廟會舊有的意義逐漸消失,而代之以群眾性的文化娛樂和物資交流活動為主要內(nèi)容。
拜師,學藝先得拜師。傳統(tǒng)的師徒關系僅次于父子關系,即俗諺所謂”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師傅”、“投師如投胎”。有的行業(yè),一入師門,全由師傅管教,父母無權(quán)干預,甚至不能見面。建立如此重大的關系,儀式也自然隆重,即家長備“四色禮”請師父,如答應,將師父、師母請至家中,焚香跪拜。先拜祖師、拜行業(yè)保護神,表示對本行業(yè)敬重,表示從業(yè)的虔誠,同時也是祈求祖師爺“保佑”,使自己學業(yè)有成;再是行拜師禮,一般是師傅、師母坐上座,學徒行三叩首之禮,然后跪獻紅包和投師帖子;師傅訓話,宣布門規(guī)及賜名等。訓話一般是教育徒弟尊祖守規(guī),勉勵徒弟做人要清白,學藝要刻苦等。學徒期一般為三年,也有五年、七年不等,期滿后師父送部分行藝工具以示學成。這種古老的風俗禮儀一直到現(xiàn)在仍被某些地方加以確認和沿襲。
寄保,如果孩子如長得不健康,另一種方式就是將孩子“寄保”給一方神或“家神”。首先請陰陽先生念經(jīng),縫一個小布袋曰“保莊口袋”,寄到“家神”廟,再截取半截;蝰R的韁繩。用布裹后,做成項圈戴在孩子脖子上,直到十二歲方能取。孩子逢三、五、九歲,要念“歲經(jīng)”;取“韁繩”時給寄保之神念經(jīng)、殺雞“還愿”,取下的韁繩送至河中淌走。
拜大,“大”在隴南方言中,是“爹”的意思,拜大就是拜干爹,是指小孩生下后,愛哭或長得不健康,或與生父生母的相屬不和,便給孩子找個“拜大”(干爹)或“拜娘”(干媽)。大體有三種方式:一種是滿月的那天把孩子抱出去,碰到的第一個男人為“拜大”。一種是找個生辰合庚的人。問愿不愿收拜兒子,如答應,送四色禮(四樣禮品),“拜大”給“拜兒子”送件衣服即成。以后逢中秋備禮登門看望,春節(jié)拜年。民國有“拜兒子為半個兒子”之俗,這種找法較為普遍。再一種,是拜山、石、碌碡、古樹等自然物為“拜大”,自然物象征長命百歲。拜后,每年春節(jié)給這些自然物送付對聯(lián),焚香蠟跪拜。
抓歲,也叫抓周。即孩子一周歲生日這天,家長在桌子上放些紙、筆、書、算盤、食品等物,讓孩子去抓。如小孩抓紙、筆預示將來喜讀書,抓取算盤,預示經(jīng)商等,意在預測孩子將來的志向。當然,這種較原始的做法,表達大人們的愿望確是真實的。
滿月,滿月也叫“初月”或“出月”。是日一般要備辦酒席,親朋好友家的女主人前來祝賀,賀禮多為三尺花布,四個蒸饃,有的提一罐雞蛋湯,曰“添奶”。這天,外婆可將孩子抱出去,碰見誰,誰必須給孩子錢或東西。此俗曰“創(chuàng)道”。有的地方還可在孩子出生四十天后辦酒席;也有的在六十天辦“對月”。當然,還有的孩子啊到一百天時辦酒席,叫“百歲”,即有期望還在將來長壽的意蘊。
誕辰,風俗仍保持著原始、古樸的意味,也沿襲著最初的民風。婦女懷孕期間忌看送葬,不參加婚禮,半夜不出屋。孩子生下后,要將胎衣(臍帶)埋掉,有的埋在十字路口或門坎底下,讓千人踏,萬人過,以祈孩子長得出息(健康活潑)。三日后,需給產(chǎn)婦娘家報平安,即“送吉”,因吉與雞同音,所以送一只雞,娘家可以雞知男女,男孩送公雞,女孩送母雞。婦女產(chǎn)后的頭一月要“坐月子”,親朋好友送一圓餅,中間有孔,曰:“空心饃饃”,同送一碟黃米;也有的地方一般由左鄰右舍的婦女蒸上花卷,地方不同也大小不等,同時也帶上其它的東西到產(chǎn)婦的屋里“看月娃”,當然,產(chǎn)婦在“坐月子”期間不下廚不干體力活,最起碼要到滿月為止。
山歌,山歌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作的在田間地頭消遣解悶的一種娛樂形式。禮縣山歌流行于大灘、洮坪等地區(qū),內(nèi)容以歌唱、表達男女愛情和日常生活為主。其歌詞和曲調(diào),既有古代氐羌民族的習俗特征,又類似河州“花兒”的味道。其唱腔悠揚起伏,高亢委婉,幽怨纏綿,直抒心意,對情感盡情發(fā)泄,于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譬如,男:大蕎葉葉桿桿紅,沒娘娃的短精神。女:有啥短的精神哩,沒娘娃的一層哩。男:上了坡坡下了山,照著我花兒院里站,照著窗子照著門,隔門照著我的人。問:你的人的啥記號,男:麻布衫子青系腰。男:三張鐮刀打一張,陜西壩里趕麥場,今年麥場也不強,給你來了扯衣裳。你的衣裳我不要,你的難過我知道,人家屋里都不要,黑了睡在古爺廟。男:古爺廟里鐘響哩,人不想是心想哩。女:天上下的毛毛雨,人人都說我連你。男:我連你就我連你,柴嘛草著背不起。
說春,“說春”是流行于禮縣龍林、太塘、大灘和西和石峽地區(qū)的一種原始說唱藝術(shù),這一習俗由來已久,在甘肅絕無僅有。據(jù)說,古代每年“立冬”之后,皇上將新一年的“節(jié)氣表”,通過較大規(guī)模的祭祀活動后,再傳給各州、府、縣,然后再由各路春官通過“說春”的形式分給各家各戶。過去春官外出說春要經(jīng)過有關部門的批準,所得收入也要納稅。相傳,在某一朝代,龍林一帶天旱無收,當?shù)厝罕婋y以飽腹,于是求告于縣官?h官將說春的差事專門給了這一帶的春官,要他們用說春所得以補天年。這樣代代相傳,說春習俗在龍林一帶就傳了下來。過去,說春有一套嚴格的組織紀律,每年冬至節(jié)前,要由大家選舉出“春官頭”主持召集本地區(qū)的春官開會,協(xié)商活動路線,一旦商定后,就不能越境到別的春官活動區(qū)域內(nèi)去。立冬后“春官”肩搭錢衩,手提響環(huán)棍,每二人一組,懷抱纏繞五色絲線的木雕“春!,揣一疊木刻印制的廿十四節(jié)氣表,走家串戶說唱,祝愿主人家吉祥、安康、發(fā)財,并給說唱過的人家贈送一張廿十四節(jié)氣表,接受主人家的賞錢和面粉,次年立春前春官都要返回。
禮縣的美食有:熱面皮,是將面粉制成的面皮和面筋蒸熟后,用鹽、辣椒、醋等調(diào)味料攪拌,再配以時令蔬菜即可食用的一道美食,口感鮮香、麻辣,面皮筋道。豬油餅,禮縣豬油餅是頗具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該餅酥脆、不油膩,食用方便。是當?shù)厝说脑绮汀?/p>
禮縣的大宗特產(chǎn)主要是大黃,禮縣大黃是中藥材優(yōu)良品種,因主產(chǎn)于該縣銓水鄉(xiāng),故又稱.“銓水大黃”、“銓黃”。禮縣大黃屬掌葉大黃,生產(chǎn)歷史始于漢代。禮縣大黃塊形大,質(zhì)地堅實,氣味清香,藥理性能好,品質(zhì)優(yōu)良,有效成份含量居中國之首。2005年,禮縣大黃獲得國家原產(chǎn)地地域保護認證和原產(chǎn)地標記認證。其他特產(chǎn)有花椒、核桃、當歸、羊肚菜、酒柿子等。
禮縣鹽官鎮(zhèn),古為甘肅四大名鎮(zhèn)之一。歷史悠久,據(jù)說在秦朝的時候就有了,其中的鹽井更是聞名,因此鹽官鎮(zhèn)又被稱為鹵城。鹽井生產(chǎn)始于周秦,歷代相承,營煮不輟。西漢時,是地設鹽官,專管鹽業(yè),因而官名易為地名。明清兩代為西和縣轄地。唐朝詩人杜甫入川途經(jīng)此地,曾留有“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官作既有程,煮鹽煙在川。汲井歲榾榾,出車日連連。自公斗三百,轉(zhuǎn)致斛六千。君子慎止足,小人苦喧闐。我何良嘆嗟,物理固自然!钡仍娋洹
文物古跡有鹽井祠,又被稱為鹽神廟。簡單樸素的三座院落、兩塑神像,卻是鹽官鎮(zhèn)重要的標志性建筑。從鹽井業(yè)歷史之久、鹽井對當?shù)佧}民的作用以及復雜的水鹽制作過程,可以看到其深刻的淵源;神圣的祭拜儀式和祭祀圈、信仰圈,又彰顯了鹽神廟及其廟會的信仰是生存技術(shù)層面的信仰,這種信仰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zhèn)鞒辛讼聛,實現(xiàn)了人、鹽、廟內(nèi)部調(diào)控的和諧相處狀態(tài)。建國后鹽神廟及相關信仰逐漸沒落了,如今,當?shù)匾呀?jīng)采取措施來保護這一千年的歷史遺產(chǎn)。
【秦國古都話禮縣的散文隨筆】相關文章:
詩人周樸《春日秦國懷古》賞析05-23
關于神奇古都底比斯的故事11-16
世界古代上下五千年《神奇古都底比斯》05-26
夢見散文隨筆01-03
愛情散文隨筆01-21
關于散文隨筆10-13
家鄉(xiāng)的散文隨筆700字08-04
月下的詩人經(jīng)典散文隨筆07-26
善待自己散文隨筆08-24
人生橋梁散文隨筆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