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超重散文
宇宙的黑洞讓太多的紫外線輻射地球,一個恐怖的名字聽來卻有點優(yōu)雅——溫室效應。這讓四季變得不再春夏秋冬,至少界限是模糊的。而2011年的深秋是名副其實的,往年的乍暖還寒一下子變得寒冷徹骨,這是一個2歲小生命的夭折,引發(fā)了這個陰霾天空下的一場連綿秋雨。
難道人們第一次看見生離死別?難道人們沒有看見過飛來橫禍?不是的!“小悅悅”的離去能牽動這個世界發(fā)出悲鳴,只因碾過小悅悅幼小身軀的車輪,實際上是在碾壓人們被一個日益物化的社會傷害了的內心,而被譴責的18位路人的冷漠,勾起了人們在這種無助困境中無人理睬的心酸。
于是,一場關于生命之重或社會冷暖的討論浮出水面,并迅速占領了道德的制高點。但是,在討論生命之重的時候,人們可能都暫時忘記了生命的負重,似乎都是從陶淵明的東籬下采菊回來。這樣的道德說教,最多是獻給小悅悅碩大的花圈上的`一朵黃色菊花,除了進一步點綴出秋意,難以成為迎春的臘梅。
今天,人們痛悼小悅悅,并不是一場渲染氣氛的公祭,而是人們觸景生情的沮喪。在一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里,生命都是在超重下艱難跋涉。即使是走的風生水起,無非是一場博弈后的賭場贏家。而這種充滿了投機、暗算的所謂競爭,輸贏都顯得疲憊不堪。這種結局下的妒忌和被妒忌,覬覦和被覬覦,早就成了人們的心理疾患。而更多的人連這個“賭場”也進不了,他們?yōu)榱松,為了溫飽,抑或為了所謂尊嚴,所謂身份,被驅趕或者自我鞭策地在這個已經(jīng)人滿為患的世界里掙扎。當小悅悅用過分短暫的生命畫出一個觸目驚心的句號,人們一下子悲從中來。這僅僅是對一顆幼小生命的痛惜么?也許更可能是人們對自己曾經(jīng)被傷害而被人視若無物的顧影自憐,是對這個冷漠社會的擔心和悲鳴。
扛起道德的大旗,自然就像占領了真理的制高點,理直而氣壯。而關于道德的呼喚,每每卻像老外婆舉著招魂幡為高燒著的孩子祈禱,實際上她也只是聽說這種方法有用,或者說暫時沒有其他辦法。但毫無聲息的等待,往往是要被人譴責的。所以,臨時壘一個道德的高地,然后站在上面搖旗吶喊,這聲勢也許可以用來“驅鬼”。
一個2歲小生命的夭折,何以引起輿論喧囂、舉國矚目?是人們對生命的敬畏,還是飛來橫禍是這個世界少之又少的“奇跡”?當“棄嬰”一詞還不斷見于新聞補白里的時候,車禍奪去一個幼小的生命,已實在算不得驚心動魄的事件。而人們在“小悅悅”事件中,終于找到了一個“借題發(fā)揮”的著陸點,18位路人的“視若無睹”,似乎讓人們第一次看到了什么叫“冷漠”。譴責這種“冷漠”的慷慨陳詞,又讓人覺得世界上只有這18個鐵石心腸的人,那么的清一色,是挑選出來的么?
這就有點吊詭的意味了,“小悅悅”的車禍時間、地點,應該是一個惡時辰、死亡谷,只有鬼神才能差遣這18個“冷血動物”路過此地,同時又攔住了許許多多熱血心腸的人,只因鬼神的疏忽,才讓一個拾荒老人蒙混過關。除了這種“迷信”的解讀方式,還有什么更唯物的想象——因為,除了這18個“冷血動物”,幾乎全世界都在憤怒譴責這18位路人的冷漠——那么,這個世界其實一點也不冷漠。
當這個世界變得越來越唯物,傳統(tǒng)的仁義道德或因果報應都被稱作“迷信”。而人們煞有介事地譴責18位路人,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又何嘗不是另一種“迷信”呢?人們祭奠“小悅悅”,無非是在祭奠遠離人間的道德和良心。有人說,做給死人看的東西實際上是做給活人看的,同樣,在葬禮上哭的最傷心的,不一定是死者最親近的人,或許是活的和死者一樣痛苦的人。生命的超重,超重的生命,無不疲憊麻木、弱不禁風,還有什么剩余的精力,去奢談關于熱情或冷漠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