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侶之間的愛情隨筆散文 推薦度:
- 抒情散文隨筆 推薦度:
- 清明散文 推薦度:
- 暑假隨筆 推薦度:
- 教育隨筆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灶膛歲月隨筆散文
在我童年的時候,灶膛是極具誘惑性的,因為它不但能燒出香噴噴的飯菜,還能烤制五花八門的美食:玉米、花生、白薯、黃豆……姥姥甚至把從貓嘴里奪過來的老鼠也剝了皮給我燒著吃。
最有感情的還是青玉米。
夏末秋初,玉米抽穗授粉后,粗壯的腰桿上,玉米皮上的“皺紋”便漸漸舒展開。潔白的玉米棒上,玉米粒從梢到根,列隊整齊。隨著收獲季節(jié)一天天臨近,干癟的玉米粒也越來越飽滿。這時,青玉米便成了山珍海味,煮著吃,烤著吃都別有風(fēng)味。我則更喜歡烤玉米。
玉米要選好,太嫩太老了都不香。姥姥從玉米胡子根部,把玉米皮撕開一個小口兒,就能露出鮮嫩的玉米粒,或白凈或金黃。用手指甲輕輕那么一掐,還有一股白漿冒出。擗下的玉米帶回家后,先剝?nèi)ネ饷娴木G皮,留下幾層薄薄的白皮,擇凈褐色的玉米胡子,然后放進灶膛的一邊,用灰埋起來。等做好飯,底火燒盡,就把玉米扒出來。這時,白色的外衣已經(jīng)破爛不堪。剝?nèi)ネ馄,一股香氣撲鼻而來。最后,找根筷子,從玉米根部的白心處插進去,用筷子把玉米挑起來,在火上烤。玉米略顯黑色時,外脆里嫩的烤玉米便新鮮出爐了。姥姥把插著筷子的烤玉米遞過來時,早已咽著口水的我,聞一聞那誘人的香氣,便狼吞虎咽地啃起來,落在玉米棒上的玉米仁也吃個一干二凈。那色香味俱全的烤玉米,讓我三十年后想起來,仍然回味無窮。
在那個年代,鍋臺是居家必備之物,灶膛當然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起初鍋臺一般是炕坯搭的,只有灶膛口處有幾塊磚。后來,全是磚結(jié)構(gòu),上面還要鋪上各式各樣的鍋臺面。那時的鍋臺面就是在坯上抹一層泥,泥上面再涂一層白灰,最后用墨汁刷成黑色,用抹子抹平。灶膛左邊有個風(fēng)箱,我們叫風(fēng)匣。顧名思義,它是一個長方形的箱子,兩端有活門,前面有木頭拉桿,里邊有活塞,可以來回拉動。風(fēng)箱左端有一個小管子,通向灶膛的風(fēng)道,推拉拉桿時,一側(cè)先通過外活門把風(fēng)吸入箱內(nèi),同時另一側(cè)外活門閉合,里邊活門打開,空氣通過管子進入風(fēng)道。拉動風(fēng)箱時,還會聽到“呼嗒呼嗒”的響聲。如果柴火不好燒,或者需要大火時,比如柴火濕了,碎了,填得不及時火要滅了等等,是非它不可的。當然,也可以根據(jù)火的大小需要,決定抽拉的快慢,感覺和腳踏琴的風(fēng)箱一個道理。鍋臺的右邊還有個小洞,就像個微型胡同,莊稼人叫它“灰洞子”,里面一般放著火棍,燒剩的柴火。那里也是貓狗、雞鴨等小動物的樂園。一是有了好吃的可以近水樓臺先得月,再者,那里不但有軟和的柴火,冬天時,旁邊還有“暖氣”。有時母雞千挑萬選后,也會把下蛋的地點選在那里。當然,也有賴著不走的時候。要是家里有貓狗或者小豬,它們就會有矛盾,甚至不惜一戰(zhàn)。有的小貓或者小狗會鉆灶膛,家人燒火前扒灰時才急匆匆奪路而逃,身上黑乎乎的。小豬餓了的'時候,會齊刷刷把頭伸進門檻,哼哼著要吃的,吃飽了躺在灶膛前,一動不動,像是死去的樣子。豬的睡眠質(zhì)量絕對是一流的,踢一腳才騰一下起來。
除了燒烤、做飯,燒炕也是灶膛的功能之一。那時條件不好,生爐子的很少,要想晚上睡得踏實,就得把炕燒好。一般炕頭最暖和,炕腳最涼,大人會把熱乎乎的炕頭讓給孩子或者老人住?坏臒岷碗娙熳硬灰粯樱菧睾投志玫。
別看灶膛里煙來火往,什么柴火都燒,烤黑了鍋底,燎黑了灶火門子,但鍋里飯菜的質(zhì)量很大程度上決定于灶膛,因此,燒火也是有學(xué)問的。灶膛里的灰不能太多,否則火燒不起來。柴火也有很多講究:麥秸、玉米皮、樹葉的火軟,易過,灰多,一點就著;玉米棒、木頭的火猛烈而持久,灰也少,但要用引火柴引著;玉米秸稈介于兩者之間,要是燒木頭或者玉米棒要用軟火引。是軟,是硬,先軟后硬,先硬后軟,還是軟硬交替;是急,是緩,先急后緩,先緩后急,這些竅門掌握好了還真得動一番腦筋。柴火放得靠前會燎灶火門子,一般烤玉米、花生、豆子之類用?亢筮叺臅r候都是為了燒炕,要把灶膛塞得滿滿的,用火棍盡力往后捅。炒菜要燒鍋底,而且火要硬,烙餅火要軟,同時用火棍子或捅,或支,或攪,或攤,使鍋受熱均勻,這樣烙餅才會外脆里嫩。不然,就會有的地方粘鍋上,有的地方卻冒了煙。要是火急了,就會外邊煳了,里邊生。燉肉火要硬,鍋貼火要溫,熬粥要先硬后軟,開鍋后,攪和了玉米面,就得小火,保持開鍋狀態(tài)即可。莊稼人往往把粥舀到盆子里后,還要順便攤一鍋烀餅,那就得用軟火慢慢烤,這樣做出的烀餅才會薄、脆、香。最好燒的是豬食,添上水,燒開,加些棒子面摻和著麩子放進去,馬勺一攪和,喂的時候兌上水稀釋一下,用馬勺舀進豬食桶,再舀到豬食槽子里面就完事大吉。
有時連陰天,家里門檻年久失修,從下面漏水,或者順著門縫潲雨,堂屋地面便濕漉漉的,柴火也不愛著,老是慪煙;有時遇到風(fēng)大會倒煙,煙火從灶火門子溜出來,嗆得人咳嗽、流淚。這時就要考驗?zāi)愕哪托粤恕?/p>
最需要耐性的是“一鍋鮮”,我覺得叫“一鍋掀”或者“一鍋出”似乎更合適,因為我看到的“一鍋鮮”實在并不鮮,不過是鍋蓋一掀起來,飯菜一起出鍋——一道樸實簡單的鄉(xiāng)土菜。一般是下邊熬菜,有時放上幾根粉條,上面貼餅子或者烙餅。常用的柴火是麥秸、玉米葉、樹葉。燒好了,叫“一鍋鮮”,燒不好,就是“一鍋爛”或者“一鍋煳”了。
媽媽一個人忙乎不過來,便時常要我燒火。媽媽炒了菜再烙餅或者貼餅子,她一邊上頭忙著,還得指揮我在下面燒火。我還是很難掌握好火候,不是火軟了,就是燒偏了。鍋不熱的地方,烙餅或者餅子就會出溜到菜里去。一切料理好,媽媽蓋上高粱稈編的鍋蓋,然后馬上接過燒火棍自己燒。這么做一半為了掌握火候,一半因為麥秸里面會有遺留下的麥穗。那時缺燒,也少吃。能一年四季都把灶膛和肚子填滿不是件容易的事。路邊樹葉亂飛,地里柴火無人問津,在當時是難以想象的。為了多些柴火,人們把麥子從地里連根拔起來,捆成捆拉到家里的場上,再用鍘刀把麥捆攔腰斬斷,麥穗一頭再用機器打。沒有鍘到的地方還是有的,人們燒火的時候就一根根揀出來,夠一把的時候,用麥秸從麥穗頭部繞幾圈,系好,攢著,攢多了就把麥粒搓出來。
灶膛前也折射出主人的習(xí)慣,比如衛(wèi)生還是邋遢。利落的人家,扒了灰馬上清理,灶坑前是干凈的。柴火燒完后或掃進灶膛,或整理進灰洞子里邊。吃完飯就把碗筷洗涮干凈,鍋和鍋蓋刷凈,蓋好鍋蓋,留著下次用。邋遢人家,灰不清理,柴火到處都是,鍋里面盆子碗筷在水里泡著,不到做飯前不刷。有的灶火門子壞了也不修,城門洞似的還用。這樣的人家,搞不好會失火,有句話就叫火燒邋遢。我一點點大了以后,幫父母做的家務(wù)活也越來越多,當然包括燒火。為了緩解燒火的寂寞,我愛在灶膛前坐在小板凳上,邊燒火邊聽匣子(收音機),特別喜歡聽歌曲。如今,各種風(fēng)格的歌曲層出不窮,卻大多是過眼煙云,倒是灶膛前那幾首樸實經(jīng)典的老歌,總也聽不夠。
暮色蒼茫。綠樹掩映下的村莊,又見裊裊炊煙升起。伴著一聲輕嘆,她無聲無息,隨風(fēng)而逝。
【灶膛歲月隨筆散文】相關(guān)文章:
歲月靜散文04-29
經(jīng)年歲月散文11-17
歲月長流散文欣賞11-19
嘆那無知歲月散文11-19
歲月六弦琴散文11-15
《煙雨歲月安好宜然》散文11-17
歲月舊曾諳的散文11-13
輕拈歲月,素心猶存散文11-04
真愛無言歲月無痕散文05-02
清幽歲月,淺淺行的散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