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竹柏之影品閑心之茗散文隨筆
前些日子從學;氐嚼霞,在姑姑那住了一晚,晚上和姑姑到附近的河濱廣場散了散步。我和姑姑隨意地攀談著,聽姑姑說這邊有一群六七十歲的老人家經(jīng)常在晚上聚在一起拉拉二胡、吹吹笛子、彈彈電子琴、唱唱歌什么的,不為賺錢,只為娛樂,樂己也樂人。聽姑姑敘述的語氣,我很明顯地感受到她對這群人以及他們的音樂的喜愛。閑聊間我不由得提起了興趣,想去現(xiàn)場一探究竟,正好那晚天氣還不錯,果不其然,在我表述了想法后姑姑欣然引路,路上還時不時地跟我說著他們的相關(guān)情況
這些人大部分是些退休教師,有些人以前還做過一些文藝宣傳建設(shè)之類的工作,他們彈唱的都是些七八十年代的歌,想來他們年輕的時候該是那種能歌善舞、文藝范兒十足的翩翩公子或靚麗佳人吧。還有些人是附近的居民,老人家的,吃完晚飯,在附近散個步,溜達著溜達著就到這來了,看到一群人又唱又跳的,好不熱鬧,于是湊過去看看,這一看起勁了,一個個都駐足觀看,其中也不乏一些躍躍欲試的因子,一回生二回熟,看的次數(shù)多了就開始加入其中了。據(jù)說他們還給自己的團隊起了個名字叫“唱響”(因為是用家鄉(xiāng)土話說的,這個名字我沒太聽清楚,也不確定是不是這個詞),逢年過節(jié)的全班人馬都會到齊,吹拉彈唱各顯神通,每個人的臉上都展露著喜樂的笑容,連吸進的空氣似乎都是軟軟甜甜的棉花糖一般。政府方面也是挺支持他們的活動,每年好像會提供一萬元的文藝宣傳補助,讓他們購買和維修設(shè)備之類的
姑姑還特意跟我提到一個吹笛子的人,他是個盲人,但是卻對那些曲目爛熟于心,基本上每次唱歌的人點歌后都是他起頭,然后其他吹笛的、拉二胡的、彈琴的聽到節(jié)奏后才跟著來。聽說他還是個算命先生,每天在街道前擺個攤位,生意不多勝在清閑自在。傍晚吃完飯,他的妻子就牽著他的手沿著附近的河流邊走走停停,他們披著夕陽的余暉,在河風的親吻下,穿行在人潮中,很容易讓人想到地老天荒,河流慢慢流淌,足跡慢慢遠去,動靜相合別有一種浪漫。還有一些人對某些曲子不是很熟,他們是帶著譜子來的,遇到不熟的部分就借著微弱的路燈光,看著譜子彈奏,昏暗的燈光把他們的影子拉得老長老長,連周邊的空氣似乎較之他處更加安靜,他們稍稍彎著身子,厚重的老花鏡架在鼻梁上,滄桑的眼睛里流露出的是清澈如星光般的溫情目光,偶爾將手放在嘴邊沾沾唾液來翻頁,那認真的勁頭讓我自愧弗若
那天晚上我還特意留意了下四周,基本上都是年紀比較大的人,我這個二十歲的人站在這里倒有些格格不入。他們歡聚一處,說說笑笑唱唱跳跳,別是一道風景。雖然唱的歌我都不怎么聽過,有些也就是勉強知道歌名,像《南泥灣》《北京的金山上》《啤酒加咖啡》等等,但是我知道他們是快樂的。他們唱歌的水平有高有低,歌聲中也帶著濃濃的地方口音,有些時候唱歌的和伴奏的會產(chǎn)生些小小的口角,無非是說誰誰誰起高了唱低了或者應該怎樣怎樣的這樣無傷大雅無損和氣的'小插曲。這些人的音樂沒有那些望月悲嘆、拈花淚流的惆悵情調(diào),他們的技藝也沒有達到爐火純青的高度,但是那晚我卻濕了眼眶。我沒有等到他們的自由彈唱結(jié)束就離開了,也許是不想看到散場時的冷清吧,盡管我知道明天他們還會在這里繼續(xù)他們的故事
那晚我思緒紛亂,過去的記憶、未來的思量交雜在一起。我想起蘇軾與張懷民承天寺望見竹柏影的閑適。我憶起幾年前父親跟我說等他老了的時候,他就在自家的院子里拉拉二胡、種種花草。我還記得高中時一個朋友笑著跟我說她爸打算退休后彈箏,養(yǎng)花,偶爾有些念頭就填些詞,再配個圖。那些時候我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應該是憧憬吧,要不然我怎么能夠記得這么深呢!再將思緒稍稍延展,料想今后的浮沉,或許今天在這碰了壁,明天在那摔一跤,熬到了后天依舊只見群山未謀大海,現(xiàn)實鐵青著臉,給我的努力判了個零分,那時的我是否還會留有一份閑心想著在月光下描摹竹柏的影子?再者若干年后經(jīng)歷了生活風吹雨打的洗禮后我也兩鬢染霜,那時我是否還會像他們一樣留有一份閑心,在時光的輕攏慢捻中細細品味生活的余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