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鄭成功的名句
鄭成功(1624—1662年),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明清之際收復臺灣的名將,偉大的民族英雄。弘光時監(jiān)生。隆武帝賜姓朱,號國姓爺。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鄭成功的名句,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鄭成功的名句
1、子嘗聞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
2、養(yǎng)心莫善寡欲,至樂無如讀書。
3、縞素臨江誓滅胡,雄獅十萬氣吞吳。試看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4、西山何其峻,嘎巖暨穹蒼。藤垂?jié)疽宗,竹密徑微涼。煙樹綠野秀,春風草路香。喬木倚高峰,流泉掛壁長。仰看仙岑碧,俯首菜花黃。濤聲怡我情,松風吹我裳。靜聞天籟發(fā),忽見林禽翔。夕陽在西嶺,白云渡石梁。嗽腭爭峽蟣,青翠更蒼茫。興盡方下山,歸鳥宿池傍。
鄭成功小時候的故事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既愛習武,又迷讀書?墒,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yǎng)成武將,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乘著一只官船,在五馬江上游覽。船內(nèi)吹簫彈琴,猜拳行令,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他坐在角落里,聚精會神地讀書。鄭芝龍看了,不便直說,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飛去。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說:“我出個對子,你對對看!
“請父親出上聯(lián)!编嵆晒μ痤^來。
“你看對面那只舢板,盡管漁民拼命搖櫓,可怎么也趕不上我們,所以我以為:‘兩舟并行,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lián)。”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lián),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guān),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 樊噲,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又利用諧音,完成這個對偶句,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聯(lián):“八音齊奏,笛清 難比簫和!
語音一落,滿座叫絕。原來這也是個雙關(guān)語,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簫和”暗指協(xié)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眾人的贊嘆聲中,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從此,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鄭成功一邊讀書,一邊習武,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
民族英雄鄭成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一生最大的功績就是收復臺灣,結(jié)束了荷蘭人在臺灣38年的殖民統(tǒng)治。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lǐng)土,但在1624年被荷蘭侵占了,臺灣同胞從此受盡了欺辱與掠奪,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1661年三月,鄭成功親自率領(lǐng)二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zhàn)船,浩浩蕩蕩從金門出發(fā)。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準備直取臺灣。這時候,有些將士聽說西洋人的大炮厲害,有點害怕。鄭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戰(zhàn)船排在前面,鼓勵將士說:“荷蘭人的紅毛火炮沒什么可怕,你們只要跟著我的船前進就是!
荷蘭侵略軍聽說鄭軍要X攻臺灣,十分驚慌。想方設(shè)法阻擋鄭成功的船隊登岸。
鄭成功利用海水漲潮的時機,駛進了鹿耳門,開始登上臺灣島。臺灣人民聽到鄭軍來到,成群結(jié)隊推著小車,提水端茶,興高采烈迎接親人。
侵略軍馬上調(diào)動一艘最大的軍艦,張牙舞爪地開了過來,阻止鄭軍的船只繼續(xù)登岸。鄭成功沉著鎮(zhèn)定,指揮他的六十艘戰(zhàn)船把敵艦圍住。鄭成功號令一下,六十多只戰(zhàn)船一齊發(fā)炮,把敵艦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燒,把海面照得通紅。敵艦漸漸沉沒下去,還有三艘荷蘭船一看形勢不妙,嚇得掉頭就逃。
荷蘭侵略軍遭到慘敗,龜縮在城里不敢應(yīng)戰(zhàn)。他們一面偷偷派人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鄭軍大營求和,悄悄地對鄭成功說“如果你肯退出臺灣,我們給你奉上十萬兩白銀!
鄭成功揚起眉毛,威嚴地說:“臺灣本來是我國的領(lǐng)土,我們收回這地方,是理所當然的事,你們?nèi)绻囍蛔,就把你們趕出去!”
鄭成功喝退荷蘭使者,派兵猛攻赤嵌。有個當?shù)厝私o鄭軍出了個主意,讓鄭成功切斷從城外高地流下來的水源,敵人就不戰(zhàn)自亂。鄭成功照這個辦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蘭人果然乖乖地投降了。
臺灣城的侵略軍企圖頑抗,等待救兵,而鄭成功決定包圍臺灣城。鄭軍把臺灣城整整圍困了7個多月,荷蘭守軍水盡糧絕,已無力應(yīng)戰(zhàn)。當鄭成功下令向臺灣城發(fā)起強攻時,荷蘭侵略軍走投無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灰溜溜地離開了臺灣。
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里收復了我國神圣領(lǐng)土臺灣,成為我國歷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鄭成功的勵志故事
鄭成功,明清之際收復臺灣之名將。福建南安人,鄭芝龍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歲歸國就學,塾師奇之,為他取名曰森,指為可造之材;十五歲后入太 學,為監(jiān)生;仰慕錢謙益,因執(zhí)贄為弟子;錢謙益甚重之,乃號其字曰大木,許其將為棟梁之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學解散,鄭森歸閩。
同年閏六月,皇裔朱聿鍵依鄭芝龍而建國福州,改元為隆武元年(1645年)。鄭芝龍即“命其子鄭森為隆武帝侍衛(wèi)”。當時,鄭芝龍的弟弟“鴻逵引其子肇基 見于王,王賜之姓。芝龍聞之,亦引森入見,王奇其貌,與語,大悅之,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當盡忠吾家,無相忘也’。賜國姓,名成功,命為御營中軍都 督,儀同附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稱之為國姓”。其時,“日本國王聞芝龍貴寵,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衛(wèi)門(鄭成功 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鎮(zhèn)安平城。成功還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誠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興明室為己任,乃徹夜寫作《恢 復大業(yè)治兵籌餉銳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閱覽”(臺灣“三軍大學”1972年編著《中國歷代戰(zhàn)爭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親征,經(jīng)延平府至建寧府(今福建建甌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寧府回駐延平。鄭成功“常與隆武帝談到國家的前途,軍事的利弊,說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頭痛哭”。此時,“隆武帝知 鄭氏不足以有為,決心出汀州入贛州與湖南為聲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龍不欲帝出,即率軍民數(shù)萬人遮道呼號以留之,隆武帝遂駐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見隆武 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樂,得毋以臣父有異志耶?臣受國厚恩,義無反顧,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間,“賜姓成功條陳:‘據(jù)險控扼,揀 將進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國’。隆武嘆息”;下旬,“吉安陷,鄭彩棄廣信(治今江西上饒)奔入關(guān)(今福建武夷山分水關(guān)),未幾撫州陷……報至行在,大震; 上削彩職,戴罪圖功”,“命鄭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鄭彩余眾,進守邵武西之分水嶺(光澤縣與其西江西撫州等地交界處即分水嶺共有九關(guān)十三隘。其中較著 名者為鐵關(guān)又稱鐵牛關(guān)、杉關(guān)、分水關(guān)、老關(guān)又稱山頭關(guān))以阻清軍”。
四月,“著國姓、輔臣速約各鎮(zhèn)鼓銳前進,鉛山告警,必行兼顧,以鞏崇關(guān)(即武夷山分水關(guān),又稱大安關(guān))”;“新?lián)嵊腊病⑸晨h山寇頭目一萬十三名……聽國姓節(jié)制”;“敕國姓成功兼顧大安關(guān),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騎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嶺駐軍兵嘩;守將鄭鴻逵,誤謂清兵至,棄軍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聞知大震,削奪鄭鴻逵之封爵。同時,隆武帝晉封鄭成功為“忠孝伯”,掛“招討大將軍”印,使移軍前往鎮(zhèn)守浦城仙霞嶺即正北大門。
當時,即將撤離延平的鄭芝龍,以清軍將要大舉入閩,于是遣心腹吏蔡輔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輔至仙霞嶺見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語,即厲聲責之曰:“敵師已迫而 糧不繼,空釜司饔,吾將奈何耶?速歸請?zhí)珟煟ㄖ钙涓膏嵵垼┘卑l(fā)餉濟軍,慎勿以封疆付一擲也!辈梯o噤不敢言;還報于芝龍,說:“假若我提及納款,我的頭 早已斷了。”鄭芝龍說:“癡兒不知天命,固執(zhí)乃爾;吾不發(fā)餉,彼豈能枵腹以戰(zhàn)乎?”無奈之余,鄭芝龍因上疏稱:“?茚蛑,三關(guān)餉取之臣,臣取之海,無海 則無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甭∥涫蛛吠炝粼疲骸跋壬赃t,朕與先生同行!敝惺狗铍返浇叄堅缫褣旆x延平了。當時,鄭芝龍間使密約款于 清,隨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guān)回安平的有鄭鴻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鄭彩等;隆武即位時有“守兵戰(zhàn)兵略計二十萬”,除敗降逃亡之外,估計鄭芝龍所撤走的應(yīng) 是戰(zhàn)兵,大約十萬。諸關(guān)、城邑之兵驟然減少,因此產(chǎn)生“空關(guān)”之感。而鄭成功屢次摧糧餉均不得,軍中乞食,逃散日眾,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鄭芝龍撤兵離延離關(guān)之后,閩北關(guān)防重新作了布置。當時江西基本上已經(jīng)失陷,浙南尚有監(jiān)國魯王;因此,以御史鄭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關(guān),而鄭成功則帶著些許戰(zhàn)兵,主要防御在光澤,甚或還兼督崇關(guān)。
七月,清兵已抵閩關(guān);八月初一,從景寧關(guān)(在浙南閩東之間)入閩東,郡縣望風降附;十三日,清貝勒羅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關(guān),遂克浦城、建寧(今福建建甌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鄭為虹、給事中黃大鵬、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兩、三日由延平取道順昌,準備由汀州遁江右(贛南)。此時,在光澤一帶的鄭成功,聞報,由光澤經(jīng)順昌而下延平,大約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見 已經(jīng)離延的隆武,入見隆武帝;隆武問之曰:“芝龍、鴻逵,朕將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測,陛下宜自為計。”與帝相持大哭。隆武 帝遂欲西入贛,成功辭君赴金門,欲聯(lián)絡(luò)豪杰同赴贛南尋隆武。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駐汀州。隨后遇害。
鄭成功辭別隆武之后,下延平,與入延的清兵猝遇,鄭成功“交鋒不利,率師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鄭成功告訴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劍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騎,公將安之?”王忠孝后來終老于臺灣。
鄭成功離延時,有一批閩北抗清義士追隨鄭成功前往閩南、臺灣。自其隨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進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時離開,大約在閩北逗留了八個月有余。
鄭成功離開閩北后,反對其父降清,樹起抗清旗幟,南征北戰(zhàn),威震清軍,史稱“明鄭”。離開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歲的鄭成功以廣東南澳為基地。所樹立的旗 幟上面寫著“明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另一面旗上寫著“背父救國”四個大字。隨即出兵,連破閩南沿海多處,改中左所(即今廈門市)為思明州,以為政 治、經(jīng)濟中心;自此時至永歷十二年(1658年)鄭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閩粵,其中,永歷十一年北伐攻克溫州、臺州,進入長江,威震清軍。當時, 在滇城的永歷帝,于永歷二年十月“封成功威遠侯。三年……七月,封成功為延平公”,永歷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湯航海至思明,晉成功為“延平郡 王”,給金。ā杜_灣通史》卷二)。但是,鄭成功因尚未打敗清軍,謝不受爵;收而藏之,終身不一用(《南明史略》與范咸《臺灣府志》)!ね跏莾H次于 親王一等的爵號,延平在歷史上尤其是明清時期是一個戰(zhàn)略要地。延平作為建制地名,最早出現(xiàn)在距今1620年的東晉太元四年(379年),這年改南平縣為延 平縣,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設(shè)延平軍,開始突顯其“銅延平”之軍事戰(zhàn)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劍路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為 1368年)改延平路為延平府,為閩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廢府設(shè)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區(qū)改南平市的同時,縣級南平 市改為延平區(qū),“延平”才又重登歷史舞臺。簡言之,延平斷續(xù)出現(xiàn)四次,存在約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來長達612年之久,建制級別最高,影 響也最大!@然,因為鄭成功初出茅廬展現(xiàn)才華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鄭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歷帝才封他為“延平”郡王;同時,因為鄭成功 抗清所經(jīng)歷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級別都不如“府”級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與建制級別有關(guān),因而封他為“延平”郡王。由此可見:鄭成 功的政治生涯和偉大功績乃至鄭成功的英名,都是從延平亦即閩北開始的。
鄭成功于永歷十三年再次北伐,戰(zhàn)敗后退回思明,便著手收復臺灣。當時臺灣為荷蘭殖民者所侵占。后經(jīng)過八、九個月的戰(zhàn)爭,于永歷十五年十二月(即1662年2月)迫使荷蘭總督揆一投降,使臺灣重回祖國懷抱?上,克臺后不到半年,這位年輕的民族英雄就病故了。
生平官爵
官位
宗人府宗正協(xié)理宗人府事
提督禁旅、儀同駙馬都尉
御營御武副中軍勛戚、總統(tǒng)御營軍務(wù)
招討大將軍
爵位
忠孝伯 - 受封于隆武二年三月(1647年)
威遠侯 - 受封于永歷二年十月(1648年)
漳國公 - 受封于永歷三年七月(1649年)
延平王 - 明昭宗于永歷八年八月(1654年)敕封鄭成功為延平王,鄭成功謙辭不受。九年四月(1655年)昭宗再次下詔并赍延平王冊印至廈門,鄭成功乃不再推辭受封為延平王。
潮王(辭未就) - 永歷十一年十一月(1657年)敕封為潮王,鄭成功謙以無功辭不敢受。
潮武王(追謚) - 永歷三十五年(1681年)四月鄭克塽追謚其祖父為潮武王。
家族成員
祖輩
高祖父:鄭榮(樂齋公);
曾祖父:鄭瑢(西庭公,另一說鄭王容);
祖父:鄭士表(另一說鄭紹祖),字毓程,號象廷,福建泉州府南安石井鄉(xiāng)人。
父母
父親:鄭芝龍,又名“一官”,號飛黃。為明末時期東南沿海武力海商集團之領(lǐng)導人,因從事海上貿(mào)易而致
富,并組織強大的武力做為后盾,為后來明鄭抗清實力的奠基人,后歸降清朝。
母親:田川氏(1601-1646)是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nèi)浦人,名不詳(平戶當?shù)貍髡f名“マツ”,羅馬拼音作“Matsu”,漢字或可作“松”);她生于田川家,后來母親改嫁給從中國福建泉州移民到平戶的華人鐵匠翁翊皇,她也成為翁翊皇的繼女,因而亦作“翁氏”、“翁太妃”。
妻妾
正室董氏,名“友姑” ,一作“酉姑”,福建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飏先侄女;鄭經(jīng)生母
另有側(cè)室莊、林、史、蔡、曾、蔡諸氏夫人
兄弟
田川七左衛(wèi)門,鄭芝龍實際上的次子,所以又稱為“田川次郎左衛(wèi)門”,七左衛(wèi)門一生未離開日本,二個兒子分別姓“鄭”及“福住”;
鄭渡(《清史稿》作“鄭世忠”),鄭芝龍次;
鄭恩(《清史稿》作“鄭世恩”),鄭芝龍三子,字恩慶;
鄭蔭(《清史稿》作“鄭世蔭”),鄭芝龍四子;
鄭襲(《清史稿》作“鄭世襲”),鄭芝龍五子,號葵庵;康熙年間投誠,欽命榮祿大夫頭等兼管內(nèi)閣大臣;
鄭世默(見于《清史稿》),鄭芝龍六子,后與父親一同就戮;
孫輩
鄭克臧,鄭經(jīng)長子,娶陳永華之女為妻;原為鄭氏王位第一繼承人,但遭到馮錫范等人殺害,年僅十六。
鄭克塽,鄭經(jīng)次子,幼名秦舍,字實弘,號晦堂,娶馮錫范之女為妻;繼承延平王、招討大將軍官爵,于1683年降清,受封海澄公,結(jié)束鄭氏王朝于臺灣二十一年的統(tǒng)治。
鄭克舉,鄭經(jīng)子;鄭克塽降清后面請康熙帝準其敘官。
后人
鄭成功的后人現(xiàn)今分布在日本、臺灣和福建南安市石井鎮(zhèn)。
臺灣知名魚類學家鄭守讓(原名鄭明能)是鄭成功第六子鄭寬的后代,為鄭成功九世孫。
詩人鄭愁予(原名鄭文韜)乃鄭成功第十五代裔孫。
鄭成功第十一代侄孫福住邦夫,是日本人。由此說明,也有不少鄭氏子孫現(xiàn)生活在日本。
早年生活
少年時期
天啟四年(1624年,日本寬永元年)七月十四,鄭成功出生于日本肥前國平戶島上的川內(nèi)浦千里濱。父親鄭芝龍為海商及海盜首領(lǐng),于中國東南沿海及日本、臺灣、呂宋附近海域擁有極大勢力。鄭成功六歲之前跟隨母親住在平戶,直到父親鄭芝龍受明廷招安任官之后,才被接回泉州府安平(原福建省晉江縣安平鎮(zhèn),現(xiàn)安海鎮(zhèn))居住讀書,該處現(xiàn)為安海成功小學校址。
崇禎十一年(1638年),鄭成功考中秀才,又經(jīng)考試成為南安縣二十位“廩膳生”之一。崇禎十四年(1641年),迎娶福建泉州惠安進士禮部侍郎董飏先侄女。
崇禎十七年(1644年),鄭成功進入南京國子監(jiān)深造,拜在江浙名儒錢謙益門下;錢謙益為了勉勵鄭成功乃替他起“大木”之別字。同年,闖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帝自縊于煤山,明朝滅亡;隨后明山海關(guān)總兵吳三桂引清軍入關(guān),擊敗李自成進駐北京城。明朝遺臣遂于南京擁立福王朱由嵩登基,翌年(1645年)改元“弘光”。
弘光元年(1645年)五月,清朝豫親王多鐸率軍南下,破揚州、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等人殉國,弘光帝被俘,遭到殺害,弘光政權(quán)滅亡。
隆武時期
弘光政權(quán)覆滅后,鄭芝龍、鄭鴻逵兄弟于福州擁戴唐王朱聿鍵稱帝,同年七月改元“隆武”。不久,魯王朱以海亦在紹興稱“監(jiān)國”,改年為“魯監(jiān)國元年”。隆武、魯監(jiān)國兩政權(quán)雖皆“矢志恢復”,卻彼此矛盾、沖突不斷,各行其是。
隆武政權(quán)成立后,鄭成功得隆武賞識,封忠孝伯、御營中軍都督,賜“國姓”朱、改名“成功”、儀同駙馬;鄭鴻逵之子鄭肇基,亦受賜國姓。于是,人們遂稱鄭成功為“國姓爺”,稱鄭肇基為“小國姓爺”(鄭肇基年紀較。。
隆武二年(清順治三年,1646年)起,鄭成功即開始領(lǐng)軍,多次奉命進出閩、贛與清軍作戰(zhàn),頗受隆武帝器重。然而真正握有軍政大權(quán)的鄭芝龍,卻無意全力抗清,甚至在清軍南下福建的時候,命令仙霞關(guān)守將施福(又名施天福,施瑯族叔)把軍隊撤回福州(隆武政權(quán)所在地)。此舉導致清軍攻入閩北時幾乎沒有遭受抵抗。
清朝大學士洪承疇為泉州武榮人,鄭芝龍同鄉(xiāng),在其承諾給予三省王爵的利誘下,鄭芝龍不顧?quán)嵆晒Α⑧嶘欏拥热说姆磳,決意帶著其他幾位兒子北上向清朝投降。鄭成功勸阻父親不成,只好帶著部分士兵出走金門。鄭芝龍本以為降清之后不但得保家業(yè),還能加官晉爵;不料清軍征閩主帥博洛背約,不但把鄭芝龍與諸子一同挾往燕京,更出兵攻打鄭家的故鄉(xiāng)閩南南安。鄭成功之母田川氏當時已從日本搬至南安定居,不幸碰上此次劫難,于戰(zhàn)亂中自縊身亡;鄭成功得知母親死后,更加堅定了抗清的決心。
同年八月,清軍攻克浦城、霞浦;隆武帝出奔江西,在汀州遭清軍俘虜,之后絕食不屈而亡。南明帝系旋由桂王朱由榔繼承,改元“永歷”。
起兵抗清
隆武政權(quán)滅亡后,鄭成功避走金門,然后開始于沿海各地招兵買馬、收編鄭芝龍舊部,更在南澳募集了數(shù)千兵力;同年十二月(1647年1月),鄭成功在小金門(金門縣烈?guī)Z鄉(xiāng)),以“忠孝伯招討大將軍罪臣國姓”之名誓師反清。
永歷元年(1647年)七月,鄭成功會同鄭彩部隊攻打海澄,失。话嗽,鄭成功又與鄭鴻逵部合圍泉州府城,清漳州副將王進率援軍至,鄭軍不敵敗退。
永歷二年(1648年),南明浙江巡撫盧若騰等人來歸,鄭成功蓄積實力后再次出擊,攻克同安縣。五月,鄭軍圍攻泉州;七月,清朝靖南將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福建提督趙國祚等轉(zhuǎn)而攻擊同安,鄭軍不敵,守將、軍民死傷無數(shù)。不久,清朝援軍抵達泉州,鄭成功乃解泉州之圍,愴然退回海上。
同年,清朝江西總兵金聲桓、王得仁于江西起兵反清,清朝廣東提督李成棟亦投向永歷政權(quán),使反清復明的聲勢一時大漲;只可惜各方反清勢力在彼此沒有默契、各自為政的情況下,大多淪為地方性的抗爭。不久后,清廷壓制了江西的金聲桓、王得仁勢力;廣東李成棟軍亦于次年(1649年)滅亡。
永歷三年(1649年,清順治六年),鄭成功改奉永歷年號為正朔;永歷帝即冊封其為“延平王”(郡王),從此亦有人稱成功為“鄭延平”。
潮州之役
是時,閩南地區(qū)呈現(xiàn)混亂的局面,除了明、清的官方部隊以外,到處都有土豪、山賊擁據(jù)城寨,相互爭并,并且就近向百姓課收錢糧,宛如軍閥;相較于這些地方勢力,鄭成功擁有較完善的軍備,但卻也因為軍隊太龐大,而領(lǐng)土太少,面臨籌集糧餉的重大問題。永歷三年(1649年)十月,鄭成功決定揮兵南下,除打擊閩南清軍外,也打算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一個多月下來,從清軍手上攻取漳浦、云霄等地,亦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十一月,鄭軍攻詔安不克,乃決定轉(zhuǎn)入粵東,經(jīng)分水關(guān)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至隔年五月之間,又第次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已于永歷二年(1648年)隨李成棟反清,但曾襲擊施瑯、鄭鴻逵等部,也曾拒絕鄭成功“聯(lián)軍”的要求,并在鄭軍攻打新墟寨時派兵與之為難,與鄭成功素有嫌隙。永歷四年(1650年)六月,鄭成功軍隊行抵潮州,便以郝尚久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入鄭軍之手。不久,清軍再次攻入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負氣降清,引清軍入潮州城以抗鄭軍。鄭軍圍困潮州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又面臨糧餉接濟問題,只得于八月解潮州圍退回閩南。
廈門失守
永歷四年(1650年),時鄭成功族叔(一說族兄)鄭彩、鄭聯(lián)的軍隊領(lǐng)有廈門。鄭成功退回閩南之后,為了拓展實力乃借口鄭聯(lián)在廈門橫征暴斂、使民不聊生;采取施瑯的獻策,用計圖取廈門。同年中秋,鄭成功趁著鄭彩離開廈門的時機,前往廈門拜訪鄭聯(lián),鄭聯(lián)大意并未設(shè)防,慘遭刺殺身亡。不久,鄭彩得知鄭聯(lián)的死訊,更加不敢與鄭成功作對,回到廈門便把兵權(quán)都交了出來;鄭成功自此接收了鄭彩、鄭聯(lián)大部分的部隊,并且實際取得廈門、金門作為根據(jù)地。
同年十一月,清平南、靖南二王率數(shù)萬鐵騎攻入廣州;鄭成功奉敕南下勤王,令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十二月,鄭成功抵廣東揭陽,與鄭鴻逵會師;兩人商討后,決定由鄭成功繼續(xù)率軍南下勤王,而鄭鴻逵則移師往廈門協(xié)防。同年,魯王在閣部曾櫻等人陪同下,來到廈門投靠鄭成功,被安置在金門。
永歷五年(1651年)正月,鄭成功抵南澳。二月二十五日,鄭軍艦隊于鹽州港附近遭遇風暴,鄭成功的主船險些解體、翻覆,幾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并丟失;據(jù)記載當時船上甚至連食物都無法準備,鄭成功本人也連餓兩餐。直到隔天下午風雨漸歇,鄭成功的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邊與艦隊會合。此乃鄭成功本人于海上遭遇最大的一次兇險,事后鄭成功也重賞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
同年三月,鄭軍抵達廣東大星所(今廣東惠東)。另一方面,清福建巡撫張學圣得知鄭成功的主力軍隊已經(jīng)前往廣東,廈門防務(wù)松散,似有可趁之機;乃命令馬得功、王邦俊等趁虛攻擊廈門。馬得功挾持身在南安的鄭芝豹,命其交出船艦渡載清軍往廈門,并且順利在海面上擊敗鄭軍。面對清軍來襲,負責廈門防務(wù)的鄭芝莞未戰(zhàn)先怯,只顧著把財物搬運至私人船上逃亡;使得清軍相當輕松就攻破廈門,并把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由于事出突然,董夫人與鄭成功長子鄭經(jīng)只來得及攜帶祖宗牌位避于海上逃過一劫。清軍僥幸偷襲得逞之后,卻沒打算留在廈門與鄭軍決戰(zhàn),于是滿載戰(zhàn)利品即返回內(nèi)陸。這時趕赴廈門支援的鄭鴻逵,正好于海面遭遇返航之馬得功部隊,把其圍困,卻被馬得功威脅把害其母、兄(鄭芝龍)性命,無奈之下只好放走馬得功。不久,鄭成功于廣東得知了廈門遭襲擊的訊息;原本他仍堅持繼續(xù)南下勤王,但終因上下將士思歸,哭聲遍聞,乃不得已班師回廈門。收復廈門后,鄭成功追究起責任,把怯戰(zhàn)以逃的叔父鄭芝莞斬首;而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則交出兵權(quán)、自請退隱東石鎮(zhèn)白沙,不再過問政事。
同年五月,鄭鴻逵麾下大將施瑯擅自處決鄭成功部將曾德,鄭成功以此為由欲誅施瑯全家。施瑯雖在友人幫助下逃脫,但父親、胞弟均被處死。從此,施瑯與鄭成功結(jié)下大仇,決定再度降清。
與清議和
清軍兩度大敗后,順治帝敕封鄭成功為“海澄公”,鄭成功不接受。八月,雙方與泉州府安平報恩寺內(nèi)議和,鄭軍得以休兵籌措糧餉,稍事整頓。十一月,順治帝再度敕封,并承諾給予一府(泉州府)之地安置兵將,鄭成功仍不接受。
永歷八年(1654年,清順治十一年),定西侯張名振見清軍已將軍力集中于福建,則江、浙等地防務(wù)勢必空虛;于是乃向鄭成功請師,率領(lǐng)百艘戰(zhàn)艦北上,圖取江南地區(qū)。張名振的北伐之師沿長江進攻,直達金山寺,威脅南京城;但因后援接濟不及,只得回師。二月,清廷再遣使與鄭成功,承諾給予興化、泉州、漳州、潮州四府地方;鄭成功以“兵馬繁多,非數(shù)省不足安插”為由,再拒絕之。八月,清又遣使往議;鄭成功的親弟鄭渡、鄭蔭也在使節(jié)之中。鄭成功稱“清朝沒有誠意”,并謂“我一日未受詔,父一日在朝榮耀”,又一次拒絕清朝提出的條件。
同年,南明西寧王李定國與鄭成功聯(lián)系,希望從東、西合力進攻廣東,則明朝勢力得以合流;若再沿長江北伐,攻贛、皖、蘇各省,則復興大業(yè)有望矣。鄭成功派林察、周瑞督軍西進,卻因故延誤了與李定國的約期;致使李定國孤軍奮戰(zhàn),雖克復肇慶,卻于廣州城外大敗而回。李定國本來對與鄭成功會師北伐,抱有很大期待,甚至促成李、鄭連姻來鞏固盟誼;但卻因鄭成功屢愆軍期而誤了大事,李定國對此相當失望。
同年十一月,清朝漳州協(xié)守劉國軒向鄭成功投降,引鄭軍進入漳州府城;漳州總鎮(zhèn)張世耀見大勢已去,與以下官員盡皆向鄭軍投降。十二月,鄭軍分兵進擊,拿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諸縣,軍隊進入興化地方。
設(shè)官改制
永歷九年(1655年),因為永歷帝和鄭成功勢力相隔遙遠,特準鄭成功設(shè)置六官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官方便施政,同時允許他委任官職,武官可達一品,文職可達六部主事。鄭成功每次拜封官員,都請寧靖王朱術(shù)桂等明朝宗室在旁觀禮,以示尊重體制。鄭成功同時把廈門(當時稱中左所)改名為思明州,并建造演武亭,以便親自督察官兵操練。
同年九月,清朝定遠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率三萬大軍入閩,會同駐閩清軍,準備進攻廈門。鄭成功決定放棄已占領(lǐng)的漳州、泉州兩府屬邑,并拆毀城墻讓清軍無所屯扎,借此鞏固金門、廈門的防御。與此同時,還派遣部將率領(lǐng)舟師兩路進擊,一北上浙江,一南下廣東,令清軍腹背受敵、難以兼顧頭尾。北上鄭軍連戰(zhàn)皆捷,攻入舟山;南下鄭軍雖一度攻取揭陽,卻遭到清援軍擊潰,死傷慘重。隔年四月,濟度調(diào)集各路水師進攻廈門,于圍頭海域遭鄭軍痛擊,清軍大敗而歸。鄭軍取得泉州戰(zhàn)役的勝利。永歷十年(1656年)十二月,鄭成功部隊又在閩東北取得護國嶺戰(zhàn)役的勝利。
南征舟師返回廈門,鄭成功議處敗戰(zhàn)之罪,原本要處死蘇茂、黃梧、杜輝,但是在眾將跪地求情之下,鄭成功決定把蘇茂一人斬首,黃、杜則戴罪圖贖。后鄭成功命黃梧鎮(zhèn)守海澄,還特別囑咐黃梧以戴罪之身應(yīng)力圖建功;但是黃梧知道鄭成功一向治軍嚴苛,害怕自己一旦再犯錯就會送命,于是便與副將蘇明商議,決定向清朝投降,獻出海澄縣城。海澄是鄭成功多年來投注了相當多人力、物力建造起來的堅固堡壘,黃梧的投降無疑給了鄭成功一大打擊。
起兵后的十多年,鄭成功的據(jù)地仍然只以金門、廈門等閩南沿海島嶼為主。但鄭成功完全控制了海權(quán),一方面深入內(nèi)陸廣設(shè)商業(yè)據(jù)點〈山五商〉,開辟貨源以和外國人貿(mào)易、走私來累積資金;一方面以此募兵(包含日本人、白人、黑人等外籍傭兵)及進口盔甲、銃炮、刀劍等武器來籌備軍力、軍備;又以內(nèi)陸的商業(yè)據(jù)點為基,發(fā)展反清復明的情報組織洪門。1950年廈門市把市區(qū)改名為思明區(qū),以紀念民族英雄鄭成功。
南京之役
永歷十二年(1658年,清順治十五年),鄭成功統(tǒng)率水陸軍十七萬與浙東張煌言會師,大舉北伐。大軍進入長江之前,于羊山海域遭遇颶風,損失非常慘重,只得暫且退回廈門。
次年(1659年),鄭成功再次率領(lǐng)大軍北伐,會同張煌言部隊順利進入長江,勢如破竹,接連攻克鎮(zhèn)江、瓜洲,接連取得定海關(guān)戰(zhàn)役、瓜州戰(zhàn)役、鎮(zhèn)江戰(zhàn)役的勝利,包圍南京,開始了江寧白土山之役。張煌言部亦收復蕪湖一帶十數(shù)府縣,一時江南震動。后因鄭成功中清軍緩兵之計,意外遭到清軍突襲,致使鄭軍大敗,損兵折將,包括甘輝、萬禮、林勝、陳魁、張英等大將皆死于是役。鄭成功兵敗后,試圖攻取崇明縣,做為再次進攻長江的陣地,卻久攻不克,只好全軍退回廈門。南京之戰(zhàn)可說是鄭成功生涯當中最輝煌及最重要的一役,卻是先盛后衰,以大敗收場,使鄭成功的反清大業(yè)受到致命挫折。
永歷十四年(1660年),鄭成功在福建海門港(今龍海東)殲滅清將達素所率水師四萬余人,取得廈門戰(zhàn)役的勝利,聲威復振。
【鄭成功的名句】相關(guān)文章:
鄭成功教學設(shè)計07-19
鄭成功生平簡介10-27
鄭成功是哪個朝代的08-16
鄭成功是哪個朝代01-02
鄭成功小時候的故事05-03
鄭成功小時候的名人故事09-14
鄭成功語文課文教學反思11-19
六年級語文教學反思《鄭成功》04-05
詩詞名句:千古名句大全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