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中國年的手抄報內容

    時間:2024-02-21 11:33:39 嘉璇 手抄報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年的手抄報內容

      中國年是中華文化的傳承,更是中國精神的發(fā)揚,是流淌的中國血液,也是飛揚的中國魂魄!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年的手抄報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目錄
    【1】中國年由來及傳說【5】春節(jié)菜譜推薦
    【2】中國年的習俗【6】中國年的習俗介紹
    【3】河南安陽春節(jié)習俗【7】中國年作文
    【4】中國年的禁忌【8】春節(jié)古詩


      中國年由來及傳說

      由來

      春節(jié)又稱年節(jié),萌芽于先秦時期,形成于漢武帝時代。年節(jié)習俗隨歲月的變遷,經歷了漫長而復雜的發(fā)展、變化、日臻豐滿的歷史過程。

      上古時期,人們的原始信仰是年節(jié)形成的重要因素。那時,人們相信神靈是萬事萬物的主宰,認為日月天地之神、動植物之神以及祖先的神靈左右著人們的生活和命運。于是,在自然節(jié)氣變化、農事活動等一些重要日子里,人們都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以表達對神靈的崇拜、敬重和敬畏;特別是在年終歲末,還要舉行慶祝豐收的祭祀活動,俗稱臘祭。臘祭之日,要給祖先和各路神靈陳獻祭品,以吹打奏樂、吟誦祝辭等方式感謝神靈保佑取得豐收,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然后,全家族的人飲酒歡聚,盡情狂歡。

      “年”在最初并不是時間概念,而是指農作物生長的周期,如“五谷大熟為有年”。我國在夏朝已開始用“年”來表達時間的含義。從夏朝開始,各朝各代使用的歷法不同,歲首的日期也因此變化,比如,夏朝歲首為正月,秦朝則以十月為歲首。歲首不固定,年節(jié)習俗就很難固定。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頒行《太初歷》,這是一部陰陽合歷的歷法!短鯕v》把正月規(guī)定為歲首,使一年的開始與二十四節(jié)氣的開端相對應。這樣的規(guī)定,非常有利于安排農事活動,所以,盡管后世各代對歷法多次進行修改,但始終沿用“正月為歲首”的規(guī)定!短鯕v》的頒行,使得年節(jié)習俗最終定型,代代相傳,并延續(xù)至今。

      但是,漢代時的春節(jié)并不是指正月的年節(jié),而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立春!傲⒋骸痹呛苤匾拿袼坠(jié)日,稱為立春節(jié)或春節(jié)。在立春節(jié),皇帝親率眾臣參加迎接春天來臨的儀式。民間也有許多活動,比如“打春”,“咬春”等等,現(xiàn)在民間仍廣泛流行的立春吃春餅,就是延續(xù)“咬春”的習俗。南北朝時,“春節(jié)”泛指整個春季。由于年節(jié)與立春節(jié)在同一時段,民間也愈來愈重視年節(jié),“立春節(jié)”迎春納福的主題自然而然地融入年節(jié),致使“立春節(jié)”漸漸消失,立春也就僅指節(jié)氣了。

      歷史上,春節(jié)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先秦時期稱“元日”、“上日”,漢朝稱“正日”,魏晉南北朝時期春節(jié)的名稱是“元辰”、“元正”,唐宋時期主要把“元日”稱為年節(jié)。另外,歷史上把“元旦”稱作春節(jié)的情況也很普遍。辛亥革命以后開始把“元旦”稱作公歷新年。

      清朝末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國使用的歷法被俗稱為農歷。農歷在中國實行了幾千年。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改用公歷紀元,從此,公歷1月1日稱“元旦”,農歷“元旦”則改稱“春節(jié)”。但是,傳統(tǒng)年節(jié)觀念根深蒂固,民間仍然過農歷新年,并以“過年”相稱。

      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于1949年9月27日作出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1949年12月23日,政務院會議又通過了《全國年節(jié)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其中分別規(guī)定了春節(jié)和元旦等法定假日的放假日期。春節(jié)作為農歷新年的名稱更廣泛地在全國使用,于是一年之中出現(xiàn)了兩個新年:公歷新年元旦和農歷新年春節(jié)。

      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觀念。歷經千百年的積淀,異彩紛呈的春節(jié)民俗,已形成底蘊深厚且獨具特色的春節(jié)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長,對親情、友情、和諧、美滿的渴求更加強烈,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和關注。要大力弘揚春節(jié)所凝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fā)達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fā)展壯大。

      春節(jié),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jié)日。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每到除夕出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人們利用煙花爆竹來驅趕“年”獸的傷害。

      春節(jié)是中國及一些亞洲民族一個古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因此春節(jié)的習俗也多種多樣。因為相傳年獸怕紅色,怕火光和怕響聲,所以人們便有了貼紅色紙類制品(貼紅春聯(lián)、紅窗花)、放鞭炮、敲鑼打鼓等習俗。

      現(xiàn)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辛亥革命后,為了區(qū)分農、陽兩節(jié),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

      傳說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他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就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這時,大家無暇關照他,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善蛴懤先诵Χ徽Z,只說如果婆婆能讓他在家里待一夜,他就能把“年”獸趕走。婆婆無奈,只好留下他,獨自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東頭老婆婆家的門上貼著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獸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院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xiāng)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并不叫做春節(jié)。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jié),指的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立春”。南北朝則把春節(jié)泛指為整個春季。據(jù)說,把農歷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jié),是辛亥革命后的事。由于那時要改用陽歷,為了區(qū)分農、陽兩節(jié),所以只好將農歷正月初一改名“春節(jié)”.

      有關年的來歷,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古時,有一個叫“年”的妖怪,經常騷亂百姓,殺人放火,無惡不做。百姓想了很多辦法都不能夠侵殺它。就在百姓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準備舉家外遷的時候,有一壯士出現(xiàn)了,他甘愿獻出自己的生命與“年”同歸于盡,以換得百姓的安居樂業(yè)。后來,壯士在“年”經常出沒的地方與“年”展開了一場生死搏斗。最后,“年”被殺死,壯士也不幸犧牲。人們?yōu)榱藨涯钸@位壯士,祝賀獲得新生,便在“年”被殺死的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盛大的慶;顒樱胰挤疟夼冢瑥堎N門神對聯(lián)以驅趕邪惡,并逐漸形成一種習慣,流傳下來,此后,人類便有了“過年”之說。

      年是春節(jié)的俗稱,說到春,自然就會想到夏、秋、冬,更會想到一年有24個節(jié)氣365天。那么,是誰將無序的世界變得有序,混沌的天地變得清晰?是帝堯。是帝堯最早站在科學研究的前列,步入愚暗的自然之中,去探求和追索規(guī)律,尋覓光明,洞察天地。

      《華夏上古志·五千年演義》記載:做了首領的堯,仁德像蒼天那樣廣大,無所不被;智慧像神靈那樣微妙,無所不知!瓐蜃屩睾屠鑼iT負責觀測天象,占卜天意。日久天長,重和黎居然成了兩位天文學家呢!他們還把所掌握的天文知識傳授給羲和、羲仲,讓更多的人懂得天象。堯任命了農官后稷之后,農耕日漸發(fā)達,他也越覺得播種、收獲,都須掌握四時,而是掌握四時必須懂得天象。于是,堯把羲和、羲仲等人召來,命羲和細心觀察天象,根據(jù)日月星辰的運行民政部來制定歷法,以便人們按時令從事生產。他命羲仲住到東方海濱,觀察記錄日出的方位與時間,以晝夜平分那天作為春分;命羲叔住到南方的明都,觀察太陽如何向南移動,以定夏至;命和種住到西方的昧谷,專門測定日落,以定秋分;命和叔住到北方的幽都,觀察太陽從南向北移動的方位,以定冬至。堯分派完之后,又說道:“我告訴你們,大概可以366日為一周期,剩下的天數(shù),用閏月的辦法去解決,這樣,春夏秋冬就好確定了。確定了四季,自然就能確定出年來了!

      翻閱《尚書·堯殿》可以看到:(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歷象日月星辰,警授民時。分命羲仲,……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據(jù)此可見,帝堯欽定農歷是無可爭議的。

      除夕

      除夕是指每年農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俺Α敝械摹俺弊质恰叭ィ灰;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祈福為中心。

      周、秦時期每年將盡的時候,皇宮里要舉行“大儺”的儀式,擊鼓驅逐疫癘之鬼,稱為“逐除”,后又稱除夕的前一天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為大除,即大年夜。

      門神是誰?門神和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和貼門神的由來門神是誰?門神和唐朝以后,除了神荼、郁壘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于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于門旁鎮(zhèn)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后,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jié),在我國人民心目中是農歷一年中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來臨,千家萬戶寫春聯(lián)、貼春聯(lián),是上千年來流傳下來的象征吉祥、表達人們向往美生活的民族風俗。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按照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先生的話說,“春聯(lián)是舉世罕有倫比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戰(zhàn)國時期,中原春節(jié)就戶懸“桃!,又稱“桃符”。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lián)》記載:“春聯(lián)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lián),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睆膫鹘y(tǒng)春聯(lián)“爆竹一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lián)與桃符的.關系。

      什么是桃符呢?據(jù)《淮南子》說,這種“桃符是用一寸寬、七八寸長的桃木做的。在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二神的名字,懸掛在門兩旁;蛘哌畫上這兩個神象——左神荼、右郁壘。古人是以桃符上書畫此二神來壓邪的。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到了公元七百多年的五代,蜀后主孟昶親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lián)。自孟昶題桃符以后,文人學士便群起效仿,把題春聯(lián)視為雅事,于是題春聯(lián)之風便逐漸流傳。

      但是,到時了宋代,“春聯(lián)”還是稱之為“桃符”的。聯(lián)語卻不限于題寫在桃符上,推用在楹柱上,后人名曰“楹聯(lián)”。宋代以后,宜春帖多用聯(lián)語,且把粉紅箋寫出。有些人集詩經古語,有的集唐宋詩句。相傳可考的,有王沂公皇帝閣立春聯(lián):“北陸凝陰盡,千門淑氣新。”這是春聯(lián)中掛人齒頰的。

      “桃符”真正稱之為“春聯(lián)”。那是明代的事。據(jù)明代文人陳云瞻記載,“春聯(lián)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lián)一副,帝微行出觀!敝煸安粌H親自微服出游,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lián)。帝王的提倡,使春聯(lián)日盛,終于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對聯(lián)雅稱「楹聯(lián)」,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xié)調,是一字一音的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梢哉f,對聯(lián)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對聯(lián)的種類約分為春聯(lián)、喜聯(lián)、壽聯(lián)、挽聯(lián)、裝飾聯(lián)、行業(yè)聯(lián)、交際聯(lián)和雜聯(lián)(包括諧趣聯(lián)....)等。

      對聯(lián)文字長短不一,短的僅一、兩個字;長的可達幾百字。對聯(lián)形式多樣,有正對、反對、流水對、聯(lián)球對、集句對等。但不管何類對聯(lián),使用何種形式,卻又必須具備以下特點:

      一、要字數(shù)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lián)字數(shù)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tǒng)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lián)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lián)末句尾字用平聲。

      三、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shù)量詞對數(shù)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lián)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張掛的對聯(lián),傳統(tǒng)作法還必須直寫豎貼,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顛倒。

      與對聯(lián)緊密相關的橫批,可以說是對聯(lián)的題目,也是對聯(lián)的中心。好的橫批在對聯(lián)中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相互補充的作用。(

      灶王爺?shù)膫髡f灶王爺是誰,如何送灶王爺上天?

      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說為門、井、戶、灶、中雷;或說是行、井、戶、灶、中雷)。祭灶時要設立神主,用豐盛的酒食作為祭品。要陳列鼎俎,設置籩豆,迎尸等等。帶有很明顯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跡。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后來又衍生出許多說法。中國道教興盛之后,曾借《經說》之論,將灶神說成是一位女性老母!肮苋俗≌。十二時辰,善知人間之事。每月朔旦,記人造諸善惡及其功德,錄其輕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書”。后來就發(fā)展成了既有灶君爺爺,又有灶君奶奶之說。在不同的地區(qū)里,灶君夫婦又由不同的人選來充當,同時伴隨著當?shù)亓餍械拿耖g傳說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歷來說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國封建社會里,諸教并存,神靈之數(shù)高達萬千之多,民間習慣一概敬之。可能是為了簡化統(tǒng)一,易記易行的緣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稟報一次的說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三日。這一天,也就成了傳統(tǒng)的祭灶節(jié)日。

      臘月里,最重要的節(jié)日,莫過于送灶王爺了。相傳,灶王爺為天上仙界的神仙,主管著人間的煙火與柴米油鹽。因此,每年臘月人們送灶王爺時,可謂是畢恭畢敬,生怕怠慢了灶王爺,同時亦希望灶王爺能上書天界神仙,來年給自家的爐灶增添柴米油鹽以及食祿口福。今天,我們就從民俗的角度來探討一番,臘月該如何送灶王爺。

      一、臘月的節(jié)氣

      “臘月”為農歷的十二月份,是一年之歲尾,正值寒凍。據(jù)《風俗通義》記載:“臘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報功也!迸D月為新舊交替的月份,因此就延伸出許多祭祀、打獵的活動,送灶王爺就是其中之一,因此臘月亦別名為“祭祀之月”。

      二、如何供奉灶王爺

      灶王爺為人間的爐灶之神,主管一家全年的食祿口福,因此最宜在廚房供奉灶王爺。祭灶的最佳地點為爐灶臺上方,或者爐灶旁邊,如果福主廚房有專門供奉灶王爺?shù)纳衽_亦可在神臺上擺放供品。其奉祀的供品大多為雞、豬、魚“三牲”、麥芽糖、水果、清茶、香等。在奉祀的同時,亦可說些吉利喜慶的話來增添來年的食祿口福。

      三、送灶王爺?shù)臅r間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供奉的習俗亦不相同。北方地區(qū)送灶王爺?shù)臅r間多在每年的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南方地區(qū)多在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而一些少數(shù)民族,亦會有其它的送灶王爺時間。

      返回目錄>>>

      中國年的習俗

      春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如貼春紅、守歲、吃團年飯、拜年、祭祖等。除夕這天,全家歡聚一堂,吃罷“團年飯”,長輩給孩子們派發(fā)“壓歲錢”,然后“守歲”,迎接新年到來。在農歷新年第一天,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恭祝新年大吉大利。從正月初一開始,人們會舉行舞獅、放爆竹、拜年等活動。在年節(jié)期間,親朋好友之間還要相互走訪拜年,以此來表達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愿。而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民間還有賞花燈、猜燈謎、鬧元宵等慶祝活動。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fā)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如買年貨、掃塵、貼對聯(lián)、吃年夜飯、守歲、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祈福攘災、游神、押舟、廟會、游鑼鼓、游標旗、上燈酒、賞花燈等。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jié)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文化底蘊。

      買年貨

      中國的年俗文化源遠流長,全國各地衍生出紛繁多樣的過年習俗,南北迥異,各成一派。但是,備年貨送年禮卻是幾乎全國上下的”過年必備”。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lián),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炮仗”一說。即在新年到來的第一天,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

      換桃符

      相傳在東海度朔山上有一棵大桃樹,樹干長度有三千里的距離,叉枝一直延伸向東北方的鬼門,鬼門下山洞里住的鬼怪每天都由此門]進出。樹下有兩位神將:神荼、郁壘把守。這兩位神將只要發(fā)現(xiàn)害人的惡,就用芒葦編成的'網子去捆住他們,并丟去喂一只老虎。周朝起,每逢年節(jié),百姓就用兩塊長六寸、寬三寸的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將的圖像或題上他們的名字,懸掛在大門或臥房門的兩側,以鎮(zhèn)邪驅鬼、祈福納祥,這就是桃符。而且古代人還會在自家的第二道門.上畫上那只專門吃鬼的老虎,旁邊還有一條芒葦繩,被人們用來鎮(zhèn)邪驅鬼、祈福納祥,現(xiàn)在的門神就是桃符演變成的產物。

      年夜飯

      除夕吃頓豐盛的晚餐,俗話叫做“年夜飯”,也有的地方叫做“團年飯”、“合家歡”、“分歲酒”、“守歲酒”、“辭歲酒”。

      貼春聯(lián)

      春聯(lián)也稱“門對”、“春貼”、“對聯(lián)”、“對子”,起源于桃符,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美好愿望。

      看春晚

      1983年,電視機開始普及。于是如何在年三十晚上能給過年的中國觀眾帶來快樂?春節(jié)晚會應運而生。

      拜年

      根據(jù)傳說,“拜年”就是大年初一一大早,人們相互道喜,慶賀未被“年”這種猛獸吃掉。

      逛廟會

      廟會是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民俗活動,常在寺廟節(jié)日,或以農歷規(guī)定的日期,于寺廟內或其附近舉行。

      春運

      上世紀70年代,春運以知青探親流為主;上世紀70年代末恢復高考后,學生流開始加入;上世紀80年代,大量民工外出,春運開始形成“三流疊加”的現(xiàn)象。

      祭灶

      人們相信,在中國民間諸神中,灶神會在歲末的某夜上天揭發(fā)人間的罪狀。為了祈福避兇,民間逐漸形成祭灶的習俗。

      掃塵

      民諺說: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北方叫掃房,南方叫撣塵。室內屋外,房間屋后,徹底進行打掃、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凈凈地迎新春。

      門畫

      據(jù)《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里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門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郁壘”神像,到宋代演變?yōu)槟景迥戤。后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xiàn)在的年畫了。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春聯(lián)

      是從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桃!毖葑兌鴣淼摹!痘茨献印飞险f,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著滅降福的咒語,一年一換。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過春節(jié)時心血來潮,令人將桃樹削片,他提筆在上面題寫了聯(lián)句:“新年納余慶,佳節(jié)號長春”。這就是中國最早的春聯(lián)了。至于春聯(lián)這一名稱的正式誕生,則在明朝。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時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須寫春聯(lián)一副,以綴新年”。以后,春聯(lián)得以推廣,沿襲至今過年時,各家各戶都要貼春聯(lián)。

      壓歲錢

      過年給孩子一些壓歲錢是中國的傳統(tǒng)民俗。壓歲錢飽含著長輩對晚輩的祈福求安。在中國,關于壓歲錢的來由,民間曾有一些流傳甚廣的故事,比如說古時候有一個身黑手白的妖精,名字叫“祟”,每年除夕出來禍害小孩。于是人們就點亮燈火通宵不睡,并把銅錢放在孩子枕邊以避邪,這就是“守祟”“壓祟”,后來也稱為“守歲”“壓歲”。但這些傳說于史無據(jù),不足為憑。壓歲錢的習俗真正始于何時眾說紛紜。

      古時文人雅士則流行互送拜年鉆。拜年鉆就是如今的賀年片,是由古代的名片演變而成。據(jù)清代趙翼考證,西漢時沒有紙,削竹木為刺,上書名姓,叫“名刺”。后來還用大紅絨線在織錦上繡字為“名片”。東漢后用紙代木,叫做“名紙”。六朝時簡稱為“名”,唐代叫“門狀”。宋代還別稱“手刺”、“門刺”。明清時曾叫做“寸褚”、“紅單”。

      守歲

      除夕守歲,有的地方(豫西)叫“熬年”,也是最重要的春節(jié)活動之一,守歲含有兩層意思: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叫“饋歲”;酒食相邀,叫“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叫“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叫“守歲”。這種習俗后來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直到今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全國多數(shù)地方守歲,女的包餃子、洗菜、準備大年初一的飯菜,或者準備全家的新衣服,男的打撲克牌、麻將,或者喝酒娛樂至天亮,或者一家人一起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節(jié)目。

      開門炮

      大宅門緩緩打開,穿紅著綠的孩子們簇擁著太公太婆走出來,“嘭”的一聲,開門炮沖天而起。大人們互相道賀新年,“鼠年大吉”的大紅剪紙前,提花燈、踢毽子、吃冰糖葫蘆的孩子展開笑臉。開門炮是歡度春節(jié)的第一個信號,這一習俗在農村尤甚,它表示這家主人在新年的第一天依舊保持著開門出工的勤勞習慣。

      吃湯團

      “吃了湯團,團團圓圓”,以白糖、豬油、芝麻粉做餡的豬油湯團是家家戶戶必備的,也是大年初一早餐必吃的。寧波有一首兒歌這樣唱道:“拜歲拜嘴巴,坐落瓜子茶,豬油湯團燙嘴巴!睖珗A是整個春節(jié)期間寧波人待客的主要點心。

      山西春節(jié)習俗生活中有節(jié)日,節(jié)目中有民俗;風俗使節(jié)日代代傳承,節(jié)日使生活五彩斑斕。舊時,太原地區(qū)月月有節(jié)日,而最隆重、最熱鬧,風情最濃厚的要數(shù)過年了。

      舊歷年的正月初一日,民間稱過年,為區(qū)別于公歷元旦,后來又稱過大年。舊日,臘八節(jié)過后,太原人就忙著準備過年了,氣氛一日濃似一日。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為大掃除之日,俗稱“胡打掃日”。從這天以后,年事準備工作達到高潮。過去太原有一段謠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趕做活,二十七去趕集,二十八糊貼扎,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日包餃子。”(貼扎,指各種對聯(lián)、年畫、窗花、門神等)天天有事做,日日有安排,一直忙到除夕下午,再將室外打掃一遍,即開始整點新衣帽,包餃子,準備迎神的香、燈等物品。

      除夕之夜,各家通宵不眠,俗稱“鏖歲’”。雞鳴之時,開始焚香、燃燈、擺供品、放花炮、接神、祀祖,然后合家互相拜年。兒童向長輩叩頭拜年,長輩則賜以壓歲錢,以取吉利。按照傳統(tǒng)習慣,太陽出來之前就要吃罷早餐。早飯之后,出門拜年,親者登堂,疏者投刺,途中相遇,作揖點頭,互道吉祥話語,無非“恭賀新禧”、“恭禧發(fā)財”、“一年如意”之類。

      商戶人家在過年期間對財神的祭祀最為虔誠。清末以前,每年三月十五和七月二十二為祭祀財神之日。民國以后僅在過年時于錢垛、錢柜或專設神位神龕致祭,焚香燃炮,供以雞、鴨、豬、羊。祭罷財神,方赴有買賣往來的各商戶家中拜年。

      舊日過年,時間拖得很長,一直持續(xù)到二十五日天倉節(jié)之后。初五日俗稱破五,民間俗言“破五不出門”,初六利出行,到初六商家舉行開市,居民方始探親。初七俗稱人日,俗言是日天晴氣朗則利人口繁衍。初八黃昏后祭星神,于院內點燈七盞,象征北斗七星,面北奠拜,以取一年順遂吉利。初十俗稱“十不動日”,相傳是日老鼠娶親。十三到十六為元宵佳節(jié),幾日之內,夜間燈火輝煌,社火秧歌,熱鬧非常,俗稱“燈節(jié)”。二十俗稱“小添倉”,二十五為“老添倉”,東西米市設立倉官神位,眾往致祭,燃放火花。過了天倉節(jié),新春期間的熱鬧方告結束。

      舞龍

      舞龍又稱“龍舞”“龍燈舞”“舞龍燈”等。龍是傳說中的神奇動物,能在天上呼風喚雨,也能為人間隆福消災。早在漢代就有舞龍祈雨的活動。當時四季祈雨,春舞青龍,夏舞赤龍或黃龍,秋舞白龍,冬舞黑龍。舞龍時,鑼鼓喧天,爆竹齊鳴,場面十分熱烈。每一個動作都有名號,諸如:“二龍戲珠”“二龍出水”“黃龍過江”“白龍出洞”“穿越龍橋”“打草驚蛇”“銀龍翻江”“金龍倒!薄昂5讚圃隆。如果兩隊舞龍相遇,一定大擺龍門陣,爭奪高下。有的地方,敗北者一方要為勝者一方奏鑼鼓、放鞭炮。云南、貴州的苗族,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舞龍,同時家家戶戶堂屋神桌上擺糯米糍粑和酒肉,點燃香紙蠟燭,敬奉“金角老龍”,含有歡慶豐年、祈求吉祥的意思。

      舞獅

      舞獅子活動在河南豫西一帶稱作耍獅子。耍獅子活動比較經典的動作有:獅子蹦上高桌、獅子過獨木橋、獅子翻跟頭。廣東海豐盛行春節(jié)“聽鼓手、看舞獅、聽唱曲”。舞獅主要有麒麟、獅、客仔獅、外江獅四種,唱區(qū)主要有西秦曲、白字曲、潮州曲等多種。鼓手就是嗩吶,也叫大笛或吹班。每班由二人吹大笛,一人打銅鈸,一人打小鼓。一般從除夕下午就開始到商鋪里去吹打,一直到初三、初四才停止。初一、初二最熱鬧。舞獅子的隊伍挨家挨戶舞弄,到了人家門前,說聲“恭喜”之后就開始吹奏起來,直到主人掏出紅包,帶隊的拿到紅包才離去,緊接著到下一家去舞獅。

      踩高蹺

      踩高蹺娛樂活動歷史悠久。表演者雙腳綁扎木制1~3尺高的蹺棍,扮演成各種滑稽人物表演古怪動作。踩高蹺,北京稱作高蹺或高蹺會,陜西、甘肅、河南等黃河流域稱作“扎高腳”。踩高蹺有文蹺、武蹺兩種活動之分。文蹺以邊走邊唱為主,夾雜有簡單的舞扭動作,武蹺則表演倒立、跳高桌、疊羅漢、劈叉等高難度動作。

      “破五”

      之所以稱“破五”,意為從此可以破除過年期間的禁忌。是日早起吃餃子、放鞭炮之習相沿不變。五里不同俗,十里改規(guī)矩,河南平頂山、許昌、南陽、寶豐一帶一般中午放鞭炮,不過破五不準吃面條或面稀飯,吃饅頭不準剩。

      偷燈頭兒

      正月十五豫南一帶,有“偷個燈頭兒,生個孫猴兒”的風俗,點燈盞時,鄰家子女可悄悄將燈油燃盡的“面燈”拿走,俗稱“偷燈盞”。有的地方自家所點燈盞,當晚不收,讓其盡油而燃,次日再加油點燃,稱“續(xù)燈”。一般至正月十七方“收燈”,“面燈”或“燈饃”要收起打發(fā)“要飯的”,稱“舍神果”。

      門神紙

      舊時初三日夜把年節(jié)時的松柏枝及節(jié)期所掛門神門箋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過完,又要開始營生。俗諺有“燒了門神紙,個人尋生理”。

      谷子生日

      民間以為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小年朝

      即天慶節(jié)。宋代宮廷節(jié)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jié),官員等休假五日。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貼“赤口”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認為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內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戌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另外有一張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兩天積下來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則,等于把家中的金銀財寶向外流一樣?傊,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fā)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返回目錄>>>

      河南安陽春節(jié)習俗

      辦年貨炸丸子——過年炸丸子在我腦海里記憶很深刻,還記得小時候每年過年前幾天我都很期盼這天可以快點到,因為可以在爐子邊等剛炸好的丸子。然后,吃著熱騰騰的丸子,那個感覺真是很幸福噢……

      油炸肉丸+酥肉,安陽人每家過年必備菜之一五香鹵豬舌接下來就是老爸最拿手的硬菜了:紅燒鯉魚,那叫一甜、辣、香壯士饑餐——腐鹵肉,別只看長相,這肥而不膩。涼拌酸辣包菜,讓人吃了滿口留香~雖然春節(jié)期間美味佳肴眾多,但是小伙伴們也要注意健康飲食哦!

      河南春節(jié)過年的食俗

      餃子

      除夕吃餃子,是北方人的習俗。在除夕吃餃子,有“更年交子”(來年交好運)之意。在河南人的年夜飯里,“餃子”絕對是重頭戲,沒有餃子的年夜飯是難以想象的。即使現(xiàn)在很多人年夜飯安排在餐廳、酒店,但在河南人的除夕團圓飯桌上,沒有哪一道菜可以蓋過餃子的風頭!將餃子從外圍一圈一圈地擺起,直到擺滿為止,民間俗稱為“圈福”。

      魚

      除了餃子外,魚,因“魚”和“余”諧音,有“吉慶有余”、“年年有余”的象征,也成了河南人除夕飯桌上的'第二主角。紅燒鯉魚是最常見的一種做法。

      河南燴面

      每一位河南人,都會有一種燴面情結。小編一位河南朋友,一聽到燴面,眼睛立馬亮了。

      胡辣湯

      在鍋中放入適量水加入高湯放入胡辣湯料、胡椒、辣椒等,大火讓其燒開;待鍋中水燒開后,放入羊肉、面筋。待羊肉、面筋熟后將適量面筋水倒入鍋中,燒至湯汁變稠時,放入粉條、蔥、精鹽、味精、醬油,文火熬制5分鐘即成;起鍋盛湯,依據(jù)個人口味放入適量香油、醋。

      扣碗酥肉

      將豬肉洗凈、切成筷子條,一寸長;雞蛋、粉芡、面粉、油一起制成小酥糊,把肉拌勻;鍋里倒入油,油熱6成,將拌好的肉條入鍋炸至顏色稍稍變黃撈出、重油一次;把炸好的肉放入碗內,加入八角、花椒、蔥、姜、味精、高湯、鹽、料酒、醬油。上鍋大火蒸90分鐘,如果等不及,可用高壓鍋,十幾分鐘就好了。

      返回目錄>>>

      中國年的禁忌

      早上非常忌諱催人起床

      春節(jié)期間,睡覺睡到自然醒。因為,在古人看來,如果春節(jié)催別人起床,那么就會表示:他一年都要別人催著才能做事!當然,如果別人在睡覺,你是不能過去拜年的,因為這會讓對方一年都在病床上。

      不許坐家中最高貴的座位

      我們這里講究過年祖宗要回家過年,最尊貴的座位留給他們,三十和初一要留著,很多家庭還會擺上貢品,專門讓祖宗享用,當然這種情況,家人都會避開那些座位了。

      忌諱倒污水垃圾掃地等

      這一點,重點是指大年初一不能做。在古人看來,污水、垃圾等,都可能蘊含家里的財氣,所以如果掃地或倒掉這些垃圾,就可能把家里財氣倒掉!當然,五天不做這些事不可能,所以盡量大年初一別做。

      冰箱米缸為空不吉

      我們在過年的整個期間,冰箱和米缸不可空空如也,需要隨時補滿,因為這兩樣物品與我們的衣食緊密相關,補滿這兩樣則象征家中來年必能衣食無憂,錢財滿滿。另外家中如果有壞掉的鍋碗瓢盆,建議可以一并換新,否則會影響到來年的財運,而且也容易破財。

      床不能亂動

      臥室的床是我們平時睡覺休息的地方,也是我們藏氣納財?shù)奈恢盟。如果擺放的不好或著隨意的移動,輕則會使我們睡不安穩(wěn),諸事不順,重的話還會影響到夫妻的`感情以及家人的健康。尤其是孕婦的床,是萬萬不可動的。因為胎兒在肚子里也是有感覺的,如果察覺到自己身邊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會很容易導致不安,從而發(fā)生胎動。

      返回目錄>>>

      春節(jié)菜譜推薦

      四喜福袋

      食材:方形油豆腐皮(即四方壽司豆皮)8個;豆腐1塊;香菇2只;胡蘿卜1條;紅蔥適量;韭菜適量。

      調料:白胡椒粉適量;香油適量;雞精適量;鹽適量。

      做法:

      1、韭菜切去頭梗部分,并取較長的葉片,放進熱水中稍微燙一下,使韭菜變軟即可,然后撈起來過冷水備用。

      2、將豆腐壓成泥狀,把紅蔥切成末,胡蘿卜切碎末,香菇泡軟后也切碎末備用。

      3、將切好的豆腐、紅蔥、胡蘿卜、香菇碎末加上白胡椒粉、香油、雞精及適量鹽,充分地混合攪拌均勻,備用。

      4、取一個方形油豆腐皮(或一個四方壽司豆皮)將餡料塞入(約五分滿即可)再用燙軟的韭菜綁起來。

      5、再將做好的福袋放入蒸鍋中,用大火蒸約6—10分鐘即可(可依福袋數(shù)量來斟酌蒸的時間)。

      小貼士:

      1、四方壽司豆皮在一般大型的超市都買得到。

      2、如果買不到壽司豆皮,可以攤雞蛋皮來取代四方壽司豆皮;只是在打蛋液時,要加入少許的生粉或芡粉,這樣可以使雞蛋皮較為有韌性,不容易破碎;也可以改用腐皮包餡,但烹煮方式得改以用油炸了。

      3、豆皮包內餡不能包的太滿,要留有一些余地可以讓湯汁水滲透

      4、可以用梅干菜梗,將它泡軟后用來綁福袋更方便容易,因為韭菜稍用力拉就會斷。

      5、餡料的配方及調料,可以依據(jù)個人的喜好來搭配。

      五彩豆腐羹

      主料:南豆腐1盒。

      輔料:干香菇3朵、胡蘿卜半根、蝦仁50克、豌豆30克。

      調料:色拉油2大勺、鹽1小勺、蔥少許、姜少許、料酒1茶匙、香油適量、淀粉半茶匙、胡椒粉適量。

      做法:

      1、把牛肉腌料(糖1湯匙、生抽2湯匙、麻油1湯匙、料酒1湯匙、生粉3茶匙)與免治牛肉攪拌均勻備用,把洋蔥切醬料如豆瓣醬代替,由于豆腐味淡,整個菜的`味道靠肉醬帶出,因此牛肉腌料及芡汁都可以稍微重手多放。

      2、在豆腐上劃幾刀,切成自己所需大小的豆腐塊,反扣在碟子上,進微波爐轉1分鐘。

      3、起油鍋爆香洋蔥碎,倒入牛肉大火快炒,待牛肉一轉色立刻勾芡。

      4、把做好的牛肉整個淋在豆腐上即可。

      小貼士:

      1、豆腐盡量選嫩豆腐或日本豆腐,口感更好;豆腐加熱會出水,從微波爐拿出來后可以把水倒掉,以免淋上肉醬后影響濃度。

      2、免治牛肉可用免治豬肉或者其他免治肉類代替。

      3、蒜蓉豆豉醬可用其他。

      返回目錄>>>

      中國年的習俗介紹

      除夕

      “四盤兩碗”曾是年夜飯的經典菜式。

      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地方文化研究所所長黎傳緒告訴記者,中國有句俗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除夕晚上的團年飯必須全家到齊,圍桌團聚,先放鞭炮,然后吃飯。團年飯是一年中最豐盛的一頓晚餐,舊時南昌地區(qū)的標準制式為“四盤兩碗”,寓意“六六大順”。

      “四盤”是指紅燒鯉魚、炒和菜、蹄花和小白菜心,“兩碗”是指雞湯和糊羹。其中,紅燒鯉魚當天是不吃的,寓意“年年有余”,此外,老南昌還相信,鯉魚能聽懂人話,它將把人們在飯桌上許下的心愿帶到“龍王”那里;炒和菜是南昌一道特色菜,用豆條、肉絲、筍絲、芹菜、大蒜、紅蘿卜絲、黃花、墨魚絲等菜和在一起炒熟做成,故名“和菜”,寓意“和氣生財”;蹄花完整烹制,取骨、打花包,里面放梅干菜;小白菜心清炒,象征“青青吉吉”;雞得用閹雞,整只烹制,用炭火慢慢炆熟;糊羹由薯粉、雞雜、肉丁、薺丁、花生丁、豆干丁等煮制而成。

      “四盤兩碗”是舊時南昌人家年夜飯的經典菜式,但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就菜品而言,“四盤兩碗”還有一些其他版本,比如紅燒魚、豆腐條燒雞、炒節(jié)節(jié)高、炒青菜、牛肉炒米粉、炒年糕;就數(shù)量而言,也有人家年夜飯吃十個菜,講究一點的甚至有十八個菜,這十八個菜中,炒青菜、炒年糕、紅燒全魚、炒米粉、和菜、八寶飯、糊羹是不可少的!昂悄喜奶厣朗常诖竽耆砩现辽僖霈F(xiàn)兩次,一次是在開始喝酒前,每個人先吃一碗糊羹暖暖胃,還有一次是在守歲時,全家老小也要吃一碗糊羹!崩鑲骶w說。

      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jù)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古人在一首《守歲》詩中寫道:"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zhèn)骷t向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珍惜年華是人之常情,故大詩人蘇軾寫下了《守歲》名句:"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由此可見除夕守歲的積極意義。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墒怯械牡胤,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以上便是傳說中除夕守歲的來歷。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普天下人都盼望著新年零點的到來。

      初一

      早上吃青菜煮年糕,寓意“青青吉吉”生活“年年高”

      大年初一的早餐,老南昌非常有講究。60多歲的市民朱先生告訴記者,以前大多數(shù)人家大年初一早上吃青菜煮年糕、青菜水泡飯以及面點,“一定要吃青菜、白豆干之類的菜,寓意‘青青吉吉’,生活‘年年高’”。有的老人初一不沾葷,表示一年的“素靜”。據(jù)介紹,春節(jié)吃年糕是南昌人的風俗之一。人們用優(yōu)質大米和糯米搭配磨漿瀝干水后,做成長條形狀蒸熟,這是過年必備的食物,寓意“年年高”。

      大年初二一早,全家吃蝦米、粉絲、蔬菜,連同吃剩下的菜一起和煮,叫做“金鉤銀絲掛元宵”。朱先生說,“金鉤銀絲掛元宵”名字很好聽,但其實它的主要“內容”就是年夜飯剩下的菜,雖然如此,在物質匱乏的年代一家老小也吃得津津有味。

      從大年初二開始,人們開始走親戚拜年,家家備有新年果盤,盤中裝有糖果、花生、瓜子、水果等,有的裝有橘子、荔干、桂圓,諧取“吉利”之意?畲祥T賀年的來客,要敬上有紅棗和青果的元寶茶。去親戚家拜年,一般都攜帶糕點禮品,表示“送財”,受拜的親戚,要燒湯煮面,每人一碗,每碗中配有三個秤砣蛋,還要擺臘盤、斟酒、盛飯招待客人?腿嘶丶視r,主人回贈糖果糕點,俗稱“換財”,意思就是大家都發(fā)財!案恻c是用厚毛紙外加一層白紙包裹,上面貼一片紅紙。這個禮包通常是不會打開的,就在親朋好友之間轉來轉去。以前我有一個調皮的鄰居,偷偷將禮包里面的`糕點吃掉,換上石頭和沙子,他們家大人也沒發(fā)現(xiàn)!敝煜壬χf。

      “上七大似年”,家家戶戶吃七寶糊羹

      南昌人拜年有一句俗語:“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女看娘!背醵@一天,新婚女婿攜妻初次上門,必須帶上兩條大鯉魚,“鯉”“禮”同音,“魚”“余”同音,意為尊重和祝福。還要帶上蹄花,表示經常孝敬岳父岳母,帶上高檔的水果點心,表示新婚女婿的富有和敬意。岳父母見女婿進門后,先是煮三個秤砣蛋一碗面,然后殺雞、殺鴨做酒款待。

      大年初五上午,商店開張營業(yè),以迎“利市”。這一天乞討者很活躍,拿著面粉捏制成的金色或銀色的元寶,向商家乞討,一些老板極為歡迎,樂于施給,并燃放爆竹迎送。下午吃“財神酒”,店主和伙計可以毫無拘束地痛飲一番,互祝新的一年中,“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

      正月初七,南昌人叫“上七”,有“上七大似年”之說。市民楊奶奶告訴記者,南昌人非常重視這一天,家家戶戶燃放鞭炮,做豐盛的酒宴招待親朋。在農村地區(qū),人們白天舞獅子,晚上舞龍燈,其熱鬧程度不亞于大年三十。“初七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香噴噴的七寶糊羹。每年正月初七,我們家都要做糊羹,據(jù)說這是南昌人的習俗。七寶糊羹是用七種帶葉子的蔬菜做成的,吃了它來年老人會身體健康,孩子會聰明懂事!睏钅棠陶f。

      “元宵之宵,不吃就餿”

      正月十五是新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俗稱元宵節(jié),是春節(jié)最后一個高潮。黎傳緒說,舊時南昌人過元宵節(ji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吃元宵湯圓,預示一年家庭團團圓圓、生活美滿。

      老南昌章爺爺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家都是自己制作元宵:“自己磨糯米粉,自己動手做。一般不包餡,煮熟時撒上一點糖,或者用蔬菜、肉湯煮著吃,味道非常鮮美!闭聽敔斦f,他小時候最盼過元宵節(jié),一大家子人坐在一起制作元宵,家長里短,有說有笑。等到熱滾滾的元宵端上桌,孩子們一個個饞得流口水,大人便會端起碗喂他們吃,一邊喂,一邊說:“慢點,慢點,別燙著!”除了自制元宵,人們也會去商店購買成品元宵,以前是散裝論斤稱的,后來出現(xiàn)了包裝精美的速凍元宵。南昌人比較愛吃芝麻和白糖餡的,酒糟湯圓的銷售量也非常大。

      吃完元宵湯圓后,人們就上街觀看彩燈表演。舊時南昌燈市花燈品種繁多,有彩色玻璃、白玉、瓷器、彩紙、絹絲、綢緞制作的各式彩燈,放燈時,還要配以舞龍、舞獅、舞蚌殼等表演。各種表演隊伍走上街頭,從洗馬池、瓦子角到萬壽宮一帶,人山人海,水泄不通,到處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赐隉艋氐郊遥恍┤思矣謺笤,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吃宵夜。南昌有一句俗話:“元宵之宵,不吃就餿”,意思就是元宵是春節(jié)最后一個節(jié)日,標志著春節(jié)的結束,節(jié)日里準備的食品都應該吃光,否則就會壞掉。“過了元宵罷了燈”,元宵鬧完后,南昌人的年事活動也就基本結束了。

      返回目錄>>>

      中國年作文

      中國年作文 1

      過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除夕這天是全年最熱鬧的一天了。

      除夕的早上,家家都早起迎來新一年的早晨。家家都趕做年菜,這年菜有很多講究,比如,做一條魚,意思是“年年有余”;蒸一鍋飯叫“隔年飯”,意思是一年都有飯吃。還有很多這樣的“講究菜”。大年早上的菜由爺爺定,爺爺定的是火鍋。爺爺認為吃火鍋代表著這一年紅紅火火。吃飯時家家都要放鞭炮,我家也不例外。放鞭炮的意思是崩走這一年的晦氣,除舊迎新。

      吃過飯還要貼對聯(lián),我家用大米和面拌成的東西來粘,大人們叫它“面糊”。因為面糊看起來像米粥,所以我叫它“糊涂”。我把“糊涂”往對聯(lián)上抹些,爸爸把對聯(lián)貼在門上,這給過年又增添了一點年味。吃過了午飯,現(xiàn)在得為除夕夜做準備了——包餃子。香噴噴的餃子皮薄肉厚,很香。包完了餃子又該為守歲做準備——睡覺,F(xiàn)在開始睡,一直睡到天黑才起來。到了除夕夜,新年的最高潮到了。爸爸下了一大鍋餃子,我們全家都等著餃子熟。幾分鐘后,餃子熟了。我家放了最長的一串鞭炮,現(xiàn)在隆重的時候到了——吃餃子。吃過了餃子,家人一起看電視,聊天,喝大瓶飲料,真是放松到了極點!

      過年它代表著新的一年開始了,希望人們在這一年中有個好兆頭。

      中國年作文 2

      作為一個中國人,傳統(tǒng)節(jié)日當然深受人們的喜愛。在眾多的節(jié)日中,我最喜愛的就是春節(jié)了。在春節(jié)里,不僅可以拿到許多的紅包,還會發(fā)生許多趣事。

      貼春聯(lián)是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tǒng)習俗。記得七歲的那一年,大年三十到了,到處傳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挨家挨戶也都開始貼春聯(lián)了。我從來沒有貼過春聯(lián),便有些坐不住了,對正在包餃子的爸爸說:“爸爸,別人都開始貼春聯(lián)了,我們也開始吧!”爸爸說:“現(xiàn)在不行,我還得包餃子吃呢,待會的吧。”我靈機一動說:“爸,貼春聯(lián)我也會,不如讓我來吧!”爸爸諷刺道:“就你還會貼春聯(lián)?萬一貼錯了就揭壞了,沒有太多春聯(lián),你還是算了吧!蹦棠搪牭胶,對爸爸說:“讓她貼吧,也沒什么太難的,只要不貼歪了就行了!蔽尹c了點頭,便高興的去拿春聯(lián)了。

      拿了春聯(lián),把所有的都攤在桌上,在背面刷上已經燒好的漿糊。已經跟爸爸學了兩年了,還能模仿的出來。刷好后,我原以為只要把兩句話貼在門邊,把橫批貼在上邊就行了,所有沒考慮很多,就開始行動了。

      我先貼的是大門,然后貼了東邊屋和廚房的,最后又在院子里貼了一些吉利帖兒,有“萬事如意”,“出門見喜”等。動作很麻利,沒多久我就全搞定了。之后我沖著爸爸頗為驕傲的喊道:“爸,搞定啦,你快出來看看我貼的怎么樣?”爸爸一邊起身往外走,一邊夸我說:“這么快貼好了,你真厲害!”可他一看到我貼的春聯(lián),不禁哈哈大笑起來。等他看了一遍后,才搖著頭說:“悅悅啊,你怎么貼的啊?全給貼錯了!”我一臉不解的說道:“貼錯了?不可能吧?”

      這時,爸爸說:“你應該根據(jù)它的意思貼在它該貼的地方。必然雞窩鴨窩上應該貼‘雞鴨成群’你看你,卻貼上了‘出門見喜’。這雞出了門會見到什么喜啊?更可氣的是,門口應該貼‘開門大吉’,你卻貼上了‘雞鴨成群’,你這不是把一家全都當成雞鴨了嗎?”

      聽了爸爸的講解,我忍不住笑了出來,大家也都開懷大笑。

      春節(jié)帶來了快樂,我愛春節(jié)!

      中國年作文 3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贝汗(jié)是我國最隆重的節(jié)日。這一天中國人都會興高采烈的慶祝這個節(jié)日。春節(jié)開始應該是在一年中的臘月二十幾吧,臘月二十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開始準備年貨,準備過年了。

      臘月三十那一天,晚上八點鐘,一家人都會圍在電視機旁收看新年“文藝大餐”,共享快樂。電視里笑聲不斷,節(jié)目精彩萬分,歌舞、小品、雜技一個比一個吸引人。這時家里開始準備包餃子了,姥姥拿了一些東西:有糖、豆腐、硬幣、大棗、杏仁等等。我問姥姥:“拿這些東西做什么?”姥姥說:“老祖宗留下的習俗,這些東西都象征著吉祥、美好。”時間過得真快,我們一邊看電視節(jié)目一邊就把餃子包好了。外面偶爾傳來了噼里啪啦的聲音,天空上時不時的出現(xiàn)了“孔雀開屏”的景象,有的是綠色,有的是紅色,還有的是五彩繽紛的。姥姥對我說:“你和哥哥下樓放鞭炮吧!”

      我高興地跳起來喊了一聲“耶”就沖了出去。放完鞭炮,我們剛一進門餃子已經煮好了,大家都坐在餐桌上等我們呢,爸爸夾了一個餃子放到嘴里,“咔嚓”一聲,一個五角硬幣從爸爸的.嘴里出來了,我很不甘心地吃了一個又一個餃子,哎喲!咯牙了!一枚一元硬幣被我吃到了,我吃得越來越起勁兒,心想:一定要把餃子里包的東西都吃到,哥哥吃到了豆腐,媽媽吃到了大棗,小姨夫吃到了杏仁,弟弟吃到了糖,以我們家鄉(xiāng)的風俗習慣,吃到錢的就有錢,吃到糖的就嘴甜,吃到杏仁的就幸運,吃到豆腐的就有福氣,家里人吃的熱火朝天,特別開心。咚——咚——十二點的鐘聲敲響了,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我連忙給長輩們磕頭拜年,祝他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過年的糖吃在每個人的嘴里,也甜到了大家的心里,我們的生活不是比這糖還要甜嗎?

      中國年作文 4

      傳統(tǒng)的春節(jié)開始于農歷正月初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jié)慶佳日,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

      在過年時,人們要舉行各種各樣的儀式:燃鞭炮、貼春聯(lián)、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貼福字、掃房等。

      雖然我在佛山讀書,但是我每年過春節(jié)都是在廉江過。廉江是一座美麗、繁華的城市,每當過春節(jié)的時候,就更能展現(xiàn)出它那五彩繽紛的身影。

      大街上,人群像潮水一樣涌動,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小孩子的臉笑得像紅彤彤的`大蘋果,叔叔阿姨的臉笑成了一朵朵鮮花,爺爺奶奶的眼睛瞇成了彎彎的月亮。商場里,人們都在忙著搶購年貨:有的買服裝,有的買食品,有的買賀禮,有的買鞭炮,還有的買對聯(lián)、福字……

      在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貼著“福”字,只不過這“!弊侄嫉惯^來貼了,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是人們?yōu)榱擞懸粋好“口彩”,來來往往的行人看見了,都會情不自禁地念叨著:“福倒了。”由于“倒”與“到”是諧音,所以聽上去就是“福到了!背速N“福”字,人們還有帖春聯(lián)的習俗。每逢春節(jié),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春聯(lián)貼于門上,這樣不僅可以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還可以辟邪。

      新年的夜晚比平常更加美麗,大樹身上穿著用彩燈做的“衣裳”,就像一位位少女穿上了美麗的彩裙,房子上、橋上都掛滿了彩燈,把城市打扮得更加美麗。街心花園里,住著許多用彩燈做的小動物,它們個個眉開眼笑,好像在為人們祝福。許多人在這里留影,希望把這美麗的景色永久保存。

      年三十深夜十二點的鐘聲敲響了,這預示著新的一年來到了。人們紛紛走出家門,點燃煙花爆竹,美麗的煙花在空中炸開了,像一朵朵五彩繽紛的鮮花在空中綻放,那劈劈啪啪的鞭炮聲像是在給人們祝福新年萬事如意。

      中國年作文 5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有很多,但我要講的是過新年。過新年的習俗有:放鞭炮、貼春聯(lián)這兩個習俗,那這習俗和又是怎么來的'呢?如果你想知道,就和我一起來聽聽這個故事吧!

      傳說在以前,有一個小山村,每次過年都會遭到一只叫年的怪獸的攻擊,年還會殺死人和動物,還會搶走村里人的食物,這讓村里的村民們都很苦惱。有一次,一個村民遇到了一個仙人,仙人告訴他:“年怕噼里啪啦的聲音!”話剛說完,這位仙人就消失了。這個村民馬上把這個消息告訴了大家,大家知道后,就準備了很多竹子,準備下次過年時好用火燒竹子嚇走年。

      過年了,年又來了,村民們趕忙拿出竹子用火燒,噼噼啪啪到處是火燒竹子的`聲音,年聽到這種聲音后,連滾帶爬地逃走了......

      從此,便有了過年放爆竹這一習俗。聽完這個故事,你一定非常想放爆竹吧!我先給你講講我是怎么放的吧!

      過年那天,我看見小伙伴們都在放爆竹,心里很不服氣,便要媽媽給我買了幾個爆竹,然后,我便開開心心地去放爆竹了!放爆竹首先要把爆竹放在地上,然后用打火機點燃,然后趕快往后退,你就會聽到“啪”的一聲,爆竹飛上了天空,然后像花一樣綻開,漂亮極了!我回到家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看我開心的像小鳥一樣快活,自己也忍不住笑了......

      中國年作文 6

      春節(jié)是我們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每個單位都放假了,當然除了我們的守護者。今年我過的春節(jié)真是喜憂半參!

      在看春節(jié)晚會時就我和姥姥把手機真正的放下,一起看了春節(jié)晚會。瞧瞧!三舅舅正在拿著手機下圍棋,二媽和二爸拿著手機斗地主,媽媽拿著手機打王者榮耀,爸爸看電子書,剩下的就不說了說了都是氣。

      春節(jié)晚會上有一首﹤明年我一定回家過年﹥這首歌唱完后,臺上忽然走上來了100多人。聽完介紹后,我才知道他們每個人在不同的崗位上站崗,因為特殊的職位而不能回家過年,所以他們的心理愿望是‘明年我一定回家過年’

      所謂入鄉(xiāng)隨俗,大年三十。告訴我們要去祭拜祖先,我們要燒紙錢,放炮仗。在在挨著磕三個頭,前兩個的墳我不知道是誰,但第三個沒人比我更清楚了。那是我的姥爺在去年過年時去世了。

      在初三的晚上姨夫沒有來。來送祖先的鞭炮便由我來放我十分激動,因為炮鞭炮我三年級就會放了,而且我也不害怕。所以姥姥讓我來放。以前送祖先是姥爺放,姥爺走了本應該由姨夫,但姨夫在他們家過年了。所以這個重擔就交給了我。

      初四上午我們炸了花饃饃和麻花,炸的過程中爸爸把沒有上色的麻花就撈了出來,雖然熟了,但他們定西必須得有上色,要不然就會讓人嚼口舌。

      今年的新年就沒有去年那么熱鬧了,因為姥爺走了,基本上都在哭,就只有那么幾件高興的事情,到最后還有寒假作業(yè),真是讓我把所有開心事都忘了。

      返回目錄>>>

      春節(jié)古詩

      人日思歸

      [南北朝]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除夜作

      [唐]高 適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

      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

      除夜雪

      [宋] 陸 游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除 夜

      [宋]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元 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客中除夕

      [明]袁 凱

      今夕為何夕,他鄉(xiāng)說故鄉(xiāng)。

      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

      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

      一杯椒葉酒,未敵淚千行。

      返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