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儒家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儒家,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儒家,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倫理觀:“仁”是是倫理道德的總綱。“仁”就是“愛人”,君主要體民情、愛惜民力,反對苛政。若要實踐仁德,需要“忠”和“恕”!爸摇笔潜M自己的本份;“恕”是推己及人。提倡以“禮”、“樂”,約束人的行為,陶冶人的性情。
政治觀:主張以禮義治國,恢復西周時期的德治。而社會各階層人士應盡本份,以達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和階局面,這就是正名思想。
教育觀: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主張,認為教不應分貴賤賢愚。他認為“因材施教”是理想的教學方法。他又提倡“溫故知新”及“舉一反三”等學習方法。
宇宙觀:對鬼神之說抱著“存而不論”的態(tài)度,主張“敬鬼神而遠之”,但卻十分重視祭祀祖先。
其后孟子以“性善說”論述“仁”,“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彼J為人性本善,具備了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善端,加以發(fā)揚,便可成為仁、義、禮、智的德行。
荀子主張“性惡論”,認為人與禽獸無異,“饑而欲飽,寒而欲暖”,若順從人的本性而行,必會引起紛爭。他主張通過教育改變人的本性,為善去惡。荀子強調通過“禮治”維持社會秩序,使社會各階層人士安守本份,社會便能安定。
儒家學說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被歷代統(tǒng)治者及學術界所尊崇,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的核心及道德的主流。
儒家名言 1
1、蓄疑敗謀,怠忽荒政!渡袝
2、鳳皇于飛,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对娊(jīng)》
3、誠者,天之道;思誠者,人之道也!睹献印
4、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吨杏埂
5、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
6、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近者。《左傳》
7、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墩撜Z》
8、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
9、吃一塹,長一智。《春秋》
10、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
11、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墩撜Z》
12、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睹献印
13、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約!抖Y記》
14、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墩撜Z》
15、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墩撜Z》
16、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渡袝
17、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論語》
18、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睹献印
19、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兼弱攻昧,武之善經(jīng)也!蹲髠鳌
20、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墩撜Z》
21、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禮記》
22、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墩撜Z》
2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左傳》
24、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其物而窮其理也!洞髮W》
25、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墩撜Z》
26、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渡袝
27、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論語》
2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29、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渡袝
30、人若無志,與禽獸同類。《孟子》
31、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32、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論語》
33、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臨禍忘憂,憂必及之!蹲髠鳌
34、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抖Y記》
35、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渡袝
36、終身所約,永結為好。琴瑟再御,歲月靜好。《詩經(jīng)》
37、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对娊(jīng)》
38、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对娊(jīng)》
39、君子上交不謅,下交不瀆。《周易》
40、罔游于逸,罔淫于樂。《尚書》
41、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抖Y記》
42、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吨杏埂
43、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
44、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論語》
45、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詩經(jīng)》
46、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左傳》
47、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48、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詩經(jīng)》
49、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墩撜Z》
50、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墩撜Z》
51、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52、禮者,因人之情而為之節(jié)文,以為民坊者也。《禮記》
53、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抖Y記》
54、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余。《尚書》
55、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周易》
56、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周易》
57、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尚書》
58、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抖Y記》
59、幸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yǎng)。《禮記》
6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墩撜Z》
6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
62、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墩撜Z》
63、為山九仞,功虧一簣。《尚書》
6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墩撜Z》
65、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論語》
66、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抖Y記》
67、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墩撜Z》
68、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周易》
69、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
儒家名言 2
1、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己能,亦樂人之能也;己雖不能,亦不以援人。
2、漸漸向里尋那精英處。
3、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4、禍福無門,唯人所召。臨禍忘憂,憂必及之。《左傳》
5、人而不學,其猶正墻面而立!渡袝
6、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7、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墩撜Z》
8、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墩撜Z》
10、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11、讀書之法無他,惟是篤志虛心,反復詳玩,為有功耳。
1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
13、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1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15、道不同,不相為謀。
16、讀書譬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
17、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盾髯印駥W》
18、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墩撜Z》
19、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能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20、不得志,不安貴位,不博厚祿,負耜而行道,凍餓而守仁,則君子之義也。
21、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中庸》
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23、家門和順,雖饔飧不繼,亦有余歡。國課早完,即囊橐無余,自得至樂。讀書志在賢,為官心存君國。守分安命,順時聽天。為人若此,庶乎近焉。
24、欲速則不達!墩撜Z。子路》
25、讀書之法,在循序漸進,熟讀而精思。
26、朽木不可雕也!墩撜Z》
27、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对娊(jīng)》
28、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
29、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30、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31、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独献印
32、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洞髮W》
33、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34、不以規(guī)矩,不能成方圓!睹献印るx婁上》
35、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36、世事雖多。盡是人事。
3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吨杏埂
38、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留連。器具質而潔,瓦缶勝金玉。飲食約而精,園蔬勝珍饈。勿營華屋,勿謀良田。
39、雖千萬人吾往矣!
40、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睹献。告子下》
儒家作文1
作為學長,我非常高興你對儒家文化有如此現(xiàn)實的考量。的確,你的擔心不無道理,但我想告訴你,守得儒道,方得大同。堅守儒家文化,對于個人和社會,都有大益處。
儒家文化以“仁”和“禮”為核心,弘揚道德和至善的力量,但聽上去沒有任何強制力,這也許正是你擔心的來由。但你的擔心卻是以僅有你一個人去踐行這種道德行為立論的前提的,故而略顯單薄。但如果設想人人都踐行并弘揚這種理念,其中的美德力量也必然能引導個人行為規(guī)范,推動社會向大同并軌。如果這樣說不夠清楚,那么我就從“守”、“破”、“離”三方面來進一步解釋一下。
守,即堅守本心,不為外物所動,三毛曾經(jīng)說過:“心之如何,有如萬丈迷津,其中并無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渡,他人愛莫能助!蹦銓Υ寮椅幕,就應當保持類似的態(tài)度,不管別人怎么做,不管世界怎么變,你堅持禮讓,堅持以德服人,其實是你堅守自我,不向逆流妥協(xié)的體現(xiàn)。況且如果人人都能在喧囂中守得一份儒家文化的寧靜,那么又何懼被爭搶無序的人群侵奪了正當?shù)臋嗔Γ?/p>
破,即打破慣性思維,看到這個世界好的一面。我們今天的社會,已經(jīng)在核心價值觀、精神文明建設中加固了向善的道德堤防,大部分市民已十分理性,道德的社會集體認可度在穩(wěn)步提升,諸如你提及的亂象已基本無跡可尋。故而你這種十分現(xiàn)實的考慮很好,但社會已經(jīng)悄然改變,你的憂慮大可打消了。
離,即銳意創(chuàng)新,給儒家文化找到一條通往現(xiàn)今的路。時代在變革,社會在發(fā)展,儒家文化如果一成不變,確實會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所以如果你能在保持儒道積極核心內涵的基礎上,將其與時代要求相符合,那么更多的人會樂于接受它,并主動踐行儒道,而不會再有這些顧慮。
印度詩人泰戈爾曾經(jīng)說過:“那些把燈背在背上的人,他們的身影投射在自己面前,成為前路的陰影!比寮椅幕┐缶睿緫侵敢鐣斑M的明燈,如果你過度憂慮,它也會變成前進進路上的陰影。所以,希望你記住,堅守儒道,方得大同,為儒道守破離,你會看到世界和諧的風景。
希望我的回答讓你滿意,也希望你能堅持熱愛儒家文化。
儒家作文2
課堂上,老師問:“如果生逢亂世,你會做道家還是儒家?”我沒有回答,我想當?shù)姆堑婪侨濉?/p>
對于道家,我一直有些不理解,古人說“大隱隱于市”,他們這些人卻多數(shù)選擇隱于深山之中,與自然為鄰,他們是真的達到“隱”的境界么?難能可貴的不是他們在超俗的環(huán)境中有超俗的心態(tài),而是就算處在亂世之中仍能有不凡的心境,真正的胸懷不是在特定環(huán)境的約束之下?lián)碛械,而是在沒了特定環(huán)境的影響卻依舊如是。
道家遠離了塵世的喧囂,倘佯在山水之中,他們覺得自己是快樂的,可我覺得他們并非真正的快樂,頂多算得上是苦中作樂罷了。勤奮苦學,修得本領,若不是世道太令人失望,他們又怎么甘心隱居?隱,不過是一種無奈的選擇罷了。
道家的消極避世常被認為是沒有社會責任感的表現(xiàn),這與我們當今的價值觀是不相符合的,所以,社會上批評道家的聲音層出不窮。拋開世俗的種種條條框框,單看道家“以退為進”的這種心態(tài),我覺得這是一種大智慧,坦白地講,我極欣賞道家的不功利,不世俗,隨性而活,自得其樂,人應該有這樣的灑脫和驕傲,更應該有這樣的勇氣和自由,見過太多功利引誘下媚態(tài)百出、奴性十足的人,何必?
但老師也說,人不僅有自然屬性還有社會屬性,我們享受社會資源,就應該承擔社會責任,消極避世是不可取的,這樣下去是一個惡性循環(huán),若每個人都這樣逃避,到最后就算你想隱,也找不到可以隱的地方了。身為社會的一份子,你與這個社會是同呼吸、共命運的,世界上的事情沒有絕對,你覺得你做不到是因為你還沒有足夠的努力嘗試。
當今國泰民安,沒有人會逼著你選擇當?shù)兰一蛉寮遥幢銢]有身處亂世,我們仍需為國家的美好未來而奮斗,在奮斗過程中我們仍會遇到艱難困苦,或許你沒有能力改變世道,那請你潔身自好,做好身邊小事,貢獻能貢獻的。
我欣賞道家的心境,也喜歡儒家的處世方式,如果我生于亂世,我的目標就是既道且儒。
《春秋谷梁傳》簡介
《春秋谷梁傳》為儒家經(jīng)典之一。 起于魯隱公元年,終于魯哀公十四年。體裁與《公羊傳》相似。其作者相傳是子夏的弟子,戰(zhàn)國時魯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為口頭傳授,至西漢時才成書。晉人范寧撰《春秋谷梁傳集解》,唐朝楊士勛作《春秋谷梁傳疏》,清朝鐘文烝所撰《谷梁補注》為清代學者注解《春秋谷梁傳》的較好注本。
《春秋谷梁傳》一般認為屬于“今文經(jīng)”(見經(jīng)今古文學)。全書正文兩萬三千多字,采用問答體解說《春秋》,重點在闡述經(jīng)義即《春秋》的政治意義,與《公羊傳》大抵同調,但在個別具體問題上也有歧異。如魯僖公四年《春秋》記:齊桓公伐楚,“楚屈完來盟于師”。《公羊傳》稱:“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以此為王者之事也。其言來何,與桓為主也!c桓公為主,序績也!笨隙她R桓公取得的重大成績!洞呵锕攘簜鳌穮s說:“來者何?內桓師也!谡倭,得志乎桓公也。得志者,不得志也,以桓公得志為僅矣!闭J為齊桓公成就有限,楚仍桀驁不馴,所論很不相同。
東晉范寧搜輯諸家訓釋著《春秋谷梁傳集解》,標榜兼采眾說、擇善而從,唐人楊士勛又為之作疏,成《春秋谷梁傳注疏》。清人鐘文蒸有《谷梁補注》,網(wǎng)羅前人遺說,可供參考。
由于《春秋》言辭隱晦,表述過于簡約,給后人學習帶來諸多不便。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春秋》經(jīng)文的內容大義,很多學者為其著文詮釋,以補原書之不足。據(jù)《漢書·文藝志》記載,漢代傳注《春秋》的有5傳。后來《鄒氏傳》11卷,《夾氏傳》11卷亡佚,只有《左氏傳》、《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流傳至今,被稱為“《春秋》三傳”。
《春秋谷梁傳》主要意義
讀《春秋谷梁傳》可以看《十三經(jīng)注疏》本,漢代何休解詁,唐人徐彥疏的《春秋公羊傳注疏》,晉人范寧集解、唐人楊士勛疏的《春秋谷梁傳注疏》(均為北京大學出版社標點本)。或清儒莊存與、劉逢祿、孔廣森、鐘文烝、侯康等人的相關研究。漢代以后,《公羊》和《谷梁》關注的人不是很多,只是到了晚清,公羊學有過短暫的復蘇。但在漢代,二傳可都是立為博士官的顯學,尤其是《公羊傳》,可是用來“《春秋》決獄”的利器,能夠流傳兩千年之久,其在思想上、語言上有不可抹煞的價值。尤其是是探討漢代的學術思想史,就更是不能不了解《春秋谷梁傳》。
范寧所做《春秋谷梁傳序》,寫得漂亮,文字也很美。比如講到孔子“因魯史而修《春秋》”時,講到“一字之褒,寵逾華袞之贈。片言之貶,辱過市朝之撻。德之所助,雖賤必申。義之所抑,雖貴必屈。故附勢匿非者無所逃其罪,潛德獨運者無所隱其名,信不易之宏軌,百王之通典也!闭f得還是比較夸張的,畢竟春秋三傳彼此都是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比如,宋襄公的評價,《公羊》和《谷梁》就截然相反。
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與楚師戰(zhàn)于泓,說些什么“不鼓不成列”、“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之類的話,最后大敗,受傷而亡身。(《左傳》)
《公羊傳》云:“已陳(列陣),然后襄公鼓之,宋師大敗。故君子大其不鼓不成列,臨大事不忘大禮,有君而無臣。以為雖文王之戰(zhàn),亦不過此也。”把這個腦袋不甚清楚的宋襄公大大夸獎了一番,甚至還和傳說中的賢君周文王相提并論。
《春秋谷梁傳》二十三年與此不同:“茲父之不葬(意為宋襄公死不書葬),何也?失民也。其失民何也?以其不教民戰(zhàn),則是棄其師也。為人君而棄其師,其民孰以為君哉!”一句話,根本不配當國君,死了就死了。
范寧在《春秋谷梁傳序》中,還曾把三傳作比較,說出一番很高明的見解:“凡傳以通經(jīng)為主,經(jīng)以必當為理。夫至當無二,而三傳殊說,庸得不棄其所滯,擇善而從乎?既不俱當,則固容有失。若至言幽絕,擇善靡從,庸得不并舍以求宗,據(jù)理以通經(jīng)乎?雖我之所是,理未全當,安可以得當之難,而自絕于希通哉!而漢興以來,瑰望碩儒,各信所習,是非紛錯,準裁靡定。故有父子異同之論,石渠分爭之說。廢興由于好惡,盛衰繼之辯訥。斯蓋非通方之至理,誠君子之所嘆息也。《左氏》艷而富,其失也巫。《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辯而裁,其失也俗。若能富而不巫,清而不短,裁而不俗,則深于其道者也。故君子之于《春秋》,沒身而已矣!
《春秋谷梁傳》流傳情況
《春秋谷梁傳》與《左氏傳》、《公羊傳》一樣,都是為解釋《春秋》而作的。據(jù)《漢書?藝文志》,在漢以前,解釋《春秋》的有五家,除《左傳》、《公羊》、《谷粱》外,還有《鄒氏傳》和《夾氏傳》。到漢初,《鄒氏傳》因為沒有人把它傳下來,《夾氏傳》又沒有文字記載,這兩家就失傳了。而《公羊》與《谷梁》則用漢時流行的隸書記錄成書,稱為今文,立于學官,即在中央國立大學設立課程,專門備有博士加以傳授。
《春秋谷梁傳》在戰(zhàn)國時一直是口耳相傳的。據(jù)唐朝人的說法,最初傳授《春秋谷梁傳》的,是一個名叫谷梁俶的人,他一名赤,字元始,說是曾受經(jīng)于孔子的弟子子夏。但據(jù)后人考證,《春秋谷梁傳》中曾引“谷梁子曰”,竟然自己稱引自己;又引“尸子日”,尸子是戰(zhàn)國中期一位思想家,可見唐人說法不一定可靠。書中還有引用公羊子的話并加以辯駁的情況,因此有人認為它成書要較《公羊傳》為晚。
同樣解釋《春秋》,《左傳》主要是闡述史事,是一部史書,《谷梁》則與《公羊》體例相同,采取自問自答的方式解說《春秋》的旨意,是闡明儒家思想的一部經(jīng)書!豆颉分仃U釋《春秋》的微言大義,強調尊王攘夷、大一統(tǒng)的思想,與現(xiàn)實政治配合較密切;《谷梁》則主要以文義闡發(fā)《春秋》經(jīng)文,較為謹慎,認為應該信以傳信,疑以傳疑,主張貴義而不貴惠,信道而不信邪,成人之美而不成人之惡。因此宋代的《春秋》學家胡安國曾說:“其事莫備于《左氏》,例莫明于《公羊》,義莫精于《谷梁》!
《春秋谷梁傳》與《左傳》、《公羊》一樣,最初與《春秋》也是“別本單行”的。到晉朝范寧作集解,就把經(jīng)傳合為一書。后來唐朝楊士勛又進一步為之作疏,稱《春秋谷梁傳注疏》,共二十卷。清代也有好幾家為《春秋谷梁傳》作注。較通行的本子是清代中期阮元的《十三經(jīng)注疏》。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儒家】相關文章:
傳統(tǒng)文化的手抄報08-14
漢字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08-21
高清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08-21
傳統(tǒng)文化剪紙手抄報08-21
傳統(tǒng)文化主題手抄報08-21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內容05-07
傳統(tǒng)文化手抄報素材08-30
儒家經(jīng)典三禮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