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石鐘山記》練習題及答案
一、
1.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注音有錯誤的一項是( )
A.桴(f)止響騰 鏗(kēng)然有聲
B.此鸛(gun)鶴也 殆(di)與余同
C.至莫(m)夜月明 汝識(zh)之乎
D.鐘磬(qng) 聆(lng)聽
2.下列各組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下臨深潭,微風鼓(臨:靠近;鼓:鼓動。)
雖大風浪不能鳴也(雖:即使;鳴:使發(fā)出響聲,使動用法。)
B.扣而聆之,南聲函胡(扣:敲擊;聆:聽。)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舟:乘船,名詞用作狀語;適:恰好。)
C.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向:剛才的。)
汝識之乎(識:通志,記住。)
D.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無射:無射鐘。)
大石側立千尺(側:名詞用作狀語,在旁邊。)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B.汝識之乎
C.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D.然而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不相同的一項是( )
A.酈道元以為下臨深潭
B.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淺
C.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二、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趙將馬服君趙奢之妻,趙括之母也。秦攻趙,孝成王使括代廉頗為將。將行,括母上書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曰:始妾事其父,父歸為將,身所奉飯者以十數(shù),所友者以百數(shù),大王及宗室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理為將,東向面朝吏,吏無敬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盡藏之,乃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王以為若其父乎?父子不同,執(zhí)心各異,愿勿遣。王曰:毋置之,吾計已決矣。括母曰:王終遣之,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王曰:不也。括即行,代廉頗之十余日,趙兵果敗,括死軍覆,王以母先言,故卒不加誅。
1.對身所奉飯者、所友者以百數(shù)、盡以與軍吏、王以母先言四句中加點字依次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親身 交友 贈給 由于
B.親自 交友 分給 因為
C.親身 結交 分給 由于
D.親自 結交 贈給 因為
2.對東向面朝軍吏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趙括面朝向東,在早晨接見軍吏。
B.趙括在東邊,軍吏在西邊,趙括讓軍吏們來朝見。
C.趙括面向東朝見軍吏們。
D.趙括面向東接受軍吏的朝見。
3.對即有不稱,妾得無隨乎一句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A.倘若有不稱職的情況,我恐怕要受到牽連吧。
B.就是有不稱職的情況,我能夠不受到株連嗎?
C.倘若出現(xiàn)不稱職的事情,我能夠不受到牽連嗎?
D.就是出現(xiàn)不稱職的事情,我恐怕要跟著受株連吧。
4.從全文看,對趙括兵敗原因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趙括不從實際出發(fā),只會紙上談兵。
B.趙括治軍過于嚴厲而脫離了部下。
C.趙括只顧私利,不知體恤部下。
D.趙括不愛護部下,部下不肯出力。
5.文中的賓語前置句是 。名詞活用作動詞的如(只寫一個) 。
三、閱讀以下詩句,然后回答問題:
自然界為夜色所掩蓋,
上帝說,讓他出來吧!
于是,一切出現(xiàn)了光明。
1.他是指( )
A.Galileo B.Newton C.Maxwell D.Einstein
2.歐洲文藝復興之后,科學得以從神學中解放出來。1687年,牛頓發(fā)表了《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提出了著名的三大運動定律。其內容現(xiàn)已為人們非常熟悉了,但你能類比社會現(xiàn)象談談它的哲學含義嗎?
四、
(一)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人未嘗賂秦 未嘗:不曾
B.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 不免:免不了
C.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 是故:因此
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近之際 革滅:消滅
2.對下列各句加點的詞,說得正確的一項是( )
①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③李牧連卻之
、谑钦l之過與 ④卻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詞義不同,③④詞義相同
B.①②詞義不同,③④詞義不同
C.①②詞義相同,③④詞義不同
D.①②詞義相同,③④詞義相同
3.下列句子,是轉折關系的一項是( )
A.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
B.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C.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D.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4.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國雖然是小國,卻最后滅亡,這是善于用兵的結果
B.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趙國與秦國打了五次仗,敗了兩次卻勝了三次
C.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到李牧被殺害,趙都邯鄲也就成了秦國的州郡
D.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況且燕趙處在其他四國快要被秦國完全消滅的形勢下,可以說勢力單薄,這樣打了敗仗亡了國,實在是沒有辦法的事
5.作者說勝負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這樣的根據(jù)是什么?選出全能說明這一原因的一項( )
、(齊)與嬴而不助五國 ②丹以荊卿為計
、勰烈宰嬚D ④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葜橇挛 ⑥三國各愛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6.對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齊國的失敗是因為蓋失強援。
B.作者申明了燕趙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終的后果。
C.作者總結齊、燕、趙失敗的原因在于他們沒有賄賂秦國。
D.作者假設齊、燕、趙反其道而行之,滅亡與否就無法估計了。
(二)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對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于是余有嘆焉 嘆:嘆惜
B.夫夷以近 夷:平安
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共孰能譏之乎 孰:怎么
2.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現(xiàn)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A.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B.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C.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②夫夷以近
、鄄浑S以止 ④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⑤然力足以至焉 ⑥可以無悔也
、哂忠员蚬艜淮 ⑧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
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
4.對下列句子的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因為他們探求思索深入,而且沒有不觸及的領域
B.有志者,不隨以止也有了志向,又不盲目地跟隨他人而停止前進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至于那些幽暗的使人昏惑不辨的'地方,卻沒有外物幫助他
D.后世謬其傳而莫能名者后人弄錯了它流傳的(文字),而沒有人能夠說明情況
5.此予之所得也一句,總括了作者游覽體會,不屬于之所得的一項是( )
A.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B.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至也。
D.其孰能譏之乎?
6.對這段文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認為要到達奇?zhèn)ァ⒐骞趾头浅V^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認為只要盡了吾志,即使不能到達奇?zhèn)、瑰怪和非常之觀的地方,也是沒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對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贊揚,但古人沒有得出自己這樣深刻的結論,也可惋惜。
D.平和近的地方,游覽的人多,但這些人看不到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1.下列句中加點的之字,說得正確的一項是( )
、俣L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谒椭梁
、坌於熘
、苋曜R之乎
、葜芫巴踔疅o射也
A.①⑤用法相同,②③④用法相同。
B.①②③用法相同,④⑤用法相同。
C.①③用法相同,②④⑤用法相同。
D.①②③④⑤用法全不相同。
2.下列各句中的得,意思是收獲的一項是( )
A.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B.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C.此余之所得也
D.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也
3.下列句子,是賓語前置的一項是( )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D.馬之千里者
4.下列句子的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
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A.我從齊安坐船去臨汝,大兒子蘇邁要趕到饒州的德興縣當縣尉
B.我從齊安坐船去臨汝,大兒子邁蘇要去饒州的德興縣
C.余下齊安的船,要去臨汝,并且大兒子蘇邁將要去饒州的德興縣去做縣尉
D.余下的船從臨安出發(fā),并且大兒子蘇邁要去饒州的德興縣
5.不是余心動欲還的原因的一項是( )
A.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
B.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
C.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中者
D.大聲發(fā)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
6.對這一段文字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探究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
B.到絕壁下,作者看到和聽到的景象令人可怖。
C.石鐘山命名的原因是因為微波沖擊石洞和風浪沖擊大石的小孔而發(fā)出似鐘的聲音。
D.作者用典故作比,說明山由鐘名。
參考答案:
一、
1.C 2.B 3.C 4.D
二、
1.B 2.D 3.A 4.C 5.何以,始妾事其父
三、
1.B
2.第一定律指出了任何物體都具有慣性。實際上,每一個事件同樣具有維持原來狀態(tài)的性質,表現(xiàn)在處理這樣的事情時需要一個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二定律指出了外界作用力與自身質量對物體運動狀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影響程度。事實上,對任何事物的變化,內在的因素都是起根本性作用的,而外界因素不過是提供一定的變化條件罷了。
第三定律指出了物體間作用力的相互性。應該說,這是由事物的普遍聯(lián)系性所決定了的。在社會現(xiàn)象中也有這方面屢見不鮮的例子,像生產(chǎn)力決定了生產(chǎn)關系,生產(chǎn)關系也影響著生產(chǎn)力;經(jīng)濟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筑,上層建筑也影響著經(jīng)濟基礎;社會實踐決定了社會認識,社會認識反過來指導著社會實踐等等。
總之,自然界與社會有著共通之處,哲學便可以反映出它們之間的一些關系。
四、
(一)1.B 2.A 3.A 4.C 5.C 6.C
(二)1.C 2.A 3.A 4.C 5.D 6.C
(三)1.A 2.C 3.B 4.A 5.D 6.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