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文言文虛詞用法

    時間:2024-02-15 17:26:42 文言文名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言文虛詞用法

      在現實學習生活中,大家一定沒少背過文言文吧?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那么問題來了,你還記得曾經背過的文言文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文言文虛詞用法,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文言文虛詞用法

    文言文虛詞用法1

      (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1.第三人稱代詞。作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

     、俪紡钠溆,大王亦幸赦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包括復數)。

     、偾赝蹩制淦票。(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谄渎劦酪补滔群跷帷(韓愈《師說》)

      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俳衩C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xiāng)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②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③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故以為其愛不若燕后。(《觸龍說趙太后》)

      4.指示代詞,表示遠指?勺g為那那個那些那里。

     、偌捌涑,則或咎其欲出者。(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诮癫俚们G州,奄有其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鄄患蘖x郎體,其往欲何云?(《孔雀東南飛》)

      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

     、儆惺Y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柳宗元《捕蛇者說》)

     、诮翊嫫浔静蝗虖U。(其:這)

      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

      ①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蘇軾《石鐘山記》)

      (二)用作副詞。

      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許寡人!(《唐雎不辱使命》)(其:可要)

     、诠ブ豢耍瑖焕^,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

     、叟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歐陽修《伶官傳序》)

      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韓愈《師說》)

     、谕踔脴飞酰瑒t齊國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僖詺埬暧嗔,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诒M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矍倚星Ю,其誰不知?

      (三)用作連詞。

      1.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倨湔鏌o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韓愈《馬說》)

     、趩韬!其信然邪?其夢邪?其傳之非其真邪?(韓愈《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倨錁I(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

      ②沛然下雨,則苗浡然興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見梁襄王》)

      (四)助詞,起調節(jié)音節(jié)的作用,可不譯。

     、俾仿湫捱h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谂謇_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屈原《離騷》)

      【何其】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文言文虛詞用法2

      文言文虛詞若的用法素材

     。ㄒ唬﹦釉~,像,好像。

     、僖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蒲松齡《促織》)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燮淙羰牵胗杏。(《孟子見梁襄王》)

     。ǘ┯米鞔~。

      1。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

     、偃羧肭盀閴,壽畢,請以劍舞。(司馬遷《鴻門宴》)

     、诓徽,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若屬:你們這些)

      ③更若役,復若賦(柳宗元《捕蛇者說》)(若:你的)

      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

     、僖匀羲鶠榍笕羲q緣木而求魚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ㄈ┯米鬟B詞。

      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設等。

     、偃魮兄,此帝王之資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谌魝渑c彼協(xié)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廴舨荒,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ㄋ抉R光《赤壁之戰(zhàn)》)

      2。表選擇,相當于或或者。

     、僖匀f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3。至,至于。

     、偃裘,則無恒產,因無恒心。(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偃舴蛞牿B月不開。(范仲淹《岳陽樓記》)

     、谌舴虺颂斓刂,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

      【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

      ①指揮若定。(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若何】怎么樣。

      ①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zhàn)》)

      【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

      ①車后若干遞送夫。

    文言文虛詞用法3

      文言文虛詞與作為動詞的用法

      1.參與

      昔者仲尼與于蠟賓!抖Y運·大同》

      懷嬴與焉。——《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蹇叔之子與師。(與師,參軍作戰(zhàn)。)——《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文言文虛詞與作為助詞的用法

      1.與多用于輕微的疑問。嗎

      求之與?抑與之與?——《論語·學而》

      然則師愈與?——《論語·先進》

      豈非士之愿與?——《史記·蔡澤傳》

      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稇(zhàn)國策·魏策》

      文言文虛詞與作為名詞的'用法

      1.黨與;朋黨

      與,黨與也。從舁從與。與聲!墩f文》

      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妒酚洝

      群臣連與成朋!稘h書》

      2.盟國,友邦

      王奪之人,霸奪之與,疆奪之地!盾髯印

      又如:與國(盟國;友邦)

      3.類;同類

      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光節(jié)而已,少曲與焉!秶Z》

      文言文虛詞與作為介詞的用法

      1.跟;和;及

      與臣而將四矣!稇(zhàn)國策·魏策》

      孰與君少長!妒酚洝ろ椨鸨炯o》

      與城為殉。——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與武昌革命之役并壽。——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又如:這所房子與你剛才看過的那一所完全一樣

      3.為,替。如:與我想想

      4.離開。如:與世隔絕;與眾不同

      5.對于;于

      君之始入京也,與言皇上無權…君不之信!濉ち簡⒊蹲T嗣同傳》

      6.和;同。如:父親與母親;人群是何等興奮與激動;成與不成,在此一舉

    文言文虛詞用法4

      復音虛詞具體用法解說

      用法舉例

      所以

      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相當于“用來……的方法”“是用來……的”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表示原因,相當于“……的原因(緣故)”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是故

      是以

      以是

      以故

      連詞性結構,用于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可譯為“因此”“所以”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軻逐秦王

      雖然

      表示明顯的轉折關系時,相當于“雖然如此”“雖然這樣”

      雖然,受地于先王,愿終守之,弗敢易

      表示假設虛擬的情形,轉折關系不明顯時,相當于“即使如此”“即使這樣”

      雖然,每至于族

      然而

      常用在句首表示轉折,相當于“(雖然)這樣,可是……”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谌欢蓴‘愖,功業(yè)相反也

      然則

      然即

      用在句子開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即代詞“然”和連詞“則”構成,相當于“(既然)這樣,那么……”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表示轉折關系,即連詞“則”作“而”,相當于“然而”

      然則一羽之不舉,不為用力焉

      無以

      相當于“沒有用來……的”“不能”“無法”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有以

      相當于“有用來……的”

      項王未有以應

      不啻

      表示不限制在某種范圍之內,但可以根據語境靈活表意,一般可譯為“不止”“不亞于”“無異于” “無異”“不僅僅”“至多”

      ①虎之力與人不啻倍也

     、谂e家慶賀,雖連城拱璧不啻也

      比及

      比至

      逮至

      介詞性結構,用來表示預期的時間或已至的時間,可譯為“等到(了)”

      比及三年

      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萬人

      逮至圣朝

      何以

      相當于“憑什么”“靠什么”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何如

      奈何

      若何

      即“如何”,述賓式結構,用在疑問句中,表示疑問或詰問,可譯為“怎么樣”“什么樣”

     、俑粢,復若賦,則何如?

     、诤脴泛稳纾

      如…

      …何

      譯為“對……怎么辦”

      如太行、王屋何?

      奈…

      …何

      譯為“把……怎么辦”

      三老不來還,奈之何?

      若夫

      述賓式結構,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相當于“至于”“像那”“要說那”

     、偃舴蝣牿,連月不開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

      且夫

      助詞性結構,放在句首,表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譯為“再說”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谇曳蛱煜鹿逃幸馔庵家

      庶幾

      相當于“差不多”“幾乎”“大概”

      中興機會,庶幾在此

      向使

      相當于“假使”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何其

      胡其

      曷其

      奚其

      一何

      代詞性結構,可以表示詢問或反問,與“何”用法一樣,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也可以表示對程度的詢問,兼有感嘆意味時,可譯為“為什么這樣……”“怎么這樣……”

      田贊衣補衣而見荊王,荊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惡也?”

      副詞性結構,用于感嘆句中,表示程度深,可譯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哀也!

      ②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

      有間

      副詞性結構,相當于“不久”“過了一會兒”

     、俦怡o見蔡桓公,立有間

     、陧曋窗l(fā),太子遲之

      少間

      無何

      既而

      未幾

      頃之

      而已

      助詞性結構,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相當于“罷了”

      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可以

      “以”是介詞,相當于“可以憑借”

      對曰:“忠之屬也?梢砸粦(zhàn)。戰(zhàn)則請從!

      “以”是連詞,不譯,相當于“能夠”“應該”

      學不可以已

      以為

      相當于“認為”

      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

      相當于“把……作為”

      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

      相與

      副詞性結構,相當于“一起”“彼此”

      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

      有所

      相當于“有……的(人或物)”

      荊軻有所待

      無所

      相當于“沒有……的(人或物)”

      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何…

      …為

      譯為“還要……干什么”

      我為魚肉,何辭為?

      不亦

      ……

      乎

      譯為“不是……吧”

      不亦悅乎?

      何所

      即“所何”,疑問代詞前置,是“所……者何為”的簡述式,可譯為“……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賣炭得錢何所營?

      安所

      表處所,可譯為“什么地方”

      將軍安所歸乎?

      孰與

      相當于“跟……比較,哪一個……”

     、傥崾肱c徐公美?

     、诠暳畬④娛肱c秦王?

      與…

      …孰

      所謂

      相當于“所說的”

      此所謂戰(zhàn)勝于朝廷

      于是

      連詞,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相同

     、儆谑乔厝斯笆侄∥骱又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

      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相當于“于……此” “在這”“從這” “在這種情況下”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表時間,“在這時”

      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

      對此

      于是余有嘆焉

      從此

      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

      無乃

      與語氣詞配合,用委婉的語氣表示對某種情況的估計或認識,一般表示詢問,可譯為“恐怕”

     、贌o乃爾是過與?

     、谶h主備之,無乃不可乎?

      得無

      得亡

      得微

      表達揣測性疑問語氣,可譯為“該不會”“莫非”“恐怕”等

     、偃帐筹嫷脽o衰乎?

     、诘脽o教我獵蟲所耶?

      表達反問語氣,可譯為“能不”

      而后

      副詞性結構,表示經過一定的條件或時間后方能怎么樣,可譯為“才”“方才”等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況

      連詞性結構,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常含有反問語氣,可譯為“何況”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可得

      助詞性結構,“可”與“得”同義并列,一般用于動詞前表示動作行為實現的`可能性,可譯為“可以”“可能”

     、冽R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

     、谕踔笥,可得聞與?

      可得而

      可得以

      若此

      述賓式結構,常用于疑問或反問句中,可譯為“如此”“這樣”

     、俸我宰岳L敗狀,令人喪氣若此?

     、谇髣θ舸,不亦惑乎?

      然后

      連詞性結構,用于句首表承接,相當于 “然后”,“然后才”

      權,然后知輕重,度,然后知長短

      足以

      助詞性結構,用于動詞前表示有條件、有能力去做某事,可譯為“足夠用來”“完全可以”“能夠”

      ①是心足以王矣

     、诮穸髯阋约扒莴F,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

      若屬

      譯為“你們”“你們這些人”

      若屬皆且為所虜

      庸…

      …乎

      譯為“難道……嗎”

     、俜蛴怪淠曛群笊谖岷酰

     、谖抑袊涔洗笠雍酰

      其…

      …乎

      孰若

      譯為“哪里比得上”

      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有…

      …者

      譯為“有個……人”

      邑市成名孝,操童子業(yè),久不售

      唯…

      …是

      由副詞“唯”和助詞“是”組成!拔ā毕拗苿幼餍袨榈姆秶,“是”是賓

      語前置的標志?勺g作“只……”

     、傥锹牎

      ②唯余馬首是瞻!

      何以

      ……為

      由疑問代詞“何”介詞“以”和動詞“為”組成!昂我浴奔础耙院巍钡牡怪谩!昂我浴瓰椤钡扔诮樵~結構加動賓詞組“為何”。可譯作“用(要)……做什么”

      敵未滅,何以家為?

      非…

      …則

      表選擇,可譯為“不是……就是……”

      非死則徙爾

      其…

      …其

      表示選擇,可譯為“是……還是……”

      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且…

      …且

      由兩個連詞“且”組成,表示并列關系,有時候前一個“且”字可省略?勺g為“一面……一面……”“又……又……”“邊……邊……”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言于

      ……

      曰

      譯為“對……說”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

      何…

      …之有

      疑問代詞“何”同它所修飾的中心詞共同作“有”的賓語。為了強調賓語,把“何”提前!昂斡小敝g嵌入結構助詞“之”作“何”提前的標志。表示反詰?勺g作“有什么……呢”

      ①宋何罪之有?

      ②夫晉,何厭之有?

      何有于…

      …

      表反詰,可譯作“對于……來說,又有什么呢”。有時可理解為“何……之有”,但它中間的詞語被省略,譯時應補出。

      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之謂也

      可譯為“說的就是……啊”“大概說的就是……吧”

     、倨淅顚④娭^也

     、谠娫唬骸靶⒆硬粎T,永錫爾類!逼渲^乎?

      其…

      …之謂也

      其…

      …之謂乎

    文言文虛詞用法5

      一、代詞

      1、人稱代詞,譯作“他”、“她”、“他們”

     、俟c人乘,戰(zhàn)于長勺。(《曹劌論戰(zhàn)》)

     、陉悇僮糁,并殺兩尉。(《陳涉世家》)

     、劭孜淖雍我灾^之“文”也?(《<論語>十則》)

     、苄押罟适怪畣栔。(《扁鵲見蔡醒公》)

      2、指示代詞,指代事物,譯作“它”、“它們”或直譯事物名稱。

      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谕雷院髷嗥涔,亦斃之。(《狼》)

     、圩釉唬耗R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十則》)

      ④鬼問:“汝復誰?”定伯誑之。(《宋定伯捉鬼》)

     、輳屯吨,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作“的”

     、倬≡谀c胃,不治將益深。(《扁鵲見蔡桓公》)

     、谝跃,曾不能損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塾鑷L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讀孟嘗君傳》)

     、葸凳瘔ㄈ,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結構語氣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籴t(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谠诠撬,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ā侗怡o見蔡桓公》)

     、垭m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苋赵轮,若出其中。(《觀滄!罚

     、萦瑾殣凵徶鲇倌喽蝗。(《愛蓮說》)

      3、語氣助詞,湊足音節(jié)。

      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zhàn)》)

     、诰弥克脐,意暇甚。(《狼》)

     、蹛澓蘧弥。(《陳涉世家》)

      ④頃之,賊二十余騎四面集,步行負弓矢從者百許人。(《大鐵椎傳》)

      4、結構助詞,提前賓語的標志。

     、倬罩異,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诤温校浚ā堵毅憽罚

     、鬯魏巫镏校浚ā赌。公輸》)

    文言文虛詞用法6

      (一)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并且。例:

     、偾伊⑹谄淠怪T(張溥《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郾怂鶎⒅袊瞬贿^十五六萬,且己久疲。(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偾覊咽坎凰兰匆眩兰磁e大名耳。(司馬遷《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矍已嘹w處秦革滅殆盡之際。(蘇洵《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俪妓狼也槐,卮酒安足辭!(司馬遷《鴻門宴》)

     、诠手ト,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韓愈《師說》)

      4.并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诿缒仙绞捏w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蘇軾《石鐘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張溥《五人墓碑記》)

      (二)用作副詞。

      1.將,將要。

     、儆械《稣,曰:不出,火且盡(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谇覟橹魏(司馬遷《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芮涞珪哼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俅嬲咔彝瞪,死者長已矣!(杜甫《石壕吏》)

     、谑牟幌喔羟,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

     、偾曳蛱煜路切∪跻,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賈誼《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蘇軾《赤壁賦》)

     、矍曳蜿矮@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司馬遷《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杜甫《兵車行》)

    文言文虛詞用法7

      【因】

      (一)介詞。

      1.依照,根據。

     、儇璨灰騽菹笮。(《核舟記》)

     、谧兎ㄕ咭驎r而化。

     、凵茟(zhàn)者因其勢而利導之。

      2.依靠,憑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過秦論》)

     、谝蛉酥Χ种蝗(《燭之武退秦師》)

     、塾忠蚝駧庞檬抡叱冀。(《屈原列傳》)

      3.趁著,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鴻門宴》)

     、谝驌襞婀谧(《鴻門宴》)

      4.通過,經由。

     、僖蛸e客至藺相如門謝罪。(《鴻門宴》)

      5.因為,由于。

     、僖蛟煊袂鍖m,伐山取材,方有人見之。

      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諫太宗十思書》)

      (二)副詞。

      1.于是,就;因而。

     、僖虬蔚俄角白喟。(《赤壁之戰(zhàn)》)

     、谙嗳缫虺骤祬s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2.原因,緣由,機緣。

     、儆诮駸o會因。(《孔雀東南飛》)

      (三)動詞

      1.根據

     、俟适乱蛴谑,而備適于事(《五蠹》)

      2.沿襲,繼續(xù)。

     、倜晒蕵I(yè),因遺策。(《過秦論》)

     、诩又詭熉,因之以饑饉。

      【于】

      (一)介詞。

      1.在,從,到

     、倌嗽O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诳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矍,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軓膹降劳觯瑲w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谟谌藶榭勺I,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①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

     、隰斆C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zhàn)》)

     、蹛燮渥,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①君幸于趙王!读H藺相如列傳》

      ②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屈原列傳》)

      6.與,跟,同。

      ①身長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②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勰羟哺剐淖越Y于東,以共濟世業(yè)!冻啾谥畱(zhàn)》

      7.比。

      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②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儆谑琴e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塾谑乔赝醪粦瑸橐粨趔。(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苡谑怯嘤袊@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菟炷栽嵛墓瑫x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儆谑乔赝醪粦,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趨侵穹酵葱难,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塾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傥衢L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②今是溪獨見辱于愚,何哉(《愚溪詩序》)

      【與】

      (一)介詞。

      1.介詞。和,跟,同。

     、倥婀姲陨,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诙虤w,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訇惿嫔贂r,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谂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傥崾肱c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二)連詞。

      1.連詞。和,跟,同。

     、偃恢\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yǎng)而擇也(《勾踐滅吳》)

     、诠篡`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勾踐滅吳》)

      (三)動詞。

      1.給予,授予。

     、偕耍c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趧t與一生彘肩(《鴻門宴》)

     、叟c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

      2.結交,親附。

     、僖蛉酥Χ种蝗;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诤蠌木喗唬嗯c為一(《過秦論》)

     、叟c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衮q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傥崤c點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

     、诔^夕改,君子與之。

      (四)通假。通歟。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贌o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一個

     、僦^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酃暳畬④娛肱c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后),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谂c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qū)寄傳》)

      【則】

      (一)連詞。

      1.表示承接關系。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夙椡踉唬簤咽!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诠誓臼芾K則直,金就礪則利。(《勸學》)

     、坌於熘,則山下皆石穴罅。(《石鐘山記》)

      ④臨視,則蟲集冠上(《促織》)

      2.表示條件、假設關系。譯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谙蛭岵粸樗挂,則久已病矣。(《捕蛇者說》)

      3.表示并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間是并列關系?勺g為就,或不譯。

     、傥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谌雱t孝,出則弟。(《論語·學而》)

     、坌t獲邑,大則得城。

     、芪槐皠t足羞,官盛則近諛。

      4.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轉折時,用在后一分句,譯為可是卻;表示讓步時,用在前一分句,譯為雖然倒是。

     、儆谄渖硪玻瑒t恥師焉,惑矣。(《師說》)

     、谑植门e,則雙超忽而躍(《促織》)

      ③其室則邇,其人甚遠。(《詩經》)

      5.表示選擇關系。常和非不呼應著用,譯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則徙爾(《捕蛇者說》)

     、诜瞧渖碇N則不食(《勾踐滅吳》)

      (二)副詞。

      1.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俅藙t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2.表對已然或發(fā)現的強調?勺g為已經原來原來已經。

     、偌爸T河,則在舟中矣。(《殽之戰(zhàn)》

      (三)名詞。

      1.指分項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條數。

     、佟墩撜Z》六則。

      2。準則,法則。

      ①以身作則。

      (四)動詞。效法。

      ①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輒,總是,常常。

     、倬觿t曰:不吾知也!

      【則是】只當是。

     、倥c竇娥燒一陌兒,則是看你死的孩兒面上。(《竇娥冤》)

      【則則】贊嘆的聲音。

      ①連呼則則。

      【者】

      (一)助詞。

      1.指人、物、事、時、地等。的,的(人、東西、事情)。

      ①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觸龍說趙太后》)

     、谇刈钥姽詠矶嗑,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在數詞后面,譯為個方面樣東西件事情。

      ①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戰(zhàn)》)

     、诨虍愑诙咧疄,何哉?(《岳陽樓記》)

      3.用作若似如的賓語,譯為的樣子。

     、傺灾,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說》)

     、谌煌鶃硪曋X無異能者(《黔之驢》)

      4.放在后置的.定語后面,相當于的。

     、偾笕丝墒箞笄卣,未得。(《廉頗藺相如列傳》)

     、陧曋瑹熝讖?zhí),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赤壁之戰(zhàn)》)

      5.放在主語后面,引出判斷,不必譯出。

     、倭H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

      6.用在今昔等時間詞后面,不必譯出。

      ①近者奉辭伐罪。(《赤壁之戰(zhàn)》)

     、诠耪咭蕴煜聻橹,君為客。

     、圻h者數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赤壁之戰(zhàn)》)

     、诔妓匀ビH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語氣詞。

      1.放在疑問句的句末,表示疑問語氣等。

     、俸握?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偬笫舛局(《觸龍說趙太后》)

     、诓恢獙④妼捴链艘。(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數存之。(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芮夜涌v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俜蜃佑岫颊呓圆挥。(《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壑x又何知。(《逍遙游》)

      ④均之二策,寧許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倩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诳椭牢艺,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鄄换计浔娭蛔阋,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芡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谄┤粢匀馔娥H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③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衮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谌擞终l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偬钊还闹,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谟囔鏹iōng,牖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垌曋,煙炎張?zhí)臁?《赤壁之戰(zhàn)》)

      (三)動詞,到去。

     、俸鸀楹蹂劐赜沃?(《歸去來兮辭》)

     、谵梢灾湃f里而南為?(《逍遙游》)

     、塾袪颗6^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茏渲畺|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文言文虛詞用法8

      文言虛詞是指那些意義比較抽象,基本不能明確地表示意義,而只能組織實詞使句子結構完整的詞,它是構成文言句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古今漢語中,差別最大的不是實詞,而是虛詞。“之乎者也”已成為文言文最顯著的特色,甚至成了文言文的代稱。可見,文言虛詞在文言文中的地位是極其重要的。

      文言虛詞數量遠不如實詞多,但在文言文中使用頻率高,語法作用大,用法相當復雜且非常靈活。清人袁仁林說過“千言萬語,止此幾個虛詞出入參伍其間,而運用無窮”。正因為用法復雜,才給我們現代人閱讀文言文增加了非常大的難度,就連古人也覺得“實字易訓,虛詞難釋”。(阮元《經傳釋詞序》)因此,我們要想真正讀懂古文,了解并掌握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是非常必要的。

      雖然說是考“常見文言虛詞”,數量也只有十幾個,但放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里,讓考生在短時間內準確辨析它的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難度還是比較大的。高考教材列出的文言虛詞是32個(高考語文課本后面已經列出),2002年的《考試說明》降低了該考點的難度,規(guī)定要考查的文言虛詞只有20個,即: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為、焉、也、以、因、于、與、哉、則、者、之;2003年的《考試說明》中則定為18個,去掉了“然、哉”。(新的`語文教學大綱又減少為15個,刪去“何、乃、若”。)

      文言虛詞與現代漢語虛詞差異較大,F代漢語虛詞一般就當虛詞用,而文言虛詞由于是從實詞演化而來,所以大部分虛詞都有實詞的含義,所謂“虛詞不虛”。文言虛詞與現代漢語虛詞的差異最明顯的是語氣詞,文言文中用“矣、哉、乎、也、邪”,現代漢語則用“嗎、呢、了、啊、呀”等,沒有一個相同。古文中的虛詞,毫無變化的保留到今天,只是極少數。古漢語中許多虛詞都有多種用法,一個虛詞可以當現代漢語幾個虛詞用。我們在閱讀時,必須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找現代漢語中恰當的詞語來解釋。如 “于”字在古漢語中主要當介詞用,但它幾乎可以同現代漢語所有的介詞相對應。例如:①立于不敗之地(相當于“在”);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相當于“自、從”)③古已有之,于今為烈(相當于“到”);④忠言逆耳利于行(相當于“對、對于”);⑤嫁禍于人(相當于“給”);⑥冰,水為之,而寒于水(相當于“比”);⑦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相當于“被”);⑧業(yè)精于勤(相當于“由于”)。其它還有用法更多的虛詞,如“其、而”的用法大概有四五十種。如何能準確地辨析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和意義,我們在復習時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文言文虛詞用法9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偬笫舛局(《觸龍說趙太后》)

     、诓恢獙④妼捴链艘病(之:我)(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鄢寄耸芯牡锻勒撸訑荡嬷。(之:我)(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芮夜涌v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⑤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林覺民《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俜蜃佑,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壑x又何知。(莊子《逍遙游》)

     、芫,寧許之以負秦曲。(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倩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谧佣紙蟾改钢,臣而思報君之仇。(《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俪贾畨岩,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诳椭牢艺撸星笥谖乙。(《鄒忌諷齊王納諫》)

     、鄄换计浔娭蛔阋,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勾踐滅吳》)

     、芡鯚o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韓愈《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墼娫疲核擞行,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衮緹o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荀子《勸學》)

      ②人誰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司馬遷《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偬钊还闹,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國也》)

     、谟囔珉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歸有光《項脊軒志》)

     、垌曋,煙炎張?zhí)臁?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三)動詞,到去。

      ①胡為乎遑遑欲何之?(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谵梢灾湃f里而南為?(莊子《逍遙游》)

     、塾袪颗6^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茏渲畺|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孟子《齊人有一妻一妾》)

    文言文虛詞用法10

      (一)介詞

      1.在,從,到

     、倌嗽O九賓禮于庭。(在)(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诳N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矍,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荀子《勸學》)

     、軓膹降劳,歸璧于趙。(到)(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①荊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墨子《公輸》)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僬埛蠲缶扔趯O將軍(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隰斆C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③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韓愈《師說》)

      5.被。

     、倬矣谮w王。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诠蕛然笥卩嵭,外欺于張儀。(司馬遷《屈原列傳》)

      6.與,跟,同。

     、偕黹L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陳壽《隆中對》)

      ②燕王欲結于君。(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莫若遣腹心自結于東,以共濟世業(yè)。(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7.比。

     、倏鬃釉唬嚎琳陀诨⒁病

     、谇啵≈谒{,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荀子《勸學》)

      (二)【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林嗣環(huán)《口技》)

     、谖嶙嫠烙谑,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柳宗元《捕蛇者說》)

      ③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對此)(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苡谑怯嘤袊@焉。(因此)(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①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張溥《五人墓碑記》)

     、谟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三)【見于】表示被動。

      ①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诮袷窍氁娙栌谟蓿卧?(《愚溪詩序》)

      文言文虛詞《于》的用法2

      (一)介詞。

      1.在,從,到

     、倌嗽O九賓禮于庭。(在)《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縉紳、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計所出。

     、矍啵≈谒{,而青于藍。(前一個“于”:從)(《勸學》)

      ④從徑道亡,歸璧于趙。(到)《廉頗藺相如列傳》

      2.“在……方面”“從……中”

     、偾G國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悔。(《游褒禪山記》)

      3.由于

      ①業(yè)精于勤、荒于嬉(《進學解》)

      4.向,對,對于。

     、僬埛蠲缶扔趯O將軍(《赤壁之戰(zhàn)》)

     、隰斆C聞劉表卒,言于孫權曰……(《赤壁之戰(zhàn)》)

     、蹛燮渥樱瑩駧煻讨,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

      5.被。

     、倬矣谮w王!读H藺相如列傳》

     、诠蕛然笥卩嵭洌馄塾趶垉x。(《屈原列傳》)

      6.與,跟,同。

     、偕黹L八尺,每自比于管仲、樂毅。

     、谘嗤跤Y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勰羟哺剐淖越Y于東,以共濟世業(yè)。《赤壁之戰(zhàn)》

      7.比。

     、倏鬃釉唬骸翱琳陀诨⒁。”

     、谇,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后一個“于”:比)(《勸學》)

      【于是】

      1.相當于“于+此”,在這時,在這種情況下,對此,從此,因此。例:

      ①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在這時)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捕蛇者說》)

     、塾谑乔赝醪粦瑸橐粨趔。(對此)《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于是余有嘆焉。(因此)(《游褒禪山記》)

      ⑤遂墨以葬文公,晉于是始墨。(從此)

      2.連詞,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代漢語“于是”相同。例:

     、儆谑乔赝醪粦,為一擊?。(《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塾谑菫殚L安君約車百乘,質于齊。(《觸龍說趙太后》)

      【見……于】表示被動。

     、傥衢L見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诮袷窍氁娙栌谟蓿卧(《愚溪詩序》)

    文言文虛詞用法11

      (一)句末語氣詞

      1.表示判斷語氣。

      ①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趶埩荚唬号婀畢⒊朔畤堈咭病(司馬遷《鴻門宴》)

      2.句末語氣詞,表示陳述或解釋語氣。例:

     、偌床蝗唐潇馋,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诶做@,宮車過也。(杜牧《阿房宮賦》)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嘆的語氣。

     、嬴Q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賈誼《過秦論》)

     、谥劣谑奶鞌喟l(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歐陽修《伶官傳序》)

     、酃胖瞬挥嗥垡。(蘇軾《石鐘山記》)

      4.用在句末,表示疑問或反詰語氣。

      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谖嵬跏鼛谉o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莊暴見孟子》)

      ③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賈誼《過秦論》)

      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語氣。

     、俟ブ豢,圍之不繼,吾其還也。(《崤之戰(zhàn)》)

      ②當相與共謀之,勿令姊有窮途之慮也(馮夢龍《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二)句中語氣詞。用在句中,表示語氣停頓。

     、偈钦f也,人常疑之。(蘇軾《石鐘山記》)

     、谄渎劦酪惨嘞群跷。(韓愈《師說》)

      【之謂也】【其之謂也】【其之謂乎】意思是說的就是啊

     、僭娫疲核擞行模桠舛戎。夫子之謂也(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也哉】語氣助詞連用,為加強語氣,多有感嘆或反詰之意。例:

     、儇M非計久長,有子孫相繼為王也哉?(《觸龍說趙太后》)

     、诟F予生之光陰以療梅也哉!(龔自珍《病梅館記》)

     、圬M獨伶人也哉!(歐陽修《伶官傳序》)

    文言文虛詞用法12

      一.【之】

      (一)代詞。

      1.第三人稱代詞,他、她、它(們)。有時靈活運用于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

     、偬笫舛局。(《觸龍說趙太后》)

     、诓恢獙④妼捴链艘病(之:我)(《廉頗藺相如列傳》)

     、鄢寄耸芯牡锻勒撸訑荡嬷 高考。(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芮夜涌v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竊符救趙》)

     、萑徽Z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之:你)(《與妻書》)

      2.指示代詞,這,此。

     、俜蜃佑,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將伐顓臾》)

     、诰蛹卜蛏嵩挥貫橹o(前一個之,這樣。后一個之,它。)(《季氏將伐顓臾》)

     、壑x又何知。(《逍遙游》)

     、芫撸瑢幵S之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助詞。

      1.相當于現代漢語的的.,放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

     、倩①畛鲇阼,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谧佣紙蟾改钢穑级紙缶。(《勾踐滅吳》)

      2.放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诳椭牢艺,欲有求于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鄄换计浔娭蛔阋玻计渲拘兄賽u也。(《勾踐滅吳》)

      ④王無異于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3.放在倒置的動(介)賓短語之間,作為賓語提前的標志。

     、倬渥x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②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墼娫疲核擞行模桠舛戎。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語與中心語之間,作為定語后置的標志。

      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②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傳》)

      5.用在時間詞或動詞(多為不及物動詞)后面,湊足音節(jié),沒有實在意義。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

     、谟囔珉欢,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頃之,煙炎張?zhí)臁?《赤壁之戰(zhàn)》)

      (三)動詞,到去。

     、俸鸀楹蹂劐赜沃?(《歸去來兮辭》)

     、谵梢灾湃f里而南為?(《逍遙游》)

      ③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齊桓晉文之事》)

      ④卒之東郭?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顧而之他。(《齊人有一妻一妾章》)

      二【乎】

      (一)用作語氣助詞。

      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賻缀?欲食乎?(《項脊軒志》)

     、诩忌w至此乎?(《庖丁解!)

     、塾菜鶜w乎?(《赤壁之戰(zhàn)》)

      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在國乎?(《鴻門宴》)

     、谖釒煹酪,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廴辉ブ菪聰≈,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zhàn)》)

      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

     、偻踔脴飞,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

     、谑ト酥詾槭,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廴帐筹嫷脽o衰乎(《觸龍說趙太后》)

     、芙裢鲆嗨,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陳涉世家》)

     、轃o以,則王乎?(《齊桓晉文之事》)

      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

     、僖撕醢傩罩^我愛也(《齊桓晉文之事》)

     、诨谙嗟乐徊熨,延佇乎吾將反(《離騷》)

     、畚魍目冢瑬|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赤壁賦》)

     、荛L鋏歸來乎!出無車(《馮諼客孟嘗君》)

      5.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儆谑呛鯐。

      (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譯。

     、僮砦讨獠辉诰疲诤跎剿g也。(《岳陽樓記》)(乎:于)

     、诮耠m死乎此,比吾鄉(xiāng)鄰之死則已后矣。(《捕蛇者說》)(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前一個乎:在;后一個乎:比。)

     、芪釃L疑乎是。(乎:對。)

     、菥硬⿲W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乎:對。)

     、抟酂o怪乎其私之也。(乎:對于)

     、呱w進乎技矣。(《庖丁解!)(乎:比)

     、嘁晕嵋蝗臻L乎爾。(爾:比。)

      (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

     、僖詿o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

      ②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

    文言文虛詞用法13

      一、用作助詞

      1所字經常用在動詞、動賓詞組或形容詞之前,組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有指代作用。一般充當主語或賓語。相當于的(人、事、地方),或所的(人、事、地方)。例如: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這個(打漁)人一件一件地為(桃花源中人)詳細地說出了自己聽到的事。

      (2)衣食所安。(《曹劌論戰(zhàn)》)衣物食品這類安身的東西。

      2.所用在動詞前,后面再加上者構成所者格式,譯法與不加者同。例如:(1)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劍》)船停下來了,就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 (2)日暮,所擊殺者無慮百十人。(《馮婉貞》)傍晚的時候,所殺死的敵人大約百十來人。

      3.所用在介詞以,從、為、由等之前,構成名詞性的所字結構,一般可充當主語、賓語或判斷句的謂語,可分別表示行為動作發(fā)生的人物、處所、原因以及方式方法等等。相當于的人、的地方、用方法和的原因。例如:

      (1)是吾劍之所從墜。 (<<刻舟求劍))這兒(是)我的劍掉入水中的地方。

      句中的所從,即從所,表處所。

      (2)行拂亂其所為。(《孟子》二章)(上天)用種種行為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句中的所為,即所做的事情,表動作行為。

      (3)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出師表》)這就是我用來報答先帝和盡忠陛下的職責。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憑借。

      (4)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出師表》)親近賢臣,疏遠小人,這是先漢興盛的原因。

      句中的所以,即以所,表原因。

      4.所與介詞為配合,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所不譯,為可譯作被。例如: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畢升死后,他的那些印模被我的弟侄們得到了,至今還(一直)保存著。

      5.所常與有、無、何結合,組成有所、無所、何所的格式,相當于有什么、無什么、所什么。例如:(1)凡所應有,無所不有。(《口技》)凡是(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種沒有的。

      (2)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未蘭詩》)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問姑娘想念的是什么?姑娘沒有什么思念的,姑娘也沒有什么想念的。

      6.所用在數量詞之后,表示概數。相當于左右、上下。例如:從弟子女十人所。(《西門豹治鄴》)跟隨的女徒弟約十人左右。

      二、用作名詞

      表示處所、方位。例如: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出師表》)一定能使軍隊內部團結一致,好的差的各得其所。

    文言文虛詞用法14

     。ㄒ唬﹦釉~。

      1.有做作為充當變成成為等義,翻譯比較靈活。

      ①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賈誼《過秦論》)

     、谌缓笠粤蠟榧遥藕癁閷m。(賈誼《過秦論》)

     、圩湎嗯c歡,為刎頸之交。(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鼙,水為之,而寒于水。(荀子《勸學》)

     、葳w王竊聞秦王善為(演奏)秦聲。(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藿袢召疄(幫助)公子亦足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為(劃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

     、酁(治理)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曬之。(《論語》)

      2.以為,認為。

     、俅送銮刂m(xù)耳。竊為大王不取也。(司馬遷《鴻門宴》)

     、趦尚盒υ唬菏霝槿甓嘀!(《兩小兒辯日》)

      3.判斷詞,是。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诜菫榭椬鬟t,群家婦難為。(《孔雀東南飛》)

      (二)介詞。

      1.表被動,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譯為被。

     、傥釋俳駷橹斠。(司馬遷《鴻門宴》)

     、谒鞛榛銏蟪淅镎。(蒲松齡《促織》)

      ③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賈誼《過秦論》)

     、懿徽,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葙鵀槿笋R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眾。(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2.介紹原因或目的`。為了,因為。

     、偕魑馂闅w死,貴賤輕何薄(《孔雀東南飛》)

      ②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孟子《魚我所欲也》)

     、劢駷閷m室之美為之。(《莊暴見孟子》)

      3.介紹涉及的對象。給,替。

      ①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鄢颊垶橥跹詷。(《莊暴見孟子》)

      4.對,向。

     、贋橹魏?(司馬遷《鴻門宴》)

      ②如姬為公子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

     、贋槠鋪硪,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語氣詞,表示疑問或反詰,呢。

     、偃缃袢朔綖榈顿蓿覟轸~肉,何辭為(司馬遷《鴻門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季氏將伐顓臾》)

      ③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司馬遷《屈原列傳》)

    文言文虛詞用法15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僭敢允宄钦堃阻。(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谑看蠓蚪K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蘇軾《石鐘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于諸侯。(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歸有光《項脊軒志》)

     、诮院棉o而以賦見稱。(司馬遷《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俨佼斠悦C還付鄉(xiāng)黨。(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于,在,從。

     、僖园嗽率龜赜谑。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酃枰晕磿r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于。

     、仝w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fā)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張溥《五人墓碑記》)

     、蹜淹跻圆恢页贾,故內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司馬遷《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俳褚詫嵭V。(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谟啻源尉氵M。(司馬光《赤壁之戰(zhàn)》)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僖砸划斒(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蹖⒆訜o怒,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勺g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俜蛞囊越,則游者眾。(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诤龌昙乱云莿印(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勺g為而或省去。

     、儆嗯c四人擁火以入。(蘇軾《石鐘山記》)

     、诜畤垈绕涠芤宰。(司馬遷《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蒲松齡《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后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勺g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诋斍髷淀曋铮谝、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韓愈《祭十二郎文》)

     、蹫榍厝朔e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蘇洵《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俨毁T者以賂者喪。(蘇洵《六國論》)

     、谒^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王安石《游褒禪山記》)

     、壑T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倌拘佬酪韵驑s,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偈苊詠,夙夜憂嘆。(以:表時間)(諸葛亮《出師表》)

     、谥笍拇艘酝宥加柃w。(以:方位)(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圩酝鹾钜韵履挥獬。(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jié)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倮铣家詪嫗殚L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后》)

     、诮砸悦烙谛旃。(《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僦也槐赜觅猓t不必以。(屈原《涉江》)

      (五)名詞

      譯為:緣由,原因。

     、俟湃吮鼱T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俟桃怨种。

     、谌找员M矣。

      2.通已,止。

     、贌o以,則王乎?(孟子《齊桓晉文之事》)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倩⒁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卺t(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2.把作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賈誼《過秦論》)(以為:把它設為。)

     、阼T以為金人十二。(賈誼《過秦論》)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fā)展或推斷的結果。

     、儆嗍且杂浿,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蘇軾《石鐘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么辦法用來沒有什么辦法用來

     、夙椡跷从幸詰唬鹤。(司馬遷《鴻門宴》)

     、谕跽Z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莊暴見孟子》)

     、酃什环e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荀子《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李密《陳情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