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第一女詩人是誰
中國第一女詩人是誰?想不想聽聽這位女詩人的故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第一女詩人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蕭伯納說,人生有兩出悲劇。一是萬念俱灰;另一是躊躇滿志。
她一生顛沛流離,希望與絕望交織;她滿身才華橫溢,詩歌與音律相伴。
她是蔡琰,字文姬,東漢大儒蔡邕之女,建安時期著名才女,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位女詩人。
東漢政治風(fēng)云莫測,時局混亂,外戚當(dāng)權(quán)。蔡邕忠心進(jìn)諫,勸說削弱外戚之權(quán),卻被外戚陷害。在好友的說情下,蔡邕免于一死,貶黜至邊疆。
蔡文姬自幼便隨父流亡五原,遠(yuǎn)離故土,漂泊異域,這是她一生動蕩的起點。
興平二年,羌胡南下掠奪,關(guān)中生靈涂炭。匈奴左賢王早就聽聞文姬才貌雙全,便派人將文姬擄走,帶回關(guān)外。
一轉(zhuǎn)眼,眼前景色由碧綠變?yōu)樯n黃,文姬也由漢人淪為俘虜。
語言不通,她無法言說內(nèi)心的孤苦;飲食不適應(yīng),她體質(zhì)越來越弱;思鄉(xiāng)心切,她終日郁郁寡歡。
《后漢書列女傳》記載:“為胡騎所獲,莫于南匈奴左賢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
文姬嫁給了左賢王,生了兩個兒子,在北方呼嘯、風(fēng)沙漫卷的異域,對孩子的愛與擔(dān)憂,是支撐文姬的力量源泉。
文姬常常在北風(fēng)中,向中原的方向遠(yuǎn)望,在漫天的黃沙里,回憶故國的樂曲與旋律,思念家鄉(xiāng)的景色和親人。
“城頭烽火不曾滅,疆場征戰(zhàn)何時歇。殺氣朝朝沖塞門,胡風(fēng)夜夜吹邊月!
她的琴聲里,每一個音符都是哀怨,她的歌聲里,每一個文字都是苦楚。只有看見孩子日益成長,聽到孩子稚氣地喚著自己,文姬才微微感受到歲月的眷顧。
建安十一年,曹操得知文姬被匈奴擄去,立即派使者董祀贖回文姬。
一方面,曹操憐惜一代佳人身落異域,另一方面,愛樂如曹操,一直心心念念蔡邕的幾千冊古樂藏書。
匈奴自是不肯將文姬歸漢,看到左賢王蠻橫地拒絕曹操的請求。董祀便告訴他,匈奴的單于呼廚泉現(xiàn)在還身在鄴城。左賢王迫于單于的人身安全,才忍痛同意文姬歸漢。經(jīng)過雙方商榷后,左賢王終于給出條件。除了奉上大量金銀,最苛刻的一條便是將兩個孩子留下。
一方面是故土,一方面是骨肉,文姬陷入兩難。
她日夜思念的故鄉(xiāng)終于向她伸出援手,她想抓住這只手,就必須要放下手中牽著的孩子。文姬用手揪著眉心,坐在床前,陷入從所未有的痛苦中。年幼的孩子聽說了母親要離開的消息,跌跌撞撞地跑過來,用手勾住母親的脖子,淚水漣漣地仰頭,問媽媽要去哪里。
文姬知道,如果選擇了離開胡地,便再也沒有回來的可能,也意味著,再也沒有與孩子親近的機會。
在這艱難的處境下,文姬最終選擇跟隨使者回國!拔募w漢”與“昭君出塞”成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動人,也最令人唏噓的兩個故事。
臨行那天,文姬悲慟地大哭,不停撫摸著孩子的頭,她想將過去沒有來得及說出口的話,以及將未來日子里想告訴他們的道理,都說出來,但她只是哽咽,只是任眼淚遮擋她看孩子最后一眼,任痛苦阻礙她對孩子的最后叮囑。
風(fēng)吹干她的眼淚,馬踟躇不前。
漸行漸遠(yuǎn)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十二年,三千里,文姬帶著滿是病根的身體,與支離破碎的心,回到了故國。
然而,當(dāng)文姬懷著最后一點期待回到家中時,才知曉,親人都已離開人世,連近親都沒有了。
國土也已四分五裂,哀鴻遍野,戰(zhàn)亂四起,一片狼藉。
蔡文姬已經(jīng)三十多歲了,在曹操的安排下,她嫁給了接她回家的屯田校尉董祀。
“人生幾何時,懷有中年歲”,她珍惜剩下的歲月,哪怕已不再年少;“托命於新人,竭心自勉勵”,她想要更加優(yōu)秀,與丈夫攜手;“流利成鄙賤,長恐復(fù)捐棄”,她變得小心翼翼,唯恐因為“三嫁”被看不起。
或許,珍惜時間、想要更加優(yōu)秀、小心翼翼才是見到喜歡之人時的內(nèi)心活動。
過往的風(fēng)霜與坎坷,漫長的逃亡與流離,狂亂的北風(fēng)和狂沙,都無法涂抹那個撫琴吟詩少女的心事。蔡文姬依然相信愛,依然憧憬與期待。
那個接她回家的人,那個和她一起走過大漠和江南的人,維系著她所有的幻想和依賴。
董祀一表人才,熟諳音律,唯一的不足是:他自視頗高,并不喜歡結(jié)過兩次婚的文姬。他認(rèn)為文姬初嫁衛(wèi)仲道時,衛(wèi)仲道年紀(jì)輕輕卻過世,可見文姬克夫;再嫁左賢王,沾染了胡人習(xí)性,更別說文姬如今整日心不在焉,時常思念孩子了。
當(dāng)初被才子們視為珍寶、出現(xiàn)在無數(shù)人夢里的文姬,如今美貌不在、光環(huán)不復(fù),除了滿腔的愁緒與對孩子的思念,她一無所有。
可是,她將愁緒抽繭剝絲般地分離開來,編織成了發(fā)光的霓裳。
她拿起筆,將在匈奴的遭遇寫成了《悲憤詩》。《悲憤詩》是我國詩史上第一首自傳體的五言長篇敘事詩,里面包含著文姬被掠、杖罵、受侮辱、念父母、別子、悲嘆親人喪盡、重嫁后的擔(dān)憂等情愫,充斥著對悲劇制造者的控訴,溢滿了悲憤和苦楚。
曹植評價《悲憤詩》:人家的詩文是用血淚寫就,而我們的詩文是用墨寫的。
后人往往把《悲憤詩》和《孔雀東南飛》相提并論。歷史上也有人稱文姬的才華壓倒了漢代才女卓文君,甚至曹植和杜甫的五言敘事詩也受到了文姬的影響。
蔡家原本藏書四千多卷,但由于戰(zhàn)亂不斷,幾經(jīng)流離,書籍所剩無幾。文姬自幼熟讀詩文,竟然能夠背誦其中四百多篇。在曹操的要求下,她把記憶中的四百多篇文章重新譽寫于紙上,沒有絲毫的遺漏和錯誤。
曹操大喜過望,對文姬給予很高贊譽。隨后,文姬更是將全部心思用于整理父親的藏書。
蔡文姬還將北方民族的管樂器——胡笳音色融入古琴,創(chuàng)新性地創(chuàng)作出《胡笳十八拍》。氣勢高昂,文采飛揚,合乎音律,成為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所謂“由情真,亦由情深也。”
《胡笳十八拍》原文:“無邊涯兮地?zé)o邊,我心愁兮亦復(fù)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駒之過隙,然不得歡樂兮當(dāng)我之盛年。怨兮欲問天,天蒼蒼兮上無緣。舉頭仰望兮空云煙,九拍懷情兮誰與傳?”
蔡文姬重新成為目光的焦點,帶有一種歷經(jīng)浮華過后的獨特韻味,引來萬眾矚目。
這時,董祀?yún)s惹上了牢獄之災(zāi)。
據(jù)《列女傳》記載,董祀犯法當(dāng)死,蔡文姬向曹操求情。
文姬念夫心切,聽到消息后蓬頭垢面就去拜見曹操,甚至連鞋子都沒有穿。她跪在地上,叩頭請罪,言辭清辯,聲音顫抖中帶著勇敢,眼神柔弱中夾著剛毅,令人動容。
曹操表達(dá)了對文姬的同情,但依然不肯改口,借口說“文書已經(jīng)下達(dá)了”。能言善辯的文姬立即將曹操的推脫之意曲解為曹操心疼去召回文書的馬,說:“您為什么憐惜跑壞一匹馬的腿,而不去救一條即將死去的生命呢?”于是曹操派人去追回董祀,并赦免了他。
董祀被這個聰穎而勇敢的女子所折服,他開始接納她的過去,接納她所有的愁緒與痛苦。他終于成了一個好丈夫,耐心開導(dǎo)她,引領(lǐng)她走出痛苦。蔡文姬所有的擔(dān)憂,所有的不自信,都被他接納,被他理解,被他治愈。
光陰終于眷顧了文姬。
峰回路轉(zhuǎn),她那份惴惴不安的心意終于得到回應(yīng),她那被歲月玩弄得千瘡百孔的心終于得到修補。他們共同喜歡著音律,閑時度曲作詞,你彈我唱。
春來賞花,夏來弄荷,秋來垂釣,冬來觀雪。
蔡文姬終于打破了命運的詛咒,得到了想要的安穩(wěn)。董祀陪在她身邊,他們相濡以沫,相伴終生。
只是,夜深人靜時,文姬依然陷入濃稠的思念,她無法忘記邊外的兩個孩子,王法忘記那句“媽媽,你要到哪里去!
蔡文姬說:“唯我薄命,殊俗心異,莫過我最苦!
她一生漂泊,像沒有根的草,顛沛流離,從南到北,從關(guān)外到關(guān)內(nèi)。她的思念比歲月長,她的苦楚比雨水多。她一生坎坷,希望與絕望交織,卻依舊帶有少女的憧憬與期待,帶著富有韻味的才華與從不退卻的勇敢。
她是蔡文姬,為音律與詩文做出卓越貢獻(xiàn)的女子,我國第一位女詩人。她更是被故鄉(xiāng)拋棄的游子,被迫與骨肉分離的母親,被命運捉弄的可憐人。
不禁想起海子的詩《九月》,詩歌本身與蔡文姬無關(guān),但他們情愫相同,感遇相似;蛟S,每一個跌宕的人生都值得紀(jì)念:
遠(yuǎn)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鏡,高懸草原,映照千年歲月
我的琴聲嗚咽,淚水全無
只身打馬過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