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合集5篇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1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著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fā),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去向渝州。
《峨眉山月歌》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江。
夜:今夜。
發(fā):出發(fā)。
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重慶、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峨眉山月歌》賞析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鼻皟删涫钦f,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別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句式,是說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焙髢删涫钦f,夜間乘船出發(fā),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cè)。這位“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達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gòu)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jīng)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xiāng)的情懷,語言流轉(zhuǎn)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是超越時空。但這首詩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達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個字中出現(xiàn)了五個地名,共計十二個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人們不但不感到重復(fù),而且認為是絕唱,其原因就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江行的經(jīng)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穿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它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有變化!岸朊忌皆隆、“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讀起來就覺得不著痕跡,自然入妙。
《峨眉山月歌》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李白年輕時的作品。峨眉山是蜀中大山,也是蜀地的代稱。李白是蜀人,因此峨眉山月也就是故園之月。此詩是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開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2
[唐]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1、峨眉,即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2、半輪秋,半圓的秋月。
3、平羌(qiānɡ),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
4、發(fā),出發(fā)。清溪,指青溪驛,在今四川犍為縣峨眉山附近。
5、君,指峨眉山月。不見,指山高遮月。渝州,在今重慶市一帶。
賞析:
開元十三年(725)秋李白游峨眉山。他從峨眉山沿平羌江(青衣江)東下,至渝州,寫下了《峨眉山月歌》。時李白初離蜀地,此詩表現(xiàn)了他對故鄉(xiāng)山水與友人的依戀之情。全詩共四句,開篇兩句寫月,以“峨眉山”來修飾“月”,月為峨眉獨有之月,可見愛月緣于鄉(xiāng)情。末二句寫舟行,由“清溪”向“三峽”,明月相隨而思君不見。本詩表面寫月,而實亦寫人,峨眉山月,亦即峨眉山人。王麟洲評此詩:“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3
[唐]李白
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
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
黃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
峨眉山月還送君,風(fēng)吹西到長安陌。
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黃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
我似浮云殢吳越,君逢圣主游丹闕。
一振高名滿帝都,歸時還弄峨眉月。
賞析:
李白對峨眉月始終未能忘懷,就是萬里遠游之后,也一直既看且憶,更感覺峨眉月與他相伴而行。而今在黃鶴樓前看見來自故鄉(xiāng)的僧人,帶來了峨眉月,讓李白百感交集而追憶峨眉山月。
此詩前兩句“我在巴東三峽時,西看明月憶峨眉”是在寫異地“看”蜀,表達了李白思念蜀地,贊美那里的心境。其實是影射自己的酸楚。簡單兩句,縱橫寬廣躍然紙上。峨眉的秀峻,也一目了然。此時憶峨眉的景色,百感交集!霸鲁龆朊颊諟婧,與人萬里長相隨”兩句描述異地之月,借月抒懷。由故人聯(lián)想到許多,同月不同境,緣由心境來。李白說:就用我的心境,送君入長安吧!包S鶴樓前月華白,此中忽見峨眉客”兩句是在描寫倆人相見默契相談暢懷的情景。憶故談今,別有心意。人生如月,陰晴圓缺,己是浮云,來去自如。瀟灑超脫,浩然脫俗。也影射了作者雖身不能脫俗,心卻早已超脫世俗的暗意!岸朊忌皆逻送君,風(fēng)吹西到長安陌。長安大道橫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四句說,這明月定將伴送他到長安去,這明月不僅照到江夏,還照到長安以及周圍的.秦川,而且回到蜀中仍有峨眉月相伴!包S金獅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談重玄”兩句寫故人能在京城升壇說法,高談闊論,受到極高的禮遇,令人欽羨!拔宜聘≡茪弲窃剑晔ブ饔蔚りI”兩句意思是說:我現(xiàn)是落魄去,您卻是乘風(fēng)歸。雖心境不同,但李白在這里體現(xiàn)出了他樂觀向上,不甘命運的豪情!耙徽窀呙麧M帝都,歸時還弄峨眉”兩句意思是說:到成功的時候,我們再憶故時峨眉。其實,萬里共明月,本無所謂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這一方面可見李白對故鄉(xiāng)月亮情有獨鐘,另一方面對比自己身似浮云,滯留吳越,羨慕蜀僧歸時還可見到峨眉月。
全詩以月為媒,貫徹始終。此詩從“我”到月,從月到僧,再寫到月,侃侃談來,動感強烈,毫不氣窒,充分顯示出李白作為歌行高手的藝術(shù)水平。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4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七言絕句,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725年(開元十三年的時候)以前,描寫了一幅峨眉山夜間的優(yōu)美景象。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
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
3、發(fā):出發(fā)。清溪:指清溪驛,在四川犍(qián)為峨眉山附近。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在今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黎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下:順流而下。渝州:今重慶一帶。
5、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從清溪出發(fā)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
【賞析】
這首詩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扒铩弊忠蛉腠嶊P(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lián)P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cè)ァ!罢虅θo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峽,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而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鑒賞二
【注釋】
、哦朊忌剑涸诮袼拇ǘ朊忌绞校ǹh級市)西南。
⑵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⑶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 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江。
、 夜:今夜。
⑹ 發(fā):出發(fā)。
、 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
⑻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 下:順流而下。
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
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夜里我從清溪出發(fā)奔向三峽,
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才發(fā)現(xiàn)到了渝州。
【譯文二】
峨眉山上,半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山頭,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從清溪出發(fā)奔向三峽,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賞析】
《峨眉山月歌》,七言絕句,唐代李白詩作,詩云:“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泵枋隽艘环鶅(yōu)美的峨眉山夜間景象。
這首詩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輕的李白初離蜀地時的作品,大約作于725年(開元十三年的時候)以前。這首詩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時,寫的`一首依戀家鄉(xiāng)山水的詩。詩人是乘船從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間吐出的半輪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總是隨江流。夜里船從清溪驛出發(fā),要向三峽駛?cè),船轉(zhuǎn)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見了。這首詩用了五個地名,通過山月和江水展現(xiàn)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
此詩是作者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yōu)美,風(fēng)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游的時令是在秋天!扒铩弊忠蛉腠嶊P(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明(“秋月?lián)P明輝”)。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式謂語,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謂空靈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入岷江,向三峽駛?cè)。“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gòu)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jīng)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相當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豪邁,也有思鄉(xiāng)的情懷,語言流轉(zhuǎn)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頗受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時超越時空,而此詩所表現(xiàn)的時間與空間跨度真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見,共十二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為絕唱,殊不厭重”(王麟洲語),其原因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詩人江行體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串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這就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于變化!岸朊忌皆隆、“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讀起來也就覺不著痕跡,妙入化工。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5
峨眉山月歌-李白
作者: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歌-李白原文: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注釋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縣西南。
半輪秋:半圓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青衣江,在峨眉山東北。源出四川蘆山,流經(jīng)樂山匯入岷江。
夜:今夜。
發(fā):出發(fā)。
清溪:指清溪驛,屬四川犍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峽:指長江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今在四川、湖北兩省的.交界處。一說指四川樂山的犁頭、背峨、平羌三峽,清溪在黎頭峽的上游。
君:指峨眉山月。一說指作者的友人。
下:順流而下。
渝州:治所在巴縣,今重慶一帶。
峨眉山月歌-李白拼音解讀:
相關(guān)翻譯
譯文
半輪明月高高懸掛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著月影。
夜間乘船出發(fā),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只能依依不舍順江去向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相關(guān)文章:
李白《峨眉山月歌》賞析06-27
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詩原文及賞析10-11
李白古詩峨眉山月歌全詩原文詳細賞析翻譯11-26
《峨眉山月歌》李白唐詩原文及鑒賞10-24
李白《秋浦歌》賞析01-18
李白《子夜吳歌·夏歌》原文及賞析02-27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李白原文03-07
李白子夜吳歌·夏歌原文及賞析02-23
李白《關(guān)山月》賞析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