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晏殊詞作鑒賞
《采桑子》是宋代詞人晏殊的詞作。此詞以情感曲折細(xì)膩見長,與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構(gòu)思有別。下面一起跟著小編學(xué)習(xí)一下吧!
【作品介紹】
《采桑子·時光只解催人老》是宋代詞人晏殊的詞作。此詞以情感曲折細(xì)膩見長,與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一般構(gòu)思有別!皶r間”句與“離亭”匈,將時間空間交織在一起,于是,“長恨”便通過小小“淚滴”形象地折射出來。短短四句勝過萬語千言。下片只用“西風(fēng)”、“淡月”便勾劃出秋夜的凄清。在此無可奈何之際,離婦的渺茫希望只能寄托給迷蒙的夢境。然而一聲雁唳,卻又將她從夢中喚醒,無情的現(xiàn)實更增添雁歸而人未歸的失落與惆悵。盡管如此,凄涼落寞之中仍暗暗透出一種樂觀的希望。溫潤秀潔,境象高遠(yuǎn),頗能引發(fā)讀者的遐想。
【原文】
采桑子
時光只解1催人老,不信2多情,長恨離亭3,淚滴春衫4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風(fēng)急,淡5月朧明6,好夢頻7驚,何處高樓雁一聲8?
【注釋】
1、只解:只知道。
2、不信:不理解。
3、離亭:古代人在長事短亭間送別.因此稱這些亭子為離亭。亭:建在路上供行人休歇的長亭。
4、春衫:春天所穿的衣服。此處指年少時穿的衣服,唐代張籍《白纻歌》:“皎皎白纻白且鮮.將作春衫稱少年!
5、淡:慘淡清冷。
6、朧(lóng)明:模糊不清,此指月光不明。朧,朦朦朧朧。
7、頻:屢次。
8、高樓雁一聲:化用自唐代韓偓《生查子》:“空樓雁一聲,遠(yuǎn)屏燈半滅!
【白話譯文】
時光只知道每時每刻催人變老,卻并不理解人世間的多情,你看那長亭送別時,傷心的淚水滴到衣衫上,連喝醉酒也不能使自己忘卻煩惱。
昨天夜里,梧桐樹的葉子在西風(fēng)中急促地響著,月色朦朧而慘淡,我的美夢不斷地被驚醒,不知何處的高樓上傳來大雁凄厲的叫聲。
【創(chuàng)作背景】
作者由于離別后音信難得,由此產(chǎn)生離別之思。于此同時,作者又把離別與時光無情、年華漸老聯(lián)系起來,形成了雙重的無奈和感傷。此詞就是在作者這兩種感情的影響下寫出的。
【賞析】
這是晏殊一首膾炙人口之作。短短四十四個字,寫出人生一種深沉的感慨。音節(jié)嘹亮,情感郁勃,如同天際的雁唳。雖然是那樣短促的'數(shù)聲,卻悲涼凄緊,盤旋回蕩,使人心情無法立刻平息下來。不過它雖然使人沉思,惹起人們一縷閑愁,卻不會使人們覺得透不過氣。它那強力震撼的幅度,恰好維持在情感能容納的寬度之內(nèi),因而人的感動是在情感的振幅之內(nèi)回蕩。它引起深深的贊嘆,使讀者浮起對人生的許多聯(lián)想,正如一杯真正醇美的酒產(chǎn)生的魅力。
“時光只解催人老”這是每一個珍惜時光的人同樣都有的感受。看似平常,細(xì)想起來,所謂“時光”,到底是怎么回事,它除了每時每刻催人老去,還有別的什么意義,詞人一入手就端出“時光”這個問題逼到人們眼前,逼著人們不能不點頭承認(rèn):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實。這樣就先把讀者的感情有力地調(diào)動起來了。
“不信多情,長恨離亭”人,是宇宙間富有感情的生物,照理,在親人之問,不應(yīng)該永遠(yuǎn)彼此分開,永遠(yuǎn)在離別之中過日子吧。可是,盡管不相信事情會如此不妙,事實卻又正是如此。再想想吧,人一天天的老下去,又一天天的隔別著。如今,不相信的不由不相信了。這又怎能不使人為之慨嘆不已。
“淚滴春衫酒易醒”因為感時光之易逝,悵親愛的分離,無可開解,只有拿酒來暫時麻木一下自己;然而不久便又“淚滴春衫”,可見連酒也不能使自己暫時忘卻煩惱。
以上幾句,三層抒發(fā),一層比一層迫緊。驚心于時光易逝,這是一。想不到有情人長期隔別,這是二。企圖忘卻而又不能忘卻,這是三。三層意思,層層相扣,層層拉緊,把讀者投入強烈的心情震蕩之中。于是,在下片,詞人進(jìn)一步給以更具體、更濃密的形象,使讀者的心靈震蕩達(dá)到最高的頻率。
“梧桐昨夜西風(fēng)急,淡月朧明”已經(jīng)是“淚滴春衫酒易醒”,忽然西風(fēng)颯颯,桐葉蕭蕭,一股涼意直透人的心底。抬頭一看,窗外淡淡月色,朦朧而又慘淡,仿佛它也受到西風(fēng)的威脅。
“好夢頻驚”這好夢,是離人的重逢,是生活的歡樂,是美好事物的幻現(xiàn),然而每當(dāng)希望它多留一霎的時候,它就突然破滅了。而且每當(dāng)一回破滅,現(xiàn)實的不幸之感就又一齊奔集而來。此時,室外的各種音響,各樣色彩,以及室中人時光流逝之感,情人離別之痛,春酒易醒之恨,把剛才的好夢全都打成碎片了。這里,“好夢頻驚”四字恰似點睛之筆,它一手拉著上面,一手牽起下面,把室中人此際的感受放大成為一個特寫的鏡頭,讓人們充分感受其中的沉重的分量。
“何處高樓雁一聲”雜亂的音響、色彩,室中人沉抑的情緒正在凌亂 交織之中,突然飛出一聲高亢的哀音。這一聲哀厲的長鳴,是如此突如其來,使眾響為之沉寂,萬類為之失色。這是孤雁的哀唳,響徹天際,透入人心,它把室中人的思緒提升到一個頂峰了。這一聲代表什么,是感覺深秋已經(jīng)更深嗎,是預(yù)告離人終于不返嗎,還是加劇室中人此時此地的孤獨之感。不管怎樣,它讓人們想得很遠(yuǎn)、很沉,一種惘惘之情使人不能自已。
但總的說來,此詞感情悲涼而不凄厲,詞人不會讓自己沉溺在痛苦之中無法自拔。他在沉思默想,覺悟到要把握住自己的感情,進(jìn)而更透徹地去理解人生和世界。像此詞結(jié)句,用意是何等超脫高遠(yuǎn),它把感情升華到一個更加明凈的境界。
名家評論
趙尊岳《〈珠玉詞〉選評》:此詞獨驚秋夢,寄慨遙深,然用筆靈活,肆應(yīng)開展,極其能事,其于夢中所接,則述離亭;于夢后所聞,則迷雁聲,前后均以夢為樞紐,而夢之所以醒者,則由于夢中之淚滴春衫,層次可謂分明,說理可謂詳盡。然信筆直書,毫不見詰曲鉤勒之跡,此即所謂渾成矣。夢酒而醒,醒而聞雁,此瞬息間事,感則有之,又何有于時光之催人耶?作者心細(xì)于發(fā),筆妙如云,只輕輕于夢中用“春衫”二字,以見所夢者,為春日事,而今夢醒,則為秋雨梧桐,相去已兩季節(jié),乃匆匆現(xiàn)于一夢,瞬息之中,是豈非時光之催人乎?借夢中之春,與夢醒之秋,說明時光之催人,是真敏于構(gòu)思屬事,較之明說者,遠(yuǎn)勝百倍。最后以何處雁聲作結(jié),事外遠(yuǎn)致,別具遙思,是善于言情者。點出“高樓”二字,境界既高,情更凄厲,柳耆卿“關(guān)河冷落,殘照當(dāng)樓”,蓋即由此化出。晏雖只作小令,然所以開詞法者,固已多矣。
薛礪若《宋詞通論》:此詞雖在凄傷中,卻無絲毫怨毒的意思,此即其抒情的溫厚處。這種作風(fēng),歐陽修、秦觀及晏幾道,都很受他的影響。
【作者介紹】
晏殊(991-1055),北宋詞人。字同叔。撫州臨川(今南昌進(jìn)賢)人。十四歲以神童入試,賜進(jìn)士出身,命為秘書省正字,官至右諫議大夫、集賢殿學(xué)士、同平章事兼樞密使、禮部刑部尚書、觀文殿大學(xué)士知永興軍、兵部尚書,封臨淄公,謚號元獻(xiàn),世稱晏元獻(xiàn)。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后進(jìn),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他以詞著于文壇,尤擅小令,風(fēng)格含蓄宛麗,有《珠玉詞》。亦工詩善文,現(xiàn)存不多,大都以典雅華麗見長。
【《采桑子》晏殊詞作鑒賞】相關(guān)文章:
《浣溪沙》晏殊詞作鑒賞12-18
《喜遷鶯》晏殊詞作鑒賞12-21
《訴衷情》晏殊詞作鑒賞12-24
《清平樂》晏殊詞作鑒賞12-20
《踏莎行》晏殊詞作鑒賞03-23
《撼庭秋》晏殊詞作鑒賞12-24
《破陣子》晏殊詞作鑒賞03-23
《玉樓春》晏殊詞作鑒賞03-23
《山亭柳·贈歌者》晏殊詞作鑒賞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