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臨路歌》古詩原文及賞析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都收藏過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詩吧,古詩的篇幅可長可短,押韻比較自由靈活,不必拘守對仗、聲律。古詩的類型多樣,你所見過的古詩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臨路歌》古詩原文及賞析,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作品介紹】
《臨路歌》的作者是李白,被選入《全唐詩》的第166卷第13首。題名可能是《臨終歌》之誤。此詩當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況下的最后作品。
【原文】
臨路歌
作者:唐·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注釋】
〔1〕臨路歌:“臨終歌”之誤。李白絕筆。
〔2〕八裔:八方荒原之地。
〔3〕中天:半空。
〔4〕摧:摧折。
〔5〕馀風:遺風。
〔6〕激:激蕩。
〔7〕萬世:千秋萬世。
〔8〕扶桑:古代神話中的神樹,是太陽出來的地方。古代將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征,這里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的身邊。
〔9〕掛:喻腐朽勢力阻撓。
〔10〕石袂:當作左袂,即左袖。
〔11〕得:知大鵬夭折半空。
〔12〕仲尼句:指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哀公十四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
【翻譯】
大鵬奮飛啊振動八極,中天摧折啊力所不濟。雖被摧折,其余風啊仍可激揚萬世,游于扶桑啊又掛住左翼;力雖不濟,后人得此余風而可傳此事跡,然而世無孔子,誰能為我的摧折而哭泣。
【賞析】
這首詩題中的“路”字,可能有誤。根據詩的內容,聯系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中說:“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眲t“臨路歌”的“路”字當與“終”字因形近而致誤,“臨路歌”即“臨終歌”。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贝蜷_《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大鵬賦》。這篇賦的初稿,寫于青年時代?赡苁芰饲f子《逍遙游》中所描繪的大鵬形象的啟發(fā),李白在賦中以大鵬自比,抒發(fā)他要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的遠大抱負。后來李白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被唐玄宗“賜金還山”,但并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仍然一直激勵著他努力奮飛。他在《上李邕》詩中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令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币彩且源簌i自比的。大鵬在李白的眼里是一個帶著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把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就真象一只大鵬正在奮飛,或正準備奮飛。但現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只大鵬已經飛到不能再飛的時候了,他便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歌的頭兩句是說:大鵬展翅遠舉啊,振動了四面八方;飛到半空啊,翅膀摧折,無力翱翔。兩句詩概括了李白的生平!按簌i飛兮振八裔”,可能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一類事情在里面!爸刑齑葙狻眲t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于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實際遭遇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有點象項羽《垓下歌》開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蹦菬o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著實震撼人心。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薄凹ぁ笔羌な帯⒓,意謂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這實質是指理想雖然幻滅了,但自信他的品格和精神,仍然會給世世代代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扶桑,是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征,這里“游扶!奔粗傅搅嘶实凵磉!皰焓恰钡摹笆碑斒恰白蟆弊种`。嚴忌《哀時命》中有“左袪(袖)掛于扶!钡脑,李白此句在造語上可能受了嚴忌的啟發(fā)。不過,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讓衣袖給樹高千丈的扶桑掛住。而大鵬又只應是左翅,而不是“左袂”。掛住的究竟是誰呢?在李白的意識中,大鵬和自己有時原是不分的,正因為如此,才有這樣的奇句。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后人得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以此相傳。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象征祥瑞的異獸。公元前481年(魯哀公十四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獵獲,非常難受。但如今孔子已經死了,誰也不會像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這兩句一方面深信后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和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夢李白》)非常相近。
《臨終歌》發(fā)之于聲是李白的長歌當哭;形之于文,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既有遠大的理想,而又非常執(zhí)著于理想,為實現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臨終歌》讓讀者看到,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讀完此詩,掩卷而思,恍惚間會覺得詩人好像真化成了一只大鵬在九天奮飛,那渺小的樹杈,終究是掛不住它的,它將在永恒的天幕上翱翔,為后人所瞻仰。
李白嚴評本載明人批:“是何等語耶?殆不可曉!敝毂驹疲骸按苏略~意不可強解,以俟知者!
胡本曰:“擬《琴操》。仲尼適趙,聞簡子殺鳴犢,臨河不濟而嘆作《臨河歌》。此臨路或河字之誤!
奚祿詒曰:“蓋自嘆也,必擬《臨河操》無疑。
郭沫若《李白與杜甫》云:“《臨終歌》今存集中,刊本誤作《臨路歌》,簡短四十二字,照樣自比大鵬,自負之心至死不變。然而自嘆‘力不濟’,這和《古風五十九首》的第一首‘吾衰竟誰陳?’是有一脈相通的。在那首《古風》里,他想到了孔仲尼泣麟:‘希圣如有立,絕筆于獲麟’;在這首《臨終歌》里,他又想到了孔仲尼泣麟。他一方面在自比仲尼,一方面又在嘆息時無仲尼,而卻寄希望于‘后人’。實際上如果仲尼還在,未必肯為他‘出涕’;而‘后人’是沒有辜負他的!
裴斐《李白〈臨路歌〉試析》:“全詩六句,可分三解。一、二言鵬之奮飛振動八裔,奈何中天摧折力不濟矣。八裔即八極、八荒,極言其遠。三、四緊承二句,言力雖不濟,若得余風之助,猶能激揚萬世而游于扶桑。余風,乃相對從下而上之扶搖(飚)而言;……李白此歌托鵬言志,左袂即左袪、左袖,應指鵬翼。激萬世、游扶桑與掛左袂,皆虛擬假設之辭。要言雄心尚在,余勇可賈也。五、六亦接二句,言大鵬摧于中天,為后人——實指當今世人——所得,而世無孔子,故無人憐惜。按孔子因西狩獲麟而出涕,傷其‘非出其時而見害’,事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及《孔子家語·辨物》;又按李白《大鵬賦》,不特贊大鵬之曠蕩縱適而不拘守常,亦贊其‘不矜大而暴猛’,此正可與麟之為仁并提。‘仲尼亡乎’,難道世上孔子之徒都死光了嗎?‘誰為出涕’,無人為之出涕!結語悲涼,悲涼中仍見慷慨。上邊說的都是言內意。另外還有言外之意,……”(載大型畫冊《李白》,國際展望出版社)
【作者介紹】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出生于西域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5歲隨父遷至劍南道之綿州(巴西郡)昌隆縣(712年更名為昌明縣,今四川綿陽江油市青蓮鄉(xiāng)),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平涼市靜寧縣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于安徽當涂,享年61歲。
李白的詩歌創(chuàng)作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主要表現為側重抒寫豪邁氣概和激昂情懷,很少對客觀事物和具體時間做細致的描述。灑脫不羈的氣質、傲視獨立的人格、易于觸動而又易爆發(fā)的強烈情感,形成了李白詩抒情方式的鮮明特點。他往往噴發(fā)式的,一旦感情興發(fā),就毫無節(jié)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際的狂飆和噴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異乎尋常的銜接,隨情思流動而變化萬端。
【繁體對照】
臨路歌】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
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爲出涕。
【題解】
這是一首借物抒懷的騷體詩!杜R路歌》 即 《臨終歌》。清人王琦說:“李華墓志(即《故翰林學士李君墓志》)謂太白賦《臨終歌》而卒,恐此詩即是,路字蓋終字之訛”。現代學者大多接受這種說法。對于這首詩的寓意,王琦又說:“按詩意謂西狩獲麟,孔子見之而出涕。今大鵬摧于中天,時無孔子,遂無有人為出涕者,喻己之不遇于時,而無人為之隱惜。太白嘗作《大鵬賦》,實以自喻,故此歌復借大鵬以寓言也。”意思是說,李白素有“濟蒼生”、“安黎元”的抱負,希望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yè),所以常以大鵬自比。他的 《大鵬賦》 就是比喻自己有高飛遠走,震撼環(huán)宇之志的,F在,太白明星將墜,仿佛大鵬飛到半空被大氣流襲擊摔下,卻無人能象孔子為麒麟死于獵手而感傷世道將亂那樣為之痛哭,所以這首 《臨終歌》 又借大鵬不幸的寓言來抒發(fā)詩人逢時不祥的怨憤,壯志未酬身先死的遺恨以及死后沒有知音的感慨。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裴斐《李白年譜簡編》,此詩作于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即李白去世當年。這首詩題中的“路”字,可能有誤。根據詩的內容,聯系唐代李華在《故翰林學士李君墓銘序》中說:“年六十有二不偶,賦臨終歌而卒!眲t“臨路歌”的“路”字當與“終”字因形近而致誤,“臨路歌”即“臨終歌”。
【《臨路歌》古詩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子夜吳歌·秋歌》古詩原文及賞析03-19
《雙黃鵠歌送別》古詩原文及賞析08-30
古詩夜歸鹿門歌原文、譯文及賞析11-25
古詩原文及賞析10-25
峨眉山月歌李白古詩原文及賞析10-11
琴歌原文及賞析12-26
古詩江南原文及賞析11-24
古詩《村居》原文及賞析02-06
《江漢》的古詩原文及賞析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