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古詩兩首》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膾炙人口的古詩!锻扉T山》描繪的是天門山夾江對峙,長江波瀾壯闊的雄奇秀麗景色;《飲湖上初晴后雨》描繪的是西湖在不同氣候下呈現(xiàn)的不同風(fēng)姿。
唐玄宗開元13年,25歲的李白懷著濟(jì)世安民的雄心壯志第一次離開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覽,接著又興致勃勃乘舟順江而東,在經(jīng)過安徽省當(dāng)涂縣的東西梁山時寫下了《望天門山》這首詩。此時的李白年輕浪漫,一派天真,充分展示了豐富的想象力。
“天門中斷楚江開”寫出了浩蕩東流的長江沖破天門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長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在作者筆下,長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破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碧水東流至此回”又反過來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長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洶涌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一個“回”字,翻滾拋擲、變化無窮境界全出。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這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上句寫遠(yuǎn)望天門兩山所見的雄姿,下句則點(diǎn)明“望”的立腳點(diǎn)和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diǎn)是“日邊來”的“一片孤帆”。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當(dāng)孤舟順流而下,遠(yuǎn)處的天門兩山撲進(jìn)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現(xiàn)了舟行過程中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詩人的喜悅之感。青山既然對遠(yuǎn)客如此有情,遠(yuǎn)客自當(dāng)更加興味十足!肮路黄者厑怼眰魃竦孛枥L出孤帆乘風(fēng)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
《望天門山》一句一個畫面。在詩人筆下,山,靈秀;水,矯健;帆,瀟灑,無須刻意修飾,全天然巧成。這種白描的手法使這首詩清新、明麗。更令人稱奇的是此詩題為“望天門山”,而在詩中卻無一個“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細(xì)細(xì)體味,就會發(fā)現(xiàn)每句詩中都隱含“望”的神韻。
《飲湖上初晴后雨》這首詩寫于公元1073年,詩人蘇軾任杭州通判期間。原作有兩首,這是第二首。
“水光瀲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寫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在雨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題目可以得知,這一天詩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陽光明麗,后來下起了雨。在善于領(lǐng)略自然美景的詩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態(tài)都是美好奇妙的!扒绶胶谩薄坝暌嗥妗,是詩人對西湖美景的贊譽(yù)。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兩句,詩人用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寫出了西湖的神韻。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國美女,原為浣紗女,后被越王勾踐選入宮中,獻(xiàn)給吳王夫差為妃。詩人之所以拿西施來比西湖,不僅是因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個“西”字,同樣具有啊娜多姿的陰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們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質(zhì),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為的修飾,隨時都能展現(xiàn)美的風(fēng)姿。西施無論濃施粉黛還是淡描娥眉,總是風(fēng)姿綽約;西湖不管晴姿雨態(tài)還是花朝月夕,都美妙無比,令人神往。這個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認(rèn),從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別稱。
這首詩概括性很強(qiáng),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這首詩的流傳,給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選編本課的目的,主要是讓學(xué)生了解古人對祖國山河的描寫,在誦讀過程中培養(yǎng)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感情。
【《古詩》教材簡析】相關(guān)文章:
描寫太行山的古詩及簡析03-31
宋詞的簡析及鑒賞03-20
《蝶戀花》全文簡析01-04
《折桂令·春情》簡析10-28
《天凈沙·即事》簡析12-30
《紅繡鞋·閱世》簡析12-30
《公羊傳》簡析05-16
《望江南》簡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