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古詩賞析
在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典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憫農古詩賞析,歡迎大家分享。
憫 農
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
作者背景
李紳(772-846),唐代詩人。字公垂,無錫(今江蘇無錫)人。他是新樂府運動的積極參加者,而且是寫新樂府詩,最早的實踐者,和白居易、元稹的 關系很密切。
注詞釋義
禾:禾苗。
盤中餐:碗里的飯食。
古詩今譯
農民辛勤鋤禾正當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誰知道盤中的顆顆飯食,每一粒都是農民的辛苦。
名句賞析——“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詩的開頭就與了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種田的辛苦,提醒人們珍惜農民的勞動成果,詩中表達了對農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詩人用非常粗疏的筆調,勾勒出一幅田 間勞動的場景:農民們不避烈日,正揮汗如雨地鋤著莊稼地,它提醒人們每一顆糧食都來之不易。這一場景在詩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們聯想到,還有多少人正 在陰涼處避暑消熱,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著農民的勞動成果呢?那些富貴人家豐盛的“盤中餐”,正是農民風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勞作流下的汗水換來的呵!這一 鮮明的對比,又使我們看到了詩人對農民的同情,對不平等的現實的不滿。
賞析
《憫農》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贊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各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黃金”的生動景象!耙凉M”是為了更有力的“發(fā)”,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chuàng)造力,這就使正文的反結果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氨M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羅隱《雪》)是的,豐收了又怎樣呢?“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后的內容連續(xù)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呢,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眾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制造了這人間的悲劇?答案是很清楚的。詩人把這一切放在了幕后,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跡),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鋤禾》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里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是“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閑田”的補敘,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jié)补嗥饋淼?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本來粒粒糧食滴滴汗,除了不民事的孩子,誰都應該知道的。但是,現實又是怎樣呢?詩人沒有明說,然而,讀者只要稍加思索,就會發(fā)現現實的另一面:那“水陸羅八珍”的“人肉的筵宴”,那無數的糧食“輸入官倉化為土”的罪惡和那“船中養(yǎng)犬長食肉”的驕奢?梢姟罢l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于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趨勢的同情。
李紳當然不懂得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道理,但是,我們從幾十年之后唐末農民起義的“天補平均”的口號中,便不難看出這兩首詩在客觀上是觸及到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