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蘇轍和蘇軾的古詩

    時間:2021-03-31 16:19:41 古詩大全 我要投稿

    蘇轍和蘇軾的古詩

      在蘇軾(子瞻)的詩文中,寫給弟弟蘇轍(子由)的比較多,兩兄弟唱酬的詩達數(shù)百首。同時期的道學家程灝、程頤兄弟,王安石、王安禮及王安國兄弟,都有文集傳世,但鮮見兄弟唱和之作。下面是關(guān)于蘇轍和蘇軾的古詩,歡迎閱讀。

    蘇轍和蘇軾的古詩

      對蘇軾、蘇轍兩兄弟,大家應(yīng)是比較熟悉了,無須坯逆翹楚作過多介紹: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蘇轍之兄;蘇轍,字子由(一字同叔),蘇軾之弟。“兩蘇”、“瞻由”等詞,都是他們的合稱。

      誰說文人勢必相輕?誰說兄弟難免鬩墻?

      蘇軾《初別子由》節(jié)選

      我少知子由,天資和而清。

      好學老益堅,表里漸融明。

      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

      不見六七年,微言誰與賡。

      蘇軾《獄中寄子由二首》節(jié)選

      序篇

      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其一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生未了因。

      蘇軾《送李公擇》節(jié)選

      嗟予寡兄弟,四海一子由。

      故人雖云多,出處不我謀。

      蘇轍《東坡先生墓志銘》節(jié)選(“東坡先生”指蘇軾)

      公始病,以書屬轍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鞭H執(zhí)書,哭曰:“小子忍銘吾兄!”

      我初従公,賴以有知。

      撫我則兄,誨我則師。

      皆遷于南,而不同歸。

      天實為之,莫知我哀。

      由此可見,蘇軾、蘇轍兩兄弟可是手足情深的典范,坯逆翹楚僅以本文加以致敬,并將他們和詩《鳳翔八觀》八首介紹給大家。

      何謂和詩?

      “和”讀hè ,指唱和,和答。“和詩”是一種詩詞術(shù)語,可以這樣簡單理解:一人作了首詩或詞(原唱),另一人(或幾人)也作詩或詞相與酬和(附和)。

      “和詩”大致有以下幾種方式:

      1.無韻,一個人做了詩或詞,別的人只作詩或詞酬和,不用講究原詩或詞之韻,但要意思差不多,或者有關(guān)聯(lián)。

      2依韻,亦稱同韻,和詩或詞與被和的詩或詞同屬一韻,但不必用其原字。

      3用韻,即用原詩或詞之韻的字而不必順其次序。

      4次韻,亦稱步韻,即用其原韻原字,且先后次序都須相同。

      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十二月,蘇軾初登仕途,以大理評事簽書風翔府(今陜西風翔、寶雞等九縣市)判官。蘇軾初到風翔府,拜謁孔廟,觀看石鼓及其他七處遺物景觀。嘉祐八年作《鳳翔八觀》八首,其詩序如下:“《鳳翔八觀》詩,記可觀者八也。昔司馬子長登會稽,探禹穴,不遠千里;而李太白亦以七澤之觀至荊州。二子蓋悲世悼俗,自傷不見古人,而欲一觀其遺跡,故其勤如此。鳳翔當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所朝夕往來此八觀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遍觀焉,故作詩以告欲觀而不知者!

      蘇軾、蘇轍兩兄弟和詩《鳳翔八觀》八首

      第一.【石鼓歌】

      蘇軾

      冬十二月歲辛丑,我初從政見魯叟。

      舊聞石鼓今見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細觀初以指畫肚,欲讀嗟如鉗在口。

      韓公好古生已遲,我今況又百年后!

      強尋偏旁推點畫,時得一二遺八九。

      我車既攻馬亦同,其魚惟鮪貫之柳。

      古器縱橫猶識鼎,眾星錯落僅名斗。

      模糊半已隱瘢胝,詰曲猶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隱云霧,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戰(zhàn)偶然存,獨立千載誰與友?

      上追軒頡相唯諾,下揖冰斯同鷇鵓。

      憶昔周宣歌《鴻雁》,當時籀史變蝌蚪。

      厭亂人方思圣賢,中興天為生耆耈。

      東征徐虜闞虓虎,北伐犬戎隨指嗾。

      象胥雜沓貢狼鹿,方召聯(lián)翩賜圭卣。

      遂因鼓鼙思將帥,豈為考擊煩蒙瞍。

      何人作頌比《崧高》,萬古斯文齊岣嶁。

      勛勞至大不矜伐,文武未遠猶忠厚。

      欲尋年歲無甲乙,豈有文字誰記某。

      自從周衰更七國,竟使秦人有九有。

      掃埽詩書誦法律,投棄俎豆陳鞭杻。

      當年何人佐祖龍?上蔡公子牽黃狗。

      登山刻石頌功烈,后者無繼前無偶。

      皆云皇帝巡四國,烹滅強暴救黔首。

      六經(jīng)既已委灰塵,此鼓亦當隨擊掊。

      傳聞九鼎淪泗上,欲使萬夫沉水取。

      暴君縱欲窮人力,神物義不污秦垢。

      是時石鼓何處避?無乃天工令鬼守。

      興亡百變物自閑,富貴一朝名不朽。

      細思物理坐嘆息,人生安得如汝壽。

      蘇轍

      岐山之陽石為鼓,叩之不鳴懸無虞。

      以為無用百無直,以為有用萬物祖。

      置身無用有用間,自托周宣誰敢侮。

      宣王沒後墳垅平,秦野蒼茫不知處。

      周人舊物惟存山,文武遺民盡囚虜。

      鼎鍾無在鑄戈戟,宮殿已倒生禾黍。

      厲宣子孫竄四方,昭穆錯亂不存譜。

      時有過客悲先王,綢繆牖戶徹桑土。

      思宣不見幸鼓存,由鼓求宣近為愈。

      彼皆有用世所好,天地能生不能主。

      君看項籍猛如狼,身死未冷割為脯。

      馬童楊喜豈不仁,待汝封侯非怨汝。

      何況外物固已輕,毛擒翡翠尾執(zhí)麈。

      惟有蒼石於此時,獨以無用不見數(shù)。

      形骸偃蹇任苔蘚,文字皴剝困風雨。

      遭亂既以無用全,有用還為太平取。

      古人不見見遺物,如見方召與申甫。

      文非科斗可窮詰,簡編不載無訓詁。

      字形漫汗隨石缺,蒼蛇生角龍折股。

      亦如老人遭暴橫,頤下髭禿口齒齬。

      形雖不具意可知,有云楊柳貫魴鱮。

      魴鱮豈厭居溪谷,自投網(wǎng)罟入君俎。

      柳條柔弱長百尺,挽之不斷細如縷。

      以柳貫魚魚不傷,貫不傷魚魚樂死。

      登之廟中鬼神格,錫女豐年多黍稌。

      宣王用兵征四國,北摧犬戎南服楚。

      將帥用命士卒歡,死生不顧闞虓虎。

      問之何術(shù)能使然,撫之如子敬如父。

      弱柳貫魚魚弗違,仁人在上民不怒。

      請看石鼓非徒然,長笑太山刻秦語。

      第二.【詛楚文】

      蘇軾

      碑獲於開元寺土下,今在太守便廳。秦穆公葬于雍橐泉祈年觀下,今墓在開元寺之東南數(shù)十步,則寺豈祈年之故基耶?淮南王遷于蜀,至雍,道病卒,則雍非長安,此乃古雍也。

      崢嶸開元寺,仿佛祈年觀。

      舊筑掃成空,古碑埋不爛。

      詛書雖可讀,字法嗟久換。

      詞云秦嗣王,敢使祝用瓚。

      先君穆公世,與楚約相捍。

      質(zhì)之于巫咸,萬葉期不叛。

      今其后嗣王,乃敢構(gòu)多難。

      刳胎殺無罪,親族遭圉絆。

      計其所稱訴,何啻桀紂亂。

      吾聞古秦俗,面詐背不汗。

      豈惟公子邛,社鬼亦遭謾。

      遼哉千載后,發(fā)我一笑粲。

      蘇轍

      詛楚楚如桀,詛秦秦則紂。

      桀罪使信然,紂語安足受。

      牲肥酒醪潔,夸誕鬼不佑。

      鬼非東諸侯,豈信辯士口。

      碑埋祈年下,意繞章華走。

      得楚不付孫,但為劉季取。

      吾聞秦穆公,與晉實甥舅。

      盟鄭絕晉歡,結(jié)楚將自救。

      使秦詛楚人,晉亦議其後。

      諸侯迭相詛,禍福果誰有。

      世人不知道,好古無可否。

      何當投涇流,渾濁蓋鄙丑。

      第三.【王維吳道子畫】

      蘇軾

      何處訪吳畫,普門與開元。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

      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

      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

      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亭亭雙林間,彩暈扶桑暾。

      中有至人談寂滅,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

      蠻君鬼伯千萬萬,相排競進頭如黿。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祗園弟子盡鶴骨,心如死灰不復(fù)溫。

      門前兩叢竹,雪節(jié)貫霜根。

      交柯亂葉動無數(shù),一一皆可尋其源。

      吳生雖妙絕,猶以畫工論。

      摩詰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

      蘇轍

      吾觀天地間,萬事同一理。

      扁也工斫輪,乃知讀文字。

      我非畫中師,偶亦識畫旨。

      勇怯不必同,要以各善耳。

      壯馬脫銜放平陸,步驟風雨百夫靡。

      美人婉娩守閑獨,不出庭戶修容止。

      女能嫣然笑傾國,馬能一蹴致千里。

      優(yōu)柔自好勇自強,各自勝絕無彼此。

      誰言王摩詰,乃過吳道子。

      試謂道子來,置女所挾從軟美。

      道子掉頭不肯應(yīng),剛杰我已足自恃。

      雄奔不失馳,精妙實無比。

      老僧寂滅生慮微,侍女閑潔非復(fù)婢。

      丁寧勿相違,幸使二子齒。

      二子遺跡今豈多,岐陽可貴能獨備。

      但使古壁常堅完,塵土雖積光艷長不毀。

      第四.【維摩像唐楊惠之塑在天柱寺】

      蘇軾

      昔者子輿病且死,其友子祀往問之。

      跰鮮鑒井自嘆息,造物將安以我為。

      今觀古塑維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龜。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變化浮云隨。

      世人豈不碩且好,身雖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談笑可卻千熊羆。

      當其在時或問法,俯首無言心自知。

      至今遺像兀不語,與昔未死無增虧。

      田翁里婦那肯顧,時有野鼠銜其髭。

      見之使人每自失,誰能與結(jié)無言師。

      蘇轍

      金粟如來瘦如臘,坐上文殊秋月圓。

      法門論極兩相可,言語不復(fù)相通傳。

      至人養(yǎng)心遺四體,瘦不為病肥非妍。

      誰人好道塑遺像,鮐皮束骨筋扶咽。

      兀然隱幾心已滅,形如病鶴竦兩肩。

      骨節(jié)支離體疏緩,兩目視物猶炯然。

      長嗟靈運不知道,強翦美須插兩顴。

      彼人視身若枯木,割去右臂非所患。

      何況塑畫已身外,豈必奪爾庸自全。

      真人遺意世莫識,時有游僧施缽錢。

      第五.【東湖】

      蘇軾

      吾家蜀江上,江水綠如藍。

      爾來走塵土,意思殊不堪。

      況當岐山下,風物尤可慚。

      有山禿如赭,有水濁如泔。

      不謂郡城東,數(shù)步見湖潭。

      入門便清奧,怳如夢西南。

      泉源従高來,隨流走涵涵。

      東去觸重阜,盡為湖所貪。

      但見蒼石螭,開口吐清甘。

      借汝腹中過,胡為目眈眈。

      新荷弄晚涼,輕棹極幽探。

      飄搖忘遠近,偃息遺佩篸。

      深有龜與魚,淺有螺與蚶。

      曝晴復(fù)戲雨,戢戢多于蠶。

      浮沉無停餌,倏忽遽滿籃。

      絲緡雖強致,瑣細安足戡。

      聞昔周道興,翠鳳棲孤嵐。

      飛鳴飲此水,照影弄毿毿。

      至今多梧桐,合抱如彭聃。

      彩羽無復(fù)見,上有鹯搏 。

      嗟予生雖晚,考古意所媅。

      圖書已漫漶。猶復(fù)訪僑郯。

      《卷阿》詩可繼,此意久已含。

      扶風古三輔,政事豈汝諳。

      聊為湖上飲,一縱醉后談。

      門前遠行客,劫劫無留驂。

      問胡不回首,毋乃趁朝參。

      予今正疏懶,官長幸見函。

      不辭日游再,行恐歲滿三。

      暮歸還倒載,鐘鼓已韽韽。

      蘇轍

      不到東湖上,但聞東湖吟。

      詩詞已清絕,佳境亦可尋。

      蜿蜒蒼石螭,蟠拏據(jù)湖心。

      倒腹吐流水,奔注為重深。

      清風蕩微波,渺渺平無音。

      有鱉行在沙,有魚躍在潯。

      鱉圓如新荷,魚細如蠹蟫。

      梧桐生兩涯,蕭蕭自成林。

      孫枝復(fù)生孫,已中瑟與琴。

      秋蟲噪蜩虬,春鳥鳴鴃鵀。

      有客來無時,濯足蔭清陰。

      自忘府中官,取酒石上斟。

      醉倒臥石上,野蟲上其襟。

      醒來不知莫,湖月翻黃金。

      油然上馬去,縱意不自箴。

      作詩招路人,行樂宜及今。

      人生不滿百,一瞬何所任。

      路人掉頭笑,去馬何駸駸。

      子有不肖弟,有冠未嘗簪。

      愿身化為線,使子為之針。

      子欲烹鯉魚,為子溉釜鬵。

      子欲枕山石,為子求布衾。

      異鄉(xiāng)雖云樂,不如反故岑。

      瘦田可鑿耕,桑柘可織紝。

      東有軒轅泉,隱隱如牛涔。

      西有管輅宅,尚存青石碪。

      彭女留膝踝,禮拜意已欽。

      慈母抱眾子,亂石寒蕭森。

      朝往莫可還,此豈不足臨。

      慎勿語他人,此意子獨諶。

      第六.【真興寺閣】

      蘇軾

      山川與城郭,漠漠同一形。

      市人與鴉鵲,浩浩同一聲。

      此閣幾何高,何人之所營。

      側(cè)身送落日,引手攀飛星。

      當年王中令,斫木南山赪。

      寫真留閣下,鐵面眼有棱。

      身強八九尺,與閣兩崢嶸。

      古人雖暴恣,作事今世驚。

      登者尚呀喘,作者何以勝。

      曷不觀此閣,其人勇且英。

      蘇轍

      秦川不為廣,南山不為高。

      嵯峨真興閣,杰立陵風飆。

      危檻俯翔鳥,跳檐落飛猱。

      上有傲世人,身衣白鶴毛。

      下視市井喧,奔走何嗷嗷。

      蕭然倚楹嘯,遺響入云霄。

      清風吹其裾,冉冉不可操。

      不知何所為,豈即非盧敖。

      游目萬里間,遠山如伏羔。

      遺語謝世俗,釣魚當釣鱉。

      第七.【李氏園】

      蘇軾

      朝游北城東,回首見修竹。

      下有朱門家,破墻圍古屋。

      舉鞭叩其戶,幽響答空谷。

      入門所見夥,十步九移目。

      異花兼四方,野鳥喧百族。

      其西引溪水,活活轉(zhuǎn)墻曲。

      東注入深林,林深窗戶綠。

      水光兼竹凈,時有獨立鵠。

      林中百尺松,歲久蒼鱗蹙。

      豈惟此地少,意恐關(guān)中獨。

      小橋過南浦,夾道多喬木。

      隱如城百雉,挺若舟千斛。

      陰陰日光淡,黯黯秋氣蓄。

      盡東為方池,野雁雜家鶩。

      紅梨驚合抱,映島孤云馥。

      春光水溶漾,雪陣風翻撲。

      其北臨長溪,波聲卷平陸。

      北山臥可見,蒼翠間磽禿。

      我時來周覽,問此誰所筑。

      云昔李將軍,負險乘衰叔。

      抽錢算間口,但未榷羹粥。

      當時奪民田,失業(yè)安敢哭。

      誰家美園圃,籍沒不容贖。

      此亭破千家,郁郁城之麓。

      將軍竟何事,蟣虱生刀蜀。

      何嘗載美酒,來此駐車谷。

      空使后世人,聞名頸猶縮。

      我今官正閑,屢至因休沐。

      人生營居止,竟為何人卜。

      何當力一身,永與清景逐。

      蘇轍

      有客騎白駒,揚鞭入青草。

      悠悠無遠近,但擇林亭好。

      蕭條北城下,園號李家媼。

      系馬古車門,隨意無灑掃。

      鳴禽驚上層,飛蝶紛入抱。

      竹林凈如濯,流水清可澡。

      閑花不著行,香梨獨依島。

      松枝貫今昔,林影變昏早。

      草木皆蒼顏,亭宇已新造。

      臨風置酒樽,庭下取栗棗。

      今人強歡笑,古人已枯槁。

      欲求百年事,不見白發(fā)老。

      秦中古云樂,文武在豐鎬。

      置囿通樵蘇,養(yǎng)獸讓麀麇。

      池魚躍金碧,白鳥飛纻縞。

      牛羊感仁恕,行葦亦自保。

      當年歌靈臺,后世詠魚藻。

      古詩宛猶在,遺處不可考。

      悲哉李氏末,王霸出奴皂。

      城中開芳園,城外羅戰(zhàn)堡。

      系鼓鳴巨鐘,百姓皆懊惱。

      及夫圣人出,戰(zhàn)國卷秋潦。

      園田賦貧民,耕破園前道。

      高原種菽粟,陂澤滿粳稻。

      春耕雜壺漿,秋賦輸秸藁。

      當年王家孫,自庇無尺橑。

      空余百歲木,妄為夭巫禱。

      游人足譏罵,百世遭舌討。

      老翁不愿見,垂涕祝襁褓。

      持用戒滿盈,飲酒無醉倒。

      第八.【秦穆公墓】

      蘇軾

      橐泉在城東,墓在城中無百步。

      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識公墓。

      昔公生不誅孟明,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

      乃知三子徇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従田橫。

      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

      今人不復(fù)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

      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傷。

      蘇轍

      泉上秦伯墳,下埋三良士。

      三良百夫特,豈為無益死。

      當年不幸見迫脅,詩人尚記臨穴惴。

      豈如田橫海中客,中原皆漢無報所。

      秦國吞西周,康公穆公子。

      盡力事康公,穆公不為負。

      豈必殺身從之游,夫子乃以侯嬴所為疑三子。

      王澤既未竭,君子不為詭。

      三良狥秦穆,要自不得已。

      引申閱讀

      《名二子說》

      宋仁宗慶歷六年(公元1046年),蘇洵赴京趕考。盡管蘇洵的才學可以成為“帝王師”,可在朝廷腐敗、官場黑暗的環(huán)境下還是落榜了。他由此對科舉、朝廷失去了信心,轉(zhuǎn)而把希望寄托在兩個兒子身上。第二年返鄉(xiāng)后,蘇洵寫了一篇寄寓深重的.《名二子說》,闡明為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命名的緣由,表達了對兒子的希望與告誡。當時,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原文(出自宋·蘇洵《嘉祐集·名二子說》卷十五·雜文二十一首)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亦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譯文

      車輪、車輻條、車頂蓋、車廂四周橫木,都對車上有其職責,唯獨作為扶手的橫木,卻好像是沒有用處的。盡管這樣,如果去掉橫木,那么我看不出那是一輛完整的車了。軾兒啊,我擔心的是你不會隱藏自己的鋒芒。天下的車沒有不順著轍走的,但談到車的功勞,車輪印從來都不參與其中。即使這樣,車毀馬亡,也不會責難到車輪印上。這車輪印,是能夠處在禍福之間的。轍兒啊,我知道你是能讓我放心的。

      古代比喻“兄弟”的詞語

      1.手足

      漢·焦贛《易林·益之蒙》:“飲酒醉酣,跳起爭鬭,手足紛拏,伯傷仲僵。”

      宋·王禹偁《擬追封建成元吉為巢王息王制》:“頃念宗祧之重,致忘手足之情!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實不相瞞,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

      《梁書·邵陵王綸傳》:“豈可手足肱支,自相屠害!”

      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

      唐·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

      2.三荊(紫荊)

      《藝文類聚》卷八九引周景式《孝子傳》:“古有兄弟,忽欲分異,出門見三荊同株,接葉連陰,嘆曰:‘木猶欣聚,況我而殊哉!’還為雍和!

      晉·陸機《豫章行》:“三荊歡同株,四鳥悲異林!

      唐·楊炯《從弟去盈墓志銘》:“三荊搖落,五都悲涼,痛門戶之無主,悼人琴之兩亡!

      唐·杜甫《得舍弟消息》:“風吹紫荊樹,色與春庭暮!

      清·孫枝蔚《不得大兄消息》詩:“又見紫荊發(fā),曾無黃耳來。”(黃耳,狗名,為寄遞家書之典故)

      3.棠棣

      《詩·小雅·常棣》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每有良朋,況有永嘆。

      兄弟鬩于墻,外御其務(wù)。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喪亂既平,既安且寧。雖有兄弟,不如肥生。

      儐爾籩豆,飲酒之飫。兄弟既具,和樂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

      宜爾室家,樂爾妻帑。是究是圖,亶其然乎!

      常棣:亦作棠棣、唐棣,即郁李,薔薇科落葉灌木,花粉紅色或白色,果實比李小,可食。

      《詩·小雅·常棣》是中國詩史上最先詠嘆兄弟之間友愛和血緣感情深厚的詩作:主要采用對比襯托的方法,用喪亂與安寧之時的背景,兄弟與朋友相比,甚至與妻室兒女相比,來襯托兄弟之間患難之情,相聚和睦之情。

      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中詠《棠棣》匪他之誡,下思《伐木》友生之義!

      唐·張九齡《和蘇侍郎小園夕霽寄諸弟》:“興屬蒹葭變,文因棠棣飛。人倫用忠厚,帝德已光輝!

      宋·蘇軾《生日王郎以詩見慶次其韻并寄茶二十一片》:“棠棣并為天下士,芙蓉曾到海邊郛。”

      明·沈鯨《雙珠記·遺珠入宮》:“棠棣久飄零,幾回寂寂,聞鳥頓心驚。”

      周汝昌《世間曾有這么一個人——悼亡兄祜昌》:“一般鄉(xiāng)親卻卻很難想見我與四兄祜昌的這種非同尋常的手足之情,棠棣之切,更不知道我們在學術(shù)上的密契。”

      4.豆萁

      版本一

      三國魏·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版本二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后以“豆萁燃豆”、“豆萁相煎”、“萁燃豆”等喻兄弟相殘。

      5.骨肉

      《蘇子卿詩四首》【其一】兄弟送別:“骨肉緣枝葉,結(jié)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

      骨肉:指兄弟。首句以葉之緣枝而生比喻兄弟骨肉天然相親。因:親。這句是說結(jié)識朋友也是相親的。四海之內(nèi)皆為兄弟:語出《論語》“四海之內(nèi)皆為兄弟”的話。此二句是說天下的人誰都不是漠不相關(guān)的陌路人。

      《蘇子卿四首》相傳為蘇武和李陵相贈答的五言詩,因此又稱《別詩》,但據(jù)考證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究,產(chǎn)生時期大致都在東漢末年。它們與《李少卿與蘇子詩》一樣,系后人所托。

      6.鴛鴦

      《蘇子卿詩四首》【其一】兄弟送別:“骨肉緣枝葉,結(jié)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誰為行路人。況我連枝樹,與子同一身。昔為鴛和鴦,今為參與辰!

      三國魏·曹植《釋思賦》:“況同生之義絕,重背親而為疏。樂鴛鴦之同池,羨比翼之共林。”

      三國魏·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詩:“鴛鴦于飛,肅肅其羽。朝游高原,夕宿蘭渚。邕邕和鳴,顧眄儔侶。俛仰慷慨,優(yōu)游容與!

      7.二龍

      最早指東漢許劭、許虔兩兄弟,后譽稱同時著名的二人。一般多指兄弟。

      《后漢書·卷六十八·郭符許列傳第五十八》:“兄虔亦知名,汝南人稱平輿淵有二龍焉!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 謝子微見許子將兄弟,曰:‘平輿之淵,有二龍焉。’”

      唐·楊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荊枝擢秀,棣蕚生光,何止平輿之二龍,是為賈家之三虎!

      唐·李白《送二季之江東》:“多慚一日長,不及二龍賢。”

      唐·李白《魯中送二從弟赴舉之西京》:“復(fù)羨二龍去,才華冠世雄!

      《三國志·吳志·劉繇傳》:“若明使君用 公山(劉岱)於前,擢正禮(劉繇)於后,所謂御二龍於長涂,騁騏驥於千里,不亦可乎?”此處的“二龍”特指三國吳之劉岱、劉繇兩兄弟。

      《南史·謝舉傳》:(舉)與兄覽俱預(yù)元會。江淹一見并相欽挹,曰:‘所謂“馭二龍於長涂”者也。’”此處的“二龍”特指南朝梁之謝覽、謝舉兩兄弟。

      南朝梁·簡文帝《餞臨海太守劉孝儀蜀郡太守劉孝勝》:“兩杜昔夾河,二龍今出守!贝颂幍摹岸垺碧刂改铣褐畡⑿⒘x、劉孝勝兩兄弟。

      《南史·柳惔傳》:“(惔)少與長兄悅齊名,王儉謂人曰:‘柳氏二龍,可謂一日千里!贝颂幍摹岸垺碧刂改铣R之柳惔、柳悅兩兄弟。

      《新唐書·烏承玼傳》:“(承玼)與族兄承恩皆為平廬先鋒,沉勇而決,號‘轅門二龍’。”此處的“二龍”特指唐之烏承恩、烏承玼兩兄弟。

      8.三虎

      最早指東漢賈彪兄弟三人,后喻同時以雄杰著稱的三人。也可喻兄弟。

      《后漢書·黨錮列傳·賈彪傳》:“賈彪字偉節(jié),潁川定陵人也。……初,彪兄弟三人,并有高名,而彪最優(yōu),故天下稱曰‘賈氏三虎,偉節(jié)最怒’!

      南朝陳·徐陵《代梁貞陽侯與荀昂兄弟書》:“ 賈氏三虎,豈獨貴於前修;荀家八龍,信服在於今日!

      《宋史·宗室傳四·彥倓》:“邑民潘氏兄弟橫邑中,號‘三虎’……彥倓白其守,治之!

      唐·元稹《代曲江老人百韻》:“雄推三虎賈,群擢八龍荀!

      唐·盧綸《酬趙少尹戲示諸侄元陽等因以見贈》:“八龍三虎儼成行,瓊樹花開鶴翼張!

      《宋史·楊紘傳》:“紘御下急……與王鼎、王綽,號‘江東三虎’!薄端问贰ね醵鳌罚骸岸μ狳c江東刑獄,與轉(zhuǎn)運使楊紘,判官王綽,競擿發(fā)吏,至微隱罪,無所貸。於是所部官吏怨之,目為三虎!贝藘商幍摹叭ⅰ碧刂柑浦畻罴、王鼎、王綽三人。

      9.八龍

      “八龍”用以稱譽才學出眾之士或稱揚人家子弟或弟兄,指東漢荀淑八子,見于《后漢書·荀淑傳》:“有子八人:儉,緄,靖,燾,汪,爽,肅,專,并有名稱,時人謂之‘八龍’!崩钯t注:“‘!,本或作‘敷’!

      《后漢書·荀爽傳》:“爽字慈明,一名谞。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斓⑺冀(jīng)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yīng)。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慈明無雙!

      唐·歐陽詹《酬裴十二秀才孩子詠》:“王家千里后,荀氏八龍先。”

      唐·沈佺期《夏日梁王席送張岐州》:“家傳七豹貴,人擅八龍奇!

      唐·祖詠《贈苗發(fā)員外》:“八龍乘慶重,三虎遞朝歸。”

      另外:神話傳說中的伏羲兄弟八人,世號“八龍”。宋·王應(yīng)麟《小學紺珠·氏族·八龍》:“《伏氏譜》曰:‘伏羲兄弟八人,世號“八龍”。’”

    【蘇轍和蘇軾的古詩】相關(guān)文章:

    蘇軾和蘇轍的古詩02-02

    作者蘇軾的資料和古詩02-06

    蘇軾古詩精選02-02

    蘇軾的古詩精選07-21

    蘇軾的古詩大全09-18

    有關(guān)蘇軾的古詩01-26

    蘇軾的自信的古詩01-27

    蘇軾菊花的古詩02-06

    蘇軾的古詩及賞析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