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故事(精選20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對成語都不陌生吧,成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還苦于找不到優(yōu)秀的成語?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故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負薪掛角
負薪掛角講的是兩個故事!柏撔健敝v的是朱買臣每天上山砍柴時都背著書,邊走邊看;“掛角”講的是李密在放牛時,把書掛在牛角上,在牛吃草時他就坐在草地上讀書。
負薪掛角這個成語出自宋·王應璘的《三字經(jīng)》,原文是“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勤奮讀書。
負薪掛角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下,仍然應該堅持學習,勤奮讀書,不畏辛苦。
2、韋編三絕
在孔子很小的時候,他的父親就去世了。他家境清貧,無法像富家子弟一樣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他熱愛學習,便通過自學來獲得知識。他自十五歲開始勤學苦讀,由于沒有人教,在學習上遇到難題就向所有懂點知識的人請教。他曾請教過當官的人,也曾請教過尋常老百姓;曾向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請教過,也曾向頭上梳著小辮兒的兒童請教過?鬃右恍南?qū)W,雖然沒有固定的老師,但在三十歲時便成為當?shù)仡H有名氣的學者了。
那時候,紙張還沒有出現(xiàn),竹子成了制作書籍的主要材料。人們通常是把竹子削成一片片的竹簽,輕輕把上面的青皮刮去,用火烘干后,才在上面寫字,人們稱之為“竹簡”。竹簡擁有一定的長度與寬度,一根竹簡只允許寫一行字,最多寫幾十個,少則寫八、九個。一部書的完成需要許許多多的竹簡,書的內(nèi)容全部落到竹簡上以后,還要用極為牢固的牛皮繩子將這些竹片按照一定順序編聯(lián)起來,這樣就方便閱讀了,這樣的過程就稱為“韋編”。一部書的完成,常常需要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如《易經(jīng)》這樣的書,自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聯(lián)起來的,所以相當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時期才開始研讀《易經(jīng)》。《易經(jīng)》這部古書,是比較難讀懂的,孔子下了很深的功夫,才把它完全讀了一遍,還僅僅只是了解了它的內(nèi)容。接著,他讀了第二遍,才掌握了《易經(jīng)》的基本要點。后來,他又讀第三遍,這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zhì)有了較為透徹的理解。從此以后,為了深入研讀這部書,同時也為了方便給弟子們講解清楚,他不知把《易經(jīng)》翻閱了多少遍,這樣下去,串聯(lián)竹簡的牛皮帶子被磨斷了好幾次,只好換上新的再讀。即便讀到了如此地步,孔子還謙遜地說:“如果我能再多活幾年,我就可以把《易經(jīng)》的文字與內(nèi)容理解清楚了!
3、映雪夜讀
【成語解釋】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故事】
孫康,晉代京兆(今河南洛陽)人,官至御史大夫。幼時酷愛學習,常常感到時間不夠用。他想夜以繼日攻讀,可家中貧窮,沒錢購買燈油。一到天黑,便沒有辦法讀書。特別到了冬天,長夜漫漫,他有時輾轉(zhuǎn)很久,難以入睡。實在沒有辦法,只好白天多看書,晚上睡在床上默誦。一天夜里,他一覺醒來,忽然發(fā)現(xiàn)從窗外透進幾絲白光。開門一看,原來下了一場大雪。屋頂白了,地上白了,樹上也白了。整個大地披上一層銀裝,閃閃發(fā)光,使他眼花繚亂。他站在院子里欣賞銀裝素裹的雪后美景,忽然心中一動:映著雪光,可否讀書呢?他急急忙忙跑回到屋里,拿出書來對著雪地的反光一看,果然字跡清楚,比一盞昏黃的小油燈要亮堂得多呢!從此孫康不再為沒有燈油而發(fā)愁。整個冬天,他夜以繼日地讀書,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讀到雞叫。即使是北風呼號。滴水成冰,他也從來沒中斷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孫康砥礪求進,學有大成,終于成為一位很有名望的學者。
4、畫荻教子
歐陽修,北宋時期杰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4歲那年,父親調(diào)任泰州判官,不久便去世了。父親生前為官清廉,喜歡交結(jié)朋友,樂于接濟窮人,死后家里沒有留下任何財物,窮得上無片瓦,下無寸地。轉(zhuǎn)眼間,歐陽修到了上學的年齡,其他同齡孩子都進書館讀書去了,可母親鄭氏卻沒錢送歐陽修讀書,心里非常著急。怎么辦呢?鄭氏非常清楚,連紙張筆墨都買不起,私塾先生就更加請不起了,所以還是決定自己來教兒子讀書寫字。沒有課本,鄭氏就把自己學過的詩文逐一回憶起來,教兒子讀,教兒子背。
就在鄭氏為沒有筆墨紙硯發(fā)愁時,有一天,她在河邊洗衣服,颼颼的霜風吹得沙灘上的蘆葦七零八落,被折斷的蘆葦桿把一片平整的沙地劃得溝溝壑壑,似字非字,這給鄭氏啟發(fā)很大,她靈機一動,用衣蔸從河灘上撈取了些許細沙,又折來幾根蘆葦桿,回家后,她把細沙裝進一個大盤里抹平,就用沙盤當紙,用蘆桿代筆,手把手地開始教兒子寫字習文。歐陽修就這樣在沙盤上跟著母親一筆一畫地學,反反復復地練,每字每句都要一絲不茍地讀熟寫好才肯罷休。
在母親的辛勤培育下,歐陽修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專心讀書,終成“一代文宗”,成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經(jīng)學家、金石學家、目錄學家和譜牒學家。
5、懸梁刺股
古代有一位賢士,叫孫敬,字文寶,非常喜歡學習,孜孜不倦,每天閉門從早到晚一刻也不停地學習。
有時到了三更半夜的時候很容易打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習,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fā)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如果讀書疲勞困倦,眼睛一閉上,睡著了,頭必然要低下來,那么,懸在梁上的繩子就會拉起頭發(fā)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這樣就能夠繼續(xù)讀書了。后來,孫敬終于成為當時有名的大學士。
這就是孫敬“頭懸梁”的故事。
“錐刺股”講的是蘇秦的故事。
戰(zhàn)國年間,蘇秦家境貧寒,他曾拜當時名學者鬼谷子為師,學得了一套治國平天下的理論經(jīng)論,就想為國家效力。
那時秦惠文王勵精圖治,招賢才。蘇秦應前往,獻出他的治國安邦大計。秦惠文王未能采用他的計劃,他只得怏怏地回到洛陽。家中父母見兒子沒出息,連工作也找不著,直對他嘆氣,老婆更不用說,坐在紡車上織布,根本不用正眼看他。他餓得難以忍受了,只得厚著臉皮,向嫂嫂討一碗飯吃。嫂嫂對他也沒有好臉色,厲聲說:“還吃飯哪?連燒飯的柴火都沒有了!”蘇秦被駁斥得幾乎流出淚來。他回到自己房中,仰頭興嘆:“一個人貧窮的時候,妻不認為他是丈夫,嫂不認為他是小叔子,父母不認為他是兒子,我有什么可說的呢!”
于是他更加發(fā)奮讀書,夜里讀書困倦的時候,他就用錐子扎自己的大腿防止瞌睡,血一直流到足踝,當然痛得睡不著覺了。就這樣夜以繼日的研究,一年就取得了成就。最后,蘇秦終于發(fā)達了,他在秦國獻出一統(tǒng)天下的政略沒有獲得成功,于是就立刻改變政略,說服山東六國(齊、楚、韓、趙、魏、燕)聯(lián)合起來結(jié)成了一條“合縱”的戰(zhàn)線,共同反抗秦國,不讓秦國出潼關一步。因此,蘇秦佩帶了六國相印,從楚國回趙,儀仗隊有幾里路那么長,騎兵步卒,執(zhí)戈持盾,圍繞在蘇秦座車之旁,車前車后,旌旗蔽天。各國諸侯派來的專使,隨節(jié)獲送,儼如一個國君出巡。當蘇秦車駕經(jīng)過洛陽他的家門時,蘇秦的嫂嫂、弟弟、老婆看到這副威儀,嚇得俯臥在地,頭都不敢抬。以前他們的那副勢利小人相現(xiàn)在都無影無蹤了。蘇秦回到趙國后,趙肅候立即封他為武安君。
6、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fā)愁。后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墻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jīng)常學到深夜,后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從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環(huán)境和條件)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和堅強毅力,終于一舉成員。這就說明內(nèi)因才是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根據(jù)和第一位的原因,外頭因只是影響事物變化的條件,它必須通過內(nèi)因才能起作用。
7、孜孜不倦
“孜孜不倦”指工作或?qū)W習勤奮刻苦不知疲倦,形容勤勉不懈怠的一種狀態(tài)。
在上古時期,在黃河流域經(jīng)常發(fā)洪水。洪水所到之處,莊稼全部被淹,房子也被沖倒,百姓流離失所。堯征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看派誰去治理洪水合適,首領們都推薦鯀。鯀花了九年時間治水,也沒有把洪水治服。鯀因治理不好洪水獲罪被流放,最后死在了羽山。
禹是鯀的兒子,他看到了百姓們困苦的生活,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洪水治好。他改變了父親的做法,帶領群眾鑿開了龍門,疏通了溝渠,挖通了九條河道,引渠入河,引河入江,引江入海。經(jīng)過十幾年的努力,禹終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從此徹底解決了水患問題。
洪水治好后,地面上又可以種莊稼了,禹和后稷便一起教導百姓,向他們傳授種莊稼的方法。禹戴著箬帽,拿著鍬,帶頭挖土、挑土,和大家一起勞動。經(jīng)過他們的不懈努力,連年荒蕪的土地上長出了茂盛的莊稼。等到莊稼豐收之后,禹又讓大家按照彼此的需要相互交換東西。從此,百姓們安居樂業(yè),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繼承人。因為禹治水有功,大家都推選他。禹就繼任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禹對舜帝說:“惟日孜孜,無敢逸豫!币馑际,我每天都認真勤奮地工作,不敢有半點懈怠,更不敢貪圖享樂。
8、洛陽紙貴
晉代文學家左思,小時候是個非常頑皮、不愛讀書的孩子。父親頻繁為這事發(fā)脾氣,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氣得很,不肯好好學習。
有一天,左思的父親與朋友們聊天,朋友們羨慕他有個聰明可愛的兒子。左思的父親嘆口氣說:“快別提他了,小兒左思的學習,還不如我小時候,看來沒有多大的出息了。”說著,臉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聽到了,他非常難過,覺得自己不好好念書確實很沒出息。于是,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刻苦學習。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左思漸漸長大了,由于他堅持不懈地發(fā)奮讀書,終于成為一位學識淵博的人,文章也寫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時間寫成了《齊都賦》,顯示出他在文學方面的才華,為他成為杰出的文學家奠定了基礎。這以后他又計劃以三國時魏、蜀、吳首都的風土、人情、物產(chǎn)為內(nèi)容,撰寫《三都賦》。為了在內(nèi)容、結(jié)構(gòu)、語言諸方面都達到一定水平,他潛心研究,精心撰寫,廢寢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學巨著《三都賦》終于寫成了。
《三都賦》受到諒也評,人們把它和漢代文學杰作《兩都賦》相比。由于當時還沒有發(fā)明印刷術,喜愛《三都賦》的人只能爭相抄閱,因為抄寫的人太多,京城洛陽的紙張供不應求,一時間全城紙價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9、手不釋卷
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
一次,他點兵3萬,用船80余只襲擊荊州。水手一律身著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艙里。黑夜,船到當陽江邊,烽火臺的漢兵厲聲盤問。吳軍詐稱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風,漢兵信以為真。約至二更,船上吳軍突然襲擊,占據(jù)了烽火臺。隨后,呂蒙帶兵長驅(qū)直入,輕取荊州。
呂蒙作戰(zhàn)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睂O權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從此,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10、不恥下問
春秋時代,孔子被人們尊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請教學問。他的《論語》是千百年來的傳世之作。 孔子學問淵博,可是仍虛心向別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廟去祭祖。他一進太廟,就覺得新奇,向別人問這問那。有人
笑道:“孔子學問出眾,為什么還要問?”孔子聽了說:“每事必問,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問他:“孔圉死后,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聰明好學,不恥下問,才配叫‘文’!钡茏觽兿耄骸袄蠋煶O騽e人求教,也并不以為恥辱呀!” 虛心好學,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學習,叫“不恥下問” 。
11、發(fā)憤忘食
魯哀公六年秋(公元前489年),被孔子大加贊譽的一代明君楚昭王在伐吳途中病逝。俗話說靠山山倒,近河河干。楚昭王的死,宣告著孔子周游列國投效明主以施展自己宏偉政治抱負的最后一絲希望也徹底斷掉了。
然而孔子一行在楚國也并非一無所獲,他們在葉邑見到了當?shù)氐淖罡咝姓L官,同時也是楚國有名的賢臣葉公。葉公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的大夫。因封地在葉城(今河南葉縣),所以后世稱之為葉公。說起來孔子與葉公并非第一次打交道了,早在南游至陳、蔡兩國的時候,孔子師徒一行就意外接到了楚昭王發(fā)出的邀請,孔子在喜出望外之余積極地安排子路、子貢等人赴楚聯(lián)系具體的接洽事宜,當時擔任孔子與楚王之間聯(lián)絡的中間人就是楚國的貴族葉公。盡管這一切努力都隨著楚王的去世化為了泡影,卻也更讓葉公對于孔子,這位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天縱之圣”充滿了好奇與期待。
葉公對孔子仰慕已久,而孔子對于葉公的賢德也早有耳聞,所以兩人一會面便大有相見恨晚之感。雖然席間賓主相談甚歡,但葉公卻不能真識孔子之為人。于是私下里便悄悄地問隨行孔子的弟子子路,“你的老師孔子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子路沒想到葉公會問這樣的問題,加上不明白其用意,一時間竟愣在那里不知該如何回答。
子路回去后,把這件事如實向孔子做了稟告?鬃有χ鴮ψ勇氛f道:“這有什么不好說的?你當時怎么不這樣告訴他:‘我老師這個人啊,發(fā)憤學習的時候想不起來吃飯,陶醉于圣賢典籍之中而忘記了憂愁,渾然不覺自己其實早已是個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了,如此而已。’”
12、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因小怨而爆發(fā)了一場戰(zhàn)爭! 年輕的越王勾踐以范蠡為軍師,使吳軍大敗,年老的吳王也因傷重而亡! 年輕的夫差登上了王位。他發(fā)誓消滅越國。三年后,夫差率領雄兵攻伐越國。雙方交戰(zhàn)后,越敗吳勝,吳國大軍攻至越都會稽。 文種買通離間吳國大臣伯嚭與夫差極力周旋,終于讓夫差動了懷仁之心,不滅越國。越國得以保存。勾踐率王后與范蠡入?yún)菫榕。為奴三年后,夫差生病。范蠡抓住良機,讓勾踐為夫差嘗糞而尋找病源,此舉徹底感化了夫差,從而釋放了勾踐。 回到越國的勾踐,睡在柴草上,在房梁吊下一根繩子,繩子一端栓著一只奇苦無比的豬苦膽,每天醒來,勾賤第一件事就是先嘗一口奇苦無比的苦膽!二十年,他雷打不動,天天如此。 公元前473年,勾踐秘起藏于民間的三萬雄兵,一舉將姑蘇城團團圍困。此時,夫差還有五萬兵馬,卻因糧草難濟而不敢出城一戰(zhàn)。 勾踐創(chuàng)下了人類君王史的奇跡!他苦心勵志,發(fā)憤強國,創(chuàng)下了以小打大,以弱勝強,以卵擊石的人間神話!臥薪嘗膽的典故被稱為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勾踐的超人意志或許更有人類意義!
13、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fā)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yè),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聞雞起舞”形容發(fā)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14、程門立雪
宋代的楊時考到進士后不愿做官,專心研究學問。他起先在潁昌(地名)拜理學家程顥為師,學到了不少知識。程顥死后,四十多歲的楊時又和同學游酢一起到洛陽請教另一位有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顥的弟弟)。他們到程頤家時,程頤正在打瞌睡。兩人不敢驚動他,就侍立在門口。程頤醒來后發(fā)現(xiàn)門外的雪已下了一尺多深。程門立雪由此而來。
“程門立雪”比喻尊師重道。
15、隨月讀書
古時候,有一個叫做江泌的人,他從小家里很窮,父親癱瘓、母親又常常生病,江泌白天要去外面工作賺錢養(yǎng)家,晚上還要幫母親做事,根本沒有錢也沒有時間去上學讀書。
有一天晚上,家里的人全部睡著以后,江泌一個人坐在屋子里,突然他看到窗外的月光好亮,江泌心想:“這么亮的月光,我可以用它來看些書,就不愁沒錢點燈看書了!笨墒,月亮會慢慢移動,江泌就拿著書隨著月光一邊移動一邊看書,直到月光不見為止。有時候,江泌白天工作太累,到了晚上還是努力提起精神看書。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江泌的學問越來越好,終于變成了一個了不起的大學問家。
“隨月讀書”形容一個人用功讀書,不怕辛苦的精神。
16、晝耕夜誦
崔光,北魏清河人、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后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yǎng)父母、北魏孝文帝泰和六年崔光仕魏為中書博士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共撰國史,后李彪解職,史事由崔光專任、后因謀略功,實授太子少傅,遷右光祿大夫、孝明帝熙平元年封為平恩縣侯,加授太子太保、崔光奏請修補《石經(jīng)》
“晝耕夜誦”形容讀書勤奮
17、圓木警枕
北宋司馬光小時候和哥哥弟弟們一起學習,自己覺得記憶力比較差,便想辦法克服這個弱點。每當老師講完書,哥哥弟弟們讀上一會兒,勉強背得出來,便一個個丟開書本,跑到院子里玩。只有他直到讀得滾瓜爛熟,合上書,能夠流暢地,不錯一字地背誦,才肯休息。
司馬光從小到老,一直堅持不懈地學習,做官之后反而更加刻苦。他住的地方,除了圖書和臥具,再沒有其他珍貴的擺設。臥具很簡單:一架木板床,一條粗布被子,一個圓木枕頭。為什么要用圓木枕頭呢?說來很有意思,當讀書太困倦的時候,一睡就是長時間。圓木枕頭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極容易滾動。只要稍微動一下,它就滾走了。頭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聲,他驚醒了就會立刻爬起來讀書。司馬光給這個圓木枕頭起了個名字叫:“警枕。”
“圓木警枕”形容刻苦自勉。
18、目不窺園
在西漢時期,大儒學家董仲舒在年少時就讀書非?炭嗾J真,經(jīng)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常?斓嚼杳髑安潘,然后雞一叫,就又來讀書,總共也就睡不到3小時。他的書房緊靠著姹紫嫣紅的花園,他三年沒有進過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總是讀書!澳坎桓Q園”告訴我們“抵住誘惑才能成功”的道理,更讓我們要學會專注的態(tài)度,埋頭苦讀,永遠牢記“抵住誘惑才能成功”。
19、嘔心瀝血
李賀,唐朝著名詩人,人稱“詩鬼”。他自幼聰慧,七歲能寫詩作文,十余歲便名揚文壇。相傳李賀寫詩不先立題,而是注重到生活中去發(fā)掘素材。每次出門,他總是騎著一匹瘦馬,肩背一個布錦囊,后面跟著一個小童仆。他邊行邊思索,吟得佳句,就用隨身所帶筆硯,在馬上寫成詩條,投入錦囊。有時滿載而歸,囊中鼓鼓的;有時終日窮思苦索,竟不得佳句,囊空如洗。
知子莫若母,李賀的母親知道兒子創(chuàng)作勤奮,更了解兒子身體經(jīng)不起這樣的折騰。一天晚上,李賀回了家,他母親就讓侍女接過布錦囊,倒出李賀所記的詩條,一看,寫的真不少。母親又是高興又是心疼,說:“這孩子,非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李賀立在一旁,并不說話。飯后,他從侍女那里取回詩條,研好墨,鋪好紙,把白天所記的詩句連綴成篇,然后存到別的袋子里,除非喝得大醉或有其他重要的事,他通常都是這樣。
由于作詩太刻苦,損壞了健康,李賀只活了27歲便去世了。但他短暫的一生,卻給后世留下二百四十余首詩歌,其中有許多世代相傳的名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黑云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天下白”、“石破天驚逗秋雨”等等。
“瀝血”一詞出自韓愈《歸彭城》:“刳肝以為紙,瀝血以書辭!奔仁钦f挖出心肝來當紙,滴出血來寫文章。后來,人們便把“嘔心”和“瀝血”合在一起,表達費盡心思、用盡心血的意思。
20、勤能補拙
白居易,漢族,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人。他曾先后擔任過忠州、杭州等州郡的刺史,政績斐然,深受百姓愛戴。公元825年,唐敬宗又命他擔任蘇州刺史。
當時,蘇州為唐代東南地區(qū)最大的州,那里人口眾多,市場繁榮,所以需處理的政務也非常繁多。唐敬宗對白居易非常信任,他相信白居易完全有能力治理好蘇州,因此,把蘇州交給他很放心。
這年三月,白居易從東都洛陽啟程來到了蘇州。蘇州是白居易少年時代生活過的地方,一到這里,他不由感慨萬千。剛一上任他便馬上穿了便服到民間去察訪民情,了解老百姓的疾苦。經(jīng)過十幾天明查暗訪,白居易對蘇州各方面的情況都有了初步了解。于是便開始著手整頓吏治,廢除了一些苛刻的條令,減輕了老百姓的不合理負擔,深得老百姓的好評。
在他的案頭上,堆滿了各種文書卷宗,他常常批閱到深夜,有時為了處理一兩件難辦的事務,甚至徹夜不眠。
白居易以前有喝酒和聽音樂的嗜好,但在這段日子里,他全都顧不上了,他把所有的精力,全部用到了公務上。后來,他在給朋友的一首詩中,談到這一段時間的生活,其中有一句是“補拙莫如勤”。意思是自己生來笨拙,怕?lián)敳黄鹛K州刺史這樣的重任,除了用勤奮來彌補,沒有其他辦法。
【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形容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12-06
形容古人刻苦學習的成語【精華3篇】04-02
古人刻苦讀書的格言210句10-18
古人勤學的成語故事12-01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精選)04-27
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04-01
[優(yōu)秀]古人勤學的成語故事02-25
寫刻苦讀書的成語故事12-28
刻苦學習的成語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