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秒殺國外經典的十部中國文學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的長河中,先人們以其無比的智慧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燦爛文明。比如四大名著、《論語》、《史記》等等國學經典,而除了這些之外,還有不少近現代文學大家作品也值得我們拜讀,在此小編拋磚引玉,推薦十本必讀的中國經典文學作品。
1、《活著》
作者:余華
地主少爺福貴嗜賭成性,終于賭光了家業(yè)一貧如洗,窮困之中的福貴因為母親生病前去求醫(yī),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抓了壯丁,后被解放軍所俘虜,回到家鄉(xiāng)他才知道母親已經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帶大了一雙兒女,但女兒不幸變成了聾啞人,兒子機靈活潑……
然而,真正的悲劇從此才開始漸次上演,每讀一頁,都讓我們止不住淚濕雙眼,因為生命里難得的溫情將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只剩得老了的福貴伴隨著一頭老牛在陽光下回憶。
2、《白鹿原》
作者:chen忠實
chen忠實的長篇小說《白鹿原》,以陜西關中平原上素有“仁義村”之稱的白鹿村為背景,細膩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全書濃縮著深沉的民族歷史內涵,有令人震撼的真實感和厚重的史詩風格。 1993年6月出版后,其暢銷和廣受海內外讀者贊賞歡迎的程度為中國當代文學作品 所罕見。1997年榮獲中國長篇小說最高榮譽——第四屆茅盾文學獎。后被改編成同名話劇、電影等多種形式。
3、《四世同堂》
作者:老舍
小說在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北平淪陷的時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為主線,形象、真切地描繪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戶為代表的各個階層、各色人等的榮辱浮沉、生死存亡。作品記敘了北平淪陷后的畸形世態(tài)中,日寇鐵蹄下廣大平民的悲慘遭遇,那一派古老、寧靜生活被打破后的不安、惶惑與震撼,鞭撻了附敵作惡者的丑惡靈魂,揭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們面對強敵憤而反抗的英勇無畏,謳歌、弘揚了中國人民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堅貞高尚的民族氣節(jié),史詩般地展現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做出的杰出貢獻,氣度恢弘,可歌可泣。
4、《大秦帝國》
作者:孫皓暉
秦帝國崛起于鐵血競爭的群雄列強之際,建立了一個強大統(tǒng)一的帝國,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鐵器文明。但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閃,轟鳴而逝。這巨大的歷史落差與戲劇性的帝國命運中,隱藏了難以計數的神奇故事以及偉人名士的悲歡離合。他們以或纖細、或壯美、或正氣、或邪惡、或英雄、或平庸的個人命運奏成了這部歷史交響樂。帝國所編織的社會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傳統(tǒng),今天仍然規(guī)范著我們的生活,構成了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5、《城南舊事》
作者:林海音
本書是林海音的經典自傳體小說。小說以細膩、率真的文筆,通過英子童稚的雙眼,觀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淡淡的哀愁與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讀者。這既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寫照,又是當時北京平民生活與民俗舊貌的反映。本書被“亞洲周刊”評選為“二十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入選教育部語文新課標推薦書目,其中篇目多次入選中小學語文課本,被翻譯至英國、德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等。
6、《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也是一部小說形式的家族史。作者濃縮了中國西北農村的歷史變遷過程,在小說中全景式地表現了中國當代城鄉(xiāng)的社會生活。在近十年的廣闊背景下,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刻畫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為路遙創(chuàng)作《平凡的世界》時的各種準備工作所吸引。頭一次知道,原來為了寫一本長篇小說,要在一個荒郊野外獨居數年;要通讀十年間的報紙,記錄各種事件(后來知道,這也就是所謂的“doing research”),翻閱報紙到手指被磨得露出毛細血管。這些聽起來艱苦以至于荒謬的事情,對我卻有著巨大的感染力。直到今天,我仍然對這種被王小波描述為“反熵過程”的,人對于某一事物不合常理的執(zhí)著,有著莫名其妙的好感。
早晨從中午開始。當你看到這幾個字是,你有什么感覺?
孫少平在物質生活上是窘迫的,在精神上是寂寞的(田曉霞只是作者的一廂情愿)——但我從來沒有在生活中見到任何一個人,能夠像他這樣認真的對待自己的精神世界。
開頭,孫少平是個連“丙”菜都吃不起的窮困的農村學生;書的結尾,孫少平是個身有殘疾的普普通通的煤礦工人。從頭至尾,孫少平都沒有能夠脫離所謂的“社會底層”?墒菚r至今日,每每想起《平凡的世界》,想起孫少平這個平凡的人,這個人物身上的自尊都令我汗顏。
讀了《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感慨是為什么生活如此不公?這么努力奮斗的主人公孫少平,最后是落得個戀人出事故犧牲、自己因事故殘疾的下場,或許一輩子都得在那黑不溜秋的煤礦里生活了。
重讀,就覺得孫少平本人對自己人生的理解,與我們這些旁觀者是不同的。我們難免替他憤怒,同情他的遭遇,但他其實一直都是坦然地承受著。
我完全相信這部書的時代意義,完全相信會對50~70年代生人造成積極的人生影響,完全理解它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上的意義和地位,完全擁護路遙成為茅盾文學獎得主。但是,這部文學作品是否能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部永不消失光亮的,經得起打磨的明珠,我懷疑。
懷疑是來自于人性,人性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改變。
7、《沉默的大多數》
這本雜文隨筆集包括思想文化方面的文章,涉及知識分子的處境及思考,社會道德倫理,文化論爭,國學與新儒家,民族主義等問題;包括從日常生活中發(fā)掘出來的各種真知灼見,涉及科學與邪道,女權主義等;包括對社會科學研究的評論,涉及性問題,生育問題,同性戀問題,社會研究的倫理問題和方法問題等;包括創(chuàng)作談和文論,如寫作的動機,作者的師承,作者對小說藝術的看法,作者對文體格調的看法,對影視的看法等;包括少量的書評,其中既有對文學經典的評論,也有對當代作家作品的一些看法;最后,還包括一些域外生活的雜感以及對某些社會現象的評點。
這是一個經濟至上的年代,讀書如果沒有效益,無疑是沒用的。于是,眾多愛書之人為了金錢,義無反顧地放棄矜持和清高,甚至尊嚴,投身到各種圈圈叉叉的爭斗之中,爾虞我詐,不擇手段,需要欺騙時絕不臉紅,需要下跪時一定腿軟,有用的就是朋友,必須結交;沒用的就是路人,愛理不理;有害的就是敵人,堅決掃除。對于愛書之人來說,現在早已不是以文會友的時代,精神的交流不斷凋零,利益的結交日漸繁盛,填充在人們之間的不過是酒色財氣,早已沒有了書的位置。
只是,讀書人,當你投身淤泥之后,就不要再標榜自己的純潔,因為出淤泥而不染的,只有蓮花,沒有人。
另外,我們是不是也可以說在這個網絡時代,只要你帶貨就不要說你為藝術為自己。所謂藝術到最后都是相通的,都是為了帶貨。
生活就像一個暗娼。年輕美貌時,你找不到她,想花重金獨占她,人家卻不忠于你;待到她容顏不再疾病纏身時,你管哪都能碰見她,此時她已相當廉價,但依舊沒有折扣,你不敢想象這就是你當初一心癡迷的人兒。
我們的初衷,她早已明了。只是她,在吊盡我們的胃口之后,卻不知趣地繼續(xù)這樣下去。但一定會有人去買她的賬,所以她餓不死。相反地,死去的人是那些終究不能明白其中道理的人們——懷抱著懵懂的情感,想要同“生活”這個暗娼談一場刻骨銘心的愛戀
生活很賤。而那些為自己精神愁苦所殺死的人,更賤。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
8、《撒哈拉的故事》
自你之后,再無真正流浪自由的靈魂。
三毛作品中最膾炙人口的《撒哈拉的故事》,由12篇精彩動人的散文結合而成,其中《沙漠中的飯店》,是三毛適應荒涼單調的沙漠生活后,重新拾筆的第一篇文字,自此之后,三毛便寫出一系列以沙漠為背景的故事,傾倒了全世界的中文讀者。
三毛的文字其實沒有特別出挑的地方,但是合成一篇,整個卻顯得真實、清爽。她很好地遵循了白話文“有什么說什么,該怎么說就怎么說”的宗旨,而且她聰明在不在散文中論理,不作生硬的哲思,單純就事論事,從而反倒能讓人身臨其境~~印象最深的是她和荷西去偷看別人洗澡灌腸,再如三毛考駕照的那幾個考題,好笑極了~~而讀到他們遇到三個瘋子襲擊則心提至喉~~看散文,以前喜歡過余秋雨的辭藻,現在越來越喜歡三毛這類的平淡,平淡是真,寫文常常有自炫的誘惑,能抵住誘惑是不容易的。
“我每想你一次,天上便落下一粒沙,從此便有了撒哈拉!
這個浪漫、真性情、勇敢瀟灑的人,僅憑一張照片感應到的前世的鄉(xiāng)愁,便決定搬去沙漠定居。在撒哈拉這片世界上最廣闊的大漠中,在與世隔絕的世界的盡頭,在這原始得一如天地洪荒的地方,三毛用力地生活,努力去克服精神和物質上的雙重困難。
書中記敘最多的,是她那些撒哈拉威鄰居、朋友以及碰到的各種陌生人。那些人讓她又愛又恨,讓她心生憐憫,讓她想起自己的親人,讓她悲痛不已卻又無力解救。
在這片荒涼的土地上,幾乎百分之九十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幾歲。傳統(tǒng)的封建的宗教習俗在他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他們“拒絕”文明,固守著自己頭頂那片寫滿“宗教”的天空,容不得一點“異端”。那是個比新舊交替時期的中國社會更慘不忍睹的地方,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生性正直愛憎分明的三毛,才不去管那些,她只知道人人平等這個道理。她和所有談得來的人交朋友,這其中包括地主、奴隸、軍人、警察、普通的撒哈拉威人、妓女和小偷等等。她甚至覺得自己并不比那些關在監(jiān)獄里的人高尚多少。
撒哈拉教會了三毛堅強和樂觀。她看到如桌大一片小水池旁尚有黃色小花,“心中受到很大的啟示,芥草在沙漠中,尚且依水欣欣向榮,而我們?yōu)槿苏,環(huán)境的挫折一來,就馬上低頭,這都是沒有了解生命奧秘的人所處的心境”。
但是撒哈拉也讓三毛無奈和痛心,她親眼目睹了自己的好友沙伊達——一個像鉆石般絕世而善良的姑娘——的悲慘死狀。這個并無過錯的人,就因為與撒哈拉威的傳統(tǒng)觀念不容,落魄地倒在了像熔化的鐵片一樣滾燙的大漠烈日下,再也沒有站起來。只有駱駝嘶叫的悲鳴充滿整個天空,“像雷鳴似的罩下來”。
于是三毛發(fā)出這樣的感慨:“亂世,才會有這種沒有天理的事情啊!
于是三毛只能用一篇文字來記錄這場發(fā)生在無情天地的慘劇以示抗議。
三毛說:我笑,便面如春花,定能感動人的,任他是誰。
荷西說:你的沙漠,現在你在它懷抱里了。
9、《邊城》
含混不清的曖昧害死了人,不痛快的人有了不痛快的結局。
《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寫于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四年初。這篇作品如沈從文的其他湘西作品,著眼于普通人、善良人的命運變遷,描摹了湘女翠翠陰差陽錯的生活悲劇,誠如作者所言:“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邊城》寫出了一種如夢似幻之美,像擺渡、教子、救人、助人、送葬這些日常小事,在作者來都顯得相當理想化,頗有幾分“君子田”的氣象。當然,矛盾也并非不存在,明眼人一看便知,作者所用的背景材料中便隱伏著社會矛盾的影子。作者亦不曾諱言他的寫作意圖是支持“民族復興大業(yè)的人”,“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
《邊城》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一對相依為命的祖孫平凡寧靜的人生,以及這份平凡寧靜中難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涼。小說的主人公翠翠有一段朦朧但沒有結局的感情,但是感情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大師用他清淡的筆調娓娓講述了湘西小鎮(zhèn)上純樸的風土人情,原始單純的生活,以及那如詩如畫的景致。
有什么問題,就直接問,有什么要求,就直接說——這是最容易達到效果的做法。因為曲里拐彎因為搞曖昧,我們這一輩子,會弄糟多少事。不知為何,我絲毫沒有為其中的愛情打動。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年輕人究竟有沒有回來呢?《邊城》里沒有說,留下一個耐人尋味的結局給讀者去猜想、去補充。像一首悠長的山歌,旋律樸素,但嘹亮的音調卻足以在聽者心中激蕩起層層漣漪,久久不能散去。
要怎樣的一份情感,才值得用一生去等待呢?看書的人也許不明白,但寫書的人一定明白,書中的人物一定明白。
翠翠不過是十四五歲的年紀吧,剛剛開始憧憬“愛情”這種神秘的情感。她所想要的,不是富貴的家業(yè),不是顯赫的地位,她所期盼的,不過是自己喜歡的人能為自己唱三年零六個月的情歌,而自己就能在歌聲的伴隨下,在美麗的夢境里遨游。
書中這樣描述了翠翠聽到二老的歌聲后的感受:“……我昨天就在夢里聽到一種頂好聽的歌聲,又軟又纏綿,我想跟了這聲音各處飛,飛到溪懸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這個東西交給誰去了。我睡得真好,夢得真有趣!”
看多了情感大劇里面的錯綜復雜,《邊城》象清風一般吹拂著都市人那顆不安分的心。簡單決不意味平淡,相反,簡單的文字、簡單的情節(jié),蘊藏的正是強烈的情感!哆叧恰防锏奈淖终绮栳夹℃(zhèn)的民風,淳樸、單純、明了。在平凡中看出偉大,在瑣碎中透露深刻。這就是《邊城》的風格。
10、《我與地壇》
收有“午餐半小時”、“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命若琴弦”、“第一人稱”、“兩個故事”等15篇史鐵生的代表作。
我什么也沒忘,但是有些事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它們不能變成語言,他們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它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它們的領地只有兩處:心與墳墓。
你知道,一個文盲的幸運就是,很多大家死了,我才知道去讀一讀。如果我在史鐵生去世前就讀《我與地壇》和他的其他作品,當然會不可收拾地喜歡上他的書。要命的是,當他死時,我就得跟那些稱史鐵生為“史老爺子”的人一樣,經歷一場要死要活的傷心。所幸我只稱他為史鐵生。所以當文盲有當文盲的好,你們不要嘲笑我們。
,地壇,如同北方一樣,是一個平實并且厚重的字眼。在這里,春天是祭壇上空漂浮著的鴿子的哨音,夏天是冗長的蟬歌和楊樹葉子嘩啦啦地對蟬歌的取笑,秋天是古殿檐頭的風鈴響,冬天是啄木鳥空曠的啄木聲。地壇就這樣以熱烈的姿態(tài)荒蕪著,直到有一天,一個搖著輪椅的年輕人進入了園中。他孤獨而倔強的行走,走過生,卻渴望死;走過絕望,卻尋找希望。后來,這個人開始寫作,將地壇的故事融進他的每一段敘述,從此走進一場文學的大霧中,耽迷數十年而不知其返。
這個人,就是史鐵生。 這樣的故事只有他能寫,令人讀的時候想,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
常常覺得只有看過了死亡的靈魂才能夠有那樣深沉頓郁的敘述,每一句陳述都像是用盡了所有沉積心底的情感汩汩而出。沒有繁復華麗的詞藻,沒有故作高深的技巧,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句式都自然的仿佛是最純澈的璞玉。令人總是要忍不住猜想,在那些不驚不懈如風如流的年歲里,那個輪椅上的思索者是怎樣用思想代替雙腳,艱苦卓絕的去企及每一個遙不可及的瞬間;又是怎樣,將目光一次次漫漶至遙遠,在天地永恒的注視中,煉成一曲不朽的歌舞。
“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日益幽暗的心……”像是在他的文字里得到了重生一樣,我又在絕望的內心里生燃起了新的力量。我想這也是自己為什么那么留戀他的原因。
他在很多文章里提到他的母親。《我與地壇》、《合歡樹》、《秋天的懷念》......那么多的文字里,除了描述他那不安分的內心,暴躁的脾氣,虔誠的祈禱,安然地接受或不甘地掙扎,更多的就是對母親的追悔。生病初期,他把對人生無望的茫然;對生命無常的絕望;對上帝不公的控訴變本加厲地把氣撒在母親身上。以至于母親的突然離開讓他更悲傷無措。他肯定恨極了他的母親。因為她走得太早;因為他還沒來得及淡然對母親說話對她笑;還沒來得及驕傲地對她說一句:看,我雖然沒有了雙腿,可我依然為自己碰撞出來一條路。他肯定也恨極了自己,為什么覺悟那么遲。為什么沒有好好對她。為什么不能早一些讓她看到自己可以好好活著。
命運卻把他永遠留在了2010年,在最末端的時候告訴他,不必再走。
所謂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他恰好在59的最后幾天,領了所有天命而去,我想,他的五十歲應當是最有資格說知了天命的。
【秒殺國外的十部中國文學】相關文章:
秒殺促銷方案08-17
十部經典勵志電影02-24
中國文學的源泉08-16
美容院秒殺活動方案03-18
十部值得閱讀的經典好書推薦02-02
國外的雨天09-20
中國文學基本知識09-14
中國文學之最詩歌篇07-31
十部國產校園青春電影推薦02-02
十部高分青春電影推薦外國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