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fā)現(xiàn)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么寫好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1
兩堂課下來,也算完成了《在山的那邊》的教學。無論是在設計與實際的課堂上,我都作了大量的刪減。譬如說詩歌的朗讀,雖然也反復讀了,但仍然只是服務于詩意的理解與感受,而沒有把這一課上成朗讀指導課;譬如新詩的語言特點,幾乎是一字不講,作者,只字未提……因為我只取一瓢飲,那就是此詩作為人生新起點上的意義。
我的理解是:詩=人生=故事。
詩,如果不與人生相連,那么它與什么相連呢?
學習《在山的那邊》一詩之后,如果沒有須精神上獲得提升,在理想上獲得重建,那么一切技巧與知識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的設計與課堂都回到了人生本身,當學生問:“在一次次地戰(zhàn)勝失望之后/你終會攀上這樣一座山頂/而在這座山的那邊,就是海呀/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間照亮你的眼睛……”一生在我們的幫助下的回答是:如果考上溫中是我的“海”,那么這最后一座山,就是中考,在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整個世界為我燦爛起來。
為什么小學六年講朗讀技巧,結果教出來的仍然是一片平平的念經(jīng)聲?因此這些朗讀只有技術,并沒有真正的精神在里面!精神所到的地方,你甚至不需要技巧,我也許今天是能夠把話送到每個人心中的其中的一個。
“鐵青著臉”要講,“海依然在遠方為我喧騰”要講,“漫濕了我枯干的心靈”要講……
但是不是為了因為下次可能考到而講,而只是因為理解了這些他不懂的地方,他會對詩意的人生、人生的詩意擁有更為真切的理解。
也許,我教的并不是一首詩,而是一段生命的起始。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2
教學內(nèi)容的和諧──豐富有效:讓每個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大膽放手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知識背景,生活經(jīng)驗和興趣愛好,在一篇文章里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去研讀,而研讀后的學生發(fā)言會出現(xiàn)百花齊放、異彩紛呈的“課堂生態(tài)美”。
如何“豐富”課堂,讓學生“活躍”起來?筆者認為將課堂內(nèi)外的知識有機的銜接是一條行之有效的方法。語文學科有其特殊性,課內(nèi)、課外是學生獲取知識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徑。讓課內(nèi)成為夯實的主戰(zhàn)場,成為課外的成果的展示廳,讓課外成為課內(nèi)的采集場,成為課內(nèi)的拓展區(qū),兩者有機結合,定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師生互動,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在教學《在山的那邊》時,共用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以指導朗讀和探究詩中的山和海分別有什么深層含義。這個問題,第二課時就安排學生質疑問難,生生互問,生生互答,師生互答。我要求學生針對這首詩的內(nèi)容、寫法、語言等各方面進行思考和提問。兩個班級的'情況相似:都集中在幾位大膽好學勤思的學生身上,整堂課都在這幾位學生身上繞圈子,能答題的也差不多集中在包括提問的學生在內(nèi)的近十位學生身上,而近三十位學生卻在觀望、在沉默,看來六年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師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一點還沒有充分地體現(xiàn),大多數(shù)學生在語文課堂上還處于被動學習、被動接受的地位?赡芾蠋焸儗⒆記]有十分強調“主動學習”、“做課堂主人”的重要性,因此,學生就一個個地沉默下去,在語文課堂上,慢慢習慣睜大一雙亮晶晶的眼睛或好奇或探詢或無神地看著老師,頭腦也忘了思考,手兒也忘了活動,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學生的那份靈性也逐漸消失了,學習的熱情或者說知識對他們的吸引力也逐漸減退,直至最后消亡,那么“厭學”、“逃學”自然而然就出現(xiàn)了。這樣想想,后果是多么可怕呀!我要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學得好,我決定為這個目標而努力!學生的質疑提問將會繼續(xù),不會因第一次的失敗而停下我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的腳步。為了調動沉默學生的積極性,也給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我決定以小組內(nèi)討論、小組長集中提交問題、師生共同討論這三步走來調動全班學生的質疑提問、發(fā)言的積極性,尤其鼓勵平時不積極的學生,在小組內(nèi)要求小組長多給他們機會,把小組的意見和觀點也有意交給他們講述,力求把全班同學調動起來,正所謂“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啊!
在這里,我將訓練和感悟并舉,旨在使學生不僅體會詞語理解中的細微差別,而且通過教師提供的背景和例子,為運用詞語打下扎實的基礎。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活躍。
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3
詩主在抒情言志,是人感情爆發(fā)到極點,有感而發(fā)的最高文學形式,其文內(nèi)涵豐富,其聲如雷貫耳,其義激人發(fā)聵,震感心靈,詩歌,尤其是古典詩歌,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真善美的精華,讀之洗滌心靈,誦之耳聰目明,寫之沉淀智慧,實為育人之良藥,忽視和淡化詩歌教學時語文教育的一大遺憾,值得我們認真反思。
在教《在山的那邊》這堂課的時候,我引導學生用動情的朗讀體味詩歌的語言美和韻律美,細致的分析闡釋詩歌字里行間獨到的人生體驗,感受詩人的豐富的的情感,設置情境讓學生深入體會作者那顆絕不屈從于不公平的命運,敢于尋找夢想,執(zhí)著的心靈。逐字逐句賞析詩歌語言的凝練、生動,與貼切,講述詩歌簡單的寫作技巧。當堂堂練習我設計了用詩的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兒時的一個夢想,學生懷著創(chuàng)作的沖動開始嘗試寫詩,有了前所未有新鮮的體驗,當讀著自己用心寫成的稚嫩卻無比真切的小詩時候,學生收獲不只是一篇課文的理解,而是被詩歌潤澤了的心靈。
【語文七年級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人教版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3-31
新人教版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3-16
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1-17
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的教學反思01-31
七年級語文上冊《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3-07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2-13
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8-12
在山的那邊語文教學反思01-30
《在山的那邊》語文教學反思11-20
人教版語文在山的那邊教學反思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