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敬畏自然的教學方案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內(nèi)容,掌握文中字詞,了解作者觀點。
2.揣摩文章語言,學習本文通過擬人、比喻、反問等修辭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說得通俗易懂的方法。
3.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增加對自然的敬畏之情。
【基礎知識】
一、背景材料
本文談論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作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人類應該從根本上轉變理念,再也不要宣稱什么“征服自然”,應該敬畏自然,愛護自然。
人與自然相比:論歷史,宇宙至少已有200億年,“人類永遠只是一個天真幼稚的孩童”;論關系,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論智慧,“自然的智慧是大!保叭祟愔腔劬椭皇谴蠛V械囊粋小水滴”。宣稱“征服自然”,實在是自不量力的狂想。
二、字詞積累
1.給加粗的字注音。
咫尺( ) 蓬蒿( ) 萌芽( ) 鯤鵬( )
斥 ( ) 相形見絀( )
2.根據(jù)拼音寫出漢字。
狼jí( ) 深suì( ) 幼zhì( ) 混xiáo( ) 精巧絕lún( ) 美味佳yáo( )
3.解釋下列詞語。
高深莫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形見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巧絕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課文解析
1.重點導學
(1)“敬畏自然”的含義是什么?“敬畏自然”是不是消極無為的口號?
“敬畏”,從字面上說,是又敬重又畏懼。敬重的含義比較容易理解。課文說:“自然的智慧是大!保叭祟惖闹腔叟c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實在是相形見絀”,大自然的智慧“深邃、高超”,“宇宙是一個碩大無比的、永恒的生命”。這些話都充滿敬重的意味。敬重自然,就是充分認識自然的偉大,充分認識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義,自然界的奧秘是無窮無盡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的生成,包括人類的生成,實在太神奇了,承認人類自身也是自然的一個組成部分,人類的智慧、人類的創(chuàng)造是無法與大自然相比的。
畏懼這層意思有其特定的含義,現(xiàn)代人之“敬畏自然”,與原始人對大自然的畏懼是不同的。敬畏之畏,可以從“愛護自然”一語中探得它的含義。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宇宙智慧的創(chuàng)造物,破壞大自然,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懲罰。大自然的處罰是無情的,是令人畏懼的,人類應該調整自己與自然的關系。人類不應該與大自然對立起來,自然界不是人類征服的對象,而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人類應該與自然求得和諧的'發(fā)展,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過程中,要使自然界更美好,從而使人類的生存更為美好。
。2)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的比較。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第一,即使拿高科技來說,航天事業(yè)的空間,在大宇宙中間,還是非常狹小。第二,人類的認識史也是一部不斷糾錯的歷史,一萬年以后看今天,我們的認識還幼稚得很。第三,礦坑也可能成為人類自掘的陷阱。第四,作者推斷,“在宇宙中,一定存在著遠比我們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在太空人看來,人類的智慧就算不得什么。
大自然的智慧則是無與倫比的。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宇宙的一切,一切都精巧絕倫,令人不能不贊嘆大自然智慧的深邃、高超;大自然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生命,人類更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能運用美的規(guī)律創(chuàng)造宇宙的一切。所有這一切,都是人類智慧所不及的。
2.寫法導學
本文是一篇議論性的散文,整體把握了課文內(nèi)容,就不難看出,作者運用了層層推進、水到渠成的論述方法。從否定“征服自然”的口號開頭,最后作出“敬畏自然”的結論。比較人類的智慧與大自然的智慧是一層,指出人類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賦予,人類的智慧也就是大自然的智慧,是進了一層。從論智慧到論生命,又進了一層。在層層推進的論述中,人類之所以應該敬畏自然的理由申述完畢,最后水到渠成,引出結論。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立論充分,文章行文本身也很有特色。其特色有三點:一是總的概括與具體的展開相結合。先總說人類的智慧之于自然的智慧,猶如一滴水之于大海。然后展開,從幾個方面議論人類的智慧,又用不少篇幅用具體的例子議論自然的智慧。二是巧妙運用對比手法。分說人類的智慧和自然的智慧,不但兩大方面構成對比,而且兩個方面的議論又有對比,用自然的眼光看人類的智慧,就包含著對比,論自然的智慧又一再說“人類卻不能”“人類的智慧所不能勝任”,也是對比。三是視野開闊。用自然的眼光看,用歷史的眼光看,用長遠的眼光看,用宏觀的眼光看,使人不得不承認,人類在自然面前沒有理由過分自傲。
議論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議論文。這種文體主要使用議論這種表達方式,內(nèi)容是議論性的,通篇有論述的理路,有論點有論據(jù)有論證,但是它有一個顯著的特色就是富有文學色彩,講究形象的語言。文學的語言,有濃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3.難點導學
為什么說“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為什么說“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我思維即是宇宙在思維,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歡笑即是宇宙在歡笑”?
照作者的說法,人,這種智慧生物其本身就是宇宙智慧的創(chuàng)造,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tài)。這就是說,作者把宇宙智慧分為低級形態(tài)與高級形態(tài)。宇宙智慧就分化成兩個概念。一個是大概念,既包括低級形態(tài),又包括高級形態(tài)的概念;一個是小概念,單指低級形態(tài)。所謂“人的智慧與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階段”,這里所說的“宇宙智慧”是指低級形態(tài)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級形態(tài)和宇宙智慧的低級形態(tài)當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階段。
照作者的說法,人之于宇宙,有如頭腦之于全身,這就容易理解人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了。頭腦的認識、頭腦的思維當然就是一個人的認識、一個人的思維,這就容易理解這一串話語了。再則,也說明人與宇宙是休戚與共的,例如,公害,破壞宇宙機體是宇宙的痛苦,也令人痛苦,所以說“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反之亦然。
【學法指導】
比喻修辭的妙用與分類
比喻,是語言表達上常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它具體形象,鮮明生動。一個恰當?shù)谋扔,不但勝過累贅的解說,而且耐人尋味,給人以想象的余地。在記敘文中,可以用來寫人狀物,繪形傳神,虛實相襯;在說明文中,可以用來揭示事物特征,印象深刻;在議論文中,可以用來說理,深入淺出。
比喻有三種類型:明喻,具有本體、喻體和喻詞。暗喻,具有本體、喻體,但喻詞不出現(xiàn),往往用判斷句形式來表達。借喻,不但不用喻詞,連本體都不出現(xiàn)。
【閱讀拓展】
一、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說
“天人合一”是強調“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的相通、相類和統(tǒng)一的觀點。最早由戰(zhàn)國時子思、孟子提出,他們認為人與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賦,盡心知性便能知天,達到“上下與天地同流”。莊子認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人與天本來合一,只是人的主觀區(qū)分才破壞了統(tǒng)一。主張消除一切差別,天人混一。西漢董仲舒強調天與人以類相符,“天人之際,合而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號》)。宋以后思想家則多發(fā)揮孟子與《中庸》的觀點,從“理”“性”“命”等方面來論證天人關系的合一。明清之際王夫之說“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張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強調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說,力圖追索天與人的相通之處,以求天人協(xié)調、和諧與一致,實為中國古代哲學的特色之一。(選自《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中國古代的天人之辯
天人之辯,即關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為”關系的論爭。春秋末至戰(zhàn)國時期,“天人之辯”成為哲學爭論的中心問題?鬃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钡矎娬{“畏天命”的必要。墨子重視人的“強力而為”,但又提出“天志”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老子指出“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應當順從自然。子思、孟子主張?zhí)烊撕弦恢f,認為人只要擴充“誠”的德性,就“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矣”(《禮記·中庸》)。莊子則主張“無以人滅天”,“牛馬四足,是謂天;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以為一切人為都是對自然的損害。荀子認為“天”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張“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關系一直成為哲學上長期爭論問題之一。西漢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思想體系。唐中期,“天人之辯”又出現(xiàn)高潮,柳宗元用元氣來解釋宇宙起源和宇宙的無限性,劉禹錫對天與人的職能作了區(qū)分,并提出“天與人交相勝”的觀點。宋代理學家大都從物我合一論證天人合一。(選自《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
【問題點撥】
一、反復閱讀課文,找出文中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思考一下,作者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為什么說“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本題意在引導我們抓住關鍵語句,深入思考,以達到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的目的。思考這些問題,要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根據(jù)問題要求,提取要點,簡明扼要地回答。
表達作者觀點的關鍵語句是:“我們再也不應該把宇宙的其他部分看做只是我們征服的對象,再也不應該把其他生物僅僅看做我們的美味佳肴,而首先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與我們平等的生命,看做是宇宙智慧的創(chuàng)造物,看做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應該敬畏它們,就像敬畏我們自己一樣。敬畏它們,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們自己。”
作者之所以提出要“敬畏自然”,是因為人們常常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宣稱要征服自然,這種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極端往往違背自然規(guī)律,破壞自然,導致自然界的懲罰。只有認識自然的偉大,愛護自然,人類才能求得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們自己”,是因為人類與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創(chuàng)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組成部分,盡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態(tài)有高低之別,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們自己。再則,敬畏自然,就是愛護自然,愛護人類生存的家園,就是愛護我們自己。
二、本文許多語句富有哲理,請仔細體會下面幾句話的含義,并與同學交流看法。
1.人類為自己取得的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2.宇宙之所以創(chuàng)造智慧生物是為了進行自我認識,為了欣賞她自己壯麗無比的美。
3.人類并不孤獨,在宇宙中處處是我們的弟兄。
本題意在引導我們揣摩課文中富有哲理的語句,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1.掉入陷阱,就是危機。這句話的意思是,人類開采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其他各種礦物,留下了無數(shù)礦坑,也就破壞了地貌和地層結構,很可能釀成嚴重后果,危及人類自身。
2.這句話的意思是,宇宙創(chuàng)造了人類這種智慧生物,等于宇宙長出了大腦,有了自我認識的工具,人類對宇宙的認識即是宇宙對自己的認識。這句話是把宇宙擬人化,把人類的出現(xiàn),說成是宇宙有目的創(chuàng)造。
3.宇宙的一切,包括人類,都是宇宙生命的構成部分,人類之外的一切,也是生命的種種存在形式,所以它們與我們是平等的生命,是我們的弟兄。
三、本文多處運用反問句。反問是一種用疑問句式來表達確定意思的修辭方法。用否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來反問,表達的是否定的意思。反問的作用是加強語氣,加重語言的力量,激發(fā)讀者的感情,給讀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誰說宇宙是沒有生命的”?這比用一般判斷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語氣更強烈,意思更肯定。試從課文中找出幾個反問句,并把它們變換成一般陳述句,然后比較一下,這兩種句式的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本題結合課文學習反問這種修辭手法,體會反問的表達效果。
反問句:我們有什么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呢?
陳述句:我們沒有理由和資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
反問句更有力地強調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賣弄小聰明是毫無理由、毫無資格的。
反問句:誰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呢?
陳述句:誰也不能斷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礦坑不會是人類自掘的陷阱。
反問句語氣更強烈,更發(fā)人深省。
反問句: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xiàn)嗎?
陳述句:那永恒的運動、那演化的過程,正是她生命力的體現(xiàn)。
反問句更能激發(fā)讀者的思考,語氣也更強烈。
反問句:你難道沒有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嗎?
陳述句:你曾聽到石頭里也有生命的吶喊。
反問句語氣更強烈,且有催人深思的效果。
四、長期以來,人類宣稱自己是“萬物之靈”,這篇課文的作者卻提出人類“只是大自然機體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與人類平等的生命。對這個問題,你有什么看法,根據(jù)是什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組成小組,搜集資料,并出一期“人與宇宙之謎”的?
本題旨在培養(yǎng)獨立思考精神,培養(yǎng)實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學態(tài)度,鼓勵我們發(fā)表自己的看法,鼓勵我們與作者平等對話。我們不僅要發(fā)表看法,而且應盡量說出根據(jù)來。
【語文八年級下冊課文敬畏自然的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課文12-17
課文敬畏自然的教學設計04-11
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的教學反思02-07
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反思03-15
關于課文敬畏自然的教學設計04-11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反思12-20
八年級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案01-11
初二語文下冊《敬畏自然》教學案例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