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成語故事
【成語】: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拼音】:
shī zhī dōng yú,shōu zhī sāng yú
【解釋】:
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近義詞】: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成語接龍】: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榆枋之見→見死不救→救死扶傷→傷筋動骨→骨肉相連→連滾帶爬→爬山涉水→水滿金山→山回路轉→轉敗為勝→勝人一籌
【成語故事】:
公元25年秋天,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政權。接著,劉秀就把屠刀指向赤眉起義軍。公元26年春天,長安斷糧,樊崇領導的幾十萬赤眉軍不得不向西轉攻城邑,但遭到占據(jù)天水郡的隗囂的阻擊,只得又回到長安來。這時,長安已被劉秀部將鄧禹占據(jù)。經(jīng)過激戰(zhàn),赤眉軍打敗了鄧禹,9月又重新占領長安。這年冬天,赤眉軍的糧食供應仍然極端困難,不得已于12月引兵東進。劉秀一面派大將馮異率軍西進,在華陰(現(xiàn)在陜西華陰東南)阻擊赤眉軍;一面在新安(現(xiàn)在河南澠池東)、宜陽(現(xiàn)在河南宜陽西)屯駐重兵,截斷赤眉軍東歸的道路。馮異率領西路軍,在華陰、湖縣一線,同赤眉軍相持了60多天。多次被赤眉軍打敗的鄧禹,這時率部到達湖縣,同馮異的部隊會合。鄧禹妄想取勝,派部將鄧弘搶先進攻赤眉軍,又被赤眉軍打得落花流水。鄧禹、馮異親率主力救援,在回溪(現(xiàn)在河南宜陽西北)又被赤眉軍打得大敗。鄧禹只帶著24騎逃回宜陽;馮異拋棄了戰(zhàn)馬,只帶著幾個人爬上回溪阪,逃回營寨。
公元27年正月,赤眉軍在崤底(現(xiàn)在河南洛寧西北)被馮異打敗,遭到重大損失。剩下的起義軍折向東南,不料在宜陽又陷入劉秀重兵的包圍。赤眉軍經(jīng)過艱苦的戰(zhàn)斗,始終不能突圍。樊崇等人在糧盡力竭的情況下,投降了劉秀。戰(zhàn)斗結束后,劉秀下了一道詔書,名叫《勞馮異詔》。其中有這樣幾句,“開始在回溪遭受挫折,最后在澠池一帶獲勝。這就是所謂在日出的東方吃了敗仗,在日落的西邊卻得到了勝利!
【成語寓意】: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講的是事物在特定條件下相互轉換的辯證關系,對于指導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大有裨益。這句古語與“塞翁失馬,焉知非!庇挟惽ぶ,講的都是不要因為失去一些東西而灰心泄氣,而應當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變不利為有利。世界上的萬事萬物總是不斷運動變化的,打仗沒有常勝將軍,做買賣也不能保證只盈利不虧損,做任何事都難以心想事成,一帆風順。因此,既要有擁抱歡樂和勝利的思想準備,也要有敗走麥城、重整旗鼓、東山再起的精氣神。尤其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得失觀,不因一時的良好政績而飄飄然,也不因一時工作上的失利而垂頭喪氣。須知,退是為了進,失也同時孕育著得。人的一生就是在陽光與風雨中度過,工作和事業(yè)也是在得失交替的循環(huán)中不斷前行。有了這樣的信念,有了這樣的精神準備,艱難困苦不足懼,笑迎勝利向未來。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也作定語、分句;多含褒義。
運用示例
宋·魏了翁《被召除禮部尚書內引奏事第五札》:“乃者禁衛(wèi)之變,幾為后魏李唐之失,政幸而收之桑榆,猶可以暫弭目前之憂!
清·王浚卿《冷眼觀》:“誰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及至貴妃既死,還瞻顧何來?自然就該王赫斯怒,撥轉馬頭,馘安祿山之首,懸之太白,也還博得個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給天下兒女吐……口氣。”
現(xiàn)代·姚雪垠《李自成》:“谷城之變,朕還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東隅,收之桑輸’!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11-19
經(jīng)典成語故事11-04
成語故事范文11-18
有關成語故事11-20
動物的成語故事11-22
兒童經(jīng)典成語故事11-24
推薦成語故事11-27
中華成語故事12-01
中國成語故事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