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眠
冬眠指的是溫血動物-某些哺乳類動物和少部分鳥類的在寒冷的季節(jié),會通過降低體溫的方式而進入的類似昏睡的生理狀態(tài)。人們研究動物冬眠,主要是針對溫血動物。因為它們能精確地和有目的地控制自己的體溫。一些哺乳類動物(如蝙蝠)的冬眠不會間斷。其它的(如睡鼠,榛睡鼠,刺猬,土撥鼠或者歐黃鼠)的冬眠伴隨有短暫的覺醒。至于冬眠的時間安排問題則是生物鐘學研究的話題。
冬眠動物在冬季的行為
在秋季冬眠動物機會尋找冬眠的地方:中空的樹干和地穴等,并在里面鋪上草、秸稈、葉子和毛等作墊。在這么一個布置好的棲身之處它們會成群的蜷縮著身子,耷拉著眼皮,以這種低耗能的形式-Torpor(拉丁語:遲鈍),度過冬天。它們的體溫會降至1到9攝氏度。所有身體機能會大幅下降。呼吸很弱,心跳變慢,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下降。如果用紅外線攝影機拍攝冬眠的蝙蝠,會看到蝙蝠的身體呈暗藍色。例如土撥鼠在冬眠狀態(tài)下,體溫會從39降至7攝氏度。心跳從原來的每分鐘100下跌至2到3下。呼吸頻率可以延至一小時一次。腸和肝的代謝產物會收集在腸的下部,并且在蘇醒的時候被排出。動物在冬眠時會停止進食,或者是在短暫的蘇醒狀態(tài)中進行攝食。冬眠動物靠的是它們自身的脂肪度日。特別是褐色脂肪組織,這種組織位于肩膀和頸部,是非常重要的能量來源,特別是在外界溫度升高動物從冬眠狀態(tài)中蘇醒過來的時候,這個過程長達數小時。蘇醒過程的后半段,動物通過身體顫抖,(屈肌和伸肌同時收縮,一種高放能動作)可將體溫提升到正常水平。溫度越高,動物呼吸得越快。
冬眠的長短
冬眠的長短隨動物而異。歐洲刺猬3到4個月。冬眠鼠可睡上6到7個月(名副其實)。但不能簡單認為,冬眠是一個長達數月不間斷的過程,相反,更常見的冬眠是間歇性的,長的休止狀態(tài),低的新陳代謝中插有短暫的覺醒狀態(tài)。但動物不能經;貜偷叫训臓顟B(tài),因為每次醒來都是要耗能的,醒的次數太多會導致脂肪貯存過早耗盡,以致在來年春天的真正覺醒時無“脂”可用。
社會性冬眠
一些冬眠動物如土撥鼠,甚至進行社會性的冬眠。在每個冬眠的地點會有達20只成年和幼鼠互相抵靠在一起,這樣它們可以互相取暖,不至于被急劇下降的溫度所傷。特別是脂肪貯存較少的幼鼠,在這種冬眠方式中它們更能夠度過嚴酷的冬天。
可能導致冬眠誘發(fā)因素
一直認為,冬眠的誘發(fā)因素是些外在因素,如環(huán)境溫度的下降和秋季食物短缺。但一些專家認為,逐漸縮短的白晝是一種冬眠信號,它會導致一些內在因素的改變,如激素水平的變化和季節(jié)性變化的生物鐘的調節(jié)。生物鐘看來會影響動物的行為,如脂肪貯存和為冬眠作準備。還有正待研究的關于冬眠地點高濃度二氧化碳的麻醉作用,可能也是冬眠的誘發(fā)因素。
覺醒在春季
春季覺醒的原因一直未明。環(huán)境溫度的升高和代謝產物的積聚可能都是覺醒信號。冬眠動物在覺醒時慢慢升高自己的體溫。荷爾蒙會導致褐色脂肪組織的分解,為體溫初步升高提供能量。當體溫到達15攝氏度時,肌肉會開始顫抖,進一步暖和身體。在有著重要器官的胸部和頭部溫度會比起其它身體部位更快的恢復。
冬眠對記憶的負面作用
維也納大學在對歐黃鼠的研究中發(fā)現,長達數月的冬眠會對冬眠動物的記憶構成負面影響。相比起沒有進行冬眠的動物,歐黃鼠在冬眠后無法解決它們在冬眠前已學習過的任務,如在迷宮中找到正確路線,或者是控制食物機器的杠桿。一個可能的解釋是,冬眠會降低神經的活性?茖W家甚至已證明,腦部的神經元連接會在冬眠中斷開。
冬眠的鳥類
不但哺乳類動物會冬眠,一些鳥類也會。蜂鳥在食物短缺和寒冷的時候會降低其新陳代謝并且進入睡眠的僵直狀態(tài)。在饑餓狀態(tài)下,幼樓燕會在睡眠狀態(tài)中進入變溫狀態(tài),這樣它就不需要像會真正冬眠的動物那樣把體溫降得如此厲害。鳥類的冬眠為時并沒有哺乳類動物的冬眠那么長。
概念辨析
冬休
棕熊在其巢穴里的冬休(德文:Winterruhe)與冬眠不一樣,在冬休過程中,棕熊的體溫并不如真正的冬眠動物那樣大降。這種沒有大規(guī)模降溫的冬休也會在獾,松鼠和浣熊身上看到。這些動物在這種冬休狀態(tài)中會經常醒過來,換一下睡的姿勢。棕熊會在自己的窩里這樣半睡半醒的度過7個月,期中不吃不喝,也不排便,只靠自己的脂肪度日。美國科學家發(fā)現,這種半睡狀態(tài)是由一種名為冬眠誘導觸發(fā)子 (Hibernation Induction Trigger HIT)的荷爾蒙引起的。這些物質能夠使棕熊既能度過冬天,又不至于喪失其肌力。一個人會在相似的狀態(tài),如在病床上,喪失其90%的肌力。
鹿的冬天靜息狀態(tài)
最近發(fā)現,土生的鹿也會在冬季降體溫降至15攝氏度進入靜息狀態(tài)。通過將其新陳代謝率降至晚間水平,可以使得鹿度過這嚴寒的季節(jié)。維也納大學獸醫(yī)研究發(fā)現,食物的豐足會影響這種對體溫和新陳代謝的調節(jié)機制。蛋白質豐富的食物,這在冬季并不常見,可能會不必要地提高動物的新陳代謝率。因此,在冬天不恰當的喂飼會導致春季饑荒的發(fā)生,因為冬季時鹿的新陳代謝并沒有下降,在森林里對草料的消耗過大,導致春季的草料短缺。 維也納大學獸醫(yī)學研究者相信,冬眠和冬休的界限不再清晰。很多動物都能通過相似的調節(jié)機制降低新陳代謝和體溫,海豹和鯨在長時間的潛泳中也可能會運用到相同的機制。
變溫動物的僵冷狀態(tài)
與冬眠形成對比的還有僵冷狀態(tài),這可在很多在一些特定氣候區(qū)域生活的變溫動物中可見–蝸牛,一些昆蟲,大部分的爬行動物(蛇,龜,蜥蜴)和兩棲動物(蟾蜍,蛙。蠑螈會有3到4個月,慢缺肢蜥和龍紋蝰蛇有4到5個月,雨蛙和沙蜥蜴則有5到6個月的僵冷狀態(tài)期。
夏眠和干眠
還有夏眠,在熱帶生活的鱷魚和蛇(如死亡蝮蛇)會在旱季躲在泥潭等地點過夏。在溫帶生活的勃艮第蝸牛會在缺水的狀態(tài)下進行夏眠或曰干眠。還有一些蛙和蟾蜍例如飾紋角花蟾(Ceratophrys ornata)或者是非洲的牛蛙(Pyxicephalus adspersus)也會夏眠。夏眠的生理作用是,在炎熱又缺少食物的季節(jié)里節(jié)省能量;一如冬眠,這些動物會在夏眠中降低新陳代謝。在上面提到的兩棲動物甚至會將腸的容量減少40%。這樣,食物攝取量可以減少60%。當食物不再短缺的時候,腸又會回復到原大小。
【冬眠】相關文章:
關于動物冬眠的故事10-23
關于動物要冬眠的故事10-18
關于動物要冬眠的故事【匯編4篇】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