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元史》卷三本紀第三
《元史》,中國“二十四史”之一,記載元朝中國歷史事件的一部史書。采用紀傳體斷代史,成書于1370年。宋濂(1310-1381)、王袆(1321-1373)遵照皇帝朱元璋的詔令,主持編修。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元史》卷三本紀第三,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憲宗
憲宗桓肅皇帝,諱蒙哥,睿宗拖雷之長子也。母曰莊圣太后,怯烈氏,諱唆魯禾帖尼。歲戊辰,十二月三日生帝。時有黃忽答部知天象者,言帝后必大貴,故以蒙哥為名。(蒙哥,華言長子也。)太宗在潛邸,養(yǎng)以為子,屬昂灰皇后撫育之。既長,為娶火魯剌部女火里差為妃,分之部民。及睿宗薨,乃命歸藩邸。從征伐,屢立奇功。嘗攻欽察部,其酋八赤蠻逃于海島。帝聞,亟進師,至其地,適大風(fēng)刮海水去,其淺可渡。帝喜曰:“此天開道與我也!彼爝M屠其眾,擒八赤蠻,命之跪,八赤蠻曰:“我為一國主,豈茍求生?且身非駝,何以跪人為?”乃命囚之。八赤蠻謂守者曰:“我之竄入于海,與魚何異,然終見擒,天也。今水回期且至,軍宜早還!钡勐勚,即班師,而水已至,后軍有浮渡者。復(fù)與諸王拔都征斡羅思部,至也烈贊城,躬自搏戰(zhàn),破之。
歲戊申,定宗崩,朝廷久未立君,中外洶洶,咸屬意于帝,而覬覦者眾,議未決。諸王拔都木哥、阿里不哥、唆亦哥禿、塔察兒,大將兀良合臺、速你帶、帖木迭兒、也速不花,咸會于阿剌脫忽剌兀之地,拔都首建議推戴。時定宗皇后海迷失所遣使者八剌在坐,曰:“昔太宗命以皇孫失烈門為嗣,諸王百官皆與聞之。今失烈門故在,而議欲他屬,將置之何地耶?”木哥曰:“太宗有命,誰敢違之。然前議立定宗,由皇后脫列忽乃與汝輩為之,是則違太宗之命者,汝等也,今尚誰咎耶?”八剌語塞。兀良合臺曰:“蒙哥聰明睿知,人咸知之,拔都之議良是!卑味技瓷炅钣诒姡娤(yīng)之,議遂定。
元年辛亥夏六月,西方諸王別兒哥、脫哈帖木兒,東方諸王也古、脫忽、亦孫哥、按只帶、塔察兒、別里古帶,西方諸大將班里赤等,東方諸大將也速不花等,復(fù)大會于闊帖兀阿闌之地,共推帝即皇帝位于斡難河。失烈門及諸弟腦忽等心不能平,有后言。帝遣諸王旭烈與忙可撒兒帥兵覘之。諸王也速忙可、不里、火者等后期不至,遣不憐吉率兵備之。遂改更庶政:命皇弟忽必烈領(lǐng)治蒙古、漢地民戶;遣塔兒、斡魯不、察乞剌、賽典赤、趙璧等詣燕京,撫諭軍民;以忙哥撒兒為斷事官;以孛魯合掌宣發(fā)號令、朝覲貢獻及內(nèi)外聞奏諸事;以晃兀兒留守和林宮闕、帑藏,阿藍答兒副之;以牙剌瓦赤、不只兒、斡魯不、睹答兒等充燕京等處行尚書省事,賽典赤、匿昝馬丁佐之;以訥懷、塔剌海、麻速忽等充別失八里等處行尚書省事,暗都剌兀尊、阿合馬、也的沙佐之;以阿兒渾充阿毋河等處行尚書省事,法合魯丁、匿只馬丁佐之;以茶寒、葉了干統(tǒng)兩淮等處蒙古、漢軍,以帶答兒統(tǒng)四川等處蒙古、漢軍,以和里統(tǒng)土蕃等處蒙古、漢軍,皆仍前征進;以僧海云掌釋教事,以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葉孫脫、按只、暢吉、爪難、合答曲憐、阿里出及剛疙疸、阿散、忽都魯?shù),?wù)持兩端,坐誘諸王為亂,并伏誅。遂頒便益事宜于國中:凡朝廷及諸王濫發(fā)牌印、詔旨、宣命,盡收之;諸王馳驛,許乘三馬,遠行亦不過四;諸王不得擅招民戶;諸官屬不得以朝覲為名賦斂民財;民糧遠輸者,許于近倉輸之。罷筑和林城役千五百人。冬,以宴只吉帶違命,遣合丹誅之,仍籍其家。
二年壬子春正月,幸失灰之地,遣乞都不花攻末來吉兒都怯寨。皇太后崩。夏,駐蹕和林。分遷諸王于各所:各丹于別石八里地,蔑里于葉兒的石河,海都于海押立地,別兒哥于曲兒只地,脫脫于葉密立地,蒙哥都及太宗皇后乞里吉忽帖尼于擴端所居地之西。仍以太宗諸后妃家貲分賜親王。定宗后及失烈門母以厭禳事覺,并賜死,謫失烈門、也速、孛里等于沒脫赤之地,禁錮和只、納忽、也孫脫等于軍營。秋七月,命忽必烈征大理,諸王禿兒花、撒立征身毒,怯的不花征沒里奚,旭烈征西域素丹諸國。詔諭宋荊南、襄陽、樊城、均州諸守將,使求附。八月,忽必烈次臨洮,命總帥汪田哥以城利州聞,欲為取蜀之計。冬十月,命諸王也古征高麗。帝駐蹕月帖古忽闌之地。時帝因獵墜馬傷臂,不視朝百余日。
十月戊午,大赦天下。以帖哥?、闊闊術(shù)等掌帑藏;孛闌合剌孫掌斡脫;阿忽察掌祭祀、醫(yī)巫、卜筮,阿剌不花副之。諸王合剌薨。以只兒斡帶掌傳驛所需,孛魯合掌必阇赤寫發(fā)宣詔及諸色目官職。徙諸匠五百戶修行宮。是歲,籍漢地民戶。諸王旭烈薨。
三年癸丑春正月,汪田哥修治利州,且屯田,蜀人莫敢侵軼。帝獵于怯蹇義罕之地。諸王也古以怨襲諸王塔剌兒營。帝遂會諸王于斡難河北,賜予甚厚。罷也古征高麗兵,以札剌兒帶為征東元帥。遣必阇別兒哥括斡羅思戶口。三月,大兵攻海州,戍將王國昌逆戰(zhàn)于城下,敗之,獲都統(tǒng)一人。夏六月,命諸王旭烈兀及兀良合臺等帥師征西域哈里發(fā)八哈塔等國。又命塔塔兒帶撒里、土魯花等征欣都思、怯失迷兒等國。帝幸火兒忽納要不兒之地。諸王拔都遣脫必察詣行在,乞買珠銀萬錠,以千錠授之,仍詔諭之曰:“太祖、太宗之財,若此費用,何以給諸王之賜!王宜詳審之。此銀就充今后歲賜之?dāng)?shù)!鼻铮臆娔X兒。以忙可撒兒為萬戶,哈丹為札魯花赤。九月,忽必烈次忒剌地,分兵三道以進。冬十二月,大理平。帝駐蹕汪吉地。命宗王耶虎與洪福源同領(lǐng)軍征高麗,攻拔禾山、東州、春州、三角山、楊根、天龍等城。是歲,斷事官忙哥撒兒卒。
四年甲寅春,帝獵于怯蹇義罕。夏,幸月兒滅怯土之地。遣札剌亦兒部人火兒赤征高麗。秋七月,詔官吏之赴朝理算錢糧者,許自首不公,仍禁以后浮費。冬,大獵于也滅干哈里義海之地。忽必烈還自大理,留兀良合臺攻諸夷之未附者,入覲于獵所。是歲,會諸王于顆顆腦兒之西,乃祭天于日月山。初籍新軍。帝謂大臣,求可以慎固封守、閑于將略者。擢史樞征行萬戶,配以真定、相、衛(wèi)、懷、孟諸軍,駐唐、鄧。張柔移鎮(zhèn)亳州。權(quán)萬戶史權(quán)屯鄧州。張柔遣張信將八漢軍戍潁州。王安國將四千戶渡漢南,深入而還。張柔以連歲勤兵,兩淮艱于糧運,奏據(jù)亳之利。詔柔率山前八軍,城而戍之。柔又以渦水北隘淺不可舟,軍既病涉,曹、濮、魏、博粟皆不至,乃筑甬路自亳抵汴,堤百二十里,流深而不能筑,復(fù)為橋十五,或廣八十尺,橫以二堡戍之。均州總管孫嗣遣人赍蠟書降,且乞援,史權(quán)以精甲備宋人之要,遂援嗣而來。其后驍將鐘顯、王梅、杜柔、袁師信各帥所部來降。
五年乙卯春,詔征逋欠錢谷。夏,帝幸月兒滅怯土。秋九月,張柔會大帥于符離。以百丈口為宋往來之道,可容萬艘,遂筑甬路,自亳而南六十余里,中為橫江堡。又以路東六十里皆水,可致宋舟,乃立柵水中,惟密置偵邏于所達之路,由是鹿邑、寧陵、考、柘、楚丘、南頓無宋患,陳、蔡、潁、息皆通矣。是歲,改命札剌與洪福源同征高麗。后此又連三歲,攻拔其光州、安城、忠州、玄風(fēng)、珍原、甲向、玉果等城。
六年丙辰春,大風(fēng)起北方,砂礫飛揚,白日晦冥。帝會諸王、百官于欲兒陌哥都之地,設(shè)宴六十余日,賜金帛有差,仍定擬諸王歲賜錢谷。忽必烈遣沒兒合石詣行在所,奏請續(xù)簽內(nèi)郡漢軍,從之。夏四月,駐蹕于塔密兒。五月,幸昔剌兀魯朵。六月,太白晝見。幸亦兒阿答。諸王亦孫哥、駙馬也速兒等請伐宋。帝亦以宋人違命囚使,會議伐之。秋七月,命諸王各還所部以居。諸王塔察兒、駙馬帖里垓軍過東平諸處,掠民羊豕,帝聞,遣使問罪,由是諸軍無犯者。是歲,波麗國王細嵯甫、云南酋長摩合羅嵯及素丹諸國來覲。兀良合臺討白蠻等,克之;遂自昔八兒地還至重慶府,敗宋將張都統(tǒng)。賜金縷織文衣一襲、銀五十兩、彩帛萬二百匹,以賚軍士。冬,帝駐蹕阿塔哈帖乞兒蠻。以阿木河回回降民分賜諸王百官。
七年丁巳春,幸忽闌也兒吉。詔諸王出師征宋。乞都不花等討末來吉兒都怯寨,平之。夏六月,謁太祖行宮,祭旗鼓,復(fù)會于怯魯連之地,還幸月兒滅怯土。秋,駐蹕于軍腦兒,釃馬乳祭天。九月,出師南征。以駙馬剌真之子乞為達魯花赤,鎮(zhèn)守斡羅思,仍賜馬三百、羊五千。回鶻獻水精盆、珍珠傘等物,可直銀三萬余錠。帝曰:“方今百姓疲弊,所急者錢爾,朕獨有此何為?”卻之。賽典赤以為言,帝稍償其直,且禁其勿復(fù)有所獻。宗王塔察兒率諸軍南征,圍樊城,霖雨連月,乃班師。元帥卜鄰吉軍自鄧州略地,遂渡漢江。冬十一月,兀良合臺伐交趾,敗之,入其國。安南主陳日煚竄海島,遂班師。遣阿藍答兒、脫因、囊加臺等詣陜西等處理算錢谷。冬,帝度漠南,至于玉龍棧。忽必烈及諸王阿里不哥、八里土、出木哈兒、玉龍塔失、昔烈吉、公主脫滅干等來迎,大燕,既而各遣歸所部。
八年戊午春正月朔,幸也里本朵哈之地,受朝賀。二月,陳日煚傳國于長子光昺。光昺遣婿與其國人以方物來見,兀良合臺送詣行在所。諸王旭烈兀討回回哈里發(fā),平之,禽其王,遣使來獻捷。帝獵于也里海牙之地。師南征,次于河。適冰合,以土覆之而渡。帝自將伐宋,由西蜀以入。命張柔從忽必烈征鄂,趨杭州。命塔察攻荊山,分宋兵力。宋四川制置使蒲澤之攻成都,紐鄰率師與戰(zhàn),敗之;進攻云頂山,守將姚某等以眾相繼來降。詔以紐鄰為都元帥。帝由東勝渡河。遣參知政事劉太平括興元戶口。三月,命洪茶丘率師從札剌同征高麗。夏四月,駐蹕六盤山,諸郡縣守令來覲。豐州千戶郭燧奏請續(xù)簽軍千人修治金州,從之。是時,軍四萬,號十萬,分三道而進:帝由隴州入散關(guān),諸王莫哥由洋州入米倉關(guān),孛里義萬戶由漁關(guān)入沔州。以明安答兒為太傅,守京兆。詔征益都行省李璮兵,璮來言:“益都南北要沖,兵不可撤!睆闹。璮還,擊海州、漣水等處。五月,皇子阿速帶因獵獨騎傷民稼,帝見讓之,遂撻近侍數(shù)人。士卒有拔民蔥者,即斬以徇。由是秋毫莫敢犯。仍賜所經(jīng)郡守各有差。秋七月,留輜重于六盤山,率兵由寶雞攻重貴山,所至輒平。八月辛丑,璮與宋人戰(zhàn),殺宋師殆盡。九月,駐蹕漢中。都元帥紐鄰留密里火者、劉黑馬等守成都,悉率余兵渡馬湖,禽宋制置使張實,遂遣實招諭苦竹隘,實遁。冬十月壬午,帝次寶峰。癸未,如利州,觀其城池并非深固,以汪田哥能守,蜀不敢犯,賜卮酒獎諭之。帝渡嘉陵江,至白水江,命田哥造浮梁以濟,梁成,賜田哥等金帛有差。帝駐蹕劍門。戊子,攻苦竹隘,裨將趙仲竊獻東南門,師入,與其守將楊立戰(zhàn),敗之,殺立,眾皆奔潰。詔毋犯趙仲家屬,仍賜仲衣帽,徙于隆慶。己亥,獲張實,支解之。賜田哥玉帶及犒賞士卒,留精兵五百守之。遣使招諭龍州。帝至高峰。庚子,圍長寧山,守將王佐、裨將徐昕等率兵出戰(zhàn),敗之。十一月己酉,帝督軍先攻鵝頂堡。壬子,力戰(zhàn)于望喜門。薄暮,宋知縣王仲由鵝頂堡出降。是夜破其城,王佐死焉。癸丑,誅佐之子及徐昕等四十余人。以彭天祥為達魯花赤治其事,王仲副之。丙辰,進攻大獲山,守將楊大淵降,命大淵為四川侍郎,仍以其兵從。庚午,次和溪口,遣驍騎略青居山。是月,龍州王知府降。諸王莫哥都攻禮義山不克,諸王塔察兒略地至江而還,并會于行在所。命忽必烈統(tǒng)諸路蒙古、漢軍伐宋。十二月壬午,楊大淵率所部兵與汪田哥分擊相如等縣。都元帥紐鄰攻簡州,以宋降將張威率眾為先鋒。乙酉,帝次于運山。大淵遣人招降其守將張大悅,仍以大悅為元帥。師至青居山,裨將劉淵等殺都統(tǒng)段元鑒降。庚寅,遣使招諭未附。丁酉,隆州守縣降。己亥,大良山守將蒲元圭降。詔諸軍毋俘掠。癸卯,攻雅州,拔之。石泉守將趙順降。甲辰,遣宋人晉國寶招諭合州守將王堅,堅辭之,國寶遂歸。是歲,皇子辨都薨于吉河之南。
九年己未春正月乙巳朔,駐蹕重貴山北,置酒大會,因問諸王、駙馬、百官曰:“今在宋境,夏暑且至,汝等其謂可居否乎?”札剌亦兒部人脫歡曰:“南土瘴癘,上宜北還,所獲人民,委吏治之便。”阿兒剌部人八里赤曰:“脫歡怯,臣愿往居焉。”帝善之。戊申,晉國寶歸次峽口,王堅追還殺之。諸王莫哥都復(fù)攻渠州禮義山,曳剌禿魯雄攻巴州平梁山。丁卯,大淵請攻合州,俘男女八萬余。
二月丙子,帝悉率諸兵渡雞爪灘,至石子山。丁丑,督諸軍戰(zhàn)城下。辛巳,攻一字城。癸未,攻鎮(zhèn)西門。三月,攻東新門、奇勝門、鎮(zhèn)西門小堡。夏四月丙子,大雷雨凡二十日。乙未,攻護國門。丁酉,夜登外城,殺宋兵甚眾。五月,屢攻不克。六月丁巳,汪田哥復(fù)選兵夜登外城馬軍寨,殺寨主及守城者。王堅率兵來戰(zhàn)。遲明,遇雨,梯折,后軍不克進而止。是月,帝不豫。秋七月辛亥,留精兵三千守之,余悉攻重慶。癸亥,帝崩于釣魚山,壽五十有二,在位九年。追謚桓肅皇帝,廟號憲宗。
帝剛明雄毅,沉斷而寡言,不樂燕飲,不好侈靡,雖后妃不許之過制。初,太宗朝,群臣擅權(quán),政出多門。至是,凡有詔旨,帝必親起草,更易數(shù)四,然后行之。御群臣甚嚴,嘗諭旨曰:“爾輩若得朕獎諭之言,即志氣驕逸,志氣驕逸,而災(zāi)禍有不隨至者乎?爾輩其戒之。”性喜畋獵,自謂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然酷信巫覡卜筮之術(shù),凡行事必謹叩之,殆無虛日,終不自厭也。
作品影響
對于《元史》的批評,主要認為它的編纂工作過于草率,沒有認真的融合貫通,基本上都是利用已有的文獻資料,略加刪削修改而成。
但是,作為研究元代歷史的史料來看,《元史》比其他某些正史的史料價值更高。它仍是我們今天了解、研究元代歷史的極其珍貴的文獻。它是最早的全面、系統(tǒng)記述元代歷史的著作。元代的十三朝實錄和《經(jīng)世大典》已經(jīng)失傳,其部分內(nèi)容賴《元史》得以保存下來。《元史》的本紀和志占去全書一半,而本紀占全書近四分之一,《文宗紀》竟多達一年一卷。有人批評它不合定例,不知芟削。然而這種作法卻起到保存上述失傳史料的作用。列傳部分,由于元代史館的資料就不完備,漢族文人常有碑傳可資參考,而一些蒙古名臣往往無從搜尋,因此立傳有詳于文人,略于蒙古將相大臣的現(xiàn)象。如丞相見于表的有五十九人,而立傳的不及一半。太祖諸弟、諸子僅各有一人有傳,太宗以后皇子無一人立傳?墒蔷鸵娪诹袀鞯拿晒、色目人而言,其中有一小半人已沒有別的史料可供參考,后世對這些當(dāng)時有很大影響的歷史人物的事跡只能通過《元史》才能了解。③纂修者違反了修史的慣例,沒有刪去儒家學(xué)者認為不屑一提的史實。如有人批評“作佛事則本紀必書,游皇城入之禮樂志”。又批評它“列傳則先及釋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遺規(guī)”。但這些保留或增加的內(nèi)容,正是反映元代一些重大社會內(nèi)容的史實。此外如《地理志》附錄河源、西北地、安南郡縣等項,《祭祀志》附國俗舊禮,《食貨志》增創(chuàng)歲賜一卷,這都是根據(jù)元代實際情況保留下來的重要史料。
《元史》由于編纂過于草率,錯誤百出,于此明清多有學(xué)者進行補正、重修,尤其是在洪鈞出使歐洲回國后編譯西方有關(guān)蒙古圖書而成《元史譯文證補》之后,元史的編撰開始吸收西方有關(guān)蒙古的史料記載,但這些新史大都不盡如人意,直到清末民國初柯劭惠窮三十年之功撰就《新元史》,《元史》才有了比較系統(tǒng)的讀本。但從史學(xué)角度而言,由于《大元一統(tǒng)志》《經(jīng)世大典》等書已經(jīng)散佚,《元史》志書58卷中保留的這部分內(nèi)容也就成為研究元代典章制度最原始的資料。
創(chuàng)作背景
元史
元朝是中國境內(nèi)一個古老的少數(shù)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封建王朝。蒙古族興起于黑龍江上游額爾古納河?xùn)|部,后來逐漸散布到蒙古高原的廣大地區(qū)。
成吉思汗建國以前,蒙古人還沒有文字,后來借用畏兀兒文寫蒙古語,創(chuàng)制了畏兀兒字的蒙古文。到1260年,忽必烈又命國師八思巴用藏文創(chuàng)制“蒙古新字”,作為官定的蒙古文。因此蒙古建國前和建國后的一段歷史,都是后來追述的,比較簡略,也有錯誤。蒙古太宗(窩闊臺)到憲宗(蒙哥)時期編成的史書《元朝秘史》,就是用畏兀兒字的蒙古文寫成的。這部史書對了解十二至十三世紀上半期蒙古族歷史有重要價值。
元世祖中統(tǒng)二年(1261年)。由參知政事王鶚建議,忽必烈始設(shè)翰林國史院,開始纂輯國史。至元年間,又設(shè)立蒙古翰林院,專用蒙古文記錄史事。這些機構(gòu)的設(shè)立,使元朝除了元順帝的“實錄”缺失,其他十三帝都有較為完整的“實錄”,為撰修《元史》提供了主要史料依據(jù)。后來由于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無實錄可據(jù),明太祖為了彌補元順帝一朝歷史,派歐陽佑等十二人為采訪官,到北平(今北京)、山東等地,搜集史料,以備續(xù)編。
另外,歷代的《后妃功臣列傳》也是《元史》本紀和列傳的重要資料來源。
元朝的典章制度史也不少,主要有《皇朝經(jīng)世大典》(《元史》中的《志》和《表》主要取材于此)八百八十卷、留存到今的《元典章》、王禎的《農(nóng)書》、郭守敬的《授時歷經(jīng)》等,這些都是修《元史》的重要參考材料。
此外,還有些史料雜著,如宋人著的《黑韃事略》、《蒙韃備錄》、《長春真人西游記》等,也是修《元史》的材料來源。《元史》依據(jù)上述材料成書,因而具有原始史料豐富的特點。
【《元史》卷三本紀第三】相關(guān)文章:
《元史》卷三十三 本紀第三十三08-28
《新元史》卷八·本紀第八11-14
《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09-20
《元史》卷二本紀第二10-26
《元史》卷二十六本紀第二十六08-28
《新元史》卷七十二·志第三十九05-27
《元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三十三04-25
《元史》卷一百四十八 列傳第三十五04-12
《明史》卷十九本紀08-28
《元史》卷一百一十九·列傳第六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