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元史》卷七十六·志第四十三
○食貨九
△官俸
世祖中統(tǒng)元年,始給內(nèi)外官吏俸鈔。二年,定六部官吏俸。是年十月,定諸路州縣官史俸。
至元二年,定官俸當(dāng)月支付例。三年,定上任過二日、罷任過五日并給當(dāng)月俸鈔例。六年,定提刑按察司官吏俸。是年,又分上中下縣為三等。七年,增按察司經(jīng)歷以下俸,定轉(zhuǎn)運(yùn)司官吏及渚匠官俸。八年,以阿合馬言,減百官俸。九年,定告假停俸期限例。十七年,定奪俸祿,凡內(nèi)外官吏皆住支。十八年,更命公事畢而無罪者給之,公事未畢而有罪者奪之。二十二年,重定百官俸,始于各品分上中下三例,視職事為差,事大者依上例,事小者依中例。二十三年,詔:“近年諸物增價(jià),俸祿不能養(yǎng)廉,以致僅漁百姓,公私俱困。自今內(nèi)外官吏俸給,以十分為率,添支五分。”二十九年,定諸路儒學(xué)教授俸,視蒙古、醫(yī)學(xué)。
大德三年,增小吏俸米。六年,又是行省、宣慰司、致用院、宣撫司、茶鹽運(yùn)司、鐵冶都提舉司、淘金總臂府、銀場捉舉司等官俸例。七年,加給內(nèi)外官吏俸米,俸十兩以下人員依小吏例每十兩給米一斗,十兩以上至二十五兩每員給米一石,余上之?dāng)?shù)每俸一兩給米一升,無米則驗(yàn)其時(shí)值紿價(jià),俸三定以上者不給。內(nèi)外官吏,一年約支二十八萬余石米。十一年,定官吏病百日作拐,所支俸米除全月回納還官外,支過破月俸鈔如已過初五日者,免其回納。
至大二年,詔隨朝衙門官史及軍官等俸鈔改給至元鈔,往支俸米,外任宣慰司軍官雜職等官,俸鈔十分中減三分,余七分改支至元鈔,隨朝衙門、行省、宣慰司史員傳鈔減,加二余鈔與,至元錢十兩以下,每月與俸米五斗。
延祐七年,定隨朝官史俸,以十分為率,給米三分。軍官差出者,許借俸,歿者借俸免征,各投下達(dá)魯花赤其俸與王官等。
至治二年,定職官罰俸者以中統(tǒng)鈔為則。
凡百官俸例,各品分上中下三等:
從一品:上六定,下五定。
正二品:上四定二十五兩,下四定十五兩。
從二品:上四定,中三定三十五兩,下三定二十五兩。
正三品:上三定二十五兩,中三定十五兩,下三定。
從三品:上三定,中二定三十五兩,下二定二十五兩。
正四品:上二定二十五兩,中二定十五兩,下二定。
從四品:上二定,中一定四十五兩。下一定四十兩。
正五品:上一定四十兩,下一定三十兩。
從五品:上一定三十兩,下一定二十兩。
正六品:上一定二十兩,下一定十五兩。
從六品:上一定十五兩,下一定十兩。
正七品,上一定十兩,下一定五兩。
從七品:上一定五兩,下一定。
正八品:上一定,下四十五兩。
從八品:上四十五兩,下四十兩。
正九品:上四十兩,下三十五兩。
從九品:三十五兩。內(nèi)外官俸數(shù):
太師府:
太師,俸一百四十貫,米十五百。
咨議、參軍,俸四十五貫,米四石五斗。長史,俸三十四貫六錢六分,米三石。
太傅、太保府同。監(jiān)修國史、長史同。中書省:
右丞相,俸一百四十貫,米十五石;左丞相同。
平章政事,俸一百二十八貫六錢六分六厘,米十二石。
右丞,俸一百十八貫六錢六分六厘,米十二石;左丞同。
參知政事,傳九十五貫三錢三分三厘,米九石五斗。
參議,體五十九貫,米六石。
郎中,俸四十二貫,米四石五斗。
員外郎,傳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厘,米三石。
都事,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承發(fā)管勾,俸二十五貫三錢三分三厘,米二石。照磨、省架閣庫管勾、回回架閣庫管勾并同。
檢校官,俸二十八貫,米三石五斗。
斷事官,內(nèi)十八員。俸各八十二貫六錢六分六厘,米八石五斗;十四員,俸各五十九貫三錢三分三厘,米六石,一員,俸四十貫六錢六分六厘,米四石。
經(jīng)歷,傳二十三貫六錢六分六厘,米二石五斗。
知事,俸二十二貫,米二石。
客省使,件三十九貫三錢三分三厘,米三石五斗。
副使,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直省舍人,傳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厘,米三石。
六部尚書,俸七十八貫,米八石。
侍郎,俸五十三貫三錢三分三厘,米五石。
郎中,佯三十四貫六錢六分六厘,米三石。
員外郎,俸二十八貫,米三石。
主事,俸二十六貫六錢六分六厘,米二百五斗。
戶部司計(jì),俸二十八貫,米三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