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国产中文字幕,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一区,夜色福利少妇专区,亚洲日本va中文字带亚洲

    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時(shí)間:2021-08-14 13:29:52 新唐書 我要投稿

    《新唐書》卷四十三下 志第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羈縻州

      唐興,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nèi)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lǐng)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hù)所領(lǐng),著于令式。今錄招降開置之目,以見其盛。其后或臣或叛,經(jīng)制不一,不能詳見。突厥、回紇、黨項(xiàng)、吐谷渾隸關(guān)內(nèi)道者,為府二十九,州九十。突厥之別部及奚、契丹、靺鞨、降胡、高麗隸河北者,為府十四,州四十六。突厥、回紇、黨項(xiàng)、吐谷渾之別部及龜茲、于闐、焉耆、疏勒、河西內(nèi)屬諸胡、西域十六國隸隴右者,為府五十一,州百九十八。羌、蠻隸劍南者,為州二百六十一。蠻隸江南者,為州五十一,隸嶺南者,為州九十三。又有黨項(xiàng)州二十四,不知其隸屬。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hào)為羈縻云。

      ○關(guān)內(nèi)道

      突厥州十九,府五:

      定襄都督府, 領(lǐng)州四: 阿德州 執(zhí)失州 蘇農(nóng)州 拔延州

      右隸夏州都督府

      云中都督府, 領(lǐng)州五: 舍利州 阿史那州 綽州 思壁州 白登州桑乾都督府,領(lǐng)州四:郁射州 藝失州 卑失州 叱略州呼延都督府,領(lǐng)州三:賀魯州, 葛邏州, 跌州

      右隸單于都護(hù)府。

      新黎州渾河州 狼山州堅(jiān)昆都督府,右隸安北都護(hù)府。

      回紇州十八,府九。

      燕然州 雞鹿州 雞田州 東皋蘭州 燭龍州燕山州右隸靈州都督府。

      達(dá)渾都督府,領(lǐng)州五:姑衍州 步訖若州嵠彈州 鶻州 低粟州。安化州都督府寧朔州都督府仆固州都督府右隸夏州都督府。

      榆溪州 寘顏州 居延州稽落州 余吾州; 仙萼州瀚海都督府金微都督府幽陵都督府龜林都督府堅(jiān)昆都督府右隸安北都護(hù)府。

      黨項(xiàng)州五十一,府十五:

      清塞州 歸德州蘭池都督府 芳池都督府 相興都督府永平都督府 旭定都督府 清寧都督府 忠順都督府 寧保都督府 靜塞都督府萬吉都督府 樂容州都督府,領(lǐng)州一:東夏州 靜邊州都督府,領(lǐng)州二十五:布州 北夏州 思義州 思樂州昌塞州 吳州 朝州歸州浮州 祐州 卑州 西歸州 嶂州餝州 開元州 歸順州淳州烏籠州恤州嵯州 蓋州 悅州 回樂州 烏掌州 諾州右隸靈州都督府。

      芳池州都督府,領(lǐng)州九:寧靜州 種州 玉州濮州 林州 尹州 位州 長州 寶州。宜定州都督府,領(lǐng)州七:黨州 橋州 烏州 西戎州 野利州 米州 還州。安化州都督府,領(lǐng)州七:永和州 威州 旭州 莫州 西滄州 琮州 儒州右隸慶州都督府。

      吐谷渾州二:

      寧朔州右隸夏州都督府;渾州右隸延州都督府。

      ○河北道

      突厥州二:

      順州順義郡瑞州右初隸營州都督府,及李盡忠陷營州,以順州隸幽州都督府,徙瑞州于宋州之境。神龍初北還,亦隸幽州都督府。

      奚州九,府一:

      鮮州 崇州 順化州 歸義州歸德郡

      奉誠都督府,領(lǐng)州五:弱水州 祁黎州 洛環(huán)州 太魯州 渴野州

      契丹州十七,府一:

      玄州咸州 昌州師州 帶州 歸順州歸化郡 沃州 信州 青山州

      松漠都督府,領(lǐng)州八:峭落州 無逢州 羽陵州 白連州

      徒何州 萬丹州 疋黎州赤山州

      ○歸誠州

      靺鞨州三,府三:慎州 夷賓州 黎州黑水州都督府 渤海都督府 安靜都督府 右初皆隸營州都督,李盡忠陷營州,乃遷玄州于徐、宋之境,威州于幽州之境,昌、師、帶、鮮、信五州于青州之境,崇、慎二州于淄、青之境,夷賓州于徐州之境,黎州于宋州之境,在河南者十州,神龍初乃使北還,二年皆隸幽州都督府。

      降胡州一:

      凜州 右隸幽州都督府。

      高麗降戶州十四,府九:南蘇州 蓋牟州 代那州 倉巖州 磨米州 積利州 黎山州 延津州 木底州 安市州 諸北州 識(shí)利州拂?州 拜漢州 新城州都督府 遼城州都督府 哥勿州都督府 衛(wèi)樂州都督府舍利州都督府 居素州都督府 越喜州都督府 去旦州都督府 建安州都督府右隸安東都護(hù)府。

      ○隴右道

      突厥州三,府二十七:

      皋蘭州興昔都督府 右隸涼州都督府。

      特伽州 雞洛州

      濛池都護(hù)府昆陵都護(hù)府 匐陵都督府 嗢鹿州都督府 潔山都督府 雙河都督府 鷹娑都督府 鹽泊州都督府陰山州都督府 大漠州都督府 玄池州都督府 金附州都督府 輪臺(tái)州都督府 金滿州都督府 咽面州都督府 鹽祿州都督府 哥系州都督府 孤舒州都督府 西鹽州都督府 東鹽州都督府 叱勒州都督府 迦瑟州都督府 憑洛州都督府 沙陀州都督府 答爛州都督府 右隸北庭都護(hù)府。

      回紇州三,府一:蹛林州 金水州 賀蘭州 盧山都督府 右初隸燕然都護(hù)府,總章元年隸涼州都督府。

      黨項(xiàng)州七十三,府一,縣一:

      馬邑州 右隸秦州都督府。

      保塞州 右隸臨州都督府。

      密恭縣 右隸洮州。

      叢州 崌州 奉州 巖州 遠(yuǎn)州 麟州 可州 闊州 彭州 直州 肆州 序州靜州 軌州都督府 以上有版。

      研州 探那州 〈忄巳〉州 毗州 河州 干州 瓊州 犀州 龕州 陪州 如州 麻州 霸州 〈石闌〉州 光州 至涼州 曄州

      思帝州 統(tǒng)州 谷邛州 達(dá)違州 萬卑州 慈州 融洮州 執(zhí)州 答針州稅河州 吳洛州 齊帝州 苗州 始目州 悉多州

      質(zhì)州 兆州 求易州 托州 志德州 延避州 略州 索京州

      柘剛州 明桑州 白豆州 瓚州 酋和州 和昔州 祝州 索川州 拔揭州鼓州 飛州 索渠州 目州 寶劍州 津州 柘鐘州 紀(jì)州 微州 以上無版。

      右初隸松州都督府,肅宗時(shí)懿、蓋、嵯、諾、嶂、祐、臺(tái)、橋、浮、寶、玉、位、儒、歸、恤及西戎、西滄、樂容、歸德等州皆內(nèi)徙,余皆沒于吐蕃;

      乾封州 歸義州 順化州 和寧州 和義州 保善州 寧定州 羅云州 朝鳳州 永定州 宜芳州余闕。 右

      吐谷渾州一: 合門州 右隸涼州都督府。

      四鎮(zhèn)都督府,州三十四。

      龜茲都督府,領(lǐng)州九。

      毗沙都督府,領(lǐng)州十。

      焉耆都督府

      疏勒都督府,領(lǐng)州十五。

      河西內(nèi)屬諸胡,州十二,府二:

      烏壘州 和墨州 溫府州 蔚頭州 遍城州 耀建州 寅度州 豬拔州 達(dá)滿州 蒲順州 郢及滿州 乞乍州 媯?cè)级礁?渠黎都督府

      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

      月支都督府,領(lǐng)州二十五:藍(lán)氏州 大夏州 漢樓州 弗敵州 沙律州 媯水州 盤越州 忸密州 伽倍州 粟特州 缽羅州 雙泉州 祀惟州 遲散州 富樓州丁零州 薄知州 桃槐州大檀州 伏盧州 身毒州 西戎州 篾頡州 疊仗州 苑湯州 大汗都督府,領(lǐng)州十五:附墨州 奄蔡州 依耐州 犁州榆令州 安屋州 罽陵州 碣石州 波知州 烏丹州 諾色州 迷蜜州 盻頓州 宿利州 賀那州 條支都督府,領(lǐng)州九:細(xì)柳州虞泉州 犁蘄州 崦嵫州 巨雀州 遺州 西海州 鎮(zhèn)西州 乾陀州天馬都督府,領(lǐng)州二:洛那州 束離州 高附都督府,領(lǐng)州二:五翕州 休蜜州 脩鮮都督府,領(lǐng)州十:毗舍州 陰米州波路州 龍池州 烏弋州羅羅州 檀特州烏利州漠州 懸度州 寫鳳都督府,領(lǐng)州四:嶰谷州 泠淪州悉萬州 鉗敦州 悅般州都督府,領(lǐng)雙靡州。 奇沙州都督府,領(lǐng)州二:沛隸州 大秦州姑墨州都督府,領(lǐng)栗弋州。 旅獒州都督府, 昆墟州都督府, 至拔州都督府, 鳥飛州都督府,領(lǐng)缽和州。 王庭州都督府,

      波斯都督府, 右隸安西都護(hù)府。

      ○劍南道

      諸羌州百六十八。

      西雅州 蛾州 拱州 劍州

      右隸松州都督府。

      涂州 炎州 徹州 向州冉州 穹州笮州蓬魯州 姜州 恕州 葛州 勿州 鞮州 占州 達(dá)州 浪州 邠州 斂州 補(bǔ)州 賴州 那州 舉州 多州 爾州 射州 鐸州 平祭州 時(shí)州箭州 婆州 浩州 質(zhì)州 居州 可州 宕州 歸化州 柰州 竺州 卓州

      右隸茂州都督府。

      思亮州 杜州 初漢州 孚川州 渠川州 丘盧州 祐州 計(jì)州 龍施州月亂州 浪彌州 月邊州 團(tuán)州 〈木匱〉州 威川州 米羌州

      右隸巂州都督府。

      當(dāng)馬州 林波州 中川州 林燒州 鉗矢州會(huì)野州 當(dāng)仁州 金林州 東嘉梁州 西嘉梁州 東石乳州 西石乳州 涉邛州 汶東州 費(fèi)林州 徐渠州 強(qiáng)雞州 長臂州 楊常州 羅巖州 雉州 椎梅州 三井州 束鋒州 名配州 鉗恭州 斜恭州 畫重州 羅林州 籠羊州 龍逢州 敢川州 驚川州 檛眉州 木燭州 當(dāng)品州 嚴(yán)城州 昌磊州 鉗并州 作重州 檛林州 三恭州 布嵐州 欠馬州 羅蓬州 論川州 讓川州 遠(yuǎn)南州 卑廬州 夔龍州 耀川州 金川州 鹽井州 涼川州 夏梁州 甫和州 橛查州 右隸雅州都督府。

      奉上州 輒榮州 劇川州 合欽州 蓬口州博盧州 明川州 胣〈月皮〉州 蓬矢州 大渡州 米川州 木屬州 河?xùn)|州甫嵐州 昌明州 歸化州 象川州 叢夏州 和良州和都州 附樹州 東川州 上貴州 滑川州比川州 吉川州 甫萼州 比地州 蒼榮州 野川州 邛凍州 貴林州 牒珍州 浪彌州 郎郭州 上欽州 時(shí)蓬州 儼馬州 邛川州 護(hù)邛州 腳川州 開望州 上蓬州 比蓬州 剝重州 久護(hù)州 瑤劍州 明昌州 護(hù)川州 索古州 諾柞州 柏坡州

      右隸黎州都督府。

      諸蠻州九十二:

      南寧州 昆州 梨州 匡州 髳州 尹州 曾州 鉤州 裒州 宗州 微州縻州 望州謻羅州 盤州 麻州 英州 聲州 勤州 傍州 求州 丘州覽州 咸州 瀘慈州 歸武州 嚴(yán)州 湯望州 武德州 奏龍州 武鎮(zhèn)州 南唐州 連州 南州 德州 為州 洛州 移州 悅州 鏡州 筠州 志州 盈州 武昌州 扶德州 播朗州 信州 居州 炎州 馴州騁州浪川州 協(xié)州 靖州曲州 播陵州 鉗州 哥靈州 滈州 切騎州 品州 從州 牱連州 碾衛(wèi)州 右隸戎州都督府。

      于州 異州 五陵州 〈礻由〉州 和往州 舍利州 范鄧州 野共州 洪郎州 日南州 眉鄧州 醿備州 洛諾州 右隸姚州都督府。

      納州都寧郡 薩州黃池郡 晏州羅陽郡 鞏州因忠郡 奉州 浙州 順州 思峨州 淯州 能州高州 宋州 長寧州 定州 右隸瀘州都督府。

      ○江南道

      諸蠻州五十一:

      牂州琰州 莊州 充州 應(yīng)州 矩州 明州 蒍州 勞州 羲州 福州 犍州 邦州 清州峨州 蠻州 歐州 濡州 琳州 鸞州 令州 那州 暉州 都州 總州 敦州 殷州 候州 晃州 樊州 棱州 添州 普寧州 功州 亮州 茂龍州 延州 訓(xùn)州 卿州 雙城州 整州 懸州 撫水州 思源州 逸州 南平州 勛州 襲州 寶州 姜州 鴻州

      右隸黔州都督府

      ○嶺南道

      諸蠻州九十二:

      紆州 歸思州思順州 蕃州溫泉州溫泉郡述昆州 格州 右隸桂州都督府。

      椳州歸順州 思剛州 侯州 歸誠州 倫州 石西州 思恩州 思同州 思明州 萬形州 萬承州 上思州 談州思瑯州 波州 員州 功饒州 萬德州左州 思誠州 〈魚曷〉州 歸樂州 青州得州 七源州 右隸邕州都督府。

      德化州 郎茫州 龍武州 歸化州 郡州萬泉州 思農(nóng)州 為州 西原州 林西州 思廓州 武靈州 新安州 金廓州 提上州 甘棠州 武定州 都金州 諒州 武陸州 平原州 龍州 武定州 真州 信州 思陵州 祿州 南平州 西平州門州 馀州 巋州 金鄰州 暑州 羅伏州 儋陵州 樊德州 金龍州 哥富州 尚思州 安德州 右隸安南都護(hù)府。

      蜀爨蠻州十八

      右隸峰州都督府

      唐置羈縻諸州,皆傍塞外,或寓名于夷落。而四夷之與中國通者甚眾,若將臣之所征討,敕使之所慰賜,宜有以記其所從出。天寶中,玄宗問諸蕃國遠(yuǎn)近,鴻臚卿王忠嗣以《西域圖》對,才十?dāng)?shù)國。其后貞元宰相賈耽考方域道里之?dāng)?shù)最詳,從邊州入四夷,通譯于鴻臚者,莫不畢紀(jì)。其入四夷之路與關(guān)戍走集最要者七:一曰營州入安東道,二曰登州海行入高麗渤海道,三曰夏州塞外通大同云中道,四曰中受降城入回鶻道,五曰安西入西域道,六曰安南通天竺道,七曰廣州通海夷道。其山川聚落,封略遠(yuǎn)近,皆概舉其目。州縣有名而前所不錄者,或夷狄所自名云。

      營州西北百里曰松陘嶺,其西奚,其東契丹。距營州北四百里至湟水。營州東百八十里至燕郡城。又經(jīng)汝羅守捉,渡遼水至安東都護(hù)府五百里。府,故漢襄平城也。東南至平壤城八百里;西南至都里?诹倮;西至建安城三百里,故中郭縣也;南至鴨淥江北泊汋城七百里,故安平縣也。自都護(hù)府東北經(jīng)古蓋牟、新城,又經(jīng)渤海長嶺府,千五百里至渤海王城,城臨忽汗海,其西南三十里有古肅慎城,其北經(jīng)德理鎮(zhèn),至南黑水靺鞨千里。

      登州東北海行,過大謝島、龜歆島、末島、烏湖島三百里。北渡烏湖海,至馬石山東之都里鎮(zhèn)二百里。東傍海壖,過青泥浦、桃花浦、杏花浦、石人汪、橐駝灣、烏骨江八百里。乃南傍海壖,過烏牧島、貝江口、椒島,得新羅西北之長口鎮(zhèn)。又過秦王石橋、麻田島、古寺島、得物島,千里至鴨淥江唐恩浦口。乃東南陸行,七百里至新羅王城。自鴨淥江口舟行百余里,乃小舫溯流東北三十里至泊汋口,得渤海之境。又溯流五百里,至丸都縣城,故高麗王都。又東北溯流二百里,至神州。又陸行四百里,至顯州,天寶中王所都。又正北如東六百里,至渤海王城。夏州北渡烏水,經(jīng)賀麟澤、拔利干澤,過沙,次內(nèi)橫刬、沃野泊、長澤、白城,百二十里至可朱渾水源。又經(jīng)故陽城澤、橫刬北門、突紇利泊、石子嶺,百余里至阿頹泉。又經(jīng)大非苦鹽池,六十六里至賀蘭驛。又經(jīng)庫也干泊、彌鵝泊、榆祿渾泊,百余里至地頹澤。又經(jīng)步拙泉故城,八十八里渡烏那水,經(jīng)胡洛鹽池、紇伏干泉,四十八里度庫結(jié)沙,一曰普納沙,二十八里過橫水,五十九里至十賁故城,又十里至寧遠(yuǎn)鎮(zhèn)。又涉屯根水,五十里至安樂戍,戍在河西壖,其東壖有古大同城。今大同城,故永濟(jì)柵也。北經(jīng)大泊,十七里至金河。又經(jīng)故后魏沃野鎮(zhèn)城,傍金河,過古長城,九十二里至吐俱麟川。傍水行,經(jīng)破落汗山、賀悅?cè),百三十一里至步越多山。又東北二十里至纈特泉。又東六十里至賀人山,山西磧口有詰特犍泊。吐俱麟川水西有城,城東南經(jīng)拔厥那山,二百三十里至帝割達(dá)城。又東北至諾真水〈氵義〉。又東南百八十七里,經(jīng)古可汗城至咸澤。又東南經(jīng)烏咄谷,二百七里至古云中城。又西五十五里有綏遠(yuǎn)城。皆靈、夏以北蕃落所居。

      中受降城正北如東八十里,有呼延谷,谷南口有呼延?xùn),谷北口有歸唐柵,車道也,入回鶻使所經(jīng)。又五百里至?鵜泉,又十里入磧,經(jīng)麚鹿山、鹿耳山、錯(cuò)甲山,八百里至山燕子井。又西北經(jīng)密粟山、達(dá)旦泊、野馬泊、可汗泉、橫嶺、綿泉、鏡泊,七百里至回鶻衙帳。又別道自?鵜泉北經(jīng)公主城、眉間城、怛羅思山、赤崖、鹽泊、渾義河、爐門山、木燭嶺,千五百里亦至回鶻衙帳。東有平野,西據(jù)烏德鞬山,南依嗢昆水,北六七百里至仙娥河,河北岸有富貴城。又正北如東過雪山松樺林及諸泉泊,千五百里至骨利干,又西十三日行至都播部落,又北六七日至堅(jiān)昆部落,有牢山、劍水。又自衙帳東北渡仙娥河,二千里至室韋。骨利干之東,室韋之西有鞠部落,亦曰祴部落。其東十五日行有俞折國,亦室韋部落。又正北十日行有大漢國,又北有骨師國。骨利干、都播二部落北有小海,冰堅(jiān)時(shí)馬行八日可度。海北多大山,其民狀貌甚偉,風(fēng)俗類骨利干,晝長而夕短。回鶻有延侄伽水,一曰延特勒泊,曰延特勒郍海。烏德鞬山左右嗢昆河、獨(dú)邏河皆屈曲東北流,至衙帳東北五百里合流。泊東北千余里有俱倫泊,泊之四面皆室韋。

      安西西出柘厥關(guān),渡白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羅磧。經(jīng)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羅城。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又六十里至撥換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臨思渾河。乃西北渡撥換河、中河,距思渾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闐境之胡蘆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溫肅州。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樓烽。又四十里度拔達(dá)嶺。又五十里至頓多城,烏孫所治赤山城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又西北渡乏驛嶺,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熱海。又四十里至凍城,又百一十里至賀獵城,又三十里至葉支城,出谷至碎葉川口,八十里至裴羅將軍城。又西二十里至碎葉城,城北有碎葉水,水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長于此。自碎葉西十里至米國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頓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來城,又七十里至俱蘭城,又十里至稅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羅斯城。自撥換、碎葉西南渡渾河,百八十里有濟(jì)濁館,故和平鋪也。又經(jīng)故達(dá)干城,百二十里至謁者館。又六十里至據(jù)史德城,龜茲境也,一曰郁頭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經(jīng)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蘆館。又經(jīng)達(dá)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鎮(zhèn),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東又有漢城,亦在灘上。赤河來自疏勒西葛羅嶺,至城西分流,合于城東北,入據(jù)史德界。自撥換南而東,經(jīng)昆崗,渡赤河,又西南經(jīng)神山、睢陽、咸泊,又南經(jīng)疏樹,九百三十里至于闐鎮(zhèn)城。于闐西五十里有葦關(guān),又西經(jīng)勃野,西北渡系館河,六百二十里至郅支滿城,一曰磧南州。又西北經(jīng)苦井、黃渠,三百二十里至雙渠,故羯飯館也。又西北經(jīng)半城,百六十里至演渡州,又北八十里至疏勒鎮(zhèn)。自疏勒西南入劍末谷、青山嶺、青嶺、不忍嶺,六百里至蔥嶺守捉,故羯盤陀國,開元中置守捉,安西極邊之戍。有寧彌故城,一曰達(dá)德力城,曰汗彌國,曰拘彌城。于闐東三百九十里,有建德力河,東七百里有精絕國。于闐西南三百八十里,有皮山城,北與姑墨接。凍凌山在于闐國西南七百里。又于闐東三百里有坎城鎮(zhèn),東六百里有蘭城鎮(zhèn),南六百里有胡弩鎮(zhèn),西二百里有固城鎮(zhèn),西三百九十里有吉良鎮(zhèn)。于闐東距且末鎮(zhèn)千六百里。自焉耆西五十里過鐵門關(guān),又二十里至于術(shù)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龍泉守捉,又六十里至東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護(hù)府。又一路自沙州壽昌縣西十里至陽關(guān)故城,又西至蒲昌海南岸千里。自蒲昌海南岸,西經(jīng)七屯城,漢伊脩城也。又西八十里至石城鎮(zhèn),漢樓蘭國也,亦名鄯善,在蒲昌海南三百里,康艷典為鎮(zhèn)使以通西域者。又西二百里至新城,亦謂之弩支城,艷典所筑。又西經(jīng)特勒井,渡且末河,五百里至播仙鎮(zhèn),故且末城也,高宗上元中更名。又西經(jīng)悉利支井、祆井、勿遮水,五百里至于闐東蘭城守捉。又西經(jīng)移杜堡、彭懷堡、坎城守捉,三百里至于闐。

      安南經(jīng)交趾太平,百余里至峰州。又經(jīng)南田,百三十里至恩樓縣,乃水行四十里至忠城州。又二百里至多利州,又三百里至朱貴州,又四百里至丹棠州,皆生獠也。又四百五十里至古涌步,水路距安南凡千五百五十里。又百八十里經(jīng)浮動(dòng)山、天井山,山上夾道皆天井,間不容跬者三十里。二日行,至湯泉州。又五十里至祿索州,又十五里至龍武州,皆爨蠻安南境也。又八十三里至儻遲頓,又經(jīng)八平城,八十里至洞澡水,又經(jīng)南亭,百六十里至曲江,劍南地也。又經(jīng)通海鎮(zhèn),百六十里渡海河、利水至絳縣。又八十里至?xí)x寧驛,戎州地也。又八十里至柘東城,又八十里至安寧故城,又四百八十里至云南城,又八十里至白崖城,又七十里至蒙舍城,又八十里至龍尾城,又十里至大和城,又二十五里至羊苴咩城。自羊苴咩城西至永昌故郡三百里。又西渡怒江,至諸葛亮城二百里。又南至樂城二百里。又入驃國境,經(jīng)萬公等八部落,至悉利城七百里。又經(jīng)突旻城至驃國千里。又自驃國西度黑山,至東天竺迦摩波國千六百里。又西北渡迦羅都河至奔那伐檀那國六百里。又西南至中天竺國東境恒河南岸羯朱嗢羅國四百里。又西至摩羯陀國六百里。一路自諸葛亮城西去騰充城二百里。又西至彌城百里。又西過山,二百里至麗水城。乃西渡麗水、龍泉水,二百里至安西城。乃西渡彌諾江水,千里至大秦婆羅門國。又西渡大嶺,三百里至東天竺北界個(gè)沒盧國。又西南千二百里,至中天竺國東北境之奔那伐檀那國,與驃國往婆羅門路合。一路自驩州東二日行,至唐林州安遠(yuǎn)縣,南行經(jīng)古羅江,二日行至環(huán)王國之檀洞江。又四日至朱崖,又經(jīng)單補(bǔ)鎮(zhèn),二日至環(huán)王國城,故漢日南郡地也。自驩州西南三日行,度霧溫嶺,又二日行至棠州日落縣,又經(jīng)羅倫江及古朗洞之石蜜山,三日行至棠州文陽縣。又經(jīng)漦誑澗,四日行至文單國之算臺(tái)縣,又三日行至文單外城,又一日行至內(nèi)城,一曰陸真臘,其南水真臘。又南至小海,其南羅越國,又南至大海。

      廣州東南海行,二百里至屯門山,乃帆風(fēng)西行,二日至九州石。又南二日至象石。又西南三日行,至占不勞山,山在環(huán)王國東二百里海中。又南二日行至陵山。又一日行,至門毒國。又一日行,至古笪國。又半日行,至奔陀浪洲。又兩日行,到軍突弄山。又五日行至海硤,蕃人謂之"質(zhì)",南北百里,北岸則羅越國,南岸則佛逝國。佛逝國東水行四五日,至訶陵國,南中洲之最大者。又西出硤,三日至葛葛僧祗國,在佛逝西北隅之別島,國人多鈔暴,乘舶者畏憚之。其北岸則個(gè)羅國。個(gè)羅西則哥谷羅國。又從葛葛僧只四五日行,至勝鄧洲。又西五日行,至婆露國。又六日行,至婆國伽藍(lán)洲。又北四日行,至師子國,其北海岸距南天竺大岸百里。又西四日行,經(jīng)沒來國,南天竺之最南境。又西北經(jīng)十余小國,至婆羅門西境。又西北二日行,至拔狖國。又十日行,經(jīng)天竺西境小國五,至提狖國,其國有彌蘭太河,一曰新頭河,自北渤昆國來,西流至提狖國北,入于海。又自提狖國西二十日行,經(jīng)小國二十余,至提羅盧和國,一曰羅和異國,國人于海中立華表,夜則置炬其上,使舶人夜行不迷。又西一日行,至烏剌國,乃大食國之弗利剌河,南入于海。小舟溯流二日至末羅國,大食重鎮(zhèn)也。又西北陸行千里,至茂門王所都縛達(dá)城。自婆羅門南境,從沒來國至烏剌國,皆緣海東岸行;其西岸之西,皆大食國,其西最南謂之三蘭國。自三蘭國正北二十日行,經(jīng)小國十余,至設(shè)國。又十日行,經(jīng)小國六七,至薩伊瞿和竭國,當(dāng)海西岸。又西六七日行,經(jīng)小國六七,至沒巽國。又西北十日行,經(jīng)小國十余,至拔離謌磨難國。又一日行,至烏剌國,與東岸路合。西域有陀拔思單國,在疏勒西南二萬五千里,東距勃達(dá)國,西至?滿國,皆一月行,南至羅剎支國半月行,北至海兩月行。羅剎支國東至都槃國半月行,西至沙蘭國,南至大食國皆二十日行。都槃國東至大食國半月行,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勃達(dá)國一月行。勃達(dá)國東至大食國兩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北至大食國一月行。河沒國東南至陀拔國半月行,西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南至沙蘭國一月行,北至海兩月行。岐蘭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滿國二十日行,北至海五日行。?滿國西至大食國兩月行,南至大食國一月行,北至岐蘭國二十日行。沙蘭國南至大食國二十五日行,北至?滿國二十五日行。石國東至拔汗那國百里,西南至東米國五百里。罽賓國在疏勒西南四千里,東至俱蘭城國七百里,西至大食國千里,南至婆羅門國五百里,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東米國在安國西北二千里,東至碎葉國五千里,西南至石國千五百里,南至拔汗那國千五百里。史國在疏勒西二千里,東至俱蜜國千里,西至大食國二千里,南至吐火羅國二百里,西北至康國七百里。

      《新唐書》歐陽修、宋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