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古代科舉制考場-貢院
導語: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叫做“科舉制”,而考場卻叫做“貢院”,這其中有什么講究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貢院是中國古代科舉考試時會試使用的考場,即開科取士的地方,又稱為考棚。貢院的設置,最早開始于唐朝。為什么我國古代的考場叫“貢院”呢?在古代,凡是送給皇帝的物品都叫貢品,唯獨“貢院”貢獻的是人才。所以貢院就是通過考試選拔人才貢獻給皇帝或國家的意思。北京的貢院建立于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大門五間,稱為“龍門”,寓意鯉魚跳龍門。中間三門上有橫匾,中題“天開文運”,東題“明經(jīng)取士”,西題“為國求賢”。貢院內(nèi)沿中路主要有明遠樓、公堂、聚奎閣和會經(jīng)堂等建筑。東西兩旁則分布著九千多間被稱之為“號棚”的低矮考棚。在貢院的四角還建有了望樓。北京的貢院既是全國明、清會試的考場,也是順天府鄉(xiāng)試的地方。鄉(xiāng)試每三年一次。于農(nóng)歷的八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連考三場,每場考試時間為三天,共考九天。全國的會試科考也是每三年一次,在春天,故叫“春試”,又叫“春闈”,考試時間也是九天,于農(nóng)歷的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連考三場,每場時間三天。考試時的監(jiān)考很嚴,考生進貢院大門時,要進行嚴格地搜身,以防考生身上藏有“夾帶”。所謂“夾帶”,即是把與考試相關的資料、答案等藏在身上。如有夾帶,則送刑部嚴辦。當考生進入考場的考棚后,就要鎖門,稱之為“鎖院貢試”。因貢院的四周是用荊棘圍圈起來的,所以又叫“鎖棘貢試”。考生每人一間考棚、一盆炭火、一支蠟燭。試題發(fā)下,明遠樓上響起鼓聲,考生們就苦思冥想做起八股文來。“鎖院貢試”最怕著火,貢院著火的事件也很多,如在明朝天順七年(1463),春試的第一天夜晚,貢院考場發(fā)生了嚴重的火災,被大火燒死的考生有九十多人。明英宗很痛心,特恩賜死者每人一口棺材,將他們埋在朝陽門外,并立了一塊“天下英才之墓”石碑,民間稱之為舉人冢。由于貢院屢屢失火,所以歷朝不斷改建。如清朝乾隆時期,又把貢院修葺一新,竣工時,乾隆皇帝還親臨視察,并高興地賦詩一首,詩中有“從今不薄讀書人”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