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簡介
伯牙
姓名:俞瑞,字伯牙
朝代:春秋
生卒:約公元前600年前后
簡評:杰出的古琴大家
人物生平
伯牙,又作伯雅。戰(zhàn)國時的音樂家,曾擔(dān)任晉國的外交官。生卒年已不可考。春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原籍是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經(jīng)過考證,伯牙原本就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而在此之前的《列子》與《荀子》、《史書》、《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東漢高誘注曰:“伯姓,牙名,或作雅”,現(xiàn)代的《辭源》也注曰:“伯姓牙名”。伯牙是當(dāng)時著名的琴師,善彈七弦琴,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盾髯·勸學(xué)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可見他彈琴技術(shù)之高超!秴问洗呵·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遇
知音鐘子期,后來鐘子期意外去世,伯牙失去知音,破琴絕弦終生不再鼓琴的故事。《琴操》記載:伯牙學(xué)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師成連把他帶到東海蓬萊山去聽海水澎湃、群鳥悲鳴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琴曲《高山》《流水》和《水仙操》都是傳說中伯牙的作品。后人以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為題材還創(chuàng)作了琴歌《伯牙吊子期》。歷代文獻關(guān)于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于《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思,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在《列子》、《呂氏春秋》中,記載有伯牙與鐘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后世所傳誦。據(jù)《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思,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秴问洗呵.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鐘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琴,以為世無足復(fù)為鼓琴者!肚俨佟、《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xué)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xué)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已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刹赖搅藮|海,并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于是創(chuàng)作水仙操。伯牙是春秋戰(zhàn)國時代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他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
知音典故
伯牙從小就酷熱愛音樂,他的老師成連曾帶著他到東海的蓬萊山,師傅說是找仙師,便走了許久。伯牙見老師還不回來,就沿著一條小路找?guī)煾。發(fā)現(xiàn)了一個美麗的地方,便彈出一首好曲。這時師傅突然出現(xiàn),說:“好啊!仙師被你找到了!”師傅帶他領(lǐng)略大自然的壯美神奇,使他從中悟出了音樂的真諦。他彈起琴來,琴聲優(yōu)美動聽,猶如高山流水一般。雖然,有許多人贊美他的琴藝,但他卻認為一直沒有遇到真正能聽懂他琴聲的人。他一直在尋覓自己的知音。
伯牙撫琴“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流傳千古,“知音”一詞因此傳誦。
據(jù)載有一年,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fēng)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fēng)浪漸漸平息了下來,云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fā),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dāng)他完全沉醉在優(yōu)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
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dān)干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么會聽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dāng)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dāng)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后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于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鐘子期,和他喝起酒來。伯牙大笑。道:“你真是我知音啊!”于是兩人便結(jié)為兄弟。一起約定來年的中秋再到這里相會。
和鐘子期灑淚而別后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等啊等啊,怎么也不見鐘子期來赴約,于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鐘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鐘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zāi)剐拊诮,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鐘子期的'墳前,凄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弦,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兩位“知音”的友誼感動了后人,人們在他們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臺。直至今天,人們還常用“知音”來形容朋友之間的情誼。
兩人千古傳誦的詩篇: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文章摘錄
篇首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如鬼,湖?諔乙黄摹
文段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傷心傷心復(fù)傷心,不忍淚珠紛。
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
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fù)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fù)念知音!
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伯牙:伯姓(并非俞姓),名牙。又作伯雅,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 最擅長彈琴。 伯牙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國的上大夫,春秋時著名的琴師,擅彈古琴(是琴不是箏),技藝高超,既是彈琴能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為“琴仙”。 歷代文獻關(guān)于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于荀況的《勸學(xué)》篇:“昔者瓠(hù)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用夸張的手法極言其音樂演奏的生動美妙。伯牙從小非常聰明,天賦極高,又很喜歡音樂,他的老師是當(dāng)時很有名氣的琴師成群。
琴臺遺址
伯牙撫琴遇知音遺址現(xiàn)存爭議的有兩處:一處是武漢市漢陽區(qū)月湖湖畔的伯牙琴臺(又稱古琴臺),一處是石首市調(diào)關(guān)鎮(zhèn)境內(nèi)的調(diào)弦口。漢陽古琴臺始建于清嘉慶年間,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毀于炮火,解放后又重修。調(diào)關(guān)古調(diào)弦亭建于宋朝,由于年久失修毀于民國,后一直未予修復(fù)。
漢陽龜山琴臺 又名伯牙臺,位于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為紀(jì)念伯牙彈琴遇知音鐘子期而修建的紀(jì)念性建筑。
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fā)情懷,樵夫鐘子期聽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結(jié)為知己。后來,鐘子期病故,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臺是后人為紀(jì)念這一對摯友而建!」徘倥_始建于北宋,后屢毀屢建。清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并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頗為時人稱道。光緒十年(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守敬主持并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于琴臺碑廊之中,并書“古琴臺”三字刻于大門門楣!」徘倥_建筑群占地15畝,規(guī)模不大,布局精巧,主要建筑協(xié)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nèi)回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shè)計中巧于“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gòu)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shù)境界!〉焦徘倥_游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于黃瓦紅柱內(nèi)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照壁東側(cè)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jù)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后為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堂前庭院中漢白玉筑成的方形石臺,便是象征伯牙彈琴的琴臺。
單縣琴臺
琴臺:位于單縣南護城堤內(nèi)側(cè),相傳是春秋時宓子賤政暇鳴琴處,故名琴臺。琴臺為唐代縣尉陶沔所筑,前方后圓,呈半月形,又名半月臺或單父臺。唐代大詩人高適、李白、杜甫曾聯(lián)袂來游,題詠頗多。1945年10月,借琴臺故址修建了“湖西區(qū)抗戰(zhàn)烈士紀(jì)念塔”。
故事源起
戰(zhàn)國·鄭·列御寇《列子問》:伯牙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巍巍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
譯文:伯牙彈琴的時候,鐘子期在一旁欣賞。伯牙彈奏時意在高山,鐘子期說:“彈得太好了!琴聲就像巍峨的高山。”伯牙意在流水,鐘子期贊嘆道:彈得真好!琴聲就像不息的江水。”不論伯牙(彈奏時)想什么,鐘子期總是能準(zhǔn)確地說出他的心意。鐘子期死后,伯牙覺得再也找不到比鐘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琴臺碑古琴臺園中有聯(lián)云: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撫琴。 上聯(lián)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下聯(lián)出自《詩品.實景》:“晴澗之曲,碧松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撫琴。”此聯(lián)明白如話,雖是集句,然信手拈來,天衣無縫,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盾髯.勸學(xué)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并認為其高超的琴藝乃“積學(xué)”而成。然據(jù)《樂俯解題》:伯牙學(xué)琴于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后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群島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相傳《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為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洞笏涡瓦z事》前集:“說破興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來比喻樂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廂記.病晤》:“清商繞畫梁,一聲一字,萬種悠揚,高山流水相傾賞。” 有吟詠古琴臺的詩云: 鳳沼余灰此處埋,空留雅韻筑琴臺。胸?zé)o錦繡何當(dāng)死,世有知交不用媒!“装l(fā)無端輸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籬風(fēng)榭年年事,偶爾鸕鶿繞幾回。
伯牙墓
伯牙墓于2011年修建于安徽省固鎮(zhèn)縣湖溝鎮(zhèn)十里村香山廟村北,從縣城出發(fā)至楊廟,然后向西到黃莊大橋,
過橋后沿新修水泥路3公里可達。墓園留存古谷堆兩座,高出地面約二米,北面的為伯牙墓,南面的香山廟遺址。為縣文保單位。
相關(guān)文章
走進伯牙墓 聆聽兩千多年前的那首高山流水
記憶中的高山流水故事是在楚地,那么絕世音樂高手伯牙怎會葬在位于皖地的安徽固鎮(zhèn)縣湖溝鎮(zhèn)境內(nèi)呢?帶著這個疑問,經(jīng)固鎮(zhèn)縣委宣傳部安排,在縣委宣傳部孟濤先生、固鎮(zhèn)縣老年書畫協(xié)會會長李輝先生、湖溝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大學(xué)生張斌等人的陪同下,車從固鎮(zhèn)縣城出發(fā),前往該縣西南部的湖溝鎮(zhèn)香山廟村拜謁伯牙墓。
坐在車里,我沒有欣賞秋收完畢的田園風(fēng)光,腦海里不時地隱隱地閃現(xiàn)著兩千多年前的那段情景。席地而坐,兩手隨意一劃,青山擁著撫琴人躲開紅塵,躲開嘩雜,開始吟唱。一座山,一江水,一葉舟,一張琴。寧靜淡泊,儒雅至極。
飄逸的彈者在水中溫柔著靈巧的十指,七根心弦有節(jié)奏地和著綠水歌唱。唱出一種幽嫻神韻,一種恬淡的靈性。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對“高山流水”的另一種闡述。兩千多年前伯牙與鐘子期借鼓琴而相知相惜。伯牙一代琴師,而鐘子期乃一介樵夫,是音樂讓這兩個本無交點的人相遇,相互地欣賞。“瑤琴摔碎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fēng)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子期已死琴聲絕,泛泛之交何其多,伯牙之琴聲因子期而煥發(fā)生命力,唯有子期才會讀懂其中深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然而,生我者父母,知我者誰人?千百年來,誰人不嘆知音難覓!有些東西,因為稀少而愈顯珍貴,令人神往。
時空,像風(fēng)華絕代的女子,由遠而近,姍姍飄魚需要水,鳥需要巢,人需要知音。知音猶如鷹之兩翼,折斷一翅,鷹將永遠不能擊射長空。知音已死。心事賦琴,弦斷有誰聽?
琴碎,音絕。姍姍飄滿腔熱淚,仰天一噴,鮮血吮吸著殘琴斷弦。千萬顆心在顫抖。樂為知已者奏。知音已亡,留琴何用?
青山依舊,綠水依舊。千古名曲還會響起?墒,誰能詮釋“知音”二字呢?
落塵輕煙墨似畫,高山流水追夢人
高山流水,剛?cè)岵。我想,以高山流水喻現(xiàn)代的女性再恰當(dāng)不過。高山,透著男性陽剛之氣;流水,又不失女性的溫柔。柔情似水,乃本性所致,而高山,是生活所迫。女人是水做的,柔情似水,那是天性。但在紛繁復(fù)雜的世界,外表的柔弱,需要內(nèi)心的堅韌來支撐,F(xiàn)代的女性,應(yīng)做一棵獨立的木棉,以樹的形象傲立,而不是纏繞的綠藤。
高山流水,我在用心品味……
車至香山廟村,此時,田野的風(fēng)輕輕的,一條寂寞的水泥路通向伯牙墓。
靜謐的夕陽悄悄的隱退著,這是一首黃昏的小詩,這是屬于一個人的秋天。長眠了兩千多年的伯牙,默默地看著面前土地的每一場豐收。他,已不再操琴。他只是每天都把這夕陽寫進日記里,把對鐘子期的思念疊起。一個人的香山,一個夕陽照射的村莊,毎天都是這樣,一片寧靜,因為,已沒有了鐘子期。
【伯牙簡介】相關(guān)文章:
伯牙絕弦01-15
伯牙絕弦04-18
伯牙絕弦12-05
伯牙子期06-10
伯牙鼓琴11-06
《伯牙斷琴》有感12-09
致俞伯牙的信03-27
《伯牙絕弦》改寫12-29
深度理解伯牙之舉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