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書的別稱
別稱,漢語詞匯,指與常用名稱同為官方正式名稱的其他名稱。下面是小編給大家?guī)淼年P于書的別稱,希望能幫到大家!
書的別稱
百城:《北史·李孝伯傳》:“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稱藏書富者為擁“百城”。
書田:以耕田喻讀書,所以書也稱“書田”。典故出自《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愿子繼自今,書田勤種播!
經(jīng)笥:經(jīng),經(jīng)書,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導性的著作;笥,裝書的箱子!逗鬂h書·文苑傳·邊韻》:“腹便便,五經(jīng)笥。但欲眠,思經(jīng)事!庇帧缎炝辍x陵太守王勵德政碑》:“學則經(jīng)笥,文為世珍!焙笕擞谩敖(jīng)笥”代好書多,用“腹笥”喻博學。
萬卷: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喻博學,后人用以代指數(shù)量驚人的書。
災梨棗:喻不好的文章、壞的書。古用梨木、棗木刻書,?藤|(zhì)量差的文章,意思是讓梨棗木受災,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使鉛字倒霉。
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宋真宗《勸學文》:“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鐘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中自有顏如玉。”封建時代常用來代指書籍。
五車:用五輛車載書,喻書多,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汗牛充棟: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焙笕擞谩昂古!薄ⅰ俺錀潯被颉昂古3錀潯眮斫璐鷺O為豐富的藏書。
丹鉛:丹砂與鉛粉,古代點校書籍時所用。明代楊慎集其考證諸書異同的著作即名《丹鉛錄》。后人亦用來借代經(jīng)過點;蚩甲C的書籍。
古代圖書的兩個別稱
一、牙簽
1、唐韓愈詩《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未觸!
2、南唐后主李煜詩《題金樓子后》:“牙簽萬軸裹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
3、清代鮑廷博詩《挽顧抱沖茂才》:“整整牙簽萬軸陳,林間早乞著書身!
以上詩中“牙簽”均指圖書。
圖書為何在古代又稱之為牙簽呢?這是因為古代圖書早期形態(tài)多為卷軸,卷軸上懸掛的標簽牌多用象牙或獸骨制作,以區(qū)別甲乙,利用檢索,后遂指代圖書。后來“牙簽”的名讓圖書占有了。而古代的牙簽則稱之為“剔齒”、“剔齒簽”、“剔牙杖”、“牙杖”、“挑牙”、“柳杖”等。
二、梨棗
1、清代袁枚《秋夜雜詩》之九:“吾少也貧賤,所志在梨棗”。
2、明代談遷《北游錄·上吳駿公太史書》:“饑梨渴棗,遂市閱戶錄,嘗重研百里之外,苦不堪述。”
以上“梨棗”均指圖書。
圖書在古代稱之為“梨棗”,源自中國的印刷術。梨樹和棗樹是最為理想的刻印材料,不僅品質(zhì)符合刻板要求,而且取材容易。因而“梨棗”便成了圖書的另一稱呼。
書籍的別稱: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睕]有書籍,人類文明將失去重要載體。本文要說說書籍本身的部件和成書過程中有關的別稱。
一部書,就像人體一樣,各個部位都有自己的名稱。書的正面首頁,稱為“封面”,又叫“書面”、“封一”、“封皮”、“書皮”、“書衣”。封面的背面稱為“封里”,又叫“封二”。書的后表層,稱為“封底”,又叫“封四”,它們背面稱為“封底里”,又叫“封三”。書籍被裝訂住的一邊叫“書背”,又叫“書脊”。新式裝訂的書籍,一般印有書名、作者名、出版機構(gòu)名稱等。與書背相對的一邊叫“書口”、“翻口”,線裝書通常在這地方標注書名、卷數(shù)、頁數(shù)等。在封面的后面有“襯頁”,又叫“補頁”,分為“雙襯”和“單襯”。在封面或襯頁的后面有“扉頁”,古代稱之為“護頁”或“副頁”。扉頁的正面往往刊有書名、作者名、出版機構(gòu)的名稱;扉頁的背面刊有圖書版本記錄等事項。扉頁過后,才開始進入書的主體部分,書頁上印有文字和圖畫的部分稱為“版心”,不包括四周的白邊。版心到書頂?shù)囊欢慰瞻追Q為“天頭”,亦稱“書眉”,通常在閱讀時作眉批之用。版心到書根的一段空白稱為“地腳”,與天頭合稱為“天地頭”;版心到書背的一段空白稱為“訂口”。
書籍最重要的部分當然是“版心”。
正文的前面往往有“出版說明”、“編者的話”等。其后往往有“凡例”,又稱“例言”、“發(fā)凡”,是說明著作內(nèi)容、編纂體例的文字。“凡例”語出杜預的《春秋左傳序》:“其發(fā)凡以言例,皆經(jīng)國之常制,國公之垂法,史書之舊章!狈怖,一般是“目錄”,又稱“事目”、“總目”或“序目”,古代稱之為“最凡”、“最目”,今天仍有沿用,是用來總括書的內(nèi)容、提要和目次的!吨芤住ぬ旃佟に緯分性唬骸胺苍跁醢鎴D者之貳!睗h朝的劉玄作注說:“書,謂簿書契,其要凡也。”注釋曰:“最凡,為計要之多少,以為契要!睂O治讓的《周禮正義》上又說:“最凡與最目義同!
目錄之前或后是“序”,序也叫“敘”或“緒”,又稱“序言”、“序文”、“序論”、“緒論”、“緒言”、“敘言”、“前言”、“前記”、“弁言”或“書首”。也就是發(fā)端之言,說在前面的話!肚f子·漁父》:“曩者先生有緒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謂!贬屛脑唬骸熬w言,猶先言也。”弁,是古代的一種帽子,所以人們就用弁言喻稱序言。唐以后稱簡短的序為“引”。宋蘇詢父名叫“序”,詢文因諱“序”而稱“引”,后人沿用。因此序、引遂指同一文體。引亦稱“引言”或“引文”。
書的正文又稱為“本文”。其中不附加注解評點的正文稱為“白文”,《朱子全書·易》說:“某自小時未曾識訓詁,只讀白文!
很多書都有注解,特別是重要的古籍。這種對先秦經(jīng)典作注釋的工作始于漢代,這些注釋稱為“傳”、“箋”。如《詩經(jīng)》就是毛亨傳,鄭玄箋。開始“傳”與“箋”都有它們的特定含義。傳(zhuan音撰),指闡明經(jīng)義。箋有補充和訂正傳的意思。到了唐代又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注解,不僅解釋正文,而且給前人的注解作注解,這種注解一般叫做“疏”或“正義”。
注解還稱為“解”、“訓”或“詁”!敖狻、“訓”都有解釋之意,同時也是對古代典籍的注解!霸b”指用現(xiàn)代的話解釋古代語言文字,也指古代語言文字的詞的本義!霸b”常常與“訓”連在一起,稱為“訓詁”或“詁訓”!肮省蓖ㄔb,所以也稱“故訓”、“訓故”,都是對古言古義的解釋。
注釋還稱為“章句”,即剖章析句的意思,后泛指書籍的注解。
注解除了有注、傳、箋、疏、訓、故、詁、解等稱呼,后世又增添了許多雙音詞,其義也基本相同,如:“注文”、“詁語”、“注說”、“注述”、“注訓”、“注腳”、“注疏”、“注解”、“注釋”、“訓注”、“訓傳”、“訓解”、“訓釋”、“疏注”、“箋注”、“箋訓”、“傳記”、“傳箋”等等。
正文的后面,大多有后記,亦稱為“跋”、“書后”。它和序一樣,是一種文體,由作者或他人撰寫。往往由作者抒發(fā)寫作過程中的甘苦或請后學或同仁作一評價。倘若這些跋是由編輯寫的`,這些跋稱“編寫”或“編后記”。一些書的后記后面還有“索引”,又稱“備檢”、“通檢”、“引得”。它是把書刊中的項目或內(nèi)容摘記下來,注明出處,按次序排列,以作備檢。
我國遠在紙張發(fā)明之前就已有了著述。那時書寫的材料為“簡”與“帛”。簡是竹片或木片,稱“札”或“牘”,后統(tǒng)稱為簡。把若干簡編在一起的稱“策”或“冊”。帛是古代絲織物的統(tǒng)稱,素是白色生絹,都是書寫材料!逗鬂h書·宦者傳·蔡倫》:“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嫌帛者謂之為紙!鼻宕衢小恫柘闶依m(xù)鈔·宋人書貼猶用竹簡》說:“南宋初,士大夫書翰猶用竹簡!笨梢姴虃愒旒堉蠛荛L時間,還沒完全淘汰竹簡。因此,古時就用這些書寫材料代指書籍。如:“竹帛”、“竹簡”、“竹素”、“竹書”、“書策”、“簡素”、“簡策”、“簡冊”、“簡牘”、“簡編”、“編簡”、“簡籍”。如柳宗元《讀書》詩:“競夕與誰言,但與竹素俱!倍鸥Α肚镆啊吩姡骸暗纛^紗帽側(cè),曝背竹書光。”清代陳夢宵《作書友人投筆志恨》詩:“我志原何許,逢人卻乞憐。是非留竹簡,方寸付蒼天!
簡素還有個來歷。漢代應劭《風俗通》說:“劉向為孝成皇帝典校書籍,皆先書竹,為易刊定,可繕寫者以上素也。今東觀書,付素也。”后來就以“簡素”稱書籍。
簡冊、簡策相同,既指書籍,又指史籍。如宋代曾鞏《寄趙官!吩姡骸八貢曆粤艉唭裕咔榍迮d入林泉!弊曆裕钡难哉。
簡編、簡籍、編簡亦指書籍。如韓愈《符讀書城南》詩:“燈火稍可親,簡編可卷舒!碧拼愒狻短肝菏习霃筋}石》詩:“清貞蜚簡籍,規(guī)范肅門楣。”
書寫用的竹簡也叫“青簡”、“汗簡”。古時用竹簡寫書之前,先以火炙簡使其出汗,使竹青易寫,也不為蟲蠹,名為殺青。所以稱“青簡”、“汗青”或“汗簡”,也代指書籍、史冊。如文天樣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眹缽汀逗颓G公<適意>》:“橙火年年作近鄰,韋編汗簡苦陣陣!
前詩中的“韋編”一詞出于《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讀《易》,韋編三絕。”韋指皮繩,古時用皮繩把寫好的簡編綴成冊叫“韋編”。后來就稱《易經(jīng)》為韋編,進而又泛指一切古籍!绊f編三絕”即皮繩數(shù)斷,可見翻閱之勤。
與韋編近似的還有“青編”,青編即“青絲簡編”。這就是用青絲聯(lián)綴成的竹簡書,借指史籍,亦泛指書籍。
殘舊的竹簡稱“枯竹”,亦代指古舊典籍。如漢代桓寬《鹽鐵論·利議》:“諸生無能出奇計,遠圖匈奴安邊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趨舍之宜,時世之變,議論無所依!
古時用帛寫書,必先裁割成塊,稱為裂帛,后“裂帛”也成為書籍的代稱。
帛有多種,白色的稱素,淺黃色的稱縑或繃素,常用以書寫,因而也以“緗帖”、“ 緗素”、“ 緗縑”、“ 緗牒”、“ 縑素”、“ 縑緗”、“ 縑蒲”、“ 縑簡”代稱書籍。如明代高啟《臨頓里》詩有“舊史堆緗素”之句。王安石《和平甫舟中望九華山》詩:“當時備巡游,今不存緗縑!瘪樫e王《上充兗州刺史啟》:“頗游簡素,少閱縑緗!
縹(青色絲織品)和緗素,常作書套、書衣,稱為“書帙”、“ 縹帙”、“緗帙”、“緗縹”、“縹緗”、“縹書”、“ 縹囊”、“簡帙”、“青緗”,這些也都成為書籍的別稱。如蘇拭《南窗》詩:“西齋書帙亂,南窗初月升!标悏衾住顿涺珣椨诠吩姡骸翱~緗雄麗藻,韋布富經(jīng)綸!笔捊y(tǒng)《(文選)序》:“詞人才子,則名溢于縹囊,飛文染翰,則卷盈于緗帙!辈逃惺亍痘揲g囑題蒹葭圖》詩:“此間誰識凄凄意,寫入青綱只是秋!蹦铣汉單牡邸兜浅恰吩姡骸靶√镁肟~書,華池厭修竹!
“瑤帙”是書套的美稱,也代指書。如明代鄭真《題長淮送別圖贈吳興阮文肅》詩:“歸取家藏瑤帙看;吾翁亦有贈行詩。”
古時還有玉制的書籍封套稱“瑤檢”,亦代指珍貴書籍;如唐李嶠《為何舍人賀御書雜文表》:“跪發(fā)珍藏,肅承瑤檢!
珍貴的書籍亦稱“玉版”和“玉簡”。它們的本意是指古代用以刻字的玉片,后作為珍貴典籍的代稱。
古代用帛或紙寫成的書,為了便于保存,常把它們裝核起來,用木棒(也用金、玉、瓷、象牙)等物作軸,卷成束,稱為一卷。所以書稱為“卷”或“卷軸”。篇幅長的書分為數(shù)卷,所以卷亦指書籍的一部分,如上卷、第一卷等。以前說手不釋卷,卷即書。有時也稱書為“書卷”。韓愈《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詩說:“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一一懸牙簽,新若手末觸!比f軸即三萬卷。牙簽即牙骨制成的簽牌,系在書卷旁作為標識。因而“牙簽”、“簽軸”都成為書籍的代稱。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詩中有“整整牙簽飽蠹魚”之句。古時還常常把數(shù)卷書卷成一束,用布帛或袋子裝起來,叫做帙或函,即書套。所以“卷帙”、“簽帙”、“簽函”也代稱書籍。如陸游《送猷講主赴李明府姜山之招》詩:“貫花簽帙壓車轅,惟子窮探到本源。”
書籍怕蟲蠹,恰有一種香草叫蕓香,花葉皆有強烈的氣味,放人書中可以避蠹驅(qū)蟲,因而稱書籍為“蕓帙”、“ 蕓編”或“蕓簽”。如明代高明《琵琶記·副末開場》:“秋燈明翠幕,夜案覽蕓編。”在這個戲里還有兩句詞:“黃卷看來消白日,朱弦動處引清風!逼渲悬S卷亦指書。楊明照在對《抱樸子》的校箋中說:“古人寫書用紙,以黃蘗汁染之以防蠹,故稱書為黃卷!
在用簡牘書寫時,官方還規(guī)定,法律和經(jīng)書長二尺四寸,非經(jīng)律者一尺二寸,通常取整數(shù),說“尺書”,亦指書籍。如漢王充《論衡·書解》:“秦雖無道,不燔諸子,諸子尺書,文篇俱在。”(燔fan音煩,焚燒。)
古代書于木版書都是方形,把簡聯(lián)起來稱冊或策。所以“方冊”、“方策”也指書籍。如《禮記·中庸》:“哀公問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倍蓬A注:“皆古書名。”這些古書究竟是什么著作,眾說不一,皆無實據(jù)?梢暈橹匾偶R蚨伤鼈兣缮鲈S多古籍的別稱。如“墳丘”(三墳、九丘的并稱)、“墳索”(三墳、八索的并稱)、“墳典”、“典墳”(三墳、五典的并稱),這些都泛指古代典籍。另外如“墳籍”、“墳策”、“墳素”、“墳史”也指古代典籍。其中墳史指典籍、史書。《抱樸子·逸民》:“窮覽墳索,著述粲然,可謂之言矣!睍x代潘岳《揚荊州誄》:“游目典墳,縱心儒術!
另外“典文”、“典書”、“典雅”、“典籍”、“典藝”、“典經(jīng)”、“經(jīng)典”、“典傳”、“經(jīng)籍”、“經(jīng)帙”、“書典”均代稱古代書籍。現(xiàn)代常用“經(jīng)典”、“典籍”指權威性著作。
以前,《詩經(jīng)》和《尚書》是兩部重要的古籍,所以后人常以“詩書”泛指書籍。如云“熟讀詩書”。
通常還稱書為“書本”、“書文”、“書冊”等。古人還以耕田比喻讀書,稱書為“書田”,如宋代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愿子繼自今,書田勤耕播。”
除了書籍本身的名稱和別稱,成書過程中一些相關的事宜也有不少別稱。
一部書從寫稿到出版,傾注了作者大量心血。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不僅要精于選材,巧于布局,還要注意語言的潤色。書稿寫成后還要再三推敲,反復修改。在改稿過程中,有時還需要請師長、友人批評指正一番。請人修改指正自然要態(tài)度誠懇,語言謙虛,這時就要用“斧正”、“郢正(政)”、“削正”、“筆削”、“涂乙”等一類謙詞。關子“斧正”與“郢正”,《莊子·徐無鬼》中有這樣一個故事:郢地有個人鼻尖上有一點像蠅子翅膀一樣大小的泥土。他讓一位石匠與他削一削,石匠掄起斧頭,運斤生風,銀光閃閃,但見那人鼻尖尖的丑處盡除,鼻子卻端端正正,絲毫未受傷害。從此,人們就用“郢正”、“斧正”作為請人修改文章的謙詞,意為巧匠運斤能使原稿生色。魯迅的《書信集·致增田涉》:“《中國小說史》序文呈與……祈大加斧正!蔽弘H瑞的《與子弟論文十三》中曾就此詳細介紹:“人以文字就質(zhì)于人,稱曰正之。忽念政者正也,改稱曰政。又念正者必須刪削,乃曰削政。又念斧斤所以削也,轉(zhuǎn)曰斧正。又念善斧斤者莫如郢人,易曰郢政,且或單稱曰郢!碧K曼殊《與劉之書》:“拙詩蒙斧政,不勝雀躍。”古代無紙,一般以竹簡或木板為書,碰到錯誤之處,就用刀削去,并用筆改正。后來人們就把修改文字叫“筆削”或“削政”!妒酚?鬃邮兰摇分姓f:“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
涂即抹去,乙就是勾畫。因此,“涂乙”也用來指刪改文章。“雅”的本意為正確,所以古人在請人修改文章時也用“雅正”一詞。今天多用“指正”或“教正”二詞。“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想要文質(zhì)半取,風騷兩挾,就需要潤色。“潤色”又稱“潤飾”、“文飾”、“藻飾”,都是修飾使之有文采的意思。宋王安石《西垣當直》詩:“討論潤色今為美,學問文章卷更醇!敝炫胍舱f過:“潤色,加以文采也。”《宋史·蔡肇傳》中對蔡肇文筆大加贊賞:“肇援筆立就,不加潤飾!眲③摹段男牡颀垺で椴伞分性f周言曰:“辨雕萬物,謂藻飾也!
修改文章往往比寫文章還重要,需要字斟句酌,精雕細刻,常!耙靼惨粋字,捻斷數(shù)莖須!碧拼娙速Z島一日于驢上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遍_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猶豫不決,在驢上俏聲吟哦不前,時時作推敲的手勢。不知不覺走了半條街,旁觀者驚詫莫名,賈島卻視而不見,直至撞上了韓愈的車駕,韓愈正要責問賈島,賈島釋曰:偶得一聯(lián),吟安一字未定,冒犯上官,敬恕非禮。韓愈立馬思索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比較好!焙髞砣藗兙桶颜遄肿镁洹⒎磸涂紤]稱為“推敲”。
古代煉丹術稱丹煉成之后可點鐵石成金,后來人們就用“點鐵(石)成金”比喻修改文章,化腐朽為神奇。宋黃庭堅《答洪駒文書》有這樣一段話:“古人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陳言人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碑嫾尹c筆染翰,揮毫作畫,稱為點染,后來也比喻修飾文字,文章經(jīng)過潤色、修飾,才能夠文采四溢,流傳長久。
一篇文章或一部書定稿前一步步地組織、修改、刪削、增添過程就是編輯過程。編輯又叫“綴輯(集)”或“編削”。任昉的《王文憲集序》中說:“是用綴輯遺文,永貽世范!崩钯t注《說文解字》時說:“編,次也。即依次編排,削則如前所述,是對竹簡而言!
文章或書稿在付印之前需要?,“校勘”又稱“校對”、“校訂”、“校改”。即對照可靠的資料,改正書稿中的錯誤。有的書有幾種版本,當以一種版本作底本,需要參考其他版本加以校訂,稱之為“參!。古代的書籍今天出版前校對時,需要加標點,因此稱之為“校點”。古代?蔽淖謺r,用丹砂和鉛粉,故人們就把此舉稱作“丹鉛”、“梓”,意為刻木板,古代書籍先刻木板,然后才能印刷,稱為“付梓”,現(xiàn)在人們?nèi)匀谎赜谩?/p>
經(jīng)過一系列繁瑣的工作,一部書終于出版了,就像母親經(jīng)過十月懷胎,孩子終于出生一樣,因此人們就用“問世”來擬稱書籍的出版。
古代名人讀書的故事
歐陽修借閱典籍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自幼天資過人,但是,他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由于家境貧寒,家里無錢買紙買筆,歐陽修的母親鄭氏為了讓兒子習文練字,想出了一個巧妙的辦法,用荻草代替毛筆教小歐陽修寫字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里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日以繼夜、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歐陽修勤奮刻苦,練成了一手好字,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而這種刻苦精神也影響了他的小伙伴李堯輔,將李堯輔帶上好學之路。
【關于書的別稱】相關文章:
語文知識之詩人別稱05-21
語文古代文學常識:詩人的別稱06-07
詩人別稱初一語文知識點03-29
初一語文知識點:詩人別稱05-20
初一語文詩人別稱知識點歸納05-21
關于書(著作)的謎語05-07
關于書的謎語匯總03-09
簡單關于書的謎語大全02-26
關于科技書的讀后感11-24
關于落戶的申請書誰有?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