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間觀后感
當觀看作品時,我們會沉浸在情節(jié)之中,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人世間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世間觀后感1
“草木會發(fā)芽,孩子會長大,歲月的列車,不會為誰停下……”這是電視劇《人世間》的主題歌,也是貫穿全劇,半個世紀歲月滄桑的縮寫。我們追劇,如同追尋當年的影子,找回塵封的記憶。
在60年代末,東北吉春市最底層的光字片,淳樸的人們用至真的情感交織,以建筑工人周志剛一家為主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為實例,周父去援肋“三線”建設等事件,多層次地展開了這一鴻篇巨制的故事。
周母為周父收拾東西,看似平常的一樁小事,但細膩的情感在不言中流露。周母眼含熱淚,不說東西帶得多,只嫌旅行袋兒小。周父深知老伴的不舍。他又何嘗不是呢?他只是輕輕地拍了拍老伴的肩說,“再裝一個袋兒,都拿著!
大兒子秉義去北大荒兵團,而家中的老兒子秉昆、女兒周蓉只能留一個在城里。周母左右為難,是周父拍板,讓秉昆去。
這一天,秉義胸帶大紅花,告別了父母,沒敢再回頭,心境復雜地奔向開往北大荒的列車。周母望著兒子遠去的背影,“兒行千里母擔憂”,任真情實感在淚目中呈現。接著,周父在登上開往“支援三線建設”的列車前,握著老伴的手,互相叮嚀,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令人動容。
女兒周蓉任性地不辭而別,只留下一封信,為追求心中的偶像,獨自去了遙遠的貴州插隊。那種自負與年輕氣盛,是那個年代多少年輕人的縮影。
而留城的秉昆,先在木材廠上班,后因故去了醬油廠。
周家的`三個子女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成長。他們所經歷的,正是我們五零后這代人的真實寫照。
1977年恢復了高考。身在農村的秉義、周蓉,如愿考上了名牌大學。而此時的秉昆還是醬油廠的工人,自卑不如哥哥姐姐?墒窃谶@八年中,家中的變故多難,秉坤為家庭的付出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正如周母所說”你在家心里踏實,你哥你姐是看不見,摸不著!辟|樸的語言,肯定了秉昆的重要和孝敬,而這些,是哥哥姐姐們所不能及的。
詩人馮化成說,”兒女的孝敬為兩種,一種是養(yǎng)心智,即光宗耀祖;一種是養(yǎng)口德,既是在父母身邊默默地陪伴盡孝!北儆诤笳。
大年初一這天,周父帶著全家人給光字片的鄰居們拜年,炫耀周家在光子片出了兩個大學生,也顯擺家中的和睦幸福。
《人世間》中,光子片兒僅是吉春市的一個角落,但卻是那個年代普通百姓的真實寫照。迭宕起伏的故事折射出了人與人之間至真、至純、至美又樸實無華的真情實感。光子片兒的拆遷變革,是一部東北老工業(yè)基地50年發(fā)展史,也是祖國半個世紀的滄桑巨變。
《人世間》的確是一部令人回味,震撼心靈的精品力作,值得觀看,看后也必有感。
人世間觀后感2
在《人世間》這部電視劇里,出現最多的就是過年的場景。是啊,一年又一年,因為疫情我也有三年沒回家了……孩子在長大,父母在變老,時代在變遷,好像什么都在變,但不變的是人們對親情的渴盼,對孝道文化的繼承傳揚。
看完《人世間》的整部劇你會發(fā)現,周家子女的成長,跟父母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可以這么說,他們做出的每一個決定,內心深處都為父母留有一方天地,都是想讓父母開心,讓他們感到驕傲。雖然周蓉年輕時不懂事,為了愛情不惜與父母鬧僵,但成熟以后,也是主動回到家鄉(xiāng),守在父母身邊;大哥周秉義當了大官,也沒忘父親教誨,勤勤懇懇為老百姓做實事,當他成功改造了40年不變的光子片,唯一感到遺憾的就是,父親沒有看到。周秉昆呢?一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摩擦矛盾也最多,但他仍然會把自己當了爸爸,還有被父親揍這件事,看成是一種幸福。就算在若干年后被判入獄,在法庭上還會自我安慰的說上一句,幸虧爸媽不在了,要不他們看到這一幕會多難受,等等這一切,都看出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可以那么說,我們人類的繁衍生息、代代向好,靠的就是這種溫暖有力的親情關系,不拿別人說,就說說我自己的心里話,我在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次放任自流的想法,許多次,有想破罐子破摔的沖動,但一想到還有爸媽,不能讓他們傷心,我還要爭口氣,就爬起來,繼續(xù)努力拼搏!所以說家規(guī)、家訓、家風非常重要,這是我們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
《人世間》里有一句臺詞我覺得非常好,是馮化成為化解兒女遠離父母的愧疚感說的,他說百善孝為先,自古以來,孝分兩種:養(yǎng)口體、養(yǎng)心智。伺候在父母身邊,照顧衣食住行,是養(yǎng)口體;遠走高飛有所成就,讓父母以此為榮,是養(yǎng)心智。這兩者同樣重要,缺一不可!但現實生活中會有很多的無奈,現代社會的年輕人為了發(fā)展的更好,出遠門甚至是出國門奔波忙碌,忠于事業(yè),末了只能嘆息一生,自古忠孝難兩全。
我媽就經常跟我說,回家鄉(xiāng)工作生活多好的話,何必遠嫁他鄉(xiāng)……我想這也是大多數父母共同的心聲,這也是這個社會的無奈吧?不過我們真的要珍惜父母在的日子,有時間就多回家看看,感恩當下的.一切,因為父母就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父母在的時候,有一堵墻擋在你和死神之間,父母離去的時候,你將直面死亡!一眼望到盡頭,才知道生命的短暫,所以知道這些,你才能理解父母為什么喜歡催婚催生,他們?yōu)槭裁聪矚g成天嘮嘮叨叨的,如果說父母是生死之間的一堵墻,那孩子就是我們和他之間的一根繩,到了而立之年,害怕墻倒,到了生命之末,想要抓繩。說白了,就是我們對這個世界有太多的牽掛,而最深的牽掛就是那份親情啊……這份親情表現在生活中,就是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知書達理,家和萬事興……
人世間觀后感3
由梁曉聲長篇小說《人世間》改編的同名電視劇日前在中央一套黃金檔熱播。原著《人世間》這部時間跨度近百年,115萬字的力作,記錄了一個世紀中國的發(fā)展史,客觀紀實的社會背景、細膩豐滿的人物情感、動人曲折的故事情節(jié),無不給人以共情共鳴、耳目一新的內心震撼,令人掩卷而久久不能釋懷。
小說以1953年出生的周家小兒子周秉昆的視角講述整個時代發(fā)展故事和人物變遷,以鄭娟為主線,圍繞周家的感情糾葛,推動故事情節(jié)逐步發(fā)展?梢哉f,小說用周家三代人見證了百年黨史中的4個歷史時期。
知識改變命運,是亙古不變的真理。新中國成立初期,在這個占世界人口1/4的國度,提升國民整體素質是個艱巨任務。在這樣的背景下,闖關東到A市落腳的周志剛讓3個孩子都進校門讀書,體現了這位父親的眼光和境界。當然,更有尊師重教家風的傳承因素。秉義、冬梅、蔡曉光、周蓉、秉昆等遍讀古今中外名著,通過討論把死書讀活,確立了昂揚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這為他們人生后半程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不論秉義、周蓉恢復高考后入北大讀書,還是秉昆辦期刊、曉光當導演,無不是讀書并學以致用的結果。呂川、向陽也是聽了老馬的話,時刻充電以待時機,讀了大學,成為有出息且能為朋友搭把手的人才。
正直向善致良知,是成長成才的先決條件。秉昆每年都會約“六小君子”等一眾好友來家聚會,這伴隨了他的一生。不管哪家有困難,周家長輩都會熱心腸幫忙,這對周家兒女影響極大。周母養(yǎng)的'兩只雞,成了光子片的“功臣”,給人印象特別深刻。那個年代,雞蛋不僅在于它的稀缺性,更在于它是珍貴的營養(yǎng)補品,但是秉昆媽從未對鄰居吝嗇過。在鄭娟一家三口陷入困境時,秉昆當了祖?zhèn)饔耔C以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體現了他高尚善良的品質。還有許多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瑣事,他做不好或幫不上忙,總覺得愧疚,等等。這樣的品質,恰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周家一家人做事,無不是遵從內心、從良知出發(fā),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這對建設和諧社區(qū)、和諧社會都具有積極意義。
仰望星空、腳踏實地,是秉昆們安身立命的“壓艙石”。小說中“六小君子”在醬油廠干最苦最累的出渣工,周蓉到貴州大山深處插隊做民辦教師,秉義兩次放棄提干機會,這群有理想、有抱負的年輕人,始終把憧憬未來與做好當下事結合起來,這是難能可貴的。他們從不心浮氣躁、盲目攀比,他們始終以苦為樂、苦中作樂,他們堅持友情第一、團結協作,眾人拾柴火焰高。這都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典范。
羅曼·羅蘭說過,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生活。這也許是電視劇《人世間》熱播最重要的原因。在此,認真薦讀梁曉聲著長篇小說《人世間》。
【人世間觀后感】相關文章:
人世間觀后感11-04
《人世間》觀后感11-07
《人世間》的觀后感11-24
人世間無需恨09-30
對人世間的感慨的句子03-31
《人世間2》的觀后感02-10
《人世間》觀后感15篇11-10
《人世間》觀后感10篇12-04
《人世間》觀后感13篇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