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通用24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觀后感了。你想知道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
有這么一群人,當其他人在工作事業(yè)上浮躁喧囂碌碌無為時,他們卻在艱苦的環(huán)境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耐心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奇跡。
有這么一群人,當其他人在學習生活上壓力山大彷徨無助時,他們卻抱著舍我其誰的信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復制出一個又一個國家驕傲。
他們是誰?他們就是那些猶如“掃地僧”般的故宮文物修補者,貌似普普通通而個個身懷絕技。
當我看完這部紀錄片后,對大師們的只有敬佩和贊嘆。冬練三九,夏練三伏,他們在修補各種文物上,付出了大量常人難以想象更難以做到的耐心。也正是靠著這份耐心,才修補好了許多原本破損的珍貴文物,是他們的勤勞和耐心,才讓后人能有機會在故宮欣賞到許多精美絕倫的文物,讓輝煌歷史再次重現(xiàn)。
紀錄片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的細心和信心;他們的眼睛銳利似鷹眼,細細的觀察出這個文物器械無法啟用的問題所在;用一雙雙巧手,自信的織出了精美的布匹,粘好了美麗的瓷器,修好了精致的器械……
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細心找到自己學習和生活上的不足之處加以改正和提高;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耐心,踏踏實實為實現(xiàn)自己的奮斗目標永不放棄;我要向他們學習這份信心,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這部紀錄片有一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解說詞:“在這個喧囂浮躁的當今社會,保持一顆寧靜的心,是對這個世界的最好逆襲!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2
大歷史,小工匠。擇一事,終一生。
有一批文物修復師們靜靜地待在故宮幽深角落,他們與喧鬧的世界隔絕,但走出故宮,又是另一個世界,他們在歷史的河流里,逆流而上。
他們被人們稱為“匠人”,他們有著很平凡的名字,卻有著一顆不平凡的匠心。他們仔細、認真、執(zhí)著。他們一生只干這一件事,每當看著修好的文物,總會為之喜悅。
在那冷冰冰的古董、幾百上千歲的文物背后,有著生動的故事——像鄰居家串門一樣,隨口說一句“我去壽康宮打個水”,在院里逗逗“御貓”的后代,給它們喂食;或在樹蔭下散步,穿過層層宮門……也正是這些有趣的日常生活,讓這些身懷絕技的人更加鮮活。
這些匠人們能巧妙地構(gòu)建一種“快與慢”的和諧,“張和弛”的有道。
我現(xiàn)在雖然不能像他們那樣為國家做事,因為這是他們的本職。而我作為一名小學生,應(yīng)該認認真真學習。為解出一道題而花上半個小時也不為過!正如王津先生一樣,肯為修復一尺馬車鐘表花了3年時間,無一句怨言,無一聲不滿。他是為別人、為國家修文物,而我們學習是為了自己的美好未來,我們更應(yīng)該有一顆執(zhí)著的心。
不要想著一腳邁進高人的世界,腳踏實地才是做人根本!
一輩子很短,也許只夠做一件事。
現(xiàn)在,我將這本書推薦給你,希望你也能步入慢生活。
擇一事,終一生,每個人都應(yīng)為夢想靜心……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3
果然,不負所望,讓我深受震撼?赡芪夜侣崖劊郧拔覜]聽說過還有文物修復這樣一種職業(yè),更沒想過這一群人會讓我如此敬佩,其中很多人都只長我?guī)讱q,那么年輕,卻把一腔的熱情都投身于故宮文物修復中,甚至終身在這里工作……偌大的故宮,就好像是一個華麗的鳥籠,而他們就像一只只金絲雀,被束縛在鳥籠里,不同的是,他們是深愛著這鳥籠的金絲雀,他們愛這份安靜的工作。
“一入侯門深似!保欠N對工作的責任和熱愛,是我所體會不到的,我無法想象,如果我在那樣一個靜的不敢說話的地方工作,我會怎樣,畢竟我是一個鬧騰的人。片中也提到說,剛進去工作的年輕人大都是不適應(yīng)的,但他們卻沒有選擇離開,依然決定在那里工作,無怨無悔,這應(yīng)該就是中國人的“工匠精神”吧!
短短的三集,卻讓我大開眼界,了解了很多工藝,如織繡、書法修復、木雕修復、瓷器修復等等,但無論是哪一項,匠人們都是精雕細琢,沒有一點兒粗心大意,也不允許有,因為可能自己一點兒的疏忽,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那是一種巨大的壓力。這樣的工作需要多細心的人才能堅持下來,需要多勇敢的人才敢做,因為他們肩上扛著的是“中國文化的傳承”。
看著那一個個樸實的面孔,有一種莫名的心疼,但他們卻是那么樂觀,那么的熱愛生活。真的,可能這就是自我的一種修行,就像大家所評論的那樣“修文物也是在修心”。
里面還介紹到,很多學徒都是來自中央美院、清華等高校,我們都知道,這種學校也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考上的,像他們這種擁有高學歷,高文憑,高技術(shù)的人,走到哪都有大把機會,都會大展風采,但他們卻選擇了留在故宮里面修文物,且一呆就是幾十年……
看片中,他們的住處和所工作的場所都極其簡陋,穿的也都簡單樸實,女性都素面朝天,有一種與世無爭的感覺。評論區(qū)有人打趣的說到“住在這里面的人,出趟門都會感覺自己穿越了。”的確是這樣,但他們卻也從不抱怨,為自己熱愛的工作,為國家文化的傳承,樂在其中,默默堅守著。
一呆幾十年,媳婦都熬成了婆,卻也開心。
看著師傅們那認真專注的模樣,特別感動,但更多的是敬佩,敬佩的不僅僅是那滿身的技藝,更是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更是那種一點兒都不能湊合的責任心。那一部部被修復的作品,不僅僅是單純的被修復了,更有一種精神在里面,那就是大國工匠的“工匠精神”。
可歌可頌,崇敬至極。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4
歷時三天,我終于把這部電影看完了。
很感動。
這是看完后的第一感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這個急功近利的時代。有那么一群人每天都在做那么細致如絲的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恍然間,十年,二十年,一輩子就這樣在一間房子里度過了......
帶著谷歌眼鏡修補畫作,吃著師傅輩或是清朝更早以前的先人中的杏樹結(jié)的果實。那是一種怎么樣的體驗?zāi)兀慷蝿?chuàng)作總會把自己的想法融入進去。當一張張殘破不堪的畫作,當一個個破損的看不出型的瑟,在他們手下都可以煥然一新。這比韓國整容術(shù)更高超,更有成就感。和古人的對話,和幾百年前的人在同一件物品上相逢,該是怎么樣的一種感動呢?
比起刷新三觀的各式各樣的文物和高科技的結(jié)合。我更感動的是有那么一群年輕人愿意遠離這個喧囂的事情,在那個靜的出奇的地方愿意做這么一件急需要耐心。細心的活。周一騎著自行車路過慈寧宮的時候,在幾百年前溥儀也這樣做過。如果時光可以重逢,那他們又會說些什么?
在必須一次成功不許失敗的工作中,該是做到一種怎么樣的極致才可以完美的去修復,去重建呢?
反觀自己,有時候連起碼的認真都沒有。他們這一群人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下就能做到極致。那么我自己是否可以呢?我想是可以的。沒有誰是天生就可以那樣,也沒有誰,一次就可以成功。但是用200%的要求去做100%的事情。我想那是可以的。那是可以做到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5
記得四五年前我獨自去北京辦簽證。等待遞材料的日子又長又無聊,我?guī)缀醢涯芙械蒙厦值牡胤蕉既チ艘槐,最后再沒地方可以逛,就去了故宮。不為什么,只是覺得那是個氛圍挺沉重的地方,不適合我當時焦灼的情緒。
春末的北京陽光那么好,因為并不是節(jié)假日,故宮里并沒有太多的人。我一個一個進去那些光線幽暗的展廳,玻璃展柜上粘滿了無數(shù)游客留下的手印子和臉油印子。那些展品發(fā)著暗暗的雅雅的光澤,我很緩慢的一件一件看,很精美,想著它們被保存下來所經(jīng)歷的那些歲月或是戰(zhàn)火,不由得肅然起敬。
后來我不止一次逛過盧浮宮,龐大的館廳和擁擠的人群,注定我只能走馬觀花的略一遍那些舉世聞名的畫作和雕塑,使勁舉著手機拍一些滿是后腦勺的照片發(fā)發(fā)朋友圈。巴黎那么熱鬧的地方,總有更帶勁的去處,博物館只是浮躁的匆匆一瞥,我是最典型的盧浮宮游客之一。
這記錄片一下子把我拉回到四五年前的那段時光里。我一個人背著小包,里面裝著711買的海苔包飯礦泉水跟一點零食,在故宮里晃悠一直到廣播說關(guān)門,隨時走累了就坐下曬曬太陽,春風和煦的吹拂著我的臉和手臂,心里對未來期待又惴惴不安。即使我現(xiàn)在回想起這一切來,也覺得微微的震蕩,曾經(jīng)向往的遠方終于在腳下。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6
首先,這部紀錄片以文物修復為主題,里面幾乎集中了國內(nèi)最頂尖的藝術(shù)品,包括鐘表,字畫,陶瓷,漆器,織品,在故宮塵封了許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眾,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真的大開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銅鍍金鄉(xiāng)村音樂水法鐘”)。而且對這些文物的背景介紹也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歷史,很有意思,很長知識。
然后呢,這部紀錄片想表達的最核心的我想還是“匠人精神”。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文物修復專家,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靜靜地,從事著一份偉大又平凡的事業(yè)。說偉大,是因為他們用自己高超的技藝把千百年前的珍寶以它們最完美的姿態(tài)呈現(xiàn)給現(xiàn)代的人們,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讓人震撼和感動。說平凡,是因為他們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來那么的隨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個鐘,一個表,而他要做的只是盡自己的力量修好它。我們更要學習的是這些匠人腳踏實地,充滿熱愛,專心致志地去對待自己的工作,這對我們以后從事職業(yè)也是積極正面的影響吧,現(xiàn)在浮躁的我們真應(yīng)該好好靜下來,看看這些大師們是怎么對待工作的,一輩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圓滿的。
最后,這部片子沒有枯燥的說教,沒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細節(jié)流露出這群干著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實也不是清苦,因為他們心里是滿足快樂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7
在一個新聞端看到這部片子的文章,安利理由:小成本的現(xiàn)象級紀錄片,很好奇。
全片分為三集,將各個部門依次介紹,很規(guī)矩。但是在三集講述節(jié)奏與手法都很相似的情況下,它包含了三種內(nèi)核,即師徒傳承,手藝傳承與古今會通。在了解各類文物修復工作的同時,它又給我們帶來了對“工匠精神”一種新的體解,溫柔卻不失力量。作為一部紀錄片,卻不刻板說教,而充滿了一股人情味,可以清晰看到古代宮廷文化,抑或說皇城文化對北京人打下的烙印。相比文學性紀錄片,人文性紀錄片的名字對其似乎更為契合。我與彈幕中的很多人一樣,認為片中的每一個人都很美。我給自己的原因是,他們都很有情懷。他們之間的師徒傳承給人嚴肅厚重的感覺,反而讓我想起一個人走在霓虹中的空虛與落寞。我們瘋狂追捧,無非是這之中有我們渴望的東西,即在奔流社會里將心安放的勇敢和耐心。他們的作為滿足了我對“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的全部憧憬。并且,我知道了古物上所承載的生命,學會對文化抱有敬畏之心。也理解了物像即心聲的人生哲學,并試著用認真的態(tài)度對待身邊的每一個細節(jié)。它在我門物質(zhì)化的堅硬軀殼之中,引入了一絲靜儒雅的光源,直到心臟。
BTW,它完美完成了作為故宮招聘宣傳視頻的任務(wù)。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8
從敘事上來說,片子沒有宏大的敘事,而是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xiàn)出文物修復的復雜、精細和枯燥,表現(xiàn)出文物修復師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在鏡頭里的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多么高大偉岸的形象,在鏡頭里,他們或是工作多年經(jīng)驗豐富的老匠人,或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干的年輕一代。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能夠忍受住那份安靜和寂寞。能夠慢工出細活。片中也提到年輕一代在剛?cè)肼殞τ诠ぷ鞯牟贿m宜,很真實,很現(xiàn)實。所以我們才更慶幸有這樣一群人堅守著。
而在一個個修復師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于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很多觀眾最感動的點,也在于此。
說中國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群人呢?他們應(yīng)該不僅僅是精通某個行當?shù)馁,而且也是始終熱愛職業(yè),在工作中收獲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才能像故宮的文物修復者一樣在孤獨中找到歡樂,在枯燥中找到歡樂。從而將這份工作轉(zhuǎn)化為一種責任。
片子里說,有的人認為一個文物修復師生命的價值體現(xiàn)在所修復文物本身的價值,但是文物修復師自我價值或許在朝朝暮暮與各式文物對話的過程中已經(jīng)實現(xiàn)。他們在每日與文物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更好修復文物,不斷提高技藝,也透過文物了解到厚重的歷史和萬物的滄桑。生命的意義在一日日里早就有所提升了吧。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9
一如央視以往的紀錄片水平,低沉磁性的旁白把故事嘮成家常,鏡頭遠遠的揚起下落,旁人眼里不平凡的工作也朝九晚五的平凡如你我。
喜歡里面一個個鮮活的人物,精密卻謙遜的鐘表組,富于想象靈活的瓷器組,如織女一般的編織組,或是無處不在的木器組,無論是得心應(yīng)手、經(jīng)驗豐富的老師傅們,還是兢兢業(yè)業(yè)、誠懇努力的徒弟們,故宮的某些宮殿里有這樣一群人,他們習慣騎著自行車穿梭來往,他們敲打出墻的一枝紅杏共享著腳下皇城土地孕育的碩果,他們把生活過的很慢,似乎與北京這座快節(jié)奏的都市格格不入,但他們卻都享受著這種慢工出細活的致密感。
他們在故宮修文物,縫縫補補的是歷史的足跡,敲敲打打的是生命的延續(xù),延延綿綿一代代傳承的是工匠之魂。令人艷羨的工作地點,考驗?zāi)托牡墓ぷ鲀?nèi)容,沒有簡單是不簡單的。至今都記得木雕佛像的禪機:文物乃死物,修補的不是其殘破的軀體,而是凝結(jié)在里面匠人的精神,決定佛像面孔的不是條條羅列的精確尺寸標準,而是雕刻者的心。
幾只御貓繞膝,幾株青草沒眼,與幾百年幾千年前的文明打照面兒,細數(shù)風流,人生不枉已矣!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0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北京故宮里的文物,也見識到了那些在故宮里修文物的師傅們的高超修復技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歷史豐富,也體會到了這些師傅們的艱辛。
紀錄片里的王津叔叔告訴我們:“想要修復好一件物品,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顆平靜的心會給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如果堅持不下去那就只能轉(zhuǎn)行了!苯又f:“其次就是要有興趣,你對這個工作要是有興趣,堅持不懈,持之以恒,你一定會做的非常好!”又說:“但是有些古代遺產(chǎn)會有破損,而大部分的也都是孤品,所以不好修復!蓖踅蚴迨逡淮斡忠淮蔚匮a充道。
王津叔叔修復過許多古代鐘,也參加過許多關(guān)于鐘的拍賣會,一次一次的……反反復復,修復鐘的經(jīng)驗也就增多。現(xiàn)在的人,有多少都是因為沒有耐心而打破自己的堅持,有多少是因為偷懶而沒有做到當初的誓言。而王津叔叔就是因為一直堅持,從沒有放棄過而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下去,中華民族將會變得更強大!
我們每個人都應(yīng)該向王津叔叔學習,不僅能堅持自己的工作,還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1
這其實是一篇我看完《我在故宮修文物》后感。這本紀錄片力薦。
其實,“匠心”和“匠人”并不算新概念,只是覺得近年來重新被關(guān)注,又一次熱乎起來。這種“熱乎”正好說明了一種缺失——在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凡事都講究高效率,一切都變得“快餐化”的今天,安安靜靜的手工藝人越來越少了,那些愿意花時間、用雙手去打磨制作一件藝術(shù)品的心態(tài)顯得彌足珍貴。
這是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tǒng)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shù)。紀錄長片總長三集,每集展現(xiàn)幾類關(guān)系密切的文物修復和性情各不相同的修復大師。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
看完紀錄片,很想也去故宮修文物。知道自己沒有這樣的資質(zhì),心向往之。也許是希望,自己面對這樣一份工作,能夠沉下心來做一點事。
后來想明白,小到能夠靜下來寫文章,大到過好自己的生活,也需要一點“匠心”才行。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2
在微博上被安利,沒想到一個下午一口氣看完了三集。
閑暇時也喜歡逛逛博物館,雖然不免有走馬觀花、附庸風雅之嫌,但每次看到那些厚重的青銅、親切的木雕、樸拙的陶、精致的瓷、飄逸的書、靈動的畫跳出歷史課本真切地呈現(xiàn)在眼前時,都會覺得捕捉到了歷史的余香。以往也被展廳的設(shè)計、文物的鋪陳驚艷過,但是卻不知道一件文物在來到大眾眼前之前,是如何洗去了千百年歷史的塵埃,才讓我們得以一窺她的魅力。在修復師用他的雙手吻醒她之前,她還一直都是個睡美人呢。
文物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物,我們的文化將無所依附,無法傳承,無法通過一次又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傳播我們民族的價值和審美。文物修復師就是這些文物忠誠的守衛(wèi)者,慈愛的守護者。今后再次參觀博物館時,我想我會對那些玻璃柜里的文物有種不一樣的感覺。我愿用心感受它們從容沉穩(wěn)的呼吸吐納,我愿靜靜聆聽他們講述的精彩故事。我會關(guān)心它在千百年間經(jīng)歷了怎樣的戰(zhàn)火、硝煙、流離、輾轉(zhuǎn),我會想象是多少代人的悉心保護和細致修復才成就了它今天的容光煥發(fā)。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3
何謂“匠人精神”?百度百科給出的解釋是一種職業(yè)精神,它是職業(yè)道德、職業(yè)能力、職業(yè)品質(zhì)的體現(xiàn),是從業(yè)者的一種職業(yè)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xiàn)。整個定義言語上沒毛病,可總讓人覺得似乎缺了點什么。直到看過《我在故宮修文物》,我才隱約感到這個冰冷的定義里缺少了一份溫度。
《我在故宮修文物》先有紀錄片再有書,這是鏡頭第一次對準故宮的文物修復師們,將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表、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的修復過程一一呈現(xiàn)給觀眾和讀者。一墻之隔,墻內(nèi)墻外兩個世界。墻外世界斗轉(zhuǎn)星移瞬息萬變,墻內(nèi)世界“擇一事,終一生”日復一日。這些文物修復師們在一絲不茍的日夜辛苦中打磨文物,也在打磨自己。在他們手中,文物是有生命的,他們借此與前人對話,感悟那個時代的美。
看著墻內(nèi)的匠人們,我只能艷羨與欽佩。捫心自問,若是我在墻內(nèi)日復一日,面對墻外誘惑,能否在內(nèi)心的沖突下堅守下去?答案顯而易見。而他們就是這樣一批人,在我們追求房子和車子的時候,用3年時間去打磨一把刀,用18年的時間修復一幅畫。他們以古老的師承關(guān)系薪火相傳,在手藝傳授的同時,也傳遞了“匠人精神”。
記得王津師傅長年累月的堅持,讓鐘表重煥光彩,只歸因一句“總想給后人留下些什么”。這句話如此平淡而樸素,卻道出“道在我心,一以貫之”的真諦;叵脒^往,我困惑過,焦躁過,堅持過,放棄過,想來皆因未找到那句平淡而樸素的話。
這個世界喧囂太多,需要匠心,傳承文化。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4
盼望很久的國產(chǎn)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終于要放映了!全城只有一家天逸影城排片了,還只排了一天。雖然是在星期五下午,雖然是在六點到七點多的非黃金時間,而且我還有培訓班,媽媽還是二話不說,跟老師請假帶我去看。到了影院坐好,左右一看,一大片都是熟悉的朋友,大家都安靜地期待著……
這是中國自己拍的一部非常成功的紀錄片,主要講了在故宮里維修文物的工作人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他們對待繁瑣、復雜、枯燥、無趣的文物修理工作,并沒有煩躁、焦灼,而是耐心、認真、幾十年如一日不厭其煩地做一件事。
他們還會給自己平淡的生活增添樂趣,就像在一碗清湯里撒鹽。他們養(yǎng)了可愛的“御貓”、彩色的鸚鵡,打杏子、種櫻桃,彈吉他、騎自行車,還有個師傅居然戴著特別高級的Goole眼鏡修文物!看得我都十分羨慕他們“有趣”的故宮生活了。
我們要學習故宮文物修理師們“擇一事,終一生”的工匠精神:持之以恒,慢慢地做好一件事。現(xiàn)在的人,都喜歡只求快,不求好,哪還有人像他們這樣,修一個鐘,八個月才修好;織一塊布,每天只織幾厘米——只為了保證質(zhì)量。
我以前看過一部紀錄片,叫《大國工匠》,講的就是這種工匠才有的精神。里面講到有一個造船工,要焊接數(shù)百塊鋼板,幾十千米長的縫隙。可他一天最多也只焊個幾十米,因為慢工出細活,質(zhì)量才有保證。
我們要發(fā)揚這種工匠精神,跟故宮文物修理師一樣,做事時不能急躁,要平心靜氣地對待每一件事、每一天,認認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過好每一天,不能焦灼,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我們一定要告誡自己:“學習工匠精神,一認真,你就贏了!”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5
因為微信上的某個公眾號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這個記錄片,大概也是因為好奇心驅(qū)使,我索性利用閑暇時間看起來了!段以诠蕦m修文物》,名字聽起來也很隨意,整個片子拍得真心不錯。既講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場景,也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工作者手下經(jīng)歷的歷程。
一口氣看完,看完還頗為感動。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薦,但是不感興趣的人依然是不感興趣,這一點我也無法強求。不過怕是正是因為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覺得很孤單,因為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所關(guān)注的不過是錢,普通的日子。盡管這些是需要被關(guān)注,但是平凡的簡單的日子里,絕對也是有詩意的生活。偶爾好奇心驅(qū)使之下的美麗發(fā)現(xiàn),亦是生活中最好的點綴。
對這部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師傅。之所以喜歡,是因為他身上那種大智若愚的氣質(zhì)。明明就是一個技藝很高超的鐘表修復師,但是說起話來,那種平和,那種對鐘表的癡迷,真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師的一個典型形象吧。因為熱愛,所以總是感覺自己的無知,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這個領(lǐng)域中最厲害的人物,可是憑著這股熱愛的情感,讓自己在技藝這條道上,走得越來越遠,對后輩出現(xiàn)的些許不如意,都能心里上給予認可,甚至理解。
我是個很喜歡歷史文物的家伙,因為喜歡,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當然我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地沖著文物美麗的外觀,對于文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我有時是知道的,有時是不知道的。因為自己的無知,因為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我開始對文物背后所藏著的歷史文化底蘊感興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藏著的故事。我為這些偉大的歷史而感動。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6
“哲學家”屈峰再蹦金句,史連倉、高飛聊傳承包袱不斷
修復師屈峰因為酷愛思考,總有“金句”蹦出,而被奉為“故宮文?萍疾俊钡恼軐W家。在當天活動上,“哲學家”屈峰再蹦“金句”,表示工匠精神自古有之,從哲學角度闡述了四層境界,“第一種境界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什么事情都是踏踏實實的;第二種境界是,樂之不如好之。你做這個事情不如你真正喜歡這個事情;第三種境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在工作中達到忘我的狀態(tài);第四種境界是,逍遙游,游于藝。我們今天談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堅守,而是在擇一事,守一生的基礎(chǔ)上,達到逍遙游的境界,去創(chuàng)新,推進事情的發(fā)展!
史連倉和高飛兩位修復師則聊到了“工匠的傳承”,史師傅還有240天就要退休了,但屈峰作為他的領(lǐng)導,直接以“一入宮門深似!北硎鞠胍诵輿]有那么容易。高飛則分享了自己與王有亮師傅師徒之間的相處之道,兩人互相尊重,師傅也對自己關(guān)懷有加,其中無外乎“真誠”二字。三位文物修復師史連倉、屈峰、高飛不斷抖出幕后拍攝趣事,引得現(xiàn)場觀眾笑聲不斷。
現(xiàn)場觀眾也用熱情肯定了電影品質(zhì),“電影里師傅們在瑰寶中浸潤出的氣質(zhì),頗有溥儀那句‘就是與我家里的那些不太一樣‘的超然。”“來看電影版依然熱淚盈眶,大電影跟三集紀錄片的敘事方式不一樣,每一個鏡頭仿佛都深入到了修復師們的生活中。”“一部努力走進主流院線的國產(chǎn)紀錄片,卻沒有揭秘,沒有煽情,很平實。我在故宮修文物,不談功名,只是享受每一個與文物交談的當下,更深的認識世界,認識自己,不枉世間走一遭!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7
剛從故宮旅游回來,便看了這部朋友推薦的紀錄片。
介紹這一紀錄片的文章中提到,故宮里的幾個師傅曾經(jīng)想讓紀錄片的制作人員刪除一些太生活化的畫面,比如說師傅之間互相的調(diào)侃,師徒之間扯個大簾子,接下樹上搖下來的水果等等畫面。師傅們覺得這些畫面顯得他們太不專業(yè)了。紀錄片的制作人員執(zhí)意留下了這些畫面,而個人覺得,這些畫面反而是這部紀錄片最精彩的部分。
當師傅們在樹下接水果,或者是在念叨誰搶走了種樹的地盤時,感覺他們就像故宮里的主人;他們半只腳踏在過去,在沉寂了千百年的文物上凝固自己的心血,卻又用著現(xiàn)代性的話語,做著與現(xiàn)代社會各個不符的悠閑事情——親手從大院里摘水果。他們好像和這個世界的浮躁和繁華隔離, 一心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然而,他們的生活當然不是完全遠離現(xiàn)今的;畢竟他們杰出手藝的觀賞者,還是現(xiàn)代的人們。是那些打著繽紛的雨傘,舉著大喇叭,在故宮喧喧鬧鬧,吵吵嚷嚷的人們。
文物修復后,展出的時間只是一小段;甚至,就如修復鐘表的師傅所感嘆的,花了那么長時間修好了鐘,它們在展覽的櫥柜里還是一動不動。這些師傅所關(guān)注的細節(jié),這些師傅所傾注的心血,恐怕是大多數(shù)游人,那些在文物面前用手機拍照3秒便匆匆趕往下一秒的人,所感受不到的。
因此,這個紀錄片所傳達的古典情懷,則更讓人感嘆和欽佩。故宮里的師傅大多一輩子都在修文物,他們想象文物的作用,想象當時的畫面,讓自己穿越到那個時代,模仿當時的技藝對文物進行修復。
之前,曾經(jīng)和朋友討論過,對于這種現(xiàn)代社會已經(jīng)不需要的東西,是否還有保護的價值呢?
這個回答,恐怕因人而異。但起碼在觀看這種紀錄片后,再去欣賞文物時,佩服于它們的價值和它們所搭載的那個時代。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8
蕭寒主編的《我在故宮修文物》,為讀者分享了12位頂級文物修復師的人生履歷。他們在日復一日看似平淡的日子里,用自己的生命延續(xù)著文物的生命。讀過此書,自己的心也靜了下來。
修復大師分別從事鐘表、銅器、摹畫、裱畫、木器、漆器等6個不同類別的工作,讀來感受到的是他們共同的氣質(zhì)。
沉靜似水。
心是沉靜的。修文物的第一條規(guī)矩就是要守住寂寞。裱畫組的頭3個月練刮紙;篆刻組的寫一年篆字后才能動刀。無論哪個類別,來到這里的人都要先磨性子、靜下心來,這里最大的基本功就是耐心。
生命是沉靜的。這邊就像一片凈土,狀態(tài)很純粹,沒有人去強調(diào)名利,大家更尊重的還是專業(yè)上的含金量!皳褚皇、終一生”,不浮躁,不功利,超然物外,余事皆是打擾。陶行知先生講,“人生為一大事來,做一大事去”。馮忠蓮跨越十八年完成《清明上河圖》的臨摹,技術(shù)與生命的巔峰都用來臨摹一幅畫,從數(shù)量上看少得可憐,但她藝術(shù)生命的質(zhì)量輝煌得驚人。
心存敬畏。
敬畏,是因為珍惜文物一代代傳下來不容易,懂得它們的價值,視它們?yōu)樯裁靼鬃约盒迯偷呢熑斡卸嘀亍?/p>
職業(yè)的敬畏與謙恭滲透了他們,變成生命底色的一部分,對待工作極端認真,如履薄冰!安荒苄薜奈也唤印,“不遇良工寧存故物”。
講究傳承。
文物修復技藝是師父帶徒弟,一代又一代傳承。傳承制對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是有優(yōu)勢的,傳統(tǒng)技藝里好多東西是難以描述的、只可意會的。每位師父只教一到兩名徒弟,徒弟跟師父長期朝夕相處,耳濡目染,慢慢地悟,漸入佳境。這種關(guān)系是維系一生的,即使師徒這個形式化的東西不存在了,師父也會時刻關(guān)心、毫無保留地持續(xù)分享經(jīng)驗。徒弟也尊重師父,青銅修復專家王有亮52歲了,依然經(jīng)常提起他的師父,自己手藝的源頭。這種“重教”與“尊師”,是技藝的傳承,更是精神的傳承。
向往那種純凈……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19
物質(zhì)社會中的喧囂太多,很少有無爆點的東西能輕易讓人停下腳步。然而去年春節(ji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一波瀾不驚的紀錄片卻走紅網(wǎng)絡(luò),不少年輕人對文物修復心馳神往,何也?人們追求沉靜也。
在人頭攢動的鬧市中,你坐于樓閣之上,靜靜地享受著清風,看著樓下疾步的人群,好像時光停止流動,在嘈雜的公交站旁,人們各自交談,你坐著望天,望車輛,望樹,不說話,像浸潤在水中,柔軟透明。在所有人都去趕時代的步伐,步履匆匆的時候,你能夠冷靜地、清醒地思考自己的人生、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你能忍受暫時落在后面,但你不會驚慌,不會惶恐,因為你清楚自己的方向,你胸有成竹。我認為在浮世中沉靜就是有方向、有原則并且堅定不移。
于浮世中追求沉靜,能提高個人境界。李健早期在娛樂圈中與校友盧庚戌成立水木年華組合,后來逐漸地消失在公眾視野中。他的夢想是做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當別人在浮華的圈中各種炒作時,他忠于自己的內(nèi)心,始終保持學生的狀態(tài),靜心接受新事物。在很久以后他的歌聲傳入大眾耳朵里時,李健又重新為人所認識。許多人聽他的《貝加爾湖畔》時,會完全進入那個境界,安靜又美好。是沉靜讓他的靈魂得到洗禮,使他的歌聲恍若天籟。
于浮世中沉靜,需要專注。身為華大基因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汪建在公司困難時期并沒有驚慌失措,放棄這個項目,而是全心專注于此,不分晝夜地鉆研,終于他把這個項目做成了。
于敏是我國的氫彈之父,在他從業(yè)中的幾十年中,他始終默默無聞地做著核科技研究,專注的力量讓他在浮世中獲得了沉靜,踐行著“寧靜以致遠”的座右銘。
或許人生短暫,每個人都想留下痕跡,但在浮世之中,追求沉靜才是美好的樂事。在你汲汲于功名之時,不妨慢下來休息一會兒,品味這靜好歲月,把心隨風飄遠。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20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有一種類型的片子,是你的心靜不下來,就沒法看下去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是屬于這類的紀錄片。給這部片子打上標簽的話,我想到是工匠精神、匠人、匠心、禪者、手藝人的信仰。
如果你的內(nèi)心滿是喧囂,看到這樣平淡瑣碎的日常片段,沒有精湛的剪輯,炫目的特效和悅耳的配樂,你肯定忍不住想按下快進鍵。白天身軀為了生活奔波忙碌,夜晚靈魂需要一個棲息的地方。夜深人靜的時候,一個人看這部片子最適合。
你隨著鏡頭來到故宮,看著四合院里這些手藝人們,幾十年如一日地專注地干活。文物修復手藝人們的一天是從享受陽光開始的,蹬著自行車,踩過皇城腳下,在歷史與現(xiàn)代相融合的這座城市,最原始最古老的地方,開始自己的手藝活兒。因為一件文物,穿越到另一個時代。在書畫里和唐宋才子對話,在瓷器里領(lǐng)略明清風貌。每完成一件作品的修復,都仿佛記錄和還原了那段歷史。我相信,每一位手藝人心里都是有著信仰的。這是對文化的信仰,對傳統(tǒng)的敬畏,對每一件經(jīng)手作品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每完成一件作品,手藝人們內(nèi)心都會感受到巨大滿足感和喜悅感吧。這種由內(nèi)心發(fā)散出來的喜悅,是多少外在的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那位修復鐘表的師傅,在展館里面的會心一笑,畫面一直在我腦海里面揮之不去。那是一種打心底里的散發(fā)出來的幸福感。我在想,自己有多久沒有露出過那樣的笑容了。
不為了任何功名利祿,那一刻的專注只為了讓自己的內(nèi)心更加豐盈一點點。這讓我想到了《禪者的初心》里面描述的“初心”。專注于當下,品味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我所理解的初心的狀態(tài),是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真正的活在當下而不是感受到一種活在當下的感覺,是一種真正的忘我而“無我”的狀態(tài)。關(guān)于禪,我目前還只讀了這一本書,就已經(jīng)感受到了禪的藝術(shù),以及它帶給我內(nèi)心的平靜與平和。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在漫漫人生路上繼續(xù)修行。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21
我在故宮修文物,講述的是一群專職修繕文物的匠師們在故宮修文物的日常。故事講述平靜而溫和,一共三集的紀錄片,大約3個小時就看完了,總覺得意猶未盡,不夠看。
第一集講述青銅器、宮廷鐘表和陶瓷的修復故事,第二集是木器、漆器、百寶鑲嵌、織繡的修復故事,第三集為書畫的修復、臨摹和摹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唐代三彩馬,遼金木雕佛像,康熙皇帝60大壽的32扇屏風等,每一件出現(xiàn)在紀錄片里的知名或者不知名的作品都凝聚了故宮匠師們的心血。觀眾平時只能遠觀的稀世珍寶,在這里成為這些匠師們每日捧在手心里打磨的作品。
最讓我觸動的一幕是第一集中,一位修補陶瓷的年輕女孩,踩著自行車在故宮里騎行的場景,她說她最喜歡星期一的故宮博物院,因為星期一閉館,騎行在沒有人的故宮中最為愜意自在。紀錄片旁白講述道:“據(jù)說第一次享受這種待遇的人是末代皇帝溥儀……”這句話一出,心里莫名的咯噔了一下,穿越百年的故宮,見證了多少歷史人物的游走,經(jīng)歷了多少輝煌與落寞的歷史時刻。故宮早已經(jīng)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種文化的承載。
在這里工作,和在北京其他地方工作的感受完全不一樣,宮門層層,阻擋了外界的喧囂,修補匠師們說他們能夠在文物修補中和古人對話,看到上一次修補這件文物的匠師的故事和性格。文物的修補講究的是修舊如舊,殘損的文物需要匠師們的一雙巧手拼接與復原,耐心與藝術(shù)想象力缺一不可。對自己的作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力求最大限度的還原文物的原本風貌,這樣的工匠精神在如今這個有些浮躁的社會里顯得特別珍貴。
一件文物,經(jīng)歷幾百乃至上千年,早已因為時間而變得斑駁,感謝這些文物修復匠師們,讓我們看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文物原貌,讓我們還有機會看到這些代表著中國古代文化的藝術(shù)珍品。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22
這幾天,故宮特別火,宮里的人也特別火。12.4,也就是昨天,從松江一路趕到人民廣場,到了大光明影院門口差點嚇死。領(lǐng)票的長隊已經(jīng)從大廳里七拐八繞,甩在南京西路上。一邊拍照發(fā)給小伙伴一邊排隊,心里嘀咕:這也太火爆了。
這部大火的紀錄片,我其實兩個星期前才開始刷。在B站刷比較火的正經(jīng)片子,如《河西走廊》等,一周目非得屏蔽彈幕不可。沒有彈幕加成還能被圈粉的片子,那才是好片子啊。北京離自家很近,去故宮次數(shù)卻少。第一次留下印象的只有東西暖閣逼仄的'空間,窗邊的大炕,珍寶館的點翠鳳冠,夕陽西下時樹影竹影在北風中颯颯作響,寒氣從地底下泛上來。
幾年之后看到紀錄片,才發(fā)現(xiàn)隔著紅墻,竟然有那么多可愛的人和故事。與心里想的一兩百人小聚的場面完全不同,偌大的放映廳坐滿了兩層人。電影結(jié)束之后是見面會,有人離場,我們匆忙跑到前面。
導演,B站的人,投資方的人,都來了,當然還有眾人的故宮男神王津師傅。王師傅還是像片子里一樣,溫和地笑著?粗_上的他,我想起紀錄片里的他。一周目時關(guān)了彈幕,二周目才打開。所以一周目時我并不知道“前方高能”“男神上線”的提醒。前半段沒怎么特別注意王津師傅,他還不如陶瓷組王五勝給我的印象深。但是看到他和亓昊楠一起去廈門,香港的鐘表收藏家拉著他展示自己的收藏!澳銈児蕦m有這樣的懷表嗎?”“我這里有幾個故宮沒有的,我就很開心了!蓖鯉煾等桃恢焙軐捄蜏睾竦匚⑿,像對著一個有小脾氣的孩子。
“他收藏了一些還也不錯,比較早期的一小部分,可能就是想跟故宮的比試比試吧……但是故宮鐘表,可以說在世界上,藏品或是件數(shù),可能都是獨一無二的。”他這段話的語氣并非不屑或者驕傲,而是非常平和內(nèi)斂,不卑不亢,還有點面對鏡頭的靦腆,但整個人非常地淡然。那語氣,仿佛在談?wù)撁魈焓遣皇窍掠。他還是微笑著的,很淡然的笑容,臉上歲月的痕跡都成了沉淀而不是衰老,像淺淡的水墨畫,有林下之風。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23
自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后,點擊量破萬。不少年輕網(wǎng)友紛紛求王師傅收徒弟,只想安靜地掃掃地。面對日益科技化的時代,王津師傅是靠著勤勞淚水,不辭辛苦的工作,弘揚著工匠精神,復蘇著鮮活生命。豈能被輕易視之?那些沒有兢兢業(yè)業(yè)、踏實艱苦態(tài)度的人,那些沒有追求,不能正確對待勞動的網(wǎng)友,豈不令民眾笑之?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王津修文物,是日夜辛苦地奮斗工作,一絲不茍,極度認真用心的踐行,那些歷史悠久的古鐘古琴在沉睡中復蘇,被世人所歌詠。那是對事業(yè)的敬仰盡責,讓文化花壇里鳥鳴花更香,山高谷更幽。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不必羨慕王津,他只是做好本職工作而已,才會享有應(yīng)得的名譽。如果你能用心做好自己的工作,事無大小,不論是清潔工人、交警、邊遠山區(qū)的志愿者,抑或現(xiàn)在的高三畢業(yè)生,只要我們懇切堅持做好本職工作,自會有溫煦的清風在你盛滿淚與汗的雨季輕拂!
那么多網(wǎng)友紛紛求拜師收留,哪怕在故宮掃掃地,是因為如今一批大學生不能樹立正確價值觀,盲目追逐,不能盡才所用,人才資源浪費現(xiàn)象嚴重。三本的退卻,讓人人都有資格成為大學生,卻不知在大學勤奮刻苦,不斷武裝自我。
當然,勤學用功,一絲不茍的榜樣也有。南開學子郭鑫建立“誠信通”跨境通電子商務(wù)平臺,把退耕還林地區(qū)農(nóng)民生產(chǎn)的產(chǎn)品借由這一平臺銷售到國外,幫助人們增收,踐行環(huán)境政策與經(jīng)濟發(fā)展同步。郭鑫也因此受到農(nóng)民及大眾的好評,沒有去故宮,做好本職工作,不也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嗎?對工作持敬仰之情,一絲不茍,勤懇堅持,汝若盛開,清風自來。
有那么多網(wǎng)友想去故宮掃地,顯然不可能!更深一步,當今時代,勞動者應(yīng)樹立正確價值觀,敬業(yè)愛業(yè),同時政府促進就業(yè),鼓勵創(chuàng)業(yè),培育工匠精神,弘揚敬業(yè)愛業(yè)風尚!
汝若盛開,清風自來!沒有波瀾不驚的光芒,亦有石破驚天的感動!尼采有言:“誰終聲將震天,必將長久緘默!”做好本職工作,在盛開的花季沐浴清風!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 篇24
昨晚一口氣看完這三集的紀錄片,時時有淚目的沖動,但那只是出于我一直以來對故宮的莫名深愛,以及對中國傳統(tǒng)工藝的自豪和對這些大師們的敬佩。但是今天做家務(wù)時,一種慢悠悠、穩(wěn)當當?shù)墓?jié)奏感支配了我,這時又一下子想起了這部紀錄片,和那些閑散而踏實地生活在故宮的人們。
我特別喜歡這種淡然的、不慌不忙的節(jié)奏。在浮躁的生活里,能保持自己的本心,然后全神貫注、一絲不茍地去做好一件事,這真的難得,帶來的也會是別樣的成就感。這也是故宮里的大師們對待修文物的態(tài)度。修復精密的鐘表,可能一坐就是半天、一天,要慢慢地讓裝飾盤上每一個翅膀、每一處關(guān)節(jié)動起來;修復漆器,每一滴漆都得在深夜去山里親手采集;絲織品要親自緙絲,女子不能涂香水、化妝,保持最本真的狀態(tài),用肉眼去調(diào)節(jié)每一點色差;面對陶器、青銅器,一點點的調(diào)色、上釉,做舊如舊,點滴也馬虎不得;書畫作品復原,拉起薄如蟬翼的紙張,稍有不慎就可能毀掉一幅無價之寶。年復一年地做著這樣的工作,感覺紀錄片里的大師個頂個兒地性子溫和、耐心,心態(tài)分外平和。在故宮的偏院里,他們自己種樹、種菜、打水、掃地、采果子、開開風趣的小玩笑,在紛紛擾擾的現(xiàn)代世界過著與世無爭的古代生活......
從這部紀錄片里,其實可以看出中國人祖輩的生活態(tài)度。上等的工藝品,絕不能靠急功近利的機械制造批量得到。中國人的書畫、織品、器具,無一不是慢工出細活兒,這里面傾注的是時間、是精力、是金錢,更是情感和風骨。
而在今天的喧囂世界,我們更該去留住這種心無旁騖的較真態(tài)度。我愿意相信,真能成事兒的,總會是能傳承這種精神的一批人。此外,在這樣的精神狀態(tài)下做事,更好似平白多了股信心,好似在心里某處就是知道,這么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就能走到終點。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我在文物故宮觀后感02-03
《我在故宮修文物》的觀后感02-04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02-07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01-10
我在故宮修文物影評觀后感03-31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范文04-02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3篇05-11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300字11-30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5篇03-31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4篇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