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屈原列傳讀后感多篇-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屈原列傳讀后感多篇-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早春三月,天氣依舊寒冷,我閑暇之際選擇讀屈子列傳。雖然這位偉大的詩人已經離我們很遠,但是讀到他的遭遇時,我的心仍然感到沉重和無法釋懷。我仿佛看到一個容顏憔悴、形容枯槁的老人孤獨地行走在汨羅江畔,眼淚像江水一樣長流不止。他為了家國奉獻了一生,可惜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現(xiàn)在,家國仍然存在,只可惜他已經找不到報效國家的機會了。
江邊的漁夫遇到了一個陌生的人,好奇地問道:“您是不是三閭大夫呢?為什么會來到這里呢?”這個陌生人微笑著回答:“世界變得混濁不清,而我卻能保持清醒;眾人都迷失其中,而我卻能保持清醒,因此我選擇了離開。”漁夫想了一下,然后說道:“圣人應該是能夠隨波逐流而又不被所困擾的。既然世界如此混亂,為何不順勢而為呢?眾人都陶醉其中,為何不與他們共享歡樂呢?為什么要舍棄瑾瑜而自己選擇離去呢?”陌生人回答:“我聽說,一個新沐者會調整頭巾,一個新浴者會揮動衣袖。但又有誰能夠以自身的潔凈去感受外界的污垢呢?寧愿葬身于常態(tài)中而不受拘束,也不愿意用光鮮的外表來迎合世俗的溫順!弊x完這段對話,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個陌生人的高尚品格,他不隨波逐流。寧愿葬身于魚腹中,也不愿意迎合世俗的溫順。像這樣的境界是很少有人可以達到的高度,但這種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性格并不是屈原個人性格所獨有的。
屈原者,名平,楚國的人,與楚國國君有著血緣關系,可以說是親戚關系;在楚國擔任三閭大夫和左徒這樣高位,他與國王一起討論國家事務,制定政策;同時,他還應接賓客,對待各個諸侯。可以說他的地位非常顯赫?梢哉f屈原至少已經具備了實現(xiàn)他政治理想的前提條件,相比那些苦于尋求升遷機會的普通士大夫,他強出許多倍。古往今來,太多的人一直在思考如何為朝廷效力,但卻找不到機會,或者長時間處于卑微的下級官員地位,一生都飽受辛勞之苦,白白浪費一生。屈原的背景對于他個人來說是幸運的,對于楚國來說也是幸運的。
但命運無常,小人難以預料。上官大夫妒忌屈原的才能,他在楚王面前誹謗屈原,說:“王讓屈平擔任令,眾人都知道,每次他發(fā)布命令,屈平都搶奪他的功勞,好像是在說‘沒有我就無法做到’。”楚王聽信了這些話,開始疏遠屈原。后來秦國想要進攻齊國,齊國和楚國結盟,秦國派張儀利用小恩小惠來離間齊國和楚國的關系,楚懷王貪婪又相信張儀,于是斷絕了與齊國的聯(lián)系。楚王沒有得到張儀承諾的六百里土地,非常憤怒,于是大舉興師伐秦,結果遭到慘敗,楚國上下蒙受了巨大的恥辱。屈原雖然被放逐,但仍然關心著楚國,念念不忘懷王,希望懷王能意識到錯誤,召回自己。但懷王始終沒有悔悟,后來多次聽信上官、鄭袖等人的讒言,一次次做出錯誤的決策。太史公曾經說過,懷王因為不懂得分辨忠誠的臣子,所以被鄭袖蠱惑,被張儀欺騙,疏遠了屈平卻相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楚國的軍隊被擊敗,土地被削減,最終他親自去秦國死去,成為全天下的笑柄。懷王被欺騙,令人可憐又可恨。修改后的內容:人心難以捉摸。上官大夫妒忌屈原的才華,他在楚王面前誹謗屈原,說:“王任命屈平為令,每次發(fā)布命令,屈平都竊取功績,仿佛在說‘沒有我別人無法完成’!背跸嘈帕诉@些言論,開始疏遠屈原。后來秦國欲伐齊,齊楚結盟,秦派張儀利用小恩小惠離間齊楚關系,楚懷王貪婪又信任張儀,于是與齊斷交。楚王未能得到六百里土地,極為憤怒,遂興師伐秦,結果遭慘敗,楚國蒙受恥辱。屈原雖被流放,但仍牽掛楚國,懇望懷王醒悟,將其召回。然而懷王始終未悔悟,再度聽信上官、鄭袖等人之讒言,屢屢做出錯誤決策。太史公曾指出,懷王不明忠臣與奸邪之分,因而受鄭袖蒙蔽,受張儀欺騙,疏遠屈平,賴信上官大夫和令尹子蘭。軍事失敗、土地削減,最終身陷秦國死去,成為天下笑柄。懷王受騙,令人可憐又可恨。
自古以來,士大夫們都注重修身齊家平天下的道路,渴望學成文武藝,為國家作出貢獻,與帝王家共同實現(xiàn)理想,促進社會的秩序穩(wěn)定。中國古代文人承擔著道義和對社會的責任,但并非獨立階級,他們往往需要依附政治勢力或統(tǒng)治者來實現(xiàn)所謂的道義理想。屈原之悲劇是注定的,因為他未能遇到一位明智的君主。伊尹則幸運地遇到了改過自新的太甲,從而使殷商得到復興;姜子牙遇到了推崇賢良下士的文王,為開啟大周八百年基業(y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魏征能與太宗同時存在,共同創(chuàng)造了貞觀盛世。因此,治國的賢臣仍然需要有賢明的君主,只有賢明的君主能夠傾聽并采納忠言,賢臣才能開創(chuàng)一個太平的世界。
自古以來,士人追求理想往往難以實現(xiàn),這是他們最大的悲劇。許多人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年少時候就不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而最終卻以悲劇收場。這不僅是個人的悲劇,也是時代和制度的悲劇。古代政治制度以皇權為核心,所有政治目標的實現(xiàn)都需要皇帝的批準。一個昏庸無道的皇帝足以讓所有的賢臣黯然失色。皇權雖然偉大,但它仍然是由一位皇帝行使的,而且皇帝也是有情感和欲望的普通人,容易被小人左右,并且有自己的性格缺陷。為什么有些賢臣所說的話,皇帝聽不進去,卻能輕信小人的挑撥呢?有些高尚品德的人可能沒有令人信服的例子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那些虛華的偽大道理則讓人感到厭煩。然而,一些小人能夠洞察皇帝的意圖,一下子就能說中他的心思,自然會受到重用。
屈原被疏遠與其說是小人的讒言,不如說懷王擔心其功高震主。屈原的悲劇歸根到底是制度的悲劇罷了。
【屈原列傳讀后感多篇-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屈原列傳》有感01-25
《屈原列傳》文言知識點梳理12-04
屈原列傳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0-13
屈原列傳高二語文教案(通用10篇)01-15
《廉頗藺相如列傳》讀后感09-05
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讀后感05-20
刺客列傳讀后感范文08-16
孟嘗君請學讀后感孟嘗君列傳讀后感12-12
屈原07-14
屈原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