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篇
當(dāng)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領(lǐng)悟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漂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龍應(yīng)臺
喜歡龍應(yīng)臺的文筆,在這個漫長的暑假,正好靜下來讀讀龍應(yīng)臺的著作,這本與《孩子你慢慢來》、《目送》合稱為“人生三書”的《親愛的安德烈》,看過之后我感觸良深。
這本書是龍應(yīng)臺與她的18歲兒子安德烈三年來互相通信的36封家書合編而成,他們年齡,文化有著很大差距,但他們都在做著努力,以了解對方的世界和心靈,就這樣,龍應(yīng)臺認(rèn)識了人生中第一個18歲的人——安德烈,安德烈也第一次認(rèn)識了自己的母親,書中母子通信涉及的內(nèi)容很廣:道德倫理、文化差異、普世價值、國際政治等,但是更令我感興趣的是東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與孩子的自立能力。
文中的安德烈是自由的,他有他所向往的青春生活,他喜歡喝酒,喜歡與朋友開派對;愛好足球,足球是他的“第二職業(yè)”;熱愛旅行,滿世界游覽。對于我們來說,這是一個“不走正道”的孩子,但實際上他不僅愛玩,而且懂玩,他們能有比我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問題,可以更多的時間去創(chuàng)造、去發(fā)現(xiàn)。當(dāng)然,我們也并不是沒有思考的空間,我們依然有自己的空間來思考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我想,多些這樣的時間,是否能讓思維更開闊呢?
東西方人的孩子自立能力則更不相同,安德烈曾對他的母親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而龍應(yīng)臺卻認(rèn)為他依然是“小男孩安安!笔聦嵣,安德烈已經(jīng)是18歲的成年人了,他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想法,有了自己的社會觀和價值觀,文采與“大文豪“母親可以一較高下,但反眼看看身邊的18的大哥哥,去大學(xué)報名還依然要靠父母辦這辦那。歸根究底,還是父母一直將子女當(dāng)孩子看待,我想如果父母能將子女多放手,孩子便會更有主見,更有自立能力,這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其實不從其他角度,單單看這對母子這36封書信,便可看出一位母親對兒子的愛。30年的代溝和文化差異的不同,在我看來是十分難以交流的,但龍應(yīng)臺那份母愛,將遠在德國的兒子拉回自己身邊,她說:“三年的海上旗語,如星辰凝望,如月色滿懷,我還奢求什么呢?“不難看出,她對自己的兒子傾注了多少愛,而兒子的回報,一個擁抱足矣。
母親給予孩子關(guān)愛與呵護,兒子回報母親以熱情,他們都在試圖進入對方的世界,給對方以遙遠的慰藉,一次又一次的越洋對話,一封又一封的電子郵件,將母子的心連接起來。如何了解自己的母親或子女?如何消除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壑?如何用愛來向親人表達愛、獲得愛,這36封書信,會給你最美麗、最動人的答案。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2
父母對于子女的愛都是無私的,可是,因為生活的年代不同,經(jīng)歷的事情不同,對于許多事情的看法和想法也會不一樣,看了《親愛的安德烈》我被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之間濃濃的親情和和諧的關(guān)系所感動。他們用文字溝通,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了解了彼此,真好。
在我自身和許多周圍的好朋友之間,都曾聽到過這樣的抱怨,父母抱怨子女長大后不如小時候聽話,我們則會覺得父母不理解我們。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在許多事情上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些想法在父母看來卻是不聽話。龍應(yīng)臺在《認(rèn)識一個十八歲的人》一文中說過的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沒有關(guān)系,我可以認(rèn)識成熟的安德烈!边@樣的心態(tài)在我看來是很難得的。許多人都認(rèn)為,孩子長到八十歲,在父母眼中,永遠是孩子。而我們在漸漸成熟,開始有不同的想法,渴望得到理解,希望能夠不再被當(dāng)成孩子,盼望長大,想要擁有自己的主見,因為我們也是一個個獨立的人。
安德烈寫信的時候和我現(xiàn)在的年齡差不多,在他的文字中,我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龍應(yīng)臺覺得安德烈不夠嚴(yán)謹(jǐn),而我卻覺得這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生活,如果生活、寫作,什么都是一板一眼的,那會失去許多真實的東西;蛟S成年人認(rèn)為做好一件事就是該認(rèn)認(rèn)真真、一絲不茍,我也明白這個道理,可是,我更多的是想把一些事在輕輕松松的環(huán)境中完成,而不是成為自己的負(fù)擔(dān)和束縛。書信成為了兩人溝通感情的橋梁,可以暢所欲言,真是一個不錯的溝通方式呢。
父母與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他們在這個年齡的時候,或許有著許許多多的不知道和不了解,自然是比不上我們這信息傳播速度極快的年代。我們現(xiàn)在想要知道什么事,上網(wǎng)一查就好了,可是在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沒有網(wǎng)絡(luò),想要得到信息,只能靠人為傳播。曾經(jīng)也聽媽媽說過她小時候的故事,可是,遠沒有這樣直觀的感受?戳诉@些文字,我理解了媽媽,我們生活的時代是不一樣的。我們擁有的高科技產(chǎn)物,是他們小時候無法想象的,細(xì)細(xì)想來,真是有一份感動。
在比賽中,為哪個隊伍加油?是為自己國家加油還是為別國加油?這個問題,或許許多人包括我都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為自己的國家加油,因為這是一種榮譽。而龍應(yīng)臺則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她會為弱者加油。在愛國的同時,龍應(yīng)臺看到了國家的另一面,并不完美的一面,這是許多人難以做到的吧?
在少年時,我們會有屬于自己的生活和娛樂方式,不想完全被父母知曉,此時,就需要他們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了。在安德烈的生活中,曾提到“性”、“藥”、“搖滾樂”,我想這只是一種比喻,而作為母親的龍應(yīng)臺卻因此緊張。我明白這是一種愛,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不管發(fā)生什么事,我都希望爸媽相信自己。如果得不到信任,我便會選擇深藏自己,因為我覺得很難過。信任,無論是在親人還是朋友之間,都是重要的。
這點點滴滴的一切,正是說明了兩代人之間的差異,但是,能夠把這些差異變得和諧,互相之間能夠理解,真是很好。其實,我也很盼望這樣的和諧。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3
媽媽曾經(jīng)看過龍應(yīng)臺的“人生三書”,她極力推薦我看這幾本書,可我當(dāng)時不愿看這本書,F(xiàn)在也到了該看的年齡,我愿意去好好品味。
這本書讓我最感興趣的是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怕不怕安德烈以后過于平庸,無法及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父親的成就。
為什么對這個話題感興趣呢?本人認(rèn)為所有興趣都是感同身受,經(jīng)歷過或思考過同樣問題,就像遇見知己(無論是人,亦或是物)。沒錯,十三歲的我也思考過同樣的問題。就連我這“等閑”人也思考過的問題,能證明“問題大了”。可以說思考過的人不在少數(shù)。身為一個孩子,有老師說我有好勝心,且強,所以好勝心定會激起我與父母的攀比之心。我相信這是人皆具有的。我自認(rèn)為是成績不比父母差,自身與學(xué)習(xí)有關(guān)的所有條件比之父母也只強不弱?晌沂譃樽约旱那巴尽皳(dān)憂”。原因是在父母那個年代沒有過多的競爭對手,而我的競爭對手?jǐn)?shù)量令人“嘆為觀止”。中國有文化的人多了,競爭也就更為激烈了。以前中國只有一部分人讀過書,他們都很努力,而現(xiàn)在社會進步了,所有人都在努力,你不加油就會被他甩在身后。所以我很擔(dān)心自己能不能讀到好的高中、大學(xué),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于是我開始想:為什么這么累?人生這么短,不是應(yīng)該享樂的嗎?這么累有什么用,死了之后還不是一無所有?還不如自己活得開心,珍惜眼前,讓自己在這個世界不留遺憾,還滿足。學(xué)習(xí)這么累……
而龍應(yīng)臺缺一語驚醒“半步入歧途”的人們(咳咳,可能只有我):“你現(xiàn)在好好學(xué)習(xí)不為別的,只為你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權(quán)利”。這是在工作上,在家里,在社會上……,是的,我們努力學(xué)習(xí)是為了自己選擇工作,而不是工作選擇我。有了這個權(quán)利,我就能擁有一份有時間“享受”的工作,或者直接得到一份自己享受的工作。明顯這份享受比之前的享受“正派”,而且比之前的誘惑更大,因為這個理由更為富麗堂皇,我有付出,就有收獲。反觀之前想放棄學(xué)習(xí)的想法,如果成了,就真的連溫飽都要擔(dān)憂了。這個念頭一閃現(xiàn),我把自己嚇了一跳。趕緊把這個念頭扔掉,太可怕了!
我十分愿意主宰自己的人生,因為它是我的,為什么不呢?工作先是能滿足溫飽問題之后,就是要考慮是否對自己的生活、成長才有意義,有幫助。讀后感·如果不斷做一些無意義的事,這不是自欺欺人嗎?但無論如何我們都不用管他人的想法,你只要做好自己,就像龍應(yīng)臺所說的:“人自強努力不是跟別人比名比利,而是為自己找尋心靈的安適”。
《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影響很大,把走上彎路的我不斷地“掰直”,就像這“將軍飲馬”的解題思路,它為青少年做了多少貢獻!從《孩子你慢慢來》到之后要看的《目送》,龍應(yīng)臺的“人生三書”已帶給我許多。我很期待,希望《目送》能帶給我更多的新思考、新方向。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4
周末,閑暇之余,我看起了很久之前的買的親愛的安德烈,之所以會買這本書,還是因為好奇,沒想到,當(dāng)我翻開親愛的安德烈后,我就被這本書吸引了。
“也就是說,你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dāng)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非常奇怪: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傷心么?后來我才明白,安德烈不過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yīng)當(dāng)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理解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所以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應(yīng)該就是每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應(yīng)該不多吧。畢竟自控能力可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所以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墒欠催^來想想,當(dāng)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責(zé)任心的人一定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因為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間,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dāng)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因為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間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rèn)為我有能力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不過問我用手機的情況,我對此也很滿意。所以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quán)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rèn)為父母就應(yīng)該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dāng)?shù)淖杂桑S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一定會非常滿足的?墒俏覅s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yīng)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不過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fù)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
我希望推介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給每個人讀一讀,一定會受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5
喜歡讀龍應(yīng)臺,喜歡她文字的平淡,喜歡通過它去開掘那些令自己感同身受的一直潛伏在自身周遭卻沒有被自己發(fā)現(xiàn)的東西,喜歡隨它而來的那些總能引起我強烈共鳴的“平淡無奇”的小驚喜.而《親愛的安德烈》,滿滿的都是這些好靈感.
正如書名,貫穿書本的始終是為人父母對孩子的愛.早在初中時就讀過《目送》中的一小篇,說的是龍與兒子在機場告別,她久久目送孩子遠去,可兒子沒有回頭的背影仿佛在告訴她“不必追”.每每回想到這一節(jié)我總會感慨頗多,在每個父母心中,子女是永遠都長不大的,永遠都需要被呵護的.安德烈面對嘮叨的母親也曾說過:“我不是你可愛的安安了,我是我.”讀到此處的時,心中莫名的一處酸楚,第一次那么強烈的覺得到一個人的成長帶給父母的喜悅,其實是夾雜著傷痛的.
當(dāng)安德烈問龍應(yīng)臺想要孩子怎樣記得她時,她把自己比作柴火,她對安德烈說:“你帶著走的、永不磨滅的,是心中的熱度和光,去面對前頭的冰霜路.誰需要記得柴火呢?柴火本身,有何嘗在乎你們怎么記得它呢?”突然想到某一天父母是會離我們遠去的.想到當(dāng)我們一個人去走自己的人生路時,我總覺得我們心中必定會有悔,緊隨而來的卻是在形形色色的人群中苦苦尋覓,卻終究找不到那一雙影子的痛.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們,有著少年們一樣的愛好,有著我們這個季節(jié)同樣擁有的有別于“輕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與我們又太不同了,德國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讓他與我們之間有著巨大的“隔閡”.但或許正是這樣的“隔閡”讓我喜歡讀安德烈,喜歡他有別于我們看問題的角度,更佩服他看到問題后做出的思考.
時間是05年,在香港游行現(xiàn)場中年人、老年人、孩子占了多數(shù),而大學(xué)生卻少得可憐.安德烈對游行的人中大學(xué)生的稀少感到疑惑,他問母親:“香港人不是為自己的城市、為自己的問題、為自己的孩子的未來而來的嗎?那大學(xué)生去哪里了?許多驚天的運動不都是以大學(xué)生為主力嗎?”而在文章的最后安寫到:期末考比什么的重要.……一大堆人根本不在乎他們生活在什么政治下(只要有錢就行),大學(xué)生對政治——眾人之事——毫無關(guān)切,大學(xué)只管知識運輸,但表示不管人格的培養(yǎng)和思想的建立.讀到這里,我不禁有些心寒,一個大多數(shù)大陸孩子認(rèn)為思想先進、民主先進、教育體制先進的香港讓安德烈疑惑、失望.縱然我并不能肯定安說的一切都對,但在當(dāng)今的中國,誰又能說孩子們不是在為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生活著?看到此情此景,又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停下腳步去反思,有多少個中國少年會看到問題背后的本質(zhì)呢?又或許在很多人眼里,游行者是誰、游行的人數(shù)有多少都是于己無關(guān)、無利罷了.
讀《親愛的安德烈》,是試著在思想上參悟愛的一種過程,這種過程是在當(dāng)下生活中也一樣需要有心去延續(xù)和發(fā)展的.讀《親愛的安德烈》,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許又會引導(dǎo)我們一個方向,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的同齡人中,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自身的差異這么簡單,還有的是國家.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6
我覺得自己很幸運,在人生之途有些迷茫的時候,這本書就恰巧進入了眼簾。這本書是以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的書信往來的形式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12-15年前的書信。但討論的議題和思考并不過時,起碼對于現(xiàn)在的我來說,是引發(fā)我思考與共鳴的。但,我不知道是我強大的共情能力讓我讀完這本書以后,有強烈地解決了我現(xiàn)有困惑的通透感覺,還是因為目前的我既不處于龍應(yīng)臺母親的位置,也達不到安德烈閱歷的廣度,又或者說我與父母之間的問題與他們之間的問題截然不同,導(dǎo)致我讀完書以后的思考并不在于親子的相處,更多的是對多元文化,身份認(rèn)同,人生思考的感悟。
寫到這里,我忽然又想到一個合理的解釋,因為我在這些方面有困惑,所以,我就能汲取到書中關(guān)于討論這些問題時的精華。而如果我人生中遇到其他問題再重新讀這本書時,可能或許也能發(fā)現(xiàn)我現(xiàn)在讀書沒有g(shù)et的點,或者新的認(rèn)知。并不能預(yù)知未來的我,還是先說說現(xiàn)在的感受吧。
我覺得我也是矛盾噠,龍應(yīng)臺與安德烈兩個文化,年代差異的母子所擁有的思想進行對話時,自己感覺有時候能從龍應(yīng)臺的文字里找到歸屬,一會兒又覺得我和安德烈的想法一模一樣。所以,有時候自己也是困惑與矛盾的,他們的書信中所傳達出的思想來回博弈中感覺自己變的沒有那么困惑了;蛘邔σ恍﹩栴}想的更通透了。沒有什么標(biāo)準(zhǔn)答案,而母子之間的討論讓每個人都各抒己見又相互理解與尊重以后,或許就會和解掉自己之前一直糾結(jié)的東西。
有一句話印象深刻,“沒有沖突,就找不到認(rèn)同”,目前我的理解是沒有比較,就會覺得所有東西都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我覺得有認(rèn)同感是幸福的,但沖突在我們看來好像就是困難。
還有一句話是這樣的“德語有個說法: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么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那么你就是個沒腦的人。”這讓我想起王小波說的“青年的動人之處,在于勇氣和他們的遠大前程”。感覺自己處于一種馬上看破雞湯的狀態(tài),卻非常懷念自己被雞湯迷倒的過去。但因為后一句是“老了卻不保守,就是個沒腦的人”,又覺得處于一種看破而不說破雞湯的狀態(tài)也是很棒噠,兩種狀態(tài)瞬間轉(zhuǎn)換才是一種能力。
這篇讀后感前面那個關(guān)于龍應(yīng)臺對孩子讀書的思考,引人陷入思考。我不否認(rèn)看到那句話已經(jīng)讓人有所沉思,但看了那句話的出處“給河馬刷牙”,會讓我們對這句話的思考更加飽滿。這或許就是片段化閱讀沒辦法帶給我們的完整感。
還有一些討論,也是讓最近的自己茅塞頓開,因為讀的很有趣,大概在從深圳飛回北京的路上不覺得坐在機翼旁邊轟隆隆的發(fā)動機太吵,不覺得三個半小時的路程太久。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7
親愛的安德烈,一本母子三年互通書信的書。然而這本書中的交談卻并非日,嵤,更多的是一種對文化,對人生,對社會,對民主制度的思考與探討。母親與兒子之間的探討。
雖然我的母親她在我心中永遠偉大,無人可取代。但是我是有些許羨慕安德烈,能有可作為知己的母親。讓我驚訝的是,安德烈在他20歲的年紀(jì),竟有如此的思想。民主與自由,這也是他與身在德國的朋友經(jīng)常談?wù)摰脑掝}。然而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的是,到處是迷惘,沉淪,麻木的青年一代,包括我自己,總認(rèn)為政治離我太遠,自由,又是什么東西。也許是一直生活在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我們已經(jīng)習(xí)以為常。什么是自由?能交談,能旅游,能運動,能選擇,這就是自由嗎?可是言論自由,選舉自由,我們沒有。然而,沒有言論自由,對于我們大多數(shù)來說,仍然不算是什么壞事,我們無所謂,是因為我們根本沒有思想的自由,社會也并沒有鼓勵我們青少年去思考我們的制度,我們的社會希望的是,你接受,習(xí)慣并服從這個制度吧。當(dāng)一個社會禁錮了人們的言論,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這個社會還能發(fā)展嗎?不是死水一潭嗎?
文化,是個很沉重的東西,沉重的文化,決定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格調(diào)。經(jīng)歷了納粹之后的德國,是嚴(yán)謹(jǐn),低調(diào)的,同時又深深懺悔的。人們甚至不愿意去觸碰那段歷史。我想至少這點,讓我對這個日耳曼民族深深的喜愛,深深的敬仰。對于納粹所犯下的罪行,他們能夠深深懺悔,并一直牢記于心。日本與之相比,又如何。
我們的文化呢?中國的文化是什么?身處國外,我能引以自豪的是什么?我想,只有我們悠久的5000的歷史了?墒怯凭玫臍v史并不是我們的文化,歷史已成過往,歷史沉淀下來的有什么?我看到的是我們青年一代的中庸,隱忍,浮躁,麻木,沒有思想。甚至我自己都活在迷茫與麻木中。沒有了思想的文化,沒有了思想的社會,多么可怕!
人文關(guān)懷這點是龍應(yīng)臺,這位曾經(jīng)的文化部長,一直在書中反復(fù)提到的。人文關(guān)懷,是什么?我個人的看法是,是在一種文化下,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和諧的交流,社會對身處此社會之下的人們的一種態(tài)度。百度如此解釋,“人文關(guān)懷,一般認(rèn)為發(fā)端于西方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價值,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關(guān)懷人的精神生活等!苯酉聛硎情L篇累牘的社會主義下的人文關(guān)懷政策,當(dāng)然少不了領(lǐng)袖的人文關(guān)懷,再配上人文關(guān)懷圖片。個性的自由解放,尊重人的理性思考,這些,在我們中國可以看到嗎?主流媒體每天將那些毫無意義的新聞以及評論以各種方式灌入我們腦中,充斥我們的視線,麻木我們的思想。談何思想的自由解放,又談何尊重理性思考?我們的人民缺乏批判性,缺乏質(zhì)疑與反抗性,這不都是在中國這個社會制度的人文關(guān)懷下的結(jié)果嗎?
最近突然悟了一句話: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說這句話時是以一顆女人的心態(tài),在見過無數(shù)次的個性簽名以及轉(zhuǎn)載后,讓我覺得這句話是在很酸很膩,F(xiàn)在想來,這句話說的很對。因為體會過痛苦,受過創(chuàng)傷,所以懂得深受苦難的人。因為懂得,所以有悲憫之心,所以以這顆慈悲之心去關(guān)懷他人。若普天下人人可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想來這世間便多了許多和諧,少了許多傷痛。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
陸陸續(xù)續(xù)的終于讀完了《親愛的安德烈》,給我的最大震撼是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溝通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學(xué)生時代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dāng)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zé);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dāng)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奇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guān)懷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柔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對于高尚生活的向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知道原來港大的學(xué)生也和我們內(nèi)地的學(xué)生有異曲同工的地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但是根本無法交流。看了他的文章,我對歐洲開始向往,向往每間咖啡館的靜謐,向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悠閑的生活狀態(tài),和內(nèi)心的平靜,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關(guān)注更多的東西,比如藝術(shù)比如環(huán)境比如貧困比如真正的生活。
《親愛的安德烈》是一本適合闔家觀賞的書籍,母親可以從安德烈的字里行間知道現(xiàn)在的同齡人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而年輕人,站在安德烈的角度,看著龍應(yīng)臺那一封封飽含關(guān)心與愛護的回信,也許對父母會有更多的理解。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9
陸陸續(xù)續(xù)的總算讀完了給我的最大震懾是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親母親與后代的交流的描述,那些在我這樣的我國孩子看來別致無比的教學(xué)且見地獨特的方法,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過火,既睿智詼諧,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入的印象。書中的安德烈的日子充滿了趣味,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游覽……,簡直是五顏六色,五光十色,再來看看咱們學(xué)生時代的日子: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即使偶然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走馬觀花,歷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波折,母親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dāng)咱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通常收獲的是家長和教師的聯(lián)合呵斥;安德烈成功時,母親、弟弟和兄弟會為他送去誠心的恭喜,但咱們?nèi)〉玫某晒s永久是理所當(dāng)然,家常便飯,甚至在教師和家長雙眼里永久是那樣微乎其微,與他們的希望相距甚遠!@莫非即是東西方教學(xué)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概括出一個十分精辟的定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紀(jì)的,只需滿十四歲了,連教師也要用“您”來稱號學(xué)生。可是,我國的家長和教師卻通常疏忽孩子的年紀(jì),而是故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論孩子是不是現(xiàn)已長大了,只需站在父親、母親或是教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久只能是“孩子”,永久不能得到尊敬,永久只能挑選遵守。莫非在我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大家隨身攜帶的物件?我國人之所以不愿敬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只是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不幸的體面嗎?順著菲力浦的遭受探求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即是我國的父親母親在夸獎孩子時老是對他的父親母親說:“你的兒子真兇猛!”,“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掠奪他的盡力和成果!“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歷取得尊敬的人,也需求對等的對待,莫非所謂的“人人對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無窮的反差。
除此,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一個18歲的孩子可以有這么深的文化底蘊,思想境界和人文關(guān)心精神,實在是難能可貴的。他的那顆溫順感恩的心時刻縈繞在我的心頭,他的關(guān)于高尚日子的神往讓我羨慕。看了他的文章,我才曉得本來港大的學(xué)生也和咱們內(nèi)地的學(xué)生有殊途同歸的當(dāng)?shù),英語看和讀沒問題,可是底子無法交流?戳怂奈恼,我對歐洲開端神往,神往每間咖啡館的靜寂,神往在那里和三五好友清閑的日子狀況,和心里的安靜,他們有更多的時刻和精力去關(guān)注更多的東西,比方藝術(shù)比方環(huán)境比方貧困比方真實的日子。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0
中國的家長在給了孩子足夠的自由后,覺得那是自己的“授權(quán)”或“施予”,他們并不覺得那是孩子們本來就有的天生的權(quán)利!對,這就是他們的心態(tài)啊。也就是說,他們到今天都沒法明白:他們的兒女不是他們的兒女,而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他們的“別人”!――題記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振聾發(fā)聵的徹悟,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系的描寫,那些在我這樣的中國孩子看來新奇無比的教育且見解獨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書中的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再來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早早地起床、匆匆忙忙地上學(xué)、沒完沒了地做作業(yè)、上不完的各種補習(xí)班……,即使偶爾也有短暫的放松和娛樂,也大多是來去匆匆,蜻蜓點水,從來無法盡興,比起安德烈的自由和愜意差得何止十萬八千里;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媽媽龍應(yīng)臺來安慰他,而當(dāng)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時,卻往往收獲的是家長和老師的聯(lián)合斥責(zé);安德烈成功時,媽媽、弟弟和朋友會為他送去衷心的祝賀,但我們?nèi)〉玫某晒s永遠是理所當(dāng)然,不足為奇,甚至在老師和家長眼睛里永遠是那樣微不足道,與他們的期望相距甚遠!@難道就是東西方教育理念的不同嗎?
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非常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擇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所以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別以為對方是“小孩”就可以剝奪他的努力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資格獲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對待,難道所謂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適用了嗎?!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反差。
多么希望我們的爸爸媽媽和老師們也能靜下心來好好地讀一讀這本《親愛的安德烈》,看看安德烈們快樂的生活,學(xué)學(xué)龍應(yīng)臺那樣貼心的母親,把你們嚴(yán)肅的愛變得溫情一些,把你們古板的關(guān)懷變得更加親切一點,給我們一點柔美的微笑,給我們一點應(yīng)有的尊重,那樣,你們的孩子,你們的學(xué)生一定會變得比現(xiàn)在燦爛很多,很多!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1
用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讀完這本《親愛的安德烈》。也許有很多人會認(rèn)為,這是一本記錄母親與孩子成功交流的書。就書的形式和內(nèi)容來看,也確實如此。
只是,掩卷之后,想到龍應(yīng)臺對安安的用心,突然間感動地落下淚來。
曾經(jīng),你的孩子,只是個柔軟的躺在你的懷里的小嬰兒,大聲地啼哭,傻氣地笑,流著口水努力地叫著mummy。你微笑地看著他悄然地成長,一點一點地變得成熟,一點一點地學(xué)會獨立,然后毅然決然地奔向那個未知的世界。而你,只能遠遠地站在他身后,愁悵地望著他的背影,在遙遠的地平線上變得越來越小,越來越小……可是,在你的心里,依然清晰地記得,那個柔軟的躺在自己懷里無助啼哭的嬰兒。而他,卻仿佛在一夜之間變得濃眉大眼,玉樹臨風(fēng),嘴上有淡淡的胡須,并且,叛逆地表示,他沒有話想和你說。這個時候,你會心痛嗎?
當(dāng)時間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從來沒有后悔過對他的付出,也沒有將自己的漸漸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卻清楚地感覺到:你在一點點地失去自己所愛的孩子,不會心痛嗎?心痛的時候,你會做什么?聽之任之嗎?還是放下母親這個無用的稱號,真正地將自己放空,去了解一個十八歲少年的心事呢?當(dāng)他輕易地告訴你他們這一代的生活就是“性,藥和搖滾樂”時,你難道不會吃驚和擔(dān)心得立刻打電話去求證或是暴跳如雷嗎?
不是每個母親都能象龍應(yīng)臺這樣成功地與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細(xì)地讀這本書,會發(fā)現(xiàn)在太多的時候,那位認(rèn)真的母親,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經(jīng)歷,去換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誼。她的措辭,不再有《野火集》中脫口而出的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來》中滿溢的幸福和滿足,更多的是在面對一個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時,用盡可能與他類似的語言和對自己青春年少的回憶換取他的信任,用盡可能不傷及他感情的措辭去限制他的錯誤舉止,用盡可能讓他感覺到信任的委婉語言給他的生活和學(xué)習(xí)帶去幫助和指導(dǎo)……所以,在我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不僅僅是一個母親和兒子的書信集,而是,一顆充滿母愛的赤誠之心。做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很難讀懂這顆心的全部,直到——他自己成為父親的那一天。
同樣的,不是每個孩子,都能象安德烈這樣愿意與母親以書信的方式交流生活的全部的。更多的孩子對于給母親寫信,是做為任務(wù)去完成,而非發(fā)自內(nèi)心。就算是安德烈在書中承認(rèn),自己以這樣的方式寫信,其實只是為了賺取“稿費”,我仍然認(rèn)為:安德列在這本書中表現(xiàn)不俗,他的文筆,他的真誠,以及他思考問題的方式,深得母親的真?zhèn),假如安德烈看到這句話,想必會不高興,因為他不希望自己是媽媽的附屬品,在他看來,他寫得甚至比媽媽更好,可是,驕傲如他,也許不會愿意承認(rèn)這與母親的遺傳、培養(yǎng)以及尊重有關(guān)。
書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樣子。再叛逆的孩子,在母親面前,其實仍然只是一個孤獨成長的少年,在面對學(xué)習(xí)、愛情、生活時常常困惑,卻努力地去適應(yīng)和排解的少年。他感性,率真,誠實,幽默,他的身體里,流淌著龍應(yīng)臺優(yōu)秀而驕傲的血液。
書的封底,是恬淡的龍應(yīng)臺微笑的樣子。再優(yōu)秀強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個焦慮地幫助他在迷途中尋找出口的平凡母親,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嚴(yán),忍受孩子對自己的嘲笑,只是為了,重新找回這個屬于自己的孩子。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2
“我們是兩代人,中間隔個三十年。我們也是兩國人,中間隔個東西文化。我們原來也可能在他十八歲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樣各自蕩開,從此天涯淡泊,但是我們做了不同的嘗試——我努力了,他也回報以同等的努力。我認(rèn)識了人生里第一個十八歲的人,他也第一次認(rèn)識了自己的母親!薄队H愛的安德烈》的主人公之一龍應(yīng)臺,作為一個母親,她這樣說。
看了這本書,我不由自主地跟隨他們書信的印跡,開始了一段心靈之旅。
這本書感動了無數(shù)被“親子”之間隔閡與沖突深深困擾著的讀者,為兩代人溝通交流帶來了全新的思維和方法。
是啊,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人像他們母子一樣無法聚在一起。有的母親為了生存離家棄子,外出打工賺錢,孩子成了留守兒童;有的母親因為意外事故或是疾病纏身,離開了孩子,親人再也無法相守;有的孩子尚未成人便外出打拼,早早地脫離了母親的陪伴。所以,現(xiàn)在的孩子與母親之間的相處時間越來越少,距離也越來越遠。漸漸地,母親已不再是最懂孩子的那個人,她已經(jīng)漸漸遠離了孩子的心。
母親龍應(yīng)臺與兒子安德烈共同找到一個透著天光的窗口,透過36封電子家書,兩代人開始了“打開天窗說亮話”。他們通過書信訴說著自己的生活、學(xué)習(xí)與工作,有玩笑話,有關(guān)心與在乎,但更多的是相互坦誠的交流。
我想,對于許多人來說,書信也許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在36封家書里,讓我最有感觸的是第四封信——《年輕卻不清狂》。這封信是安德烈寫給龍應(yīng)臺的,里面講述了他十八歲的生活。他的`十八歲也正是我們所向往的自由、無憂無慮的生活,那是一種沒有大人管教的有些放縱的時光。對此,龍應(yīng)臺在回信中給予了理解:“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xué)問的根本”,“玩,也同樣是在達成一個集體的意志”。但她也同樣給予了提醒:“走進人生的叢林之后,自由卻往往要看你被迫花多少時間在閃避道路上的荊棘!薄畛恋哪笎蹪B透在每個字眼之中。
愛,這個字眼對我們來說,無非就是家人、朋友給予的溫暖與體貼,它更多的來自于家人。在看完《親愛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當(dāng)兩個無法經(jīng)常待在一起的母子,對愛的理解也是完全不同。
而且,即使是長久相處在一塊的母子,其中的代溝也赫然存在。就如現(xiàn)在的我和媽媽,我們每天都會見面,這樣的無間無疑是件讓人羨慕的、特別幸福的事情。有時我也會惹媽媽生氣,平時別看我大大咧咧的,但每當(dāng)事情過后,當(dāng)時覺得理直氣壯的我,內(nèi)心其實還是很后悔,都希望下次自己有更好的表現(xiàn),讓媽媽覺得欣慰。
是啊,隨著時間的流逝,成長中的我們漸漸明白,父母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們卻總是忽視他們的辛苦,把這些無私的奉獻看成理所當(dāng)然。捫心自問,我們?yōu)楦改缸隽耸裁?時間的變遷,帶走了父母還來不及揮霍的年輕,留下的卻是無盡的滄桑。感恩,理解,支持,幫助……趁我們現(xiàn)在還與母親在一起,好好溝通,別讓母子關(guān)系再次生疏。
在人生這個過程中,盡管我們要遭遇未知的艱難險阻,盡管不可能一帆風(fēng)順,但我們要珍視親情,善于溝通,把父母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分享,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中的真、善、美!
愛,只是十個筆畫、兩個拼音拼成的一個字,只是四個字母組成的一個單詞。但正是這個簡簡單單的字,卻蘊涵著很深的含義。不能輕易看待任何一個平凡的事物,或許就是因為平凡,才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不再平凡。
愛,是一場心靈之旅。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3
龍先生的《孩子你慢慢來》中的安安才幾歲,一個剛開始做母親的媽媽充滿欣喜和好奇的看著兒子的成長,歲月悠悠,可愛的安安已長成親愛的安德烈,在《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的書信交流,龍應(yīng)臺對正處于叛逆的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給我深刻的啟示。
讀了龍應(yīng)臺的《親愛的安德烈》,我有一種找到了知音的感覺,更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書中那些關(guān)于父母與子女的關(guān)聯(lián)的描述,那些在我獨到的見解令我耳目一新,書中那個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爛漫的安德烈更是給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在此書中作者討論的話題包羅萬象,例如對感情世界的迷惑、自我價值的追結(jié)、對全球化的看法及討論,也有讀者的回應(yīng)引申出人省思的議論。不僅僅動人,而且滌蕩人的胸懷啊!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令多少人有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身為教師的我也不知道如何去觸動孩子的心靈,《親愛的安德烈》中母子之間的睿智對話,觸及了我的神經(jīng)。
從這本書中,我看到了對孩子的尊重和肯定是多么的重要:菲力浦在第34封信《獨立宣言》中總結(jié)歸納出一個十分精辟的結(jié)論:歐洲人看人是看年齡的,只要滿十四歲了,連老師也要用“您”來稱呼學(xué)生。但是,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卻往往忽略孩子的年齡,而是刻意的去強調(diào)輩分、尊卑,不管孩子是不是已經(jīng)長大了,只要站在爸爸、媽媽或是老師身邊,他的身份就永遠只能是“孩子”,永遠不能得到尊重,永遠只能選取服從。難道在中國人眼里,孩子只能算一個成人們隨身攜帶的物件?中國人之因此不肯尊稱一個14歲以上的少年為“您”,僅僅是為了保全那點少的可憐的面子嗎?順著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父母在夸贊孩子時總是對他的父母說:“你的兒子真厲害!”,“你的女兒真棒!”諸如此類,真是可笑,這到底在夸誰呢?由此看來,在東西方在對待孩子的觀念真的有著巨大的差異。
其中最令我感動的篇章是《給河馬刷牙》,資料是作者安德烈對他的母親說:“我覺得我將來的事業(yè)必須比不上你和爸爸……,要理解一個事實,那就是,你有一個極其平庸的兒子!倍垜(yīng)臺回答:“對我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樂。我要你用功讀書,不正因我要你跟別人比,而是正因我期望你將來能擁有有選取的權(quán)利……”“平庸”是跟別人比,“心靈的安適”是跟自己比。
我們最終極的負(fù)責(zé)對象,千山萬水走到最后,還是“自己”二字。讀完這一段,龍應(yīng)臺對要求兒子讀書的精辟詮釋,帶出另一種想法,“用功讀書”其實是讓自己有更好、更多的選取權(quán)。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而不是為了謀生,這才會在心中產(chǎn)生成就感,而成就感會給我們快樂。
為了傳遞這一信息,我也特意讓女兒也讀一讀這本書,個性是對于龍應(yīng)臺關(guān)于“讀書”的精辟見解,我們母子之間還進行了一次討論:想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就務(wù)必具備必須的競爭潛質(zhì),就務(wù)必發(fā)奮學(xué)好本領(lǐng)。為了將來的快樂,這天務(wù)必用功讀書。看來“用功讀書”并不是我們中國孩子的“專利”,我們崇羨的西方人要用功讀書。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4
“也就是說,你到這天都沒法明白:你的兒子不是你的兒子,他是一個完全獨立于你的‘別人’!
這句話印在《親愛的安德烈》的封面上,也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當(dāng)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話時,覺得十分個性:一個兒子對自己的母親說這樣的話,難道不怕她悲哀么?之后我才明白,安德烈但是是想擁有一個成年人應(yīng)當(dāng)擁有的自由,只是他的言語比較直率罷了。東西方文化對自由、獨立的明白的巨大差異使成長在德國的安德烈對自己的中國母親有著諸多不滿和疑惑。
那自由又是什么呢?難道就是書中提到的“性、藥、搖滾樂”?絕對不是。如果整天沉浸在那樣的“自由”中,只會使人不斷地墮落。因此安德烈也說,“性、藥、搖滾樂”只是一種隱喻,暗指生命中的種種樂趣。我想安德烈所想要的自由,就應(yīng)就是每一天都能感受到這種樂趣,并且無憂無慮地去享受。
是啊,誰不想擁有自由,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青少年,在即將成年的時候,在似懂非懂之際。但是又有多少人在得到自由后能很好地管理好自己的?我覺得就應(yīng)不多吧。畢竟自控潛質(zhì)但是一項極其高深的技能。因此也才會有那么多人覺得自己擁有的自由是父母的施舍。但是反過來想想,當(dāng)我們成為家長后,我們會不管自己的孩子,給他們100%的自由嗎?有職責(zé)心的人必須會說“NO”的吧。
就我個人來說,我對自己所擁有的自由還是很滿意的。正因我覺得隨著我的成長,我擁有的自由也在不斷增多。比如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爸媽總是要限制我看電視的時刻,因此在那時我是不敢隨便碰電視遙控器的。當(dāng)我上了初中后,爸媽對我在看電視方面就很少管了,正因我已經(jīng)能合理安排看電視的時刻了。又比如前不久爸媽才給我買了第一個手機,他們也是認(rèn)為我有潛質(zhì)控制自己,才放心地這樣做的。在我有了手機后,他們也從來但是問我用手機的狀況,我對此也很滿意。因此我覺得自由雖然——像安德烈說的那樣——是天生的權(quán)利,但是需要父母好好控制。我認(rèn)為父母就就應(yīng)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給予孩子適當(dāng)?shù)淖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而不是什么都把孩子管得很死,成年后放任不管。
在我看來,安德烈真的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從書中我總能讀到安德烈的自由,安德烈的生活充滿了樂趣,他喝酒、聊天、聽歌、開Party、旅行……簡直是五光十色,豐富多彩。我總是在想,要是我也能有他這般的生活,我必須會十分滿足的。但是我卻又從書中讀到了許多安德烈對母親龍應(yīng)臺的不滿,不滿母親的多管閑事,不滿母親的“無知”。我覺得安德烈似乎對自由的要求過高了一些,或許也沒有,只但是又是東西方的文化差異?
自由其實有很多種,但我覺得最復(fù)雜的自由,就是父母給予孩子的自由。這自由是父母想給卻又不想給的,也是孩子最想得到的。父母在給予孩子自由時,總是附帶著許許多多、這樣那樣的情感。雖然我身邊大部分朋友的家長都是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漸漸放寬管理的,但也有少數(shù)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給予很多自由,等孩子長大后反而管得很死,真是令人費解。因此我也很推薦那些內(nèi)心矛盾很大的父母或孩子來看看這本書,必須會獲益匪淺的。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
時間總是在不經(jīng)意間悄悄流逝,年復(fù)一年中,兒子己是一個十三歲的少年,平日里倒不覺得,偶爾在他熟睡時,看見床上躺著的宛如成人的身體,心里不禁一驚,噢,兒子長大了!就這么長大了!聲音變了,長青春痘了,毛茸茸的胡須己清晰可見,腳上得穿四十二碼的鞋子了……莫說心理,單是外形上的變化己是足夠大了,這一切變化似乎太快了,我極不適應(yīng),這正如龍應(yīng)臺見到十八歲的安德烈的感覺一樣,是啊,那可愛的,讓我擁抱讓我親吻,整天黏著我叫”媽媽”的小男孩哪里去了?
一邊讀《親愛的安德烈》,我一邊想我的兒子,我和他現(xiàn)在的溝通方式、相處方式有沒有問題?他會不會把心理話都說給我聽?我的反復(fù)叮囑他會不會厭煩?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學(xué)校發(fā)生的事會不會愿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里是個怎樣的人?龍應(yīng)臺和安德烈母子以書信的形式談藝術(shù),談文化,談生活,談國家,談?wù),談道德,談煩惱,甚至談愛情,他們通過溝通這種方式,重新認(rèn)識彼此,更加理解和深愛對方,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處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過龍應(yīng)臺說給孩子的話:”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我把這些話也說給兒子聽,希望他能明白,現(xiàn)在的用功讀書,是為了將來能夠主宰自己的生活,選擇自己心中有意義的工作,從而獲得成就感和尊嚴(yán),樂在其中。
雖然當(dāng)父母沒有“上崗證”,但是現(xiàn)在想和一個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溝通,我還真要學(xué)習(xí)當(dāng)父母。龍應(yīng)臺說,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fù)肀в植桓衣晱埖娜。關(guān)于這種感受,我有深刻的體會。兒子現(xiàn)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騎著自行車去學(xué)校,看著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傷。欣喜他能很快適應(yīng)初中學(xué)校的生活,又悲傷于它不像小時候那樣需要我了。真希望兒子能好好學(xué)習(xí),長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實,當(dāng)父母的責(zé)任非常大,既要讓孩子吃好穿暖學(xué)習(xí)好,更要身體好,心理健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有,更重要的是擁有抗挫折能力。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寵大的,聽得了贊揚,受不得批評和挫折。時不時就能聽到某個孩子被老師當(dāng)眾批評跳樓了,某個孩子父母不讓玩手機游戲自殺了。這是多么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敗是少不了的,沒有健康的心智,強大的心理素質(zhì),在這個社會上,是沒有辦法立足的,更別說享受生活了。
和兒子一起看《親愛的安德烈》,我們討論對文中某些事情的觀點,又討論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交換看法,這是一個好的開始。我和兒子之間的話題多了,我試著尊重并重視他的看法,他也認(rèn)真聽我的意見和觀點。相信“溝通”能使我們母子的關(guān)系良性發(fā)展,讓我們享受親情,樂在其中!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15篇】相關(guān)文章:
親愛的安德烈讀后感800字范文01-21
最新親愛的安德烈讀書心得02-15
親愛的安德烈優(yōu)秀讀后感范文(精選16篇)07-25
《親愛的漢修先生》讀后感500字01-20
給我親愛的姐姐12-24
別了,親愛的母校班會臺詞11-14
我最親愛的媽媽作文04-14
送給親愛的自己勵志文章05-22
關(guān)于親愛的路人散文欣賞11-10
李現(xiàn)親愛的熱愛的臺詞09-05